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日本為什麼要作死偷襲美國珍珠港?

倪翠坪


1937年中國全面抗戰爆發後,再加上日本宣佈加入軸心國,美日兩國的矛盾無疑迅速升級了。美國逐漸開始對日本進行經濟禁運,從石油,廢鋼鐵,再到各種工業製成品。1939年7月20日,蔣介石致電美國總統羅斯福,建議採取辦法,削弱日本的戰鬥力與經濟力。同月,美國政府接受蔣介石建議,宣佈於半年後廢止美日商約,對日實行經濟制裁,此時,日本所需廢鋼鐵的90%,鉛的45%,銅的90%,石油和石油製品的65%,發展飛機和坦克工業所需機床的70%,均來自美國。美國對日本的制裁和禁運,呀,嚴重打擊了日本的侵華政策、1941年7月,日軍進入越南,美國宣佈凍結日本在美一切資產:美國政府宣佈美日兩國於1911年簽訂的友好商務通航條約於半年期滿後失效,美國凍結日本在美國的全部資產,約合1.31億美元,實際中斷對日貿易。8月1日,美國事實上對日本實施了包括石油在內的全面禁運。

雖然日本軍國主義者此時狂妄自大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但也深知,“中國事變”已經進入第四個年頭,距離徹底解決,遙遙無期,而為了執行下一步向東南亞擴張,攫取各種資源的“南進”政策,必須妥善處理和美國的關係。1941年4月16日,日本駐美大使野村吉三郎與美國國務卿赫爾開始會談,日方提出了一份《日美諒解案》,試圖一箭三雕:1.解除美國對日本的經濟制裁2.爭取美國承認日本對中國的侵略事實。3.以此為藍本,誘使重慶國民政府談判,承認日本對中國佔領區的實際控制權。美國政府則企圖通過在中國等問題上對日本做出某種讓步,以此拆散德、意、日三國同盟,防止美國面臨在大西洋和太平洋同時作戰的不利局面。9月6日,日本御前會議批准日本政府與大本營聯絡會議通過的《帝國國策執行要領》。該文件提出“最低限度的要求”多項,其主要內容有:美英不得干涉或妨礙日本對“中國事變”的處理,關閉滇緬路,停止對蔣政權的軍事、政治及經濟援助;確保日本在華駐軍;容忍日本與法屬印度支那的特殊關係;美英須協助日本獲得所需物資,恢復對日通商,保證向日本供應其生存所必須的物資等。文件提出,以10月下旬為限,做好對美國、英國、荷蘭的戰爭準備,若屆時談判不成,將立即開戰。文件同時提出“最大限度的承諾”,不以法屬印度支那為基地向除中國以外的近鄰地域行使武力,在確立公正的遠東和平後,有意從法屬印支撤兵,等等。同日,日本向美國提出一份新的《日美諒解草案》,要求美國承諾不採取任何不利於日本的措施,取消對日本的資產凍結令,在此前提下,日本才考慮撤退在華軍隊。日本的這一要求遭到美國拒絕。10月2日,美國向日本提出《備忘錄》,重申“作為國家關係”的四項基本原則。首相近衛認為日本對美開戰,不可能長期支持,主張暫受委屈,“舍名求實”,形式上靠攏美方提案,而在實質上堅持在中國駐兵。

   10月18日,主張對美強硬的東條英機內閣成立,軍國主義極端派掌權。11月5日,日本御前會議制訂第二次《帝國國策遂行要領》和《對美交涉要領》,視為日本“不可再讓”的方案。其中《帝國國策遂行要領》規定,如果談判不成,即於12月1日發動對美戰爭。同日,日本政府派來棲三郎為特使飛赴美國,協助野村進行談判。11月7日,日方向美國國務卿赫爾提出《對美交涉要領》中的甲案(1.除在華北、蒙疆及海南島等地駐軍外,日軍於和議成立之後開始撤退,兩年內完成。駐屯期限預定25年。2.中國事變解決後,日軍自越南撤退。3.關於通商無差別待遇問題,如在全世界適用無差別原則,在太平洋全地區及中國亦可適用此原則。4.三國同盟條約之解釋及適用問題,日本認為早已獲得美國諒解)。20日,改提乙案。該案共4條:(1)日美兩國政府承諾,雙方均不在法屬印度支那以外的東南亞及南太平洋行使武力。(2)日美兩國政府協力確保在荷屬東印度獲得必要物資。(3)雙方通商關係恢復至資產凍結以前的狀態,美國向日本供應其所需的石油。(4)美國政府不採取妨礙日中兩國和平努力的行動(包含停止對蔣援助)。日本的目的在於用有關在法屬印度支那問題上的讓步,換取美國在中國問題上的讓步,解除其經濟封鎖。談判中,日方要求制定一個“臨時過渡辦法”。

