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郑和下西洋时,船上没有年轻女子,带了一群50岁的老妇人,这是真的吗?

nocturnserenade


朱元璋建立明朝看大势已定,于是派遣傅友德和蓝玉率领大军武力征服盘踞于云南的残余势力。


后值云南平定,明军俘虏了大批男童,阉割之后作为战利品,送去明皇宫作为太监,服侍皇亲贵族。这其中就包括了郑和。

据说当时郑和才11岁左右,被明军俘虏后,受尽了折磨。宫刑的残酷曾使他一度绝望。不过他咬紧牙关,在宫里度过了最艰难的三年。

14岁那年他来到北平的燕王府,进入燕王府,很快得到朱棣的赏识,成为了燕王的亲信,从此得到博览群书的机会。

后值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政变,郑和为朱棣出谋划策征战敌军,立下了汗马功劳。而郑和又是朱棣身边的亲信,在朱棣眼皮底下长大,朱棣深知其为人,大胆任用。

郑和不仅通兵法,知谋略,还晓天文地理,担任外交大臣,再适合不过。朱棣派郑和下西洋的直接目的是宣扬国威,其根本目的当然是查找不知是死是活的朱允炆。

但不论朱棣出于什么样的目的,1405年郑和奉命率领队伍浩浩荡荡地开始了他传奇的一生。但话说,郑和深得统治者的信任,又是奉命下西洋,带点美女不算过分。但却带了50岁左右的一群老妇人,这种说法是否属实呢?

我先不说是否属实,先谈谈这种说法成为可能的缘由:

其一,老妇女饱经世故,就如一潭死水,偶有波澜不惊,却已深受封建制度束缚,做事情会深思熟虑,大胆妄为之人寥寥无几,从而会省去很多麻烦。

其二,老妇女阅历深,怪事也见得多,如果下西洋过程中偶有麻烦事也不会像年轻女子那样过于轻浮,急躁冲动。况且老妇女手工活做得也精巧,缝补之事最是在行,也能为队伍省去不少资金。

其三,所谓色字当头一把刀,红颜祸水。年轻女子精力旺盛,想的事也多欲望也多。如果带一群年轻貌美的女子,船上的男丁会蠢蠢欲动,有乱军心。

而年轻女子必定少不了也会为了争夺利益,使用狐媚之术,勾引稍有权利的人,从而会演绎一场尔虞我诈之争,使计划不能顺利进行。


其四,避免朝廷流言蜚语。郑和下西洋,如果带一群佳人,那些处处与郑和作对的人就会有机可趁。一旦被谗言,朱棣可能直接撤掉他的职位,甚至有可能遭遇杀身之祸。

以上种种原因,虽然并不是很全面,但是不难推测郑和下西洋带了一批50岁左右的老妇女,可谓属实。

郑和这种不受时代思想束缚的思维创造了我国航海史上的辉煌,加强了我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但就如梁启超先生所说:“郑和之后,再无郑和。”就实属遗憾了。


史之策


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这场远航活动总共进行了七次,历经28年,据悉最远到达过东非和红海。

这可是中国历史航海史上最大的辉煌了,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但是有人说,郑和下西洋时,船上没有年轻女子,他只是带了一群50岁的老妇人。是的,郑和下西洋的确带了一批老妇人上船,这究竟是何意呢?现在随有书君一起来看一看吧。

一、 下西洋时,带年轻女子出航有很多不便

有人说,下西洋时航程那么长,带上一些年轻的女子上船。

既可以帮忙做一些杂物,又可以在他们无聊的时候,给船员们唱歌跳舞,这不是挺好的一件事嘛。

想想的确不错,但是不带年轻女子也是有原因的。

因为郑和的团队全是血气方刚的大男子,加上出航一次就需要很长时间,也许会好几年。

带上年轻的女孩子的话,万一和船上的官员或者是水手发生了暧昧的关系,而导致他们每天不好好地做自己本分的工作,而想入非非。

由此要是使远航的进度变缓慢,拖延了皇帝交待的政治任务,那麻烦可就大了。

所以这就是不带年轻女子的原因。

再者也有民间所说的,在古代航海中,除了客船外,其它运兵运货的船只都是不允许女人上船的。即所谓的“有女同行,不利航行”。因为年轻女子有月事会招致灾难的,所以因为这个禁忌,也不会带年轻的女子。

