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日本軍隊的弱點是什麼?

風雲一點通


在挑起二戰的法西斯三國中,最早法西斯化的意大利,反倒成了搞笑擔當,整個二戰過程中,基本沒有什麼像樣的戰鬥,反倒不斷的拖德國的後腿,堪稱名副其實的豬隊友。

德國則不用多說了,幾乎以一己之力挑戰了世界所有列強,單論實力和勇氣的話,幾乎單挑全世界的德國,確實算得上最敗猶榮。而位於東亞的日本,由於距離歐洲遙遠,再加上日本比之歐美只能算二流的工業實力,往往被美國和英國蘇聯等西方列強忽略。

二戰亞太戰場

但實際上,日本能夠吞併大半個中國,並與美國相持數年,日本絕非易於之輩。尤其當全面抗戰爆發之後,面對團結一致、奮勇抵抗的中國軍民,日寇的進攻依然勢如破竹,雖然中國進行了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保衛戰、長沙會戰等多長慘烈的會戰,但依然無法阻止日寇侵略的鐵蹄。

而且縱觀整個抗戰過程,除了少數戰役正面戰場上,雖然中國軍隊浴血奮戰,但結果多數以日本的勝利而告終。作為二戰的元兇,日寇對中國的14年侵略,給中國人民帶來極為深重的苦難。

日寇

因此,抗戰時期日寇軍隊的戰鬥力,其實是極為強勁的。日軍的戰鬥力,也並非僅僅針對尚處於裝備、訓練全面居於劣勢的中國軍隊。對戰當時的主要列強,日寇依然不落下風。且不說進攻東南亞時,面對英國軍隊的勢如破竹。即便面對蘇聯,日本軍隊也並未有絲毫示弱。

這從1939年日寇發動對蘇聯試探進攻的諾門坎戰役就可以看得出來。當時只是日本關東軍的二流部隊,在準備不充分、兵力居於劣勢、裝備也遠差於蘇聯的情況下,依然給蘇聯軍隊帶來了巨大的傷亡,戰役結束後,蘇聯的損失也遠大於日本軍隊。

雖然日寇北進的戰略試探被挫敗,但單純以戰損比而言,日本反倒是勝利者。而且,與日寇戰鬥的蘇聯軍隊,是當時蘇聯政府集結了全國的最先進武器和最精銳部隊,這樣的蘇聯軍隊,在面對德國納粹軍隊時也並不落下風,也可見日本軍隊的戰鬥力。

日本空軍

那麼,擁有如此強勁實力的日本,都有哪些缺點呢?

憑藉武士道精神的洗腦,殘酷的訓練,日本軍隊的確擁有頗為強勁的戰鬥力。但是,這絕不意味著日本軍隊就毫無確定,更不意味著日軍不可戰勝。二戰時期,日軍的確定可以拉出一大籮筐,例如差勁的歪把子機槍,例如薄皮坦克,例如海陸之爭,例如無腦的下克上等等。

而二戰時期日本軍隊的最大缺點,則是日本國力的缺點——工業實力薄弱,資源匱乏。參戰規模超過百萬的武漢保衛戰結束之後,這場戰役依然以日本的勝利而告終,因為日本達到了自己預先的戰略目標,佔據了武漢三鎮。

日寇對中國的侵略

但是,軍事上勢如破竹,幾乎戰無不勝的日本軍隊,卻停止了大舉進攻的步伐。開始了所謂的“政治誘降為主,軍事進攻為輔”的政策。一貫以野蠻、貪婪、殘暴、直接著稱的日本,為什麼會改變既定的方陣,改變全面進攻的戰略部署呢?

原因很簡單,不是日本軍隊戰鬥力不行,也不是日本軍隊無法擊敗中國軍隊,而是日本薄弱的國力決定了,他們無力支撐如此大規模和全面的進攻。也就是說,日本的國力供應不起龐大的戰爭消耗了。

相較歐美數百年的積蓄,薄弱的工業生產能力和匱乏的資源,決定了日本在二戰時期淺薄的戰爭潛力。更何況,由於日本的海陸之爭和日本島國所限,日本大部分鋼鐵等戰略資源被投入了海軍,日本陸軍的資源因此更加匱乏。

日本偷襲珍珠港

雖然對比幾乎完全為農業國的中國,日本具有無與倫比的優勢,但是,一旦進入現代化戰爭,龐大的戰爭消耗,使得根基薄弱、資源匱乏的日本根本無法承受。而中國以空間換時間的戰略,也使得日本戰線急劇拉長,使得日本的後勤補給幾乎難以承受。