   美方認為日方所提要求不能接受,但同意草擬“臨時過渡辦法”。美方要求,日本承諾撤退現駐印度支那南部的部隊,並不再補充,美國政府允許變通凍結在美的日本資產及出口貿易限制條例。大約在11月20日左右,羅斯福親筆手書一份《備忘錄》給赫爾,內容有4條:(1)美國恢復對日本的經濟關係,(向日本供應)一定數量的石油和大米,以後再增加。(2)日本不再向印度支那、滿洲邊境,或南方的任何地方增兵(荷屬、英屬殖民地或暹羅)。(3)日本同意,即使美國捲入歐戰,日本也不援引(德、意、日)三國條約(加入戰爭)。(4)美國介紹日本與中國會談,但美國不參加雙方對話。該《備忘錄》標明有效期為“六個月”,說明“太平洋的協議以後再議”。

   赫爾根據羅斯福提出的備忘錄,擬就以3個月為期的“臨時過渡辦法”,其內容有:日本不對東北亞、北太平洋地區、東南亞和南太平洋地區採取軍事行動,從印度支那南部撤軍,駐紮於印度支那北部地區的日軍不超過2.5萬人;美國同意修改凍結在美日本資產的命令,每月向日本供應不超過60萬美元的原棉和一定數量的民用石油,從日本進口生絲等。11月22日、24日,赫爾先後兩次向中、英、澳、荷四國駐美使節通報了他所草擬的“臨時過渡辦法”,徵求後者意見。

羅斯福於1941年11月20日左右提交赫爾的《備忘錄》顯示,美國政府企圖恢復已經凍結的美日經濟關係,解除經濟制裁,換取日本不向印度支那等地增兵,用以爭取時間,推遲日本對美國的進攻,同時企圖介紹日本與中國會談,調解日中關係。這自然是從原來的立場上大步後退,是對日本的重大妥協和讓步。


這種近乎綏靖的退讓,當然引起了國民政府的極大憤慨,蔣介石親手擬定外交電文,囑託駐美大使胡適轉交赫爾國務卿:“此次美日談話,如果在中國侵略之日軍撤退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以前,而美國對日經濟封鎖政策,無論有任何一點之放鬆或改變,則中國抗戰必立見崩潰。以後美國即使對華有任何之援助,皆屬虛妄,中國亦不能再望友邦之援助,從此國際信義與人類道德,亦不可復問矣!”

所幸的是,日本陸軍總參謀部的死硬派,此時佔據了上風,比如陸相杉山元,認為甲乙兩案都太嫌軟弱,從印度支那撤軍意味著日本在東南亞的資源運輸線落入美國的控制,而從中國撤軍則是不可接受的,如果美國繼續“頑固不化”只有戰爭一條路,。海軍軍令部長永野修身則是左搖右擺,一會說,現在避戰,同時做好三年內開戰的準備,一會又說“不如趁日本有利的時機,立刻開戰”,最終首相兼陸軍大將東條英機拍板,將外交交涉的最後期限定為12月1日。

1940年3月,美國太平洋艦隊正式從舊金山移師至夏威夷珍珠港,成為太平洋上威脅日本擴張的最大力量。在日本海軍內部,通過偷襲夏威夷的美國太平洋艦隊,而一舉佔據先機,是新任聯合艦隊總司令山本五十六的天才構想。1940年春天,他和參謀長福留繁少將在觀看了一場航空母艦艦載轟炸機演習後,於旗艦長門號上散步時,山本突然說“攻擊很成功,我認為偷襲夏威夷是可行的”。同時,這個方案也無疑受到了英國皇家海軍利用航母偷襲意大利軍港塔蘭託而大獲全勝的啟發。另外,倫敦《每日電訊報》記者赫克託. 沃爾特撰寫了一本《太平洋戰爭》,預言了一場未來的美日衝突,其中就有日本海軍偷襲美國海軍的珍珠港基地,以及關島菲律賓的情節,這本書立刻被翻譯成了日文,並且成為了日本江田島海軍兵學校的必備讀物。

在海軍軍令部內部,贊同山本意見的還包括航空作戰參謀三代一就中佐,他堅持,要擊敗美國這樣的強敵,就必須儘早迫使對方艦隊在太平洋上進行決戰,其中手段之一就是轟炸夏威夷,太平洋艦隊只有返回美國本土,或者出港作戰的選擇。

