为什么三国君主投降之后,魏称王,吴称侯,蜀称公?这之中有什么讲究?

圣母程心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三国最后谁都没能笑到最后,而是司马氏建立的西晋统一了中国。三国的君王魏主曹奂被封为陈留王,蜀主刘禅被封为安乐公,吴主孙皓则被封为了归命侯。

我国古代的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等级依次降低,而公上面的爵位是王。同样曾经作为皇帝的末代君主,为何在封爵位的时候没有一视同仁呢?


首先作为最先灭亡的蜀国,刘禅被封为安乐公,因为他是敌国的君主,此时司马昭也仅仅是晋王,刘禅的封号绝对不会封王而与司马昭平起平坐,而当时敌对势力仅仅剩下了东吴,为了给东吴做出一个投降有好待遇的榜样,给刘禅封了最高的公爵,以此来号召东吴尽量投降。


而两年后,司马昭病逝,司马炎继承王位,就迫不及待的逼迫魏国末帝曹奂禅让。虽然司马氏阴险毒辣,坏事做尽,但对曹家后人还是相当体恤的。毕竟从人家手里抢来了皇位,而且从司马懿开始就受魏国大恩,司马炎给了曹奂最高的待遇,封他为陈留王,并且车驾礼仪照常按皇帝待遇,奏章里可以不用称臣,看来司马炎还是有点良心的。

而到了东吴,当时偏安一隅的东吴已经无法和西晋抗衡了,司马炎统一中国已经是大势所趋。在孙皓投降后,已经没有需要安抚的对象,不用做样子给别人看了,而且吴国投降比蜀国晚,投降的“功劳”不如刘禅,封为归命侯,也能满足司马炎的膨胀心里,归命,归命,看来天下一统还要归命与我司马家族啊。



我是亮仔,欢迎大家讨论留言,如果认为我说得还有些道理,烦请动动小手,点波关注不迷路。


亮仔学史


三家归晋,三家末代君王的封号各有不同,都带有不同的政治目的。


陈留王——曹奂

魏国末帝曹奂是被逼主动禅位与司马炎的,司马炎建立了晋朝,从时局来说,这种兵部血刃的政权交接在历史上是非常少见的,司马炎用了最少的代价取得了最大的成果。

司马炎取魏建晋其实和魏国的曹丕取汉建魏如出一辙,都是逼迫羸弱的先帝禅位自己,但都非常优待前朝末帝,汉献帝刘协被曹丕封为山阳公;曹奂被司马炎封为陈留王。从爵位来说,曹奂的陈留王肯定比刘协的山阳公高,主要原因就在于魏代曹,晋取魏相隔时间太短,朝中大臣和民间都会有比较和说法。

司马炎对曹奂的待遇是非常优厚的,不但保留天子待遇,甚至上奏勿需称臣,司马炎非常清楚司马家几代深得曹魏赏识,而且当时的朝局并不是铁板一块,甚至当时还活着的司马懿的亲兄弟司马孚依然以魏臣自居,就更别说有其他臣子没有想法了。

所以司马炎封王爵与曹奂并且优待与他,以此换取朝中曹魏旧臣的心,确保朝局稳定,安定天下民心。

其实让曹奂禅位于司马炎是最难的,也是风险最高的,所以司马炎用了王爵来封赏魏末帝曹奂。


安乐公——刘禅

三国时期,最先被灭掉的是蜀国,也是战争最为惨烈的,钟会、邓艾一前一后夹击,邓艾偷袭阴平,直取成都,刘禅开城门投降。

但是蜀国被灭后,益州并不稳定,连攻蜀的曹魏大军(当时还是司马昭掌权)内部先乱,邓艾、钟会先后被杀,蜀国的残余势力依然有零星的抵抗。

司马昭封刘禅为安乐公,既是对刘禅“此间乐,不思蜀”的回应,也是以公爵地位来安抚益州民众,司马昭真正的目的其实是对偏安一隅的东吴政权的招安。

虽然蜀国被灭,但天下未定,东吴政权依然与魏处于对抗状态,司马昭借封刘禅为公爵的政治态度以此来瓦解和消除东吴方面的对抗信心。


归命候——孙皓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三国时期到了最后也挡不住历史的车轮,东吴政权最终是无法和实力强大的晋朝对抗的,司马炎解决东吴还是很轻松,孙皓很快就投降了,天下重归一统。