而郑和下西洋带一些老妇人出航,可以很容易的避开这些现象。并且挑选老妇人出航也是有双重作用的。

二、随行的老妇人不仅给船员缝缝补补做杂务,还把一手好的刺绣手艺传播到所路过的落后地区

郑和下西洋出航这个团队,一出行就是好几年。他们不仅要跨越不同的国家,而且也要经历不同的季节。所以换穿衣物也是航行上必不可少的一件大事。

要知道在明朝那个时候,布袜子和布鞋子都不如现在的耐穿耐磨。而衣服因为是棉麻的,所以也特别容易破旧。

况且这些衣物制作起来也没有现在这么快,因为是纯手工的,所以就特别费时费力。

所以带上这些上年纪的中年妇女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将士们赶制新衣,缝补衣物、袜子,还要给他们纳制鞋子。

有人说,船员出行时带上新衣物不就行了吗,还非的带这么多老妇人?是的,带老妇人是必须的。

要不这一出行就好几年,那成千上万的士兵得带多少衣物?都带上不得装满几艘船啊!如果不带老妇人,士兵就得自己缝补,大男子粗手粗脚的,缝得肯定针脚粗,样子丑。

要是穿着这些丑针角的衣物和鞋子,到途径的国家登陆,这还不让人笑话我们的大明朝有多落魄吗?

所以还是需要带会缝补的妇人出行的。当然可不要小瞧这些妇人哦,她们可不是普通人,她们的绣工那是相当厉害。那缝补手艺,会让人看不出缝补在哪?那鞋子制作出来,也会让人穿的舒服

当然带着这些老妇人出行,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为了传授沿途落后国家的一些女红手工。

中国古代的刺绣手工,不仅在当时精美无比,就是放到现代那也是无可比拟的。

所以郑和带着她们去传授女红,也是为了表达国与国之间的友好关系。

三、 这些随行的老妇人还有一个职能,就是帮助落后国家的妇女接生

郑和在以前下西洋的时候,发现有一些国家还是相当的落后,生活的非常原始。她们不仅在医疗上知之甚少,对于生育繁殖这方面的内容认知的也特别地少。

就在生育这方面来说,孩子生出来后,总是要割断脐带的。而落后地区的妇人们也知道,但是她们却总是用尖锐的碎石去隔断脐带。

这些碎石上常常有很多污秽的东西,这样的话很容易感染,容易导致产妇死亡。同时由于护理不当,这也导致许多小婴儿一出生就死去了。

所以呢郑和每到一个地方,就会在当地施诊治病,还要教当地人怎么接生。

而这些岁数大的老妇人,她们在接生这方面也是比较有经验,也就可以帮助这些人接生,教会她们一些生育繁殖方面的内容,以此来减少产妇的死亡率和孩子出生的死亡率。

当然郑和所做的施诊和帮助落后地区妇人接生,也正是明代皇帝交给他的一个使命。

明代皇帝让郑和在下西洋的途中,不断地向海外诸国来传播我们中国的先进医术,发扬一下救死扶伤的精神。

而郑和的这一举动也确实是受到了海外诸国的热烈欢迎,也被这些国家传为了一段佳话。

这样呢,明代的皇帝目的也就达到了,其实就是借郑和之手向海外诸国耀武扬威呢。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船员最多,同时也是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郑和是聪明的,他带了一些老妇人一起去远航,是有他的用意的。

这些老妇人也的确不负众望,发挥了她们积极的作用。

这也促进了这些国家与大明的友好,让更多国家了解大明,知道大明的辉煌。

有书君语 :有书送书季开始啦~每周会免费赠送1000本实体书给大家作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读之书《无声告白》。私信回复:福利,即可免费包邮领取书藉,本次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是真的,而且这些女人可以说个个身怀绝技,以至于郑和不是带一帮年轻貌美的女子消遣,而带了一群59岁的老妇人上船。