這也是為什麼日本在1941年孤注一擲,偷襲珍珠港,進軍東南亞,挑釁美國和英國的根本原因。因為,如果對英美等國宣戰是飲鴆止渴的話,那麼不宣戰,就意味著立刻就要死。

狂熱的日本人

先死與後死,相信任何一個有求生慾望的人都會選擇後死。更何況,拖延時間,等待國際局勢的變化,尤其當德國在蘇德戰場取得勝利後,也許還有可能救日本一命。因此,賭性極強的日本,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對英美宣戰。

當然,結果我們都看到了,日本完成了自己的願望——後死,日本成為法西斯三國中最後一個投降的國家,也成為唯一一個“享受”了原子彈待遇的國家。


鳶飛九天2018


二戰中的日軍弱點是非常多的,而且很多弱點對其戰爭的失敗有重要作用。

弱點之一:海陸不和


日軍有一個其他國家軍隊都沒有的情況——日本海軍和陸軍彼此之間矛盾非常深,簡直就像是仇人一樣,要不是有天皇壓著,兩個兵種甚至有可能打起來。

在日語中,“馬鹿”(就是我們常說的八格牙路)是罵人的話,而昭和時期的日本軍隊,海軍將陸軍稱為“陸軍馬鹿”,陸軍將海軍稱為“海軍馬鹿”,這已經成為了一種平常性的稱呼。

日本海陸軍的矛盾由來已久,最早可以上溯到倒幕運動中。倒幕運動中,西南四強藩中的長洲和薩摩出力最多,可是他們兩個彼此是世仇,只是為了共同的利益走在一起,倒幕運動成功之後就要開練,幸虧有天皇在。後來長洲掌控了海軍,薩摩掌控了陸軍,由此埋下了海軍陸軍矛盾的種子。

海軍和陸軍的矛盾體現在哪呢?

作戰不配合。

二戰日本陸軍如果要求海軍火力支持,那海軍是大概率不會理你的,要想海軍借船渡河?那更是想都不要想,總之就是除了天皇下令,別指望得到海軍一點配合。

陸軍也不能讓份。太平洋戰爭想掉精銳陸軍師團去當炮灰?門也沒有啊,海軍的要求來到陸軍,陸軍將領一問三搖頭。二戰末期,日本的油料極度緊張,海軍連飛機起飛的油料都湊不齊了,可是日本陸軍連用不上的坦克裡都有汽油,卻打死也不分給海軍。

由於長期不配合,最後日本海軍陸軍索性不指望彼此了。海軍組建了龐大的海軍陸戰隊,而且擁有自己研究製造的坦克。而日本陸軍居然想造航母!成為了世界上唯一一支試圖製造航母的陸軍。

弱點之二:火力太差

二戰日軍的火力,,,實在是讓人一言難盡。

由於日本資源稀缺,鋼鐵資源更是稀少。偏偏鋼鐵少還要發展海軍,那一艘軍艦都是幾萬噸十幾萬噸的鋼鐵,一來二去把日本的金屬資源折騰的更少了。

在這種情況下,日本陸軍和步兵的火力被嚴重壓縮,因為彈藥不足。

整個侵華日軍上百萬人,擁有的坦克不到一千輛,跟納粹德國和蘇聯的一個裝甲軍差不多。而且日本的坦克是出名的“薄皮餡大”,被蘇聯譏笑為掛了鐵皮的卡車,裝甲薄到可憐的地步。諾門坎之戰,日本坦克的小口徑火炮打到蘇聯坦克上,蘇聯坦克兵甚至都不知道。而蘇聯坦克一炮轟到日本坦克上,日本坦克就像開罐頭一樣直接爆炸。


除了裝甲部隊極其稀少外,步兵裝備也很差。客觀來講,侵華日軍的裝備也就是歐洲國家一戰中的水平,而且還是一戰中的中下等水平。日本用的“三八大蓋”是1871年的設計!在日本侵華時已經整整用了六十多年!

日本的“歪把子”輕機槍,彈夾供彈,每個彈夾只有區區二十發子彈,幾個點射就沒了,根本沒法連射,就這也好意思叫機槍。九二式重機槍,彈排供彈,射速相當慢。大家看抗日劇裡噹噹噹的聲音就是九二式連發的聲音。幾十發子彈可以打兩分鐘。

而與此同時,納粹用的MG42通用機槍,外號叫“希特勒撕布機”,打起來根本聽不出子彈的間歇聲音。跟撕布似的。一個步兵班給機槍手帶1500發子彈,幾分鐘就能打光。

日本的武器這樣也是有原因的,並不是什麼“日軍注重槍法,認為準確度比火力更重要”。其實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子彈太少。硫磺島戰役中,日本的子彈平均到每個美軍頭上只有七發,而美軍平均為每個日軍準備了一萬多發子彈,差距太大!

二戰中美國裝備了大量的衝鋒槍,火力又猛又輕巧。日本人偏偏傻不拉幾的信仰“板載衝鋒”(板載是日軍中萬歲的意思),成建制的衝上去跟美國人肉搏,美國人毫不客氣用衝鋒槍掃射。後來日本軍官說——裝備了衝鋒槍的美軍,一個美國步兵班的火力超過日本一箇中隊!