此时司马炎封孙皓为归命候,这个爵位又比刘禅低了一级,那是因为孙皓的投降只能算是顺势而为,对于整个时局来说不是决定性的,有点锦上添花的意思。司马炎对于孙皓的封号更多的是表达一种对自己天命所归的满足。

从以上魏、蜀、吴三国末帝的封号不同来看,司马家是个非常注重实效的,用最高的礼遇来封赏解决最难问题的人,一切都是为了政治的需要。


沉墨I方之城


魏蜀吴三位末代皇帝之中,魏国曹奂的爵位最高,被封为陈留王,吴国孙皓的爵位最低,被封为归命侯。而蜀汉的刘禅则被封为安乐公。

陈留王、安乐公、归命侯,三个爵位有何讲究呢?


司马昭封刘禅为安乐公,主要是为了安定益州

作为三国中最先灭亡的蜀汉,刘禅虽然举家迁居洛阳,并且在洛阳颐养天年,但刘备父子经营了四十多年的益州,一开始却不是很安稳。刘禅投降后,成都立马就爆发了钟会之乱,大乱的结果就是钟会、邓艾、姜维三人被杀,多人死于乱军之中,钟会家族中人被下狱斩首。

经过了成都之乱后,司马昭开始重视“蜀人治蜀”的方针,将刘禅全家和之前跟随刘焉、刘备入蜀的家族全部迁居到洛阳,把益州留给谯周等蜀土本地人治理。不过毕竟山高皇帝远,朝廷的统治力度在益州向来不强,加上刘禅投降不久,又爆发过成都之乱。这时候的刘禅就可以起到安抚人心的作用了。

司马昭封刘禅为安乐公,取“安定享乐”之意,希望蜀地“安定无事”,刘禅“享乐无为”,给东吴做榜样,让益州士族安心。“安乐公”虽然有点讥讽的意思,但刘禅能得到“食邑万户,赐绢万匹,奴仆百人”的待遇,也算得司马昭大方了。


封曹奂为王是要收买人心,封孙皓为侯则摆明了是羞辱

刘禅当了安乐公不久,司马昭也就去世了,由长子司马炎继承晋王爵位,三年后司马炎接受魏帝曹奂禅让,建立晋朝,封曹奂为陈留王。在曹奂之前的刘协,是被曹丕封为了山阳公。现在司马炎封曹奂为王,爵位比刘协高了一等级,这中间也有点打曹丕脸、证明自己要比曹丕大方得多了的意思。

至于孙皓的归命侯,则完全就是在看不起这个末代暴君了。在投降之后,孙皓虽然地位改了,但他那天不怕地不怕的个性却没改,怼完贾充怼司马炎,见谁喷谁,在嘴皮上占尽了便宜。也就是因为这样,司马炎还是决定给孙皓一个教训。归命归命,光从封号来看这就是个侮辱,和宋太祖封南唐后主李煜为“违命侯”一个意思。

既然孙皓在嘴皮上赢了,司马炎就要在精神和生活上打败他。除了只给田地,让他自己养活自己外,还给他起了个带有侮辱意味的封号,让这位暴君成为众人的笑柄。



狐史首丘


为什么魏是王,蜀是公,吴是侯,针对这个问题,我进行了如下整理。

蜀国是当时第一个被灭国的,其亡国君刘禅(就是被刘备摔傻的那个)被封为安乐公。

第二个就是司马家的老熟人兼老上司曹魏,其皇帝曹奂“禅让”亡国后被封为陈留王。

第三个就是隔着江河脉脉相望不得言语的东吴,其国主孙皓举家西迁来到洛阳,被封为归命侯。


正统地位

介于曹魏是正了八经的经过汉献帝刘协的“禅让”,下面无论谁想当老大,都得经过姓曹的人“禅让”一下,以此表明自己的正统地位。在线表达一下自己的皇位既不是偷来的,也不是抢来的,而是人家让来的。