1941年2月1日,山本五十六就致函第十一航空隊參謀長大西瀧治郎少將,要求他推敲利用航空母艦偷襲珍珠港的可能性。大西找來了日本海軍航空兵中的天才,源田實中佐。他在戰後的審訊中說,到了6,,7月,計劃就進入了細節推敲階段,焦點集中在如何利用航空魚雷進行攻擊,為了得到在淺海區投放魚雷的統計數據,聯合艦隊機動部隊的航母在鹿兒島附近進行了大量飛行和投擲訓練,以海邊的防波提為假想中的美國戰艦。同時,山本也找到了自己的作戰參謀,綽號“霧參謀”的黑島龜人大佐,來制定整體作戰計劃。

為了獲取更多的情報,海軍情報部派出了得力特工吉川猛夫少佐前往珍珠港,蒐集情報。

6,7月間,偷襲珍珠港的作戰計劃被正式命名為“Z作戰計劃”,這是為了紀念日本海軍最為輝煌的勝利,對馬海戰時,聯合艦隊司令東鄉平八郎發出的“Z ”字信號,具體實施者為聯合艦隊第一航空母艦部隊。日本人發現,除了翔鶴,瑞鶴兩艘新型大型航母,其他軍艦的油料都不足以航行到夏威夷,那麼就必須有補給油船隨行。另外,選擇那一條航線最能保守秘密?第一航空母艦部隊的參謀雀部利三郎少佐做了大量統計分析工作,得出結論,根據歷年來的航海記錄,在風高浪大的11月和12月,幾乎沒有船隻在太平洋北緯四十度以北航行過。美國太平洋艦隊總會認為日本海軍會以馬紹爾群島為基地,從夏威夷西南方面發動進攻,那麼北面的防禦肯定是疏漏的,第一航空部隊參謀草鹿龍之介說,這種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進攻,如同當年源義經偷襲固若金湯的一之谷城堡一樣。另外,為了避開夏威夷附近美國PBY水上飛機的巡邏偵查,航空母艦必須在凌晨,於距離珍珠港200海里附近時開始讓參加空襲的艦載機升空。

9月2日,聯合艦隊主要高級指揮官和參謀,軍令部和海軍省的高層,在東京目黑的海軍大學,進行了最後一次沙盤作業。由於珍珠港灣內水深過淺,橫須賀軍工廠的魚雷專家愛甲文雄設計出了一種穩定木翼,安裝在魚雷尾部。11月4日,山本五十六發布了命令,把攻擊日定為12月8日,因為當日是夏威夷時間12月7日,星期日,根據吉川猛夫的情報,週日是珍珠港中軍艦數量最多的時候。10日,山本和南雲忠一發布了補充命令,如果最後一刻外交談判成功,日美達成諒解,那麼襲擊行動將要取消,艦隊回到北緯42度,東經170度的集結地待命。11月17日午夜時分,艦隊從九州基地秘密出港。

12月1日下午2時,明治天皇在皇宮東一廳召開了御前會議,在宣戰詔書上蓋了御璽。三個半小時後,山本五十六向攻擊珍珠港的機動部隊發出了密碼電報“登新高山1208”——意為按照原計劃於12月8日發動進攻。















晴天有時下豬


日本作死偷襲珍珠港,直接起因是倭寇不知天高地厚,總覺得自己有天照大神護體,就沒有日本打不贏的對手。但如果從深層次的角度來看,日本偷襲珍珠港的原因,是因為侵華戰爭的不順利。


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前,因為侵華戰爭,導致其在戰略上陷入了一個死邏輯。

當初日本打中國,是為了搶資源和移民。但是打了四年半,始終打不下中國,只能打下半個中國。國民政府堅決不投降,日軍就始終不能集中力量去幹別的事(侵蘇)。並且更讓日本高層頭疼的是,當年的中國實在太落了,日軍攻城略地的開銷和通過戰爭掠奪的財富,完全不成正比。

這就好比現在的美軍打塔利班一樣。一枚價值百萬美元的導彈炸在了一頂僅值十美元的帳篷上。從經濟角度來說,誰血本無歸,一眼就看得出來了。

關於侵華戰爭拖累了日本經濟,這裡就不詳細贅述了,下面只說一個基本情況。

1939年底,為了搜刮民力,保證日軍在中國的戰爭開銷,日本政府頒佈了一道《價格等統制令》。此文件一出,連首都東京的街頭都看不到出租車了,因為日本政府沒有多餘的石油給老百姓用。到了後來,全日本都開始強制實行配給制,比如穿的衣服、吃的稻米、用的木炭等生活所需品,都要靠政府配給。這就導致了黑市橫行,日本老百姓的生活負擔更重。

這個情況在當時日本人看來,簡直是莫名其妙啊!沒有侵略中國前,雖然日本人也不是很富裕,但是起碼吃喝不用愁,有錢了還能下個館子,喝點小酒什麼的。而侵略中國後呢?老百姓居然還越打越窮了。這種賠本的戰爭,打的有什麼意義?如果再這麼繼續打上三四年,是不是就要開始吃土了?