弱點三:下克上

下克上是日軍的傳統,二二六兵變就是他們的巔峰。

所謂下克上,是指日本的下級軍官和士兵經常悖逆上級的命令甚至弒殺上級。著名的二二六兵變中,日軍一群連排長殺掉了日本半個內閣,首相躲到了衣櫃裡才逃的一命。


下克上讓日軍很多重要行動,高層完全不知情。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九一八事變和七七事變。這兩起事變都是日本的幾個中級軍官自己謀劃的,九一八事變之前,日本軍部和內閣毫不知情,沒有任何正面侵略中國的打算,卻突然發現底下人已經動手了。

本來日本中央沒打算把戰爭擴大化,沒想到張學良自己老老實實的放棄了抵抗,不佔的便宜白不佔,於是小日本佔領了東三省。

七七事變也一樣。本來日本打算蠶食中國,沒打算鯨吞中國全面開戰,這樣對日本更有利,對中國更危險。但七七事變的爆發讓局勢瞬間爆發,直接導致了侵華戰爭在日本沒有完全做好準備的時候全面爆發。

下克上的傳統讓日本很多戰略規劃無法順利執行,因為手下的人不聽話,參謀本部居然要順著幾個連營長的行動改變計劃,這對於很多國家是不可想象的。所以說日本以這樣的奇葩機智居然能撐到二戰最後,也算是個奇蹟了。


小約翰


日軍最大的弱點不在軍事上,正所謂棋在局外,地小、物少、人少、兵少才是日本軍隊的命門。

1、日本地小

日本只有四島,國土面積狹小。正如《人間正道是滄桑》的臺詞,在日本火車一天一夜就能開到大海里,而中國可以開七天七夜。

(日本四島)

地小這個前提,決定了日本戰略空間狹小與其他一切的匱乏。

2、日本物小

日本是島國,資源匱乏,非常依賴進口資源。日本國內鐵礦、石油嚴重缺乏,在佔領臺灣、半島、東北之後也沒有解決石油問題。

(只能南進擴張)

為了保障生命線,只能不惜代價南進;為了南進就得與英美開戰。“戰略執行是為了國家,結果發現國家只是戰略執行”。資源的匱乏讓日本只能鋌而走險。

3、日本人少、兵少

在狹小的國土上、缺乏資源的領土內,能養活的人口是有限的。在人口有限的前提下,士兵數量就變得有限了。

二戰中主要參戰國,日本的動員力量的最少的,投入前線更是少了。

(二戰各國動員傷亡)

日本軍隊的真正弱勢不在於其戰鬥力不行之類,關鍵是狹長的國土、匱乏的資源,前者讓國家沒有戰略縱深,只能擴張;後者讓國家只能南進,與英美決戰;而稀少的人口很難撐得起這樣的戰爭。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這問題老梁來回答。

這個問題有點意思,老梁特意花了點時間,整理了一下思路。這頓忙活下來,老梁覺得咱應該先從大局,接著再從戰局出發來解決題主的問題。

大局

小鬼子個小,兵少,地小,就剩下一個大的——野心。您瞅瞅不到一米六的個頭,蹦起來還沒有桌子高,拿著個三八大蓋比他高一半,一輩子不穿褲頭,弄塊破布遮羞……

估計扯到這裡,就有哪些個正義人士跑來扯老梁的胳膊肘:“你這是胡說,人家咋樣咋樣,你家又咋樣!”

煩!老梁明確告訴你,別整那沒用的。老梁就一句話,咱得無限重視這東西,畢竟這東西曾經把咱大華夏禍禍的不成樣子,瞅見這東西咱心裡就得提防著點。但拿來娛樂還是可以得,畢竟他的個子真心不高,老梁沒瞎說。

好了,閒話嘮完了,咱點到正題上。

兵少?這倆字冒出來,估計就有人坐不住了:“老梁你就誤導觀眾吧,你個癟犢子!”

老梁手裡有幾個數據,大傢伙瞅瞅。二戰的時候,小鬼子總動員人數是九百萬,德國佬的軍事人員總數一千七百萬。

瞅到這裡,估計大傢伙都認為,小鬼子總人數就少,出的兵只有一半還可以得。老梁送上倆字——扯淡。小鬼子地頭上的人口是七千萬,德國佬的人口是六千七百萬,而且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動員二字是累計產生的數字,實際出兵人數遠遠低於這個數字,軍事人員那是實打實的,是多少就是多少。