刘禅虽然祖上是汉高祖的后代,但是没有经过汉献帝的那么一下抚摸,正统地位大大打折。至于江东孙吴……这段他只是来打个酱油的。

以此不难看出为什么曹魏封王,蜀汉封公,东吴封侯。


亲近关系

司马家的根据地还是在洛阳,且司马懿也是跟过曹操,曹丕一起打天下的人。司马家族在曹魏前期一直处于给人打工状态,随便结了不少曹家的,夏侯家的,别的家的亲家。社交圈也在曹魏这块,包括陪他一起“禅让”天下的人,都是魏国的人。这个时候天下你有了,然后老主人你封侯,后面的功臣你怎么封?

至于给刘禅封安乐公,是为了安抚蜀地。并且给刘禅退休后的福利待遇可不低,仅比陈留王曹奂次了点。

食邑万户,赐绢万匹,奴婢百人。

反观后面来的小弟孙皓则没有这样子的福气,仅给田地三十顷,钱五十万,绢五百匹。后面刚搬新家的时候还被晋朝的权臣贾充嘲笑。


合并时间

作为一血蜀汉,首先起了开头作用。

合并江东也是早晚的事情,所以孙皓作为被忽视的一方可想而知。

陈留王曹奂虽然是待遇最好的那一个,可是在人家汉献帝没当皇帝之前,干的就是陈留王。对三位万国之主,进行了三连讽刺。

陈留王梗,乐不思蜀,虚席以待。最硬核的是孙皓,正面肛过去,我也在江东那边备了一块席子等你呢。


【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与关注,我是竹林第八闲,位列中简堂历史文化交流群的写手榜季军,擅长魏晋南北朝历史,同时也爱好八卦、汉服、填词、视频剪辑等等,我的人生格言是闲来有事!】


历史中简堂竹林第八闲


晋国司马炎是窜去的魏国的政权,禅让的,对魏国是最愧疚的,而且魏国也是三国中治理的最好的,相当于直接就窃取了魏国的果实,这个时候当然要给人家最高的待遇,皇帝下面直接就是王了!


蜀汉的后主刘禅,被封为公,最大的原因当然还是给吴国看的,这个时候吴国还没有投降!其次还是,蜀汉的国号是汉啊,如果追溯的话,可能可以说人家是继承了西汉和东汉的衣钵,而且人家一直以兴复汉室为己任的,为口号的!当然不能亏待人家,而且人家为了成都人民的生死,直接投降了,少死了多少黎民百姓,这是有功劳的,当然跟魏国比还是差一些,毕竟司马炎最愧对的就是曹魏了!就比曹魏低一档把,就是公爵了!还有一点就是,蜀汉头像时司马昭是晋王,刘禅只能比司马昭低一等,不可能平起平坐!刘禅也不敢啊!


对于吴国,本来就是一方割据政权,自己称帝,但也是一方政权,与曹魏没法比,与蜀汉,人家毕竟是汉室,那么怎么办再低一等,就是侯爵吧!