注意了,這個現象完全是因為侵華戰爭導致的結果,當時美國還沒對日本禁運。日本的尷尬境遇與美國禁運無關。



面對這種頹勢(越打越窮),日本從中國戰場抽身是必然的選擇。但是日本具體要怎麼抽身呢?當時有兩個選擇:

選擇一:及時止損,就像後來美國果斷撤出南越一樣,放棄中國關內的所有佔領區,退回全面侵華前的佔領線。慢慢恢復實力,伺機捲土重來。

選擇二:繼續擴大戰爭,選擇與蘇聯或者英美開戰。直接去搶英美控制的東南亞,緩解燃眉之急。

首先,這一條是可行的。但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都是不能接受的。畢竟戰爭打了四年,可謂是賠慘了。想加註翻盤,是每個人在內心裡都有的潛在賭徒思維。不是每個人都有逆天的剋制力的,能剋制住自己加註翻本的慾望。

其次,第二條很難抉擇。打蘇聯符合英美對日本的預期,但是不符合日本的利益(蘇聯的西伯利亞對日本也沒有什麼價值)。

這裡額外再說一點。當年日本敢侵華,是因為英美默認不表態。如果英美死保中國,日本是不敢全面侵華的。而當時英美之所以要犧牲中國,縱容日本全面侵華,原因是英美兩國認為當時的中國太窮,沒有戰略合作的價值。英美把中國視為亞洲的波蘭,一心想犧牲中國的利益,以此換取日本北上攻擊蘇聯。這就如英法在歐洲犧牲捷克、波蘭的利益,把德國禍水東引蘇聯是一樣的。

然而事與願違,日本的侵華深陷泥潭,沒有能力去打蘇聯。這一下日本就尷尬了。

對這種尷尬情況,日本堅決反對南進的石原莞爾就表示過,他認為一定要打蘇聯!

因為打蘇聯,打不打的贏是一回事,但只要打了,日本就起碼不會跟英美結仇。哪怕後面蘇聯來尋仇,英美也不會坐視不理。

但如果貿然去打英美,那就必然要死。因為蘇聯是不會保護日本的。不僅不會保護,肯定還要找機會在日本的身上踩上幾腳。

比如二戰後期蘇聯搶了日本的北方四島,一直到現在都不還。美國當年死傷幾萬人拿下的沖繩早就還給日本了。這兩國對日本的威脅,孰輕孰重,一目瞭然。



可是,日本高層普遍短視,不理解石原莞爾這種北上派的思路。他們更傾向於南進,因為南進可以迅速佔領資源豐富的東南亞。緩解日本的壓力。為此,日本當時也設計了一個南進的具體計劃。

按照這個計劃,日本先吞併法國和荷蘭在東南亞的殖民地(兩國都被德國滅了),暫時不刺激英美。可問題是,英美不是傻子!當日本出兵強佔了法屬越南北部時。英美就感到了唇亡齒寒之感,苗頭不妙啊!

於是美國開始轉變態度,警告日本,並逐漸削減日本的商品進口。

這一下好了,之前是打仗越打越窮,沒錢買進口原材料,所以要想辦法弄錢。現在是人家不賣了!有錢都不賣了!這咋整?

若是換作一般國家,面對這種情況肯定是選擇退讓,畢竟美國惹不起。可日本人不這麼想問題。當年打大清,打沙俄,日本都是富貴險中求,才換來自己在二十世紀的國際地位。現如今又要賭上國運,再一次富貴險中求了,日本人哪裡能退縮呢?