這倆人在二戰時期鋪的攤子也差不離,德國佬憑藉著閃電戰,這兵力才堪堪夠用。小鬼子這點兵力撒出去,那還叫多啊。

兵力少,隨著戰爭的推進,可操作性就差老多了。當然咱不可否認,二戰開頭的時候,小鬼子的兵員的素質隨便拽出來一個,都能當狙擊手的使喚,一個老兵單挑咱三個大兵還是沒啥問題的。但隨著這批老兵的死亡,加上攤子鋪的過於大,這兵員的素質蹭蹭的往下落。而咱是在戰爭中學習戰爭,兵員的素質開始上升。這倆下一對比,小鬼子的兵力少,老梁沒瞎說。

這有點空洞沒啥說服力,咱舉個例子。當年小鬼子和咱大中國形成的對峙的局面,沒得辦法一些新的大頭兵被補充到了咱中國的地頭上。其中有個大頭兵(已經到了二戰後期了)喜歡寫日記,他是這麼寫自己第一天到達小鬼子所謂的佔領區。

上了車,頂頭上司這麼和俺說:“這公路線是咱的,但下了公路線就是游擊隊的。所以一個人的時候,千萬別下公路線逛蕩,這是找死的行為,除非是集體行動。”

開始他還不信,結果坐著車走到路上,他就瞅見公路邊上一個稍遠的山頭上有煙冒出來。他就問:“哪裡也有咱的人?”

“不許胡說,哪裡是游擊隊出沒的地方,有可能是游擊隊在做飯。”

“啊!”

“別瞎操心了!這不是咱的事!”

這人在二戰結束後,就成了一個專門畫二戰漫畫的漫畫家。這事就是個佐證,當年如果小鬼子的兵力足夠的話,會允許這樣的事發生嗎?當然不會。

接著咱說他這地小

小日本就四個島,草履蟲一樣的形狀,您開著一輛小奧迪,估計一天一夜一個不小心您就開到海里,喂鯊魚去了。咱大華夏的地頭,您就算是坐著高鐵走一趟。開海里,這叫做夢,一路欣賞一下春夏秋冬四季的天氣倒是真的。

地小,這資源就少。戰爭打的是什麼?鋼鐵,石油,糧食,橡膠等等,這些東西您缺了那樣都玩不轉啊。

要不然,小鬼子打到最後,是北進還是南進,就為這選擇題琢磨了好久。一傢伙先踹了毛熊的屁股,和毛熊玩了一次諾門坎戰役,回過頭來讓毛熊揍了個半死。這下老實了,這才轉過頭來頂著一腦袋包就搞了一個南進,偷襲了珍珠港和美國佬懟嗨了一把,結果把自己個嗨死了。

再有這野心大

你說你一個原始社會的原始人,剛剛通過明治維新,把自己個變成了一個工業國。這底子能和那些個真正的強國比嗎?不能夠呀。

您造個機槍都是個歪把子,玩個槍就一支三八大蓋,從開頭打到尾。玩個飛機出了零式飛機,開頭還算可以,這都整到戰爭快結束了,美國佬都換了好幾代了,您還是零式。

就這工業還要單挑全世界這不是找死嗎?再有你以為中國還是滿清那會,這都到民國了。滿清那會你賭國運,玩了個甲午海戰挺嗨的。現在民國了,你這就又賭上國運,要三月吞掉大華夏,玩砸了吧。

小螞蟻還要啃大象,你不拿出點時間去磨,還想一口吞下,能消化的了嗎?作死!

因為這野心太大了,所以小鬼子眼珠子裡只有戰術眼光,沒有戰略眼光。

說道這裡,估計有人反對了說啥:“人家也有戰略眼光的人才,啥山本五十六,啥(沒聽過)!俺就特崇拜那個誰誰!”

遠遠的,遠遠的,這裡不適合你,你和俺們家二柱子聊天挺合適的。不過老梁還的解釋一下,這種人在小鬼子的地界還真有,但他是少數,您扣腳丫子順道掰扯一下就能數的過來。這種人被小鬼子那些個野心大心眼小的人給擠到了邊緣地帶。當然即使小鬼子認可這些人的想法,他的敗亡僅僅是推遲一些時日而已。

野心大,吞不下去,消化不了,撐死了。

接著說戰局

小鬼子的思想過於僵化。傳統戰術“炮兵轟完,步兵衝,步兵衝完,炮兵轟。”當年咱武漢會戰的時候,國民黨的宋希濂就利用小鬼子的這個特點,在大別山那嘎達,搞了一個延遲戰術。

簡單的說,每個山頭咱蹲一個排,或者一個連,看到小鬼子經過,咱就不管三七二十一,機槍,步槍抄傢伙揍他就行,接著咱就等著小鬼子的動作。

小鬼子每次都是停下來,先拉開架勢,呼叫小飛機,在山頭上下幾個蛋蛋,接著炮兵調試來一頓小炮,跟著小鬼子撅著屁股,端著三八大蓋,邁著羅圈腿吼著:“板載!板載!”就衝上來了。

這個時候,咱的大兵早跑了。

跟著小鬼子收兵,來到下個山頭,咱再揍他。結果小鬼子再來一遍。我去,這時間長了,小鬼子就不理咱了,這個時候,前面撤退下來的部隊已經集結成一支大部隊,正好乘他不理咱好好的揍這老小子。

就這一場下來,小鬼子扔下超過兩萬具屍體。

這戰術咱對著小鬼子百試不爽,每次小鬼子拉著小炮,端著大槍跑來和咱玩,即使到了地頭,才發現炮彈打空了,子彈也不多了,回吧。

咱家的大兵,蹲城頭上瞅,這幫傢伙是咋回事,到了地頭,咋就打那麼幾下就走了呢?好奇怪啊!