按照郑和船队的实力,带一百个年轻貌美的女子,恐怕也不在话下,带一群50岁的老妇人就让人有些奇怪了,难不成真的是因为正合适“三宝太监”,用不上女人,所以在带哪些女人上面就没什么讲究,没做重点强调?(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当然不是,古代的人尤其是古代航海的人,对于哪些东西能上船,哪些人能跟随航行,都是有严格的要求的,比如说年轻貌美的女子,是绝对禁止的,为什么?

航海见红不好,而带一群女人,一走三五年,这一群年轻貌美的女子,但凡正常点,每月少着也得见一次红,说到这里,郑和带一群50岁的女人也就很好理解了,50岁的女人基本上都绝经了,见不了红,自然就可以上船了。


话说回来,既然这么麻烦,不带还不行吗,还要注意这问题那问题的,不带不就什么问题?当然,带一群女人,自然不是为了自找麻烦,主要还是在用上,女人能有什么用?年轻漂亮点的还多少能解闷解乏,这都59岁的绝经女人了,肯定不是“你”想的那样用。

50岁的女人是带着绝技的,基本上只有女人才掌握的本事――针线活,郑和下西洋是出使船队,而且出使的目标并不确定,只是知道大概的方向,要往哪走,至于说走到哪,见到什么人,基本上就是“走着瞧”,见到谁算谁,郑和是一个富有经验的航海家,知道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的道理。

在每走到一个国家,整合都会让这一群59岁的妇女赶制出使国的服装,以示尊重,这些老妇人的用处在这里呢,而且郑和出海一去就是两三年,真不能用小姑娘,要不然回来孩子都得能打酱油,男人女人的事情,根本堵不住!


历史三日谈


郑和下西洋,带了一群50岁的老妇人?

你是来搞笑的吗?那个时候能活到50岁已经相当吉祥了,就把她供在家里吧,还出海?发觉头条上的有些提问都很惊艳啊。

郑和下西洋,到是也带了女子去的,这些女人的确用处也很大,解决了许多问题。

一种是裁缝,郑和下西洋,规模庞大,时间很长,因此必须配备妇人,缝补衣物、鞋袜。当然还可以烧饭、干杂事。

还有一种更好玩,是接生婆,因为郑和下西洋,去了五次马六甲海峡,发现那里医学落后,尤其在生育上,往往用石器割断脐带,容易引起细菌,常常致人伤亡。因此后几次去时,带了接生婆,也算是一种交流的方式了。

其实,还原历史是很辛苦的,必须尊重、敬畏历史。郑和七下西洋,在大明的官方记载档案《明史》中,有关郑和航海的资料是消失殆尽的。也只有在《明史·郑和传》中寥寥记载了郑和确实曾经通使西洋这一事实。

由此,关于郑和下西洋的详情皆为传说,就像你的提问一样,闲来无事,搏君一笑。


是老糖吗


用几句歌词开篇:如果世界没有女人,男人就无法生活,如果世界没有女人,宇宙也将会觉得寂寞。

郑和下西洋,每次200多艘大船,两万之众,就像是漂浮在大洋上的水上王国,若没有女人随行,岂不黯然失色?再者,年长的女人的作用又是举足轻重的!

年长的女人各方面经验丰富。


(年轻女子还是带了)

那是个男耕女织的时代,男人在田里出力,上战场打仗是好手,但若说让男人织布做衣服,那岂不是逼着张飞绣花呀!