鹏程日志


古代的尊卑等级观念十分严格,王、公、侯、伯、子、男六等爵位的册封十分严格,爵位的高高低代表了皇室对人臣功勋的封赏,代表了赏罚的严正公平。三国纷扰,最终归晋;大浪淘沙,司马家笑到了最后。魏主禅晋后受封为王爵,蜀主归晋受封为公爵,吴主降晋受封为侯爵,王、公、侯爵位的不同代表了晋朝对魏、蜀、吴三主不同的态度。魏国禅位晋朝,居功至伟,故封王爵,以显示晋朝大度;蜀国乃汉室后裔,又第二个投降,故封公爵,以示皇恩浩荡;吴国最后投降,孙家又是小户人家,因此封一个侯爵,以安东吴旧臣。

曹奂是魏国末代皇帝,被司马炎逼迫禅位,晋朝建立后封曹奂为陈留王。按照禅位的一般通例,禅位后的皇帝就是新朝的臣子了,天无二日,国无二主,禅位后的皇帝一般都能得到新朝的优待。当年曹丕逼迫汉献帝禅位,给汉献帝封了一个公爵,号山阳公,并许诺:天下之珍,吾与山阳共之!曹丕给汉献帝封的爵位是公爵而不是王爵,这是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确定的,也就是“异姓王不得封王”,曹魏建立后也遵守了这一原则,人臣功勋能得到的最高爵位只能是公爵。后世皇朝建立后,王爵也只封给皇族,非皇族不得王爵形成了惯例。晋朝封曹奂为陈留王显示了晋朝的大度,表达了晋朝强于魏国的志向,陈留国后来存在了214年,到南齐时代才灭亡。

蜀国的正式名称是大汉,史学家为了区别于西汉、东汉两个统一皇朝,而称之为蜀汉。不管刘备是不是真的汉室帝胄,至少东汉皇朝的末代皇帝是承认刘备身份与血统的,世人称之为刘皇叔。蜀汉政权建立后,为了正统之名与魏国大小数十仗,实力强劲而血统高贵!因此蜀主刘阿斗投降晋朝后,被封为安乐公,公爵对待刘阿斗主要有三个目的:其一、承认蜀汉的汉室血统,体现晋朝怀柔政策;其二、向东吴示意,归顺有高爵,反抗必死;其三、安抚曹魏旧部,曹主封的是王爵,而蜀主封的是公爵,承认汉朝之后魏国的正统地位,进而展于晋朝的正统地位。

东吴是兵败后才投降的,当时晋将杜预率领十万大军攻掠东吴,吴军兵败如山倒,不得不投降,这是灭国情况下的投降,因此吴主对于晋国统一天下功劳不大,他降与不降晋朝都可以依靠强大的军队攻灭东吴。另外孙家并不是豪门世族,从孙坚开始算起,也不过数代而已,可以说孙家的血统不高贵。晋朝最终册封孙皓为归命侯,仅仅从归命二字上可以看出,晋朝认为孙家的最高爵位只能是侯,仅管孙家曾经当过皇帝,但是最终还是回归到魏国给他们封的侯爵位置。金朝捕获宋朝皇帝后,先是贬为平民,再后来封为昏德公,再后来封为天水郡王,从赵佶爵位的高低就可以看出金朝对宋朝的转变。


大秦铁鹰剑士


曹操是魏公,后来晋为魏王,当时他对外宣称代表的是汉天子,而不是魏国。孙权做过会籍太守,徐州牧,荆州牧,自称吴主,这个吴主在被封为吴王之前,都不是官方认证的。


刘备是荆州牧兼益州牧。王当然要比公大,当时孙权的吴王,是在曹丕称帝后,孙权向魏称臣,曹丕以魏天子的身份封的。而且你要搞清楚其实古代所谓国的概念和现在不一样的。


我们现在所说的中国大地,在古代叫做“天下”,统治天下的是天子,天子分封诸侯王,这些王被分封的地盘才是古代国的概念。被封为王的人才有权力建国,曹操被封为魏王,就有权建魏国,刘备自称汉中王,就有权建蜀国。


但他们共同侍奉的最高统治者是汉天子。而孙权的吴国则是魏天子的臣属。但是当他们各自称帝的时候就不一样的,他们都各自认为自己才是“天下”的统治者,而不是任何人的臣属。