最典型的就是薛嶽的長沙保衛戰,不僅路上和他延遲戰術。而且還玩他的後勤運輸,好多次小鬼子到了地頭,掉屁股就跑,沒子彈了打啥呢打!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日本軍隊存在的這些弱點,讓我們來分析下二戰時期的一些戰役:

雖然說日軍通過各種人肉炸彈、萬歲衝鋒之類的把戲,在局部上取得了戰鬥的上風,但決定戰爭的勝敗也要講究綜合國力的。國力在戰場上的體現就在於後勤補給了。

咱們來說一個就是當時的二戰前的邊緣事件之張鼓峰事件,儘管戰後的數據顯示是蘇軍傷亡比日軍多,但是戰場的主動權還是被蘇軍拿捏著。日軍師團當時被包圍在張鼓峰上面,公路鐵路被蘇軍炮火摧毀、橋樑也被蘇軍控制著,圖們江口也被蘇軍太平洋艦隊堵個水洩不通,第十九師團幾乎陷入彈盡糧絕的境地,而日軍卻不敢大規模對蘇開戰。

張鼓峰事件日本軍隊的弱點都顯現出來,一個就是關東軍慣用耍弄危險把戲,並且還揚言就算是一個師團覆滅也無關緊要,更想用此種把戲向蘇聯顯示日本實力。

並且日本陸軍的這種想法還遭遇海軍的反對,如此一來那麼只要作戰開始,日軍的武器還有兵員的運輸就肯定是跟不上的。

陸軍的執意而行就連天皇的意見他們也置之不理,並且天皇這位陸軍大元帥也是一副旁觀者的態度。據說在九一八事件後,陸軍這種獨斷專行的作風也不是第一次了。日本陸軍的自滿,海陸軍的意見不合,陸軍過於獨斷專行的作風,這些也是日軍較為顯現的弱點。

沒有任何規劃的衝鋒主義,在蘇聯朱可夫元帥眼中簡直就是小菜一碟,讓他從容調兵遣將地應付自己軍隊的補給。在諾門罕事件時,第三階段的反攻之前,朱可夫從容不迫地通過鐵路調集了五萬五千噸戰鬥和生活物資到前線,甚至蘇軍的補給線幾乎是日軍補給線長度的幾倍。綜合國力根本也沒法跟蘇軍比。

並且當時在太平洋戰爭中的中途島海戰,日本的海軍主要通訊系統JN-25的部分密碼還被美軍成功解讀,情報也被截取。日本海軍變相被美國狠狠反擊。並且當時的日軍作戰部署是將這支龐大的力量分散,各個部隊的據點相差近千海里,根本沒辦法互相支援,只能各自為戰。並且當時水面艦隊成了旁觀者,主隊的戰列艦部隊一炮未發,就在美軍航空兵面前倉皇而逃。多次戰役都顯示了日軍的內部作戰部署存在獨斷專行的作風,海陸軍作戰目的並不統一。

日軍的弱點相對於列強國家來說,是很容易被破解的。儘管他們在工業上的發展有一定的優越性,但是卻沒有深入研究作戰武器裝備。還將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傳統觀念貫穿到戰爭中去,傳統的作戰方式直接影響戰鬥。並且連塞班島那種緊張的備戰時間,軍國主義代表日本的東條英機還能在大肆演講,降低了自己軍隊還有平民的防禦心。過度的自信,渲染他們的精神,讓當時的塞班島慘敗還有一些寧願自殺也不願意投降的平民。

在那個時候空中戰鬥機的差距也是很明顯,塞班島戰役美軍號稱超級空中堡壘的B-29轟炸機也問世了。美軍的登陸來勢洶洶勢,他們晚上就開始進行突襲,一方面佯攻迷惑日軍,另一方面則艦炮掩護突擊隊的登陸。日軍南雲忠一派出了1000多人唐島敢死隊,每個人都綁著穿甲彈,只要遇到美軍坦克中隊則自殺式地撲上去炸燬。整個戰場上都是垂死掙扎的傷兵,燃燒的坦克,唐島敢死隊也只剩下100多人。就在那個時候的日本軍隊,除了勇往直前的敢死隊,好像並沒有任何反擊能力。