从1405年开始,28年间,郑和船队共七次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东非、红海。

郑和船队是代表大明形象的,需要面对那么多国家的使节和臣民,所以这两万多人的衣服和鞋子一定要光鲜,要有人会做体面的衣服、舒适的鞋子。另外,常年在海上漂泊,两万多人的衣服的缝缝补补与洗涤都是一个庞大的工程。


作为太监,化化妆也是有的。所以,船队离不开年长的女人!另外,年长的女子在刺绣与接生方面比较有经验,可以沿途传授女红刺绣和接生技术,以便友好往来。那个年代,女人生孩子就像过鬼门关,母婴死亡率很高,在接生方面,明朝相对技术要高一些。

为什么不带年轻女人呢?年轻女人手艺和眼力界相对弱一点,又不如年龄大点的女人经验多。郑和同志是太监,在他眼里,年轻女人与年长女人没啥区别,听话、能干、会干的就是好女人了。

再说,郑和虽是太监,却也是懂男人心思的。他不是不想带年轻女人,年轻女子楚楚动人,婀娜多姿,一笑一颦都是景儿。平时一曲高歌起舞,既能给自己解闷,在外国人面前也有面。


若带了年轻貌美女子,他是做不了苟且之事,但随行的正常年轻男人甚多,常年在海上,这些男女们无异于干柴烈火,万一在船上“燎了原”,船队还得专设产科与幼儿园,大家都老婆孩子热炕头了,哪还有心思再航海?再说,若出航一次,带回众多的娃娃兵,笑谈不说,万一皇上怪罪下来,另外六次就泡汤了!

其实,郑和也不是没带年轻女子,年长的女人在歌舞方面还是稍逊风骚的,即便是为了外交考虑,为了大明的面子,也是需要带年轻漂亮的女人的,只不过相对而言,数量要少一些。

另外,明代平均寿命不高,十几岁就结婚生子,女人50多岁在现代还很年轻,在明代算是高龄了,出海强度那么大,带高龄女人出海不大现实!带的应该是三四十岁的女人吧!


小熙为人人


郑和堪称古代太监中的翘楚,也是世界上最为著名的航海家之一。关于郑和下西洋的趣事,更是被传得神乎其神。其中有一个便是称当时船上携带了一批五十多岁的妇人,而没有年轻女子,而且不少人给出了解释,大概可以归纳为三点原因:

  1. 郑和自己是太监,用不到年轻女子,也没有必要携带年轻女子,否则容易令士卒垂涎,引发骚乱;

  2. 古代航海有禁忌,年轻女子有月事会招致灾难,故而出于安全考虑,郑和下西洋时,未携带年轻女子;

  3. 出使各国时需准备朝服之类的东西,需要精巧的妇人来缝制,因而选择了一批五十岁以上的妇人。

但是,刚翻阅了《明史·郑和传》,可以肯定的讲:正史中并有此项记载,而且从侧面上还能证明,网络上的这种传言其实是站不住脚的。

说来说去,郑和下西洋只携带老妇人一说,最核心的观点在于年轻女子月事影响航海安全,是极其避讳的。然而,在《明史·郑和传》中,确实有女子登船的记载,而且其中肯定也有年轻女子。

在明成祖永乐六年九月,成和曾经俘获了锡兰国王亚烈苦柰儿及其家室,在和永乐十年十一月,又俘获了苏门答腊篡位者苏干刺及其家室。这两次被俘虏的人质中,均有女眷,而且人数也不少。如果年轻女子登船不吉利,又何必要带她们上船呢?

另外,郑和出使所用朝服之类,其实也不必等到在航海途中赶制,在出使前便可准备充分。大费周章的带着一批老妇人在海上缝衣服,可真就是脑洞大开了。

其实,船上带一些协助烹饪、做饭、洗衣的仆人,是比较可信的,而且为了避免引发麻烦,选择一些老妇倒也说得过去。只是,非要说是为了赶制朝服和避免月事影响航海安全,那就真的是有些牵强了。如何甄别,大家自己判断即可。

所以,据我认为,明朝时郑和下西洋携带一批老妇人之说,根本没有见于正史记载,甚至连野史中也不好查阅,应该是个别网络写手用以博人眼球的内容。当然,找不到证据说不是,也不能一概否定别人说是。