並且,當時的日本完全就是個邪教國家,老百姓支持政府搞侵略,是因為信任政府在海外能搶到財富。現在財富沒搶到,居然還想停戰罷兵,這老百姓哪能忍?忍了不就表示自己這幾年的活罪白受了麼?誰要是敢叫停戰爭,誰就是天誅國賊,會被軍民一心給搞死。

於是日本也就不吃美國的那一套,只能硬著頭皮打下去決定孤注一擲,打到東南亞,搶錢搶糧搶資源。



可是,東南亞是英美兩國手上的香餑餑,日本敢打東南亞的主意,無疑就是要對美國全面開戰。

如果直接進攻,英軍還好說,畢竟英國的主力艦隊在大西洋和歐洲和德國人幹仗,遠水解不了近火。可是美國呢?他的太平洋艦隊怎麼都無法忽視。

所以日本乾脆一不做二不休,採取先下手為強的辦法,寄希望於一次偷襲就徹底打垮美國太平洋艦隊,在美國緩過勁之前儘可能的佔領東南亞和南太平洋的富饒區域,使之轉換為戰爭物資,從而為和美國談判包括之後能夠徹底打垮中國留下足夠的資本。

可以說,日本當年要作死偷襲珍珠港,是當時日本最無奈的選擇。沒有選擇的選擇。


綜上所述,日本偷襲珍珠港的原因分為內因和外因兩點。

從內因來說,日本人很無畏,並不認為美國惹不起。幹了就幹了,沒什麼了不起。別說是珍珠港了,只要條件允許,就連白宮和五角大樓都敢炸。

從外因來說,因為四年半的侵華戰爭,日本虧慘了老本。國內經濟瀕臨崩潰,連購買石油和糧食等戰略物資的外匯儲備都已近於枯竭。為了扭轉這種頹勢,日本只能選擇狗急跳牆,對英美控制的東南亞地區下手,因為那裡富有石油、橡膠、糧食資源。可以解決日本資源短缺的窘境。

但是日本一旦對東南亞的英美軍隊開戰,那麼就必然就與美國宣戰。既然遲早是要對美國開戰,那麼偷襲珍珠港,全殲美軍在港內的太平洋艦隊,就是勢在必行的事情了。否則讓美國挽起袖子跟日本全面開幹,日本人必敗。

這個國力差距,日本人心裡還是有數的。就好比裕仁天皇站在麥克阿瑟面前,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天皇就像一個侏儒似的。


所以說,日本如果偷襲了珍珠港,成功的炸掉了美軍在港內的太平洋艦隊,那麼它還有贏得希望。但如果不偷襲,直接對美宣戰硬懟,那麼日本根本就沒有贏得希望。


Mer86


日本也是被逼無奈,偷襲珍珠港的策劃者山本五十六原本就極力反對偷襲美國,原因就是他曾經在美國做過駐美武官,美國的實力讓山本五十六大為觸動,一開始他看到美國女孩兒可以自由上學工作就覺得很驚詫,而且美國買糖是不需要像日本那樣限額分配的,讓他意識到日本和美國之間差距的是美國強大的工業能力,他雖然不願意去招惹美國,但是日本國內卻十分堅定要先把美國打殘,好讓美國在短期內無法恢復元氣。



事實上,日本偷襲珍珠港也實屬無奈之舉,日本內部一直有“北上南下”兩派,日本一直猶豫不決,後來在諾門坎和蘇聯打的比較慘烈,所以才堅定就要南下的決心。

可是南下對於日本來說同樣不容易,美國掌控者東南亞的很多資源,而日本因為資源匱乏,一些戰爭物資比如石油,日本幾乎是完全依靠美國,隨著戰爭的深入,英法開始給美國施壓,日本害怕如果美國頂不住壓力切斷對日本的石油,後來的確美國切斷了支援日本,而此時日本國內的石油儲備僅僅夠維持日本半年的使用,日本是徹底慌了。



日本原本是想要通過打擊美國,讓美國短時間內無法參與戰爭,而自己則利用這段時間抓緊掠奪資源,在美國恢復元氣之前實現自己的戰略目標。



雖然山本五十六極力反對,但是也沒辦法改變日本的現狀,只能儘量的讓美國受到更多損失,但是日本怎麼問沒想到,美國會那麼快,四個月就恢復過來了,如果日本早認識到美國的強大,說不定會選擇北上而不是南下。


風雲一點通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洋麵秘密的行駛著一列龐大的日本艦隊,正在悄悄地的接近珍珠港。7點35分,一名名叫淵田的日本軍人第一個開著飛機到達了珍珠港,他發射了一枚信號彈,打破了美國人靜謐的週日早晨。日本機群開始了對珍珠港的奇襲。這次襲擊將駐紮在珍珠港的美國海軍、空軍基本摧毀,美國海軍將士陣亡2300餘人。這次襲擊史稱珍珠港事件。


日本襲擊珍珠港的圖片

因為這次的襲擊,美國第二天就直接對日宣戰,而美國的直接參戰,讓同盟國的實力大大增強,推動了二戰的進程。當丘吉爾聽到這一消息時老淚縱橫,他的第一句話就是“好了,我們終於勝利了!”,同時蔣介石正式宣佈斷絕與日本的一切來往,並致電羅斯福表達共同戰鬥的決心;而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卻大驚失色。正因美國的參戰加速了德、意、日三國的失敗,那為何日本還要襲擊珍珠港?個人分析原因如下:

一:戰爭中美、日兩國的國家利益衝突。日本在亞洲的戰略是“北上”和“南進”,為了解決後顧之憂,日本於1940年9月與德國和意大利簽訂了《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於1941年3月與蘇聯簽訂了《日蘇中立條約》。而這些條約矛盾直指美國,使得美日關係急劇惡化。 日本對亞洲國家發動侵略戰爭以來節節勝利,獲取了大量的資源,這嚴重侵犯的美國和一些西方國家的利益。例如日本想繼續向荷屬東印度推進,卻被美國警告和反對。在這些措施無效之後,美國不得不向日本停止出口戰爭原料石油並凍結日在美的一切財產。為了應對美國的制裁,日本無奈只有通過戰爭加緊掠奪原料。到此美日的關係已無法調和,戰爭爆發只是時間問題。

二:對當時國際形勢的判斷。這個時候德國隔著英吉利海峽進攻英國的本土,而英國卻只有苦苦掙扎的份;同時德國還發動了侵蘇戰爭,佔領了大片土地,並且打到了蘇聯的首都莫斯科(雖然德國於1941年12月中旬圍攻莫斯科失敗,但日本事先並不知情。);還有就是日本在亞洲戰場的不斷勝利,都讓日本盲目覺得襲擊珍珠港是可行的。

三:日本國內的狂熱軍國主義。1941年10月18日日本戰爭狂熱分子東條英機上臺,他擔任首相後堅決主張,如果美國不按他的意圖辦事就立即開戰。在日本裕仁天皇召集歷屆元老討論是否對美開戰的會議中,東條英機一上來就堅決主張不答應美國讓日本在中國撤軍的請求,並認為陸海軍已經做好了戰爭準備。儘管眾多元老反對開戰,而且海軍所有將領高層都認為與美國長期作戰勝利無望,但由於天皇的支持,加上海軍軍令部由主戰的少壯派掌權,日本最終決定對美國開戰。

後記:日本對美國的襲擊,最終迎來了美國兩顆原子彈的回贈,自己終於嚐到了戰爭的惡果,但那些死於日本戰爭的平民們卻是無辜的,特別是中國的抗日先輩們,他們用鮮血為我們換來了和平,我們應當永遠銘記他們。

參考文獻 《第二次世界大戰全史》 白虹 編著


愛好佛系的小順子


沒有辦法,這是一個無奈的選擇,當時日本內閣為此爭論不休。

日本主戰派認為美國太平洋艦隊把持著東南亞豐富的資源,這正是日本發展所需要的,美國已成為防礙日本軍事擴張的阻力,況且美國中斷了對日本的鋼鐵供應,是美國的不仁及挑釁,需要將美國的勢力從亞洲“趕出去”。

日本反對派認為美國工業生產總值龐大,軍工潛力恐怖,況且資源豐富,明顯是一個不能招惹的強大潛在對手。

日本天皇在御前會議,考慮到日本資源已經趨向於枯竭,爭奪東南亞橡膠等資源刻不容緩,相較於拖延下去,不如趁日本海軍現在能夠與美國海軍一博的機會,儘早決戰。

在最後的決斷下,日本海軍開始籌劃瘋狂的行動,山本五十六開始登上歷史的舞臺,一位名將在日本高層施壓下,很不情願的發動了珍珠港偷襲。



山本五十六伴隨伴著戰機的墜落之時,一個瘋狂的帝國已經在絕境邊緣茫然著。



沒有山本五十六的日本海軍在美國海軍的迅猛的攻勢,灰飛煙滅。




北海一秀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海軍的航空母艦艦載飛機和微型潛艇突然襲擊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在夏威夷基地珍珠港以及美國陸軍和海軍在瓦胡島上的飛機場。這次襲擊最終將美國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這個事件也被稱為珍珠港事件。

這次事件導致美國太平洋艦隊損失慘重,美軍陣亡2000多人, 傷1000多人 。不得不說當年的日本的戰鬥力還是很厲害的,能夠偷襲成功美國,不過也因為這次事件惹怒美國,導致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1945年8月6日)向日本廣島投擲原子彈,徹底迫使日本投降。

總結來說日本偷襲目的是為了徹底統治太平洋,而珍珠港是美國在太平洋的軍事基地,想要徹底統治就要幹掉珍珠港,但是珍珠港只是美國的一個小地方,炸了珍珠港並沒有對美國有什麼大傷害,所以日本只是自己找死!