這樣的人肉炸彈、萬歲衝鋒之類的把戲,儘管在某些戰鬥中偶爾會佔據一定的上風,但也是一個戰敗的致命性弱點。


WarOH協虎


其實日本有一本書叫《大東亞補給戰》,就已經說明了日軍的弱點。那就是日本生產力和軍需的矛盾,無法調和,比如日本要全力發展軍需工業,一切以軍事為優先。

所有生產力和電力,都要供應軍事需要。那麼電力設備就無法發展,發電機,變壓器,電動機和各種儀表都停滯不前,也就造成電力缺乏。缺乏電力的後果就是對鋁材,特種鋼,工作機床生產量的大幅度下降,這些工業產品的下降,直接導致了軍需生產的下降。

比如增加鋁材生產就特別耗電,可是日本軍需第一,供電系統設備排在後面,直接結果就是鋁材產量降低。鋁材降低,其實戰機產量就會大幅度降低。

而在造船方面,所有的資源都造了軍艦就沒有經歷造運輸船,也就沒有船隻去東南亞和東亞大陸運回搶來的石油,橡膠,礦石和糧食等等。結果日本海運量從41年的4700萬噸,降低到最後的1年600萬噸。其實,也就更加削弱了日本的軍需工業。

軍需第一,造成了日本煤炭業大量機械設備無法修復和重新生產,直接後果就是能源降低,也缺乏鍊鋼的能源。那麼,到了軍事層面,就是缺乏優質鋼材,無法生產更多的武器。

其實說到底,就是日本的國力,不足以撐起日本的野心。但是,日本戰略層面水平非常低下,以這種二流國力,發動侵略戰爭,挑起世界大戰,再怎麼精心策劃,再怎麼折騰,最後的失敗,也就非常正常了。


深度軍事


日本軍隊的弱點還是很多的,比如軍事思想落後,在戰鬥不利的時候喜歡豬突,結果被一片片幹掉。

武器裝備落後,個軍事強國已經普遍裝備自動武器的時候,日本軍人還在使用38大蓋試圖與敵人近身肉搏。

但是,這些所謂的弱點,放到中國戰場就不突出了,甚至還算是優點了。因為,當時的中國更落後,所以落後就是對比出來的。比如,日本人喜歡冒險,九一八的時候,幾百人就敢攻擊東北軍大營。說實話,這樣的冒險充滿了極大的不確定性,如果東北軍當時反抗,那麼這支軍隊被幹掉不說,整個東北的日軍都會受到牽連。但是當他們的對手張學良宣佈不抵抗,大軍蜂擁撤進山海關的時候,恰恰證明了冒險思想的先進性。

但是,日本的戰略思想還真稱得上是遠遠落後於各大強國,也落後於當時的中華民國。在傾國之戰的情況下,日本戰略的短視決定了他不可能取得最後的勝利,反而會得到恥辱的失敗!

下面看二戰時期日本在戰略上的短視,是如何讓他成為豬隊友的。

諾門坎戰役之後,日軍敗給了蘇軍,但是蘇聯也不好過,因為他的西面還有個強大的德國在虎視眈眈。就在諾門坎激戰的時候,德軍也在準備入侵波蘭,將領土推進到蘇聯邊境。

1939年9月1日,德軍發起了入侵蘇聯的戰爭。蘇聯開始糾結,繼續和日軍作戰還是將注意力放到西線。

就在蘇聯糾結的時候,日本單方面宣佈停戰,隨後兩國開始談判,作為德國的盟友,日本迅速和蘇聯取得共識,在9月16日簽訂停戰協議。9月17日,蘇聯侵入波蘭,與德國一起將這個國家瓜分。

作為盟友,不在戰略上支持一下德國,反其道而行之,可見其出賣隊友的能力堪稱一流。


你以為這就完了?更騷的操作還在後面。

1941年6月22日,德國執行巴巴羅薩計劃,而日本也在為北上還是南下爭吵不休。此時,德國的想法很簡單,在海上靠潛艇戰困死英國,在陸地上集中全力滅掉蘇聯,最快在1941底結束戰爭。

雖然由於蘇聯的抵抗德軍進展緩慢,但在當時看打敗蘇聯只是時間問題,而英國在德軍潛艇的封鎖下也快完蛋了。

只要德國取勝,日本就可以順利得到遠東地區大片領土,獲得這裡的豐富資源。

但是,正在這關鍵時刻,日本適時地發起了珍珠港戰役,逼迫美國加入戰爭,促使了世界反法西斯陣線的建立。從而挽救了岌岌可危的中英蘇三國,而德日意三個法西斯的失敗也開始倒計時。


所以,論起二戰最會出賣隊友的國家日本算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名。打敗德國的國家裡,我認為應該加上日本,因為他的貢獻遠超英國,僅在美蘇之下。