夕阳下的晚枫


郑和是宦官,带年轻女子干嘛?再说色是刮骨钢刀,女是红颜祸水,带着年轻女子只会让大部队发生矛盾纠纷,老妇人就不用担心这个隐患了。

郑和下西洋是一个巨大的航海工程,每次出航都是数十上百条大小宝船、数千人的庞大部队和经年累月的海上漂流,往往是“数月甚至整年不知肉味”,生活十分煎熬,特别是对年轻男子而言,出海远洋是一件极其枯燥乏味的事,直至如今也是如此。

时间长夜漫漫,无心睡眠,既然远洋生活如此郁闷,何不随船携带年轻女子,满足船员需求,促进生活和谐,有百利而无一害?

这就是不理解人性的表现了,所谓女是红颜祸水,色是刮骨钢刀,若随船携带年轻女子,到底由谁拥有?由船长拥有,则船员不服,容易内讧;若由船员分享,则人是感情动物,肯定会因雨露不均导致导致内乱。这种规律不仅在远洋途中,在当代社会仍然存在。

总之,远洋船上携带年轻女子是取祸之道,有经验的船长都不会这么干,郑和虽是宦官却深通此理,拒绝携带年轻女子,而不像有些人想的“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

还有一种说法是,民间有习俗说和年轻女子同船是大不吉,因为年轻女子阴气重,而且有月经,一旦大姨妈来了,污血属于“见红”,会冲犯煞气,给船只带来灾难,老妇女就不一样了,她们早就和大姨妈拜拜了,不会“见红”,也不会冲犯煞气,不会带来横祸。

除此以外,50多岁的女人年老色衰,无人问津,但身子骨还硬朗,带在船上可以洗衣做饭、缝缝补补,打扫卫生,管着船员的吃喝拉撒睡,又不会引起船员们争风吃醋,实在是一举两得,经济实惠。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郑和的身份有两个,一个是明朝的太监(朱棣当政时期),一个是伟大的航海家和外交家。他一生七下西洋,据说还下过一次东洋,专门去了一趟日本。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就是奉朱棣之命扬大明之国威,所到之处和当地国家进行了文化交流和商品贸易。其政治意义远大于经济效益。



郑和还有一个不便明说的任务,那就是帮助朱棣打听他侄子朱允炆的下落。朱棣夺了侄子的天下,侄子却生不见人、死不见尸,朱棣整日心绪不宁,唯恐侄子哪天回来报复他,找到他好斩草除根。

历史证明郑和没有找到朱允炆,却绘制出了中国最早的航海路线图,他的船队规模之庞大,人数之众多,组织之严密是15世纪世界上最大的船队。就连当时超牛叉的荷兰船队都望尘莫及。

郑和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航海这东西还真不是闹着玩的,没有财政支撑还真玩不起。

比如船队每次出行最少有两万七八余人,这些人吃、喝、拉、撒、睡都在船上或者上岸后的异国他乡来解决。不说别的,单就这些人的穿戴都是一笔大的开销。海上风吹日晒,衣服本来就容易破损,你总不能让这些船员穿的衣衫褴褛吧?



本来是为大明朝显摆去了,穿的不像话,还不让洋人笑掉大牙。而要沿途采购衣服和鞋袜,合适不合适不说,有没有这些款式还成问题呢。总不能让船员穿万国服装吧?总不能让这些船员穿燕尾服打领带吧?再者说了,采购这些服装还要一笔巨大的外汇。朝廷有些官员要求停止航海,觉得这是烧钱的买卖。

出于这种考虑,郑和在第五次下西洋的时候,专门带了一船50岁的妇女(必须是绝经的妇女)。郑和为何带一船老年妇女而不带年轻的女人呢?

其实这是郑和的无奈之举。一些朝廷官员借机花费太大而上书朱棣废止航海,郑和带一船老年妇女就是为了节省资金,让这些妇女为船员洗衣、缝缝补补,干一些针线活。为何不带年轻妇女呢?不是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吗?