小禹喜歡玩遊戲


二戰爆發後,日本在中國戰場上逐漸被迫轉入相待狀態,國內面臨資源短缺的劣境,急需石油等戰略物資,為了得到這些資源,1940年7月日本首相近衛文墨提出南下太平洋,攫取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等國家的礦產,石油,象膠資源。



美國成為日本南下奪取菲律賓,印尼的拌腳石,另一方面,日本陸軍海軍不斷擴大,從1937年全國侵華到1941年,陸軍人數從25萬擴大到210萬,自認為可以在南太平洋與英美開戰了。


1941年狂熱派的東條英機出任日本首相,預示著對美國開戰已經不可避免,既然要打,就先發制人。


海軍司令部總長永野修身,陸軍參謀總長杉杉元,向日本天皇裕仁提交偷襲珍珠港的詳細計劃,並保證偷襲珍珠港的絕對成功。


老子說史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外界普遍認為日本偷襲珍珠港是東條英機和山本五十六賭性太大,把全部籌碼一把輸光;而日本人則認為這是美國苦肉計陰謀。

但是這些說法都有失偏頗,忽略了當時日本的基本國情。筆者認為究其根源,當時的日本決策者已經成為日本的軍國主義熱潮的傀儡。

日本在明治維新後,積極學習西方先進經驗,正所謂“師夷長技以制夷”。日本的憲政之父伊藤博文遠赴西洋,考察西方各國的政治體制。他認為英國的虛弱國王權力的君主立憲體制不適合日本國情;而德國雖然也設置代議制,但是德國的國王卻掌握實質的立法權和行政權,這符合日本倒幕運動後還政天皇的共識。日本的政治體制就留下了德國俾斯麥首相軍國主義的印記,日本的軍隊擁有特權,而且只向天皇負責,這為日本日後軍國主義思想在日本膨脹埋下了禍根。

日本在1921年至1936年期間,共有4位首相被日本海軍少壯派刺殺身亡,其中不乏海軍將領出身的齋藤實也難逃軍國主義份子的魔爪。日本在二戰前後更換首相頻繁,很大原因是這些首相已經無法滿足軍國主義份子日益增長的對外擴張的野心。

日本成功複製了東方版的閃擊戰,迅速佔領中國的半壁江山,在法國戰敗後,日本又開始垂涎法國在中南半島的殖民地。日本佔領法國的殖民地後,美國立刻凍結了日本在海外的金融資產,導致日本無法購買戰爭運轉必備的石油。

此時日本體驗了什麼叫做大有大的難處,日本作為資源匱乏的國家,嚴重缺乏石油,橡膠等軍需戰略物資。日本要麼止盈,要麼加大賭注,去搶奪奪緬甸和荷屬東印度群島(印尼)的油田,以維持戰爭的持續。

這勢必會挑戰美國在東南亞的利益和威脅國家戰略安全,令日本和美國同時掉進修昔底德陷阱,在東南亞只允許有一個陳浩南。

隨著日軍的節節勝利,止盈是不可能的。東條英機上臺後,就改變前任首相近衛文磨與美國和談時的溫和態度,強硬要求美國停止對華援助,放棄在東南亞的利益。這無疑迎合了當時日本的反美情緒。

談判破裂後,此時無論誰擔任日本首相,都已經無法扭轉日本輿論對美國的敵意。在軍國主義的氛圍下,不是國家擁有軍隊,而是軍隊擁有國家。東條英機如有退讓,他的下場不是下臺就是被刺殺。這使得東條英機不得不進入偷襲美國珍珠港的賭局,因為如果他不進賭局,也會有人替代他參賭。

唯一能夠將軍國主義份子從狂熱中拽回來的只有天皇了。天皇作為日本軍隊的頂頭上司,如果東條英機違背天皇旨意,只能剖腹謝罪了。天皇對偷襲珍珠港的首肯令東條英機吃下定心丸。

根據東條英機的心腹湯澤三千男的筆記透露其心跡,“我已經接到了天皇的命令,接下來就可以在有條不紊的軍紀下開展行動了,這真是感激不盡,我完全放心了。”

執行珍珠港偷襲的山本五十六是日本當時能找到的對美國瞭解最深刻的執行者。山本五十六早年在哈佛大學學習,隨後在華盛頓擔任海軍副官,這是日本軍隊為了栽培年輕將領為日後的戰爭做的摸底準備。