不過,日本這個國家還是有有點的,那就是臉皮厚,寡廉鮮恥。

二戰末期,美軍逐漸攻入日本本土,一開始日本舉國上下叫囂一億玉碎,搞得美國震驚不已,為了最終打敗日本帝國主義,美軍制定了好幾個方案:

  • 第一個方案是,派軍隊強行登陸;但這可能會損失上百萬人。
  • 第二個方案是,用常規武器給日本洗地;但經過幾次大轟炸後,覺得效果還是不理想。
  • 第三個方案是,原子彈洗地;可惜原子彈只有兩個,而且製造速度慢。
  • 第四個方案是,撒除草劑讓全日本變禿;可能是效果最好的一個,但還需要時間才能生產出足夠的藥劑。

於是,美國人先投下了兩顆原子彈作為試探,沒想到效果槓槓的。就在幾天前還叫囂一億玉碎的這幫人,嚇得投降了!

不僅如此,在此後的幾年之內日本成立了專門的服務部門,召集了數萬美女為美軍提供特殊服務。當數年後,麥克阿瑟離開日本時,上百萬人對其依依不捨,更是讓人吃驚。


所以,日本出賣隊友的能力無人可及,跪舔強者的水平也是頂尖的!

以上,不是瞎說!


歷史風暴




二戰時,日軍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戰備規劃能力弱。

日軍因為裝備精良,戰術訓練素養好,所以在戰役中很容易得手。中國軍隊不是撤退就是傷亡慘重,失去戰鬥力後不得不退出戰鬥。

但日本軍隊中有一個有名的傳統就是抗上,也是不聽上級指揮。日本是天皇領導和推崇武士道精神的國家,天皇控制不了政府,於是就加強對軍隊的滲透,甚至對軍隊中層軍官的拉攏。


日軍軍官心中只有對天皇的效忠,對長官的命令基本上是聽的,但不是全部都會聽的。這就讓日本軍部制定政策和方案時,要充分考慮天皇和中下級軍官的要求,很難制定出一個合理的軍事戰略來。

比如抗戰爆發前,中國戰略級專家蔣百里在制定抗戰規劃時就指出:中國歷史上的統一基本上都是從北向南打的,其中之一的原因就是因為地勢相當平坦,北方軍隊的實力容易發揮。因此必須防止日本沿用這樣的戰略。

1937年,抗戰爆發後,南京政府就在上海陸續增加軍隊,迫使日本也不得不把主要兵力運送到上海和中國軍隊決戰。上海的淞滬會戰打破了日本人三個月內的滅亡中國的計劃,也成功的把日本主要兵力吸引到了南方。

當日軍從上海向西進攻時,就一路上全是水田,日本的機械化武器很難派上用場,整體實力大大下降。中國軍隊中要節節抵抗,就會大大減緩日軍進攻的步伐,為中國抗戰的最後勝利贏得時間。

日本軍隊本來也是希望從北向南攻擊的,結果卻被中國政府的戰術給改變了這一計劃,弱點被南京政府給利用了。



第二個弱點就是日軍的戰術太僵化.

抗戰前期,中國軍隊面對武器精良訓練有素的日本軍隊,基本上絲毫沒有什麼抵抗能力。但伴隨著局勢的發展,日軍也暴露出了自己的弱點。

那就是戰術太僵化,缺少應變能力。

日軍事先都會規劃好每支軍隊進攻的路線和時間表,然後開始分工合作,如果碰到中國軍隊的頑強抵抗甚至反擊,日軍就會處於慌亂狀態,不知道應該如何是好,很難根據戰場上的形勢制定合理的戰術。

因此中國軍隊就學會利用地理形勢,尋找合適的地點,對日軍進行伏擊和阻擊,打日本人一個措手不及。

比如日本的陸軍操練寶典就象葵花寶典一樣,規定士兵拼刺刀前,必須退下子彈。但中國軍隊根本就不管這樣,和日軍壞東西不能講什麼道義,趁日軍退子彈的時間,就能消滅不少日軍。

日軍一旦攻擊不順,就不知道應該如何應變,還是沿用以前的打擊來進攻,沒有什麼戰術應變能力,最後就吃了不少虧。



最後一個弱點就是日軍過分依賴後勤保障和相信自己的機械化。

三次長沙會戰打的比較成功,就是因為第九戰區司令薛嶽研究透了日軍的作戰特點。第一步,先對長沙外圍進行堅壁清野,讓日本人不能就地找到補給。在水田放滿水,讓日本人的皮鞋漲大笨重無比,消耗日軍體力,讓機械化武器難以發揮作用。

中央的軍隊快速撤退,引誘日軍深入,然後利用山區設伏。兩翼的部隊穿插到日軍的背後,對日軍進行打擊,切斷日軍的補給線,對日軍形成口袋陣,把小日本包圍起來打,就算不能全殲,也要消滅其主力。



尤其是當日軍攻城後,進入巷戰時,中國軍隊往往利用地形埋伏和投放地雷,對日本形成嚴重打擊,甚至把日本人逼出城外。

只要讓日軍的補給線切斷,讓他們的機械化武器沒有油可用,炮彈和子彈缺乏時,他們的戰鬥意志就會非常薄弱,所謂的武士道精神消退,丟下同夥的屍體不要了,只管自己逃命去了。


新知傳習閣


二戰時期,日本軍隊的弱點是什麼?