在古代有种风俗,说和妇女同船不吉利,妇女身上“见红”犯煞气。女人阴气太重,会引起翻船触礁的危险。而这些50岁的妇女都绝经了,没有了“见红”一说,也就相应的阴气对这些船员阳气没有影响,所以带的都是50岁往上的绝经妇女,长的比较丑的。



不带年轻的妇女原因还有就是,年轻的长的青春靓丽,船员看到会心旌摇荡,会不安心工作,一心二用就会出差错。

反正郑和是太监,对女人不感兴趣。他才不会给这些船员带来福利呢!想想看,航海长年累月漂泊无定,常年不见女人,假如把持不住,船员和年轻妇女有染,在船上如何生孩子?和老年妇女就不用考虑这问题了,这是出于安全角度来考虑问题的。

不过郑和在航海过程中发明了麻将,解决了船员寂寞难耐的长夜,你看喜欢搓麻的人都对女人不感兴趣,因为麻将太有吸引力了。这是郑和为船员带来的福利。

【不一样的历史解读,不一样的知识分享。欢迎转发、留言、关注】


秉烛读春秋


郑和在历史上名气非常的大,七次下西洋彰显国力,曾有历史学家分析,如果那个时候郑和走的是殖民掠夺的道路,那现在历史可就不一样了。郑和七次下西洋,在这期间发生了不少趣事,人们在茶余饭后也会讨论一番。有人说郑和下西洋的时候,船上一个年轻女子都没有,全都是一些五十岁左右的妇人,这是真的吗?

实际上这事的确有,郑和下西洋的时候,总会在船上带许多五十岁左右的女人,并且还都是专门挑选的一些丑女,那么郑和为什么这样做呢?按理来说他们长时间的出海应该是带一些年轻女子才对,对于这些青壮年来说,出海远洋也是很枯燥的,在封建社会,带点年轻貌美的女子陪着是很正常的一件事,郑和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实际上原因非常的简单,郑和要这些女人就是去为船员们缝衣做饭的,这些老妇人一般都是心灵手巧,在航海的过程中作用是非常大的,年轻女子则不一样了,她们哪里受得了这个苦?而且年轻女子带着反而是个祸害,女子数量肯定不能太多,那么如果真的是一些年轻的女子,那么就会造成这样一个局面,女子跟谁?时间久了有人不服,必定会内乱。

于是乎干脆就不带年轻的女子,省的麻烦,而且让这些女子上船,即便是内部没有矛盾,那么船员也不会专心工作,带了五十岁的妇人则不同了,船员们总不会对她们有想法,而且郑和选的时候还有一个要求,那就是这些妇人必须是绝经的才行。

古人都非常的迷信,古人认为女子来月事,尤其是在船上,如果见红的话那是非常不吉利的一件事,所以出于这个理由,郑和也不会带年轻女子,带着老妇女不仅是能够照顾船员们,而且也不会让船员争风吃醋。从这也可以看出郑和是个非常有头脑的人。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郑和下西洋,可以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海上外交行动,先后28年长达七次的远洋出海,彰显出了中原王朝强大的震撼力量,也让亚洲乃至非洲各国不得不注意到这个东方的大国,更创造出了“万国来朝”的辉煌局面!

而郑和出海的规模也同样举世轰动,数百艘远洋海船,每次高达两万人以上的人员规模,在对外外交的背景之下,更像是展开了一次又一次的海上阅兵,而这庞大的出海人员中,女性的比例究竟占了多少呢?



比较遗憾的是,由于郑和下西洋的行动在第七次结束后,由于经济政治等多方面的考量,这样庞大的出海行动不再得到鼓励,甚至在一些反对派的干扰之下,大量的有关郑和出海的原始文件遭到损毁,在有关出海人员的实际情况方面,我们也找不到一个绝对细致的材料,但至少可以肯定,每次出海的两万多人当中,随军官兵和朝廷官员占了绝大部分比例,又有数量相当大的医官团队陪同,但是在郑和的船队上究竟有多少女性,没有一个真正明确的答案。



依照笔者的观点,我个人倾向于随船的队伍中,女性比例恐怕