山本五十六很早就向日本高層提出警告,美國深厚的國力會在戰爭中處於優勢,日本應該儘量避免與之一戰,但是這種言論在當時不合時宜,沒能得到重視。

在接到日本軍方的命令後,山本五十六雖然無奈,但是也不得不履行軍方的命令。山本五十六做出了嚴密的規劃,甚至考慮到了選擇在星期日進行偷襲,因為這個時期美軍正在進行休假,而停泊在珍珠港的三艘航母也會像往常一樣在軍港裡。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在日軍偷襲美國珍珠港的當天,美軍三艘航母正好出外執行任務,這令山本五十六想將美軍太平洋艦隊一擊致命的意圖泡湯,看似取得重大的戰果,實質卻什麼都沒得到。這令山本五十六不由得感嘆偷襲行動喚醒了美國這個沉睡已久的巨人,日軍的優勢只會保持在一年多。

後來的結果果然驗證了山本五十六的看法,日軍是在和時間在競爭。但是他的先見之明卻沒多少人能夠記住,反而是其個人私生活混亂,好賭好色的形象更令人印象深刻。

日本軍國主義份子將失敗的屎盆子扣在了東條英機和山本五十六的身上,而且還認為這是美國故意擺出破綻令日本人上鉤。這種陰謀論至少符合政治正確,但是至始至終日本偷襲珍珠港都是被這群狂熱的軍國主義份子和被其灌輸軍國主義思想的日本國民所綁架,日本已經喪失了理性思考的能力。


梓蕤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偷襲珍珠港已經說了很多次。

日本為什麼要偷襲珍珠港,不是他有病。

在當年,日本加入軸心國陣營是肯定的。因為日本向外擴張的主要敵人,就是同盟國的美英法。

日本佔領中國的東北、華北華中華南,就等於危害了英法美在中國的利益。至於佔領臺灣,也讓日本在東亞的成為霸主。

這種情況下,英法美是極為不滿的,但尚且沒有到開戰的地步。

不過自從日本進入法屬印度支那,也就標誌著日軍必將南下東南亞。

列強在中國只是有較大利益,但中國並非是誰的殖民地。但東南亞不同,它就是列強的殖民地,

國際政治就是這樣,一旦日本開始直接危險列強的利益,列強肯定會反制。

當時德國在歐洲雖然囂張,其實只要美國參戰,德國就不是對手。

所以,美國是有能力同時對付日本和德國的。

於是,美國在沒有開戰的情況下,對日本進行石油禁運。

當時日本沒有石油資源,一旦禁運軍事機器就要癱瘓。到時候日本只能有兩個選擇,第一是從中國大陸和法屬印度支那撤軍,第二就是直接和美軍開戰。

相比起來,今天看來自然是和美軍開戰更危險。

但在當年,日本軍國主義已經將國內民眾鼓譟到極點,誰都不敢說撤退。

況且,僅僅在中國大陸戰場日軍已經傷亡幾十萬人,這麼慘重的傷亡能夠隨便放棄嗎?

日本軍國主義分子為了不承認失敗,能搞神風敢死隊玩命自殺襲擊,怎麼可能被人一嚇就放棄到嘴的肥肉呢?

站在日本的立場上,只有冒險偷襲珍珠港這一條路,然後迫使美國談判。



薩沙


首先要說明的是日本偷襲珍珠港並不是因為作死,很多人看抗日神劇看多了,覺得日本人就是很蠢,很傻,卻不知道在當時日本是很厲害的。

至於日本為什麼要偷襲珍珠港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

第一資源方面,在1941年時,日本的國力已經膨脹到了極致,就像吹大了的氣球,已經到達了他的極限。

戰爭打的其實就是經濟,資源。大家都明白,日本就是一個島國,他的資源是有限的,在侵華戰爭前期,一直是美國人賣給日本資源。

但是在1941年7月28日美國對日本進行制裁,對日本進行石油禁運,同時說服英國,荷蘭,東印度公司同樣對日本進行石油禁運。

日本的工業血液,開動戰爭的重要物品石油徹底短缺。其他物質更是短缺。

可以這樣說美國人已經把日本人逼上絕路。

第二方面就是政治上的因素,日本一直有一個夢想,那就是統一東亞,於是他一心想要建立一個大東亞共榮圈。

但是日本建立大東亞共榮圈就要涉及到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例如英,美,法。

這些國家在東亞,東南亞,都紮根很久了,日本如果想要建立大東亞共榮圈,那麼他必須要和這些國家打交道。

第三 珍珠港有著美國很多軍艦,如果能把這些軍艦都炸了,那麼對美國海軍必然是巨大的打擊。

美國人海軍殘了,日本人自然也不怕了。

所以日本偷襲珍珠港不是偶然,而且必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