關於二戰期間日軍的弱點,其實歷史上有很多人物對此進行了總結,最著名的莫過於毛主席的《論持久戰》和老蔣的“小、短、淺、虛”。

並且,也確實以此將日軍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最終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

而這一切都是因為日本領土狹小,資源匱乏,人口方面,雖然拼命鼓勵生育,但是比起中國來說,卻是遠遠地不足了。

因為資源匱乏,物資不足

其實在日軍入侵前期,武器裝備等方面遠遠強於中國,以至於我軍都是使用的繳獲的日軍的裝備。但是,等到日後,我國得到了西方國家的援助,日本的武器裝備之差,就體現出來了。

特別是到了抗戰後期,各種衝鋒槍、大炮之類的層出不窮,連李雲龍都對小日本的裝備看不上眼,要不是部隊發展太快,裝備不足,才不會要那些破爛呢。

人口有限,兵源不足

其實一開始,日軍並沒有全面侵華的打算,包括東北,也只是想要步步蠶食而已。只是因為日軍慣有的,下級軍官私自做主,造成了既定事實,再加上張學良拱手相讓,讓日軍兵不血刃的得到了東三省。資源匱乏的日本當然不會放過這樣一塊肥肉,所以越打越大,最終陷入泥潭。

到抗戰後期,日軍兵源不足的弱點就顯露出來,被迫大量使用皇協軍,並且徵兆臺灣等地的“偽軍”,加入戰場,造成戰鬥力削弱。

當然,日軍的狂玩自大也是一大弱點,只是這也是資源匱乏逼迫日本一次次賭博,造成的後遺症。一個賭徒可以因為運氣贏錢,但不可能一直贏,終有一天會輸的精光,日本就在多國聯手下,輸的精光。

我是春秋百曉生,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樣的歷史人物。想了解歷史人物,學習歷史知識的可以關注我,感謝大家支持。


歷史公元


軍隊的弱點其實映射的就是整個國家的不足與缺陷,即戰略性不足,戰術性有餘。

概括來說:陸軍裝甲實力和機動能力不足,單兵裝備水平低下。畢竟日本資源匱乏,大部分鋼鐵和石油又主要用於軍艦生產和後勤,因此提供給陸軍的鋼鐵和石油自然不多,裝甲實力和機動能力也就相應不足。而單兵裝備更是被選擇性地忽略,一個國家要想提高或擴充單兵裝備都是需要大量的資源和工廠來進行的,耗費的資源和所需的工廠肯定多於前一代的單兵裝備,所以日本之所以整個二戰下來都是三八大蓋,也是迫於無奈。

海軍則由於本國捉襟見肘的資源和囊中羞澀的財政,在戰略上持保守性的態勢,而這與陸軍極富擴張的性情有所出入,這也是陸軍馬鹿看不起海軍馬鹿的地方,認為他們“太膽小了”。

至於所謂的珍珠港事件看似是日軍海軍的主動襲擊,其實是被美國的石油禁運、貿易制裁和外交方式無果等一系列戰略事件逼迫下的一次戰術性的“被動軍事行動”。日本一艘主力艦一旦被擊沉,要想再造一艘就得花上幾年甚至十幾年左右的時間,如此長的時間跨度與兵者詭道的戰爭局勢相比,意味著擊沉了就是沒了。

美國就不一樣了,美國的軍艦建造速度,基本就是在“下餃子”。而這就是工業基礎,日本的工業基礎的確是比美國低。因此反映到海軍方面,日本海軍會在作出決策時儘量避免軍艦的損失,這在風雲詭詭譎的戰爭狀態下,似乎無論怎麼做都是保守性質的。而海軍的保守一旦過高,也就意味著這支海軍跟在港口的艦隊一樣基本沒什麼作用。

空軍獨立性低,軍權被陸軍和海軍分割,分別是陸軍航空隊和海軍航空隊。這不僅僅是陸軍馬鹿和海軍馬鹿之間的一次爭權奪利,這還意味著日本對空軍這一軍種極其地不重視。這種戰略性不足的眼光也不是日本第一次出現,所以日本空軍的弱點就是沒有日本空軍這一說法。以上是本人愚見,漏洞略多,筆法粗糙,還請讀者海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