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義莊的故事

義莊在古代是的一種慈善機構。一個大家族當中,富有的拿出錢來辦義莊做功德,本族的貧民可以在義莊領米麵、布、錢等,義莊裡設有義宅供族人借居。

北京義莊的故事《宋史·范仲淹傳》:“置義莊裡中,以贍族人。” 清 馮桂芬 《覆宗法議》:“惟 宋 範文正 創為義莊,今世踵行,列於旌典。”

隨著社會結構改變,義莊的內容漸漸縮窄,幾乎只以祠堂為主。而在城市之中的義莊,又另外有一個十分專門的用途:寄放棺柩。

當然棺材棺材中是會有屍體,大都是一時還未曾找得好地方安葬,或是死者客死他鄉,家人準備運回本土去安葬,或是窮得無以為殮,或者老婆/老公死了,等兩人一起安葬。

魯迅在《彷徨·弟兄》:“後事怎麼辦呢,連買棺木的款子也不夠,怎麼能夠運回家,只好暫時寄頓在義莊裡。”

北京義莊的故事

北京地名中關村:

在明朝定都北京的時候 ,宮裡的太監們開始在京西海淀一帶購買“義地”做義莊,形成了專屬墓葬地,年老出宮的太監也在此生活等老,平時給已經埋葬的太監掃墓,燒香祈福,漸漸形成“中官墳”地名(中官是太監別稱),後因忌諱“墳”字而訛為“中官村”,解放後選址建中科院,覺得中官二字不吉,在北師大校長陳垣先生提議下把“中官墳”改名為中關村。

古代人講究墓葬,墳墓相當於陰宅,北京很多地面又有“墳”字:比如公主墳兒、八王墳兒、索家墳兒 ……

北京地名勁松 :" 勁松 " 原叫 " 架松墳 " 因其墓地上有六棵古代的龍松,彎曲著主幹有架木支撐而得名,因為不吉利後來也改為勁松了。

北京義莊的故事

北京地名保福寺:

“保福寺”是明朝 太監們在“中官墳”義莊上資建的寺廟,取福壽之意,年老出宮的太監也寄居在此,平時給埋葬的太監燒香祈福,解放後在此建中科院,“中官墳”(中關村)的科研人員子弟無處上學,就把保福寺拆了,建立了中關村一小。現在中關村一小也是著名的學區房。

北京義莊的故事

北京地名定福莊:

清明時期,京城一些有錢的太監就在中官村購買義地,很多沒錢的宮女和太監們就埋在北京東部的郊野,後取名定福莊:“福”即棺材上的福頭,“定”的意思就是使之安定,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一般這樣的墳地都是分給學校做校區使用,定福莊就建立了北京廣播學院和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

地處定福莊的北京廣播學院(現中國傳媒大學)院內種有一片核桃林,因為核桃有辟邪之功效。

據說廣院(傳媒大學)不管怎麼新建,唯有兩處是不會動的:核桃林和涼亭,都是清朝留下來避邪用的,林子和亭子的位置也都有講究。現在定福莊的陰氣也非常重,廣院和二外一直陰盛陽衰,鋼鐵直男少之又少。

北京義莊的故事

北京地名義莊:

北京東南有個地面叫亦莊(義莊),原來屬於明清皇家獵苑南苑的一部分,河湖縱橫、清泉四溢的水鄉澤國。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後,趕走了居住在裡面的居民,擴建殿堂宮室,四周修砌圍牆120裡,把元朝的獵場擴大了數十倍。

清末,帝國主義列強闖入後,明清兩代苦心經營的南苑一蹶不振,清政府為了彌補國庫的空虛,穩定搖搖欲墜的政權,在光緒二十八年六月設立了“南苑督辦墾務局”,出賣南苑裡的土地,將“南苑內閒曠地畝招佃墾荒”。,然後很多富人去那裡買地設立亦莊,大太監李蓮英就在那設立廣德莊。

亦莊之西二里有餘的富源莊,都是侍奉慈禧太后的著名太監李蓮英建立的莊園。

亦莊南三里的大糧臺,原是清同治年間在南苑設置的神機營的糧庫所在,清末太監李三順圈佔此地,建俊德莊,後恢復大糧臺舊名。

大糧臺東南的天恩莊,原名盛莊子,是清末太監盛某佔地建的莊園。民國初賣給河間人王慶懷,改名天恩莊。

原來那裡都叫“義莊”,後來名字不雅改為了“亦莊”。

北京義莊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