所以我们现在笼统的说的魏蜀吴国的概念,准确的说在他们是王的时候才叫国,而称帝之后其实是”魏蜀吴朝“,就和唐朝宋朝之类一样的,只不过在同一时期同时存在了三个朝代。


翡翠猫猫


司马炎265年接受曹奂的禅位,建立晋朝,封逊帝曹奂为陈留王;263年蜀汉皇帝刘禅举国投降曹魏,被封为安乐公;280年,晋灭东吴,封吴主刘禅为归命侯。从中国古代的爵位来看,王公侯伯子男,曹魏高于蜀汉,蜀汉高于东吴。

263年蜀汉投降的时候,正统的汉献帝的后裔尚在山阳公国中做山阳公,蜀汉虽然以汉室自居,但偏安一隅,爵位上自然不能超过东汉皇帝直系的山阳公,所以给刘禅安乐公的爵位已经是能给的最高的。并且刘禅在没怎么抵抗的情况下举国投降,有很好的示范效应,所以给的爵位也是往高处给的。

265年,曹奂禅位给司马炎,从功劳和作用上要大于蜀汉的刘禅,况且司马家的江山来曹家,他自然要识曹魏为正统,所以曹奂获得在刘禅公爵爵位之上的陈留王爵位是应该的。

280年,东吴在晋朝强大的攻势下灭亡,天下重新统一,此时,晋武帝已经不需要再做表面文章,做为最后投降的一方,能给孙皓个侯爵就不错了。和蜀汉不同,东吴一开始是向曹魏称臣的,所以爵位上低于蜀汉能理解。





靖远0204


三国魏蜀吴,被司马氏先后所灭亡,从此三家归晋。蜀主刘禅投降,司马氏灭蜀,司马炎篡魏建晋,司马炎称帝,后来东吴孙皓亦投降于晋。


其中曹奂、司马炎的故事和汉献帝、曹丕的故事差不多。曹丕篡汉建魏,司马炎篡魏建晋,曹魏被司马炎所篡,曹奂被封陈留王,蜀主刘禅被封安乐公,而吴主孙皓被封归命候。

那为什么他们一个是王爵、一个是公爵、一个是候爵呢?

古代爵位,对于王、公、候三个爵位,是王位最高,公爵次之,候爵在次之。

首先,曹奂能被封为陈留王,是因为他有禅位大功。虽然刘禅和孙皓有归降之功,但毕竟不能和禅位之功相比。

司马炎是从曹奂手里取得帝位的,但他名义上却是通过禅位的方式取得的。为了有了好名声,司马炎自己称帝后,也对曹奂有一定的安抚,所以曹奂就被封了比帝位低一级的王爵。

同时司马炎又准许曹奂上书不称臣等一些高规格的权利。


其次,蜀主刘禅,投降后被封安乐公。

因为当时东吴还没有投降,所以就用分赏刘禅的手段来安抚东吴,以便于将来更好的平定东吴。

同时刘禅在投降后,并没有因为国破而有多大伤心,反而有“乐不思蜀”的典故。这也让司马氏对刘禅非常放心,所以就封他安乐公。

最后,孙皓被封为归命候,是侯爵,比公爵低了一级。

因为当时三国东吴是最后一个被司马氏消灭的,是最后一个投降的,所以地位也要比曹奂和刘禅要低。

同时东吴一灭,天下天平了,结束了三国时代,而刘禅被封为公爵,东吴投降的比刘禅要晚,因此孙皓的爵位要比刘禅低一个爵位,是为归命候的候爵。


曹奂被封陈留王、刘禅被封安乐公、孙皓被封归命候,虽然他们三人都是亡国之君,但他们后来都得到了善终,这也是历来亡国之君结果比较好的。


中孚鉴


晋的帝位是魏"禅让"的,为了展示政治风度封魏帝为王。

蜀自称汉的继承者,汉献帝是山阳公,刘禅也是公,当时的晋是晋王,皇帝还是魏帝。

吴是汉臣,也向魏室称过臣。无论晋魏,甚至蜀都不认为他们是"帝",所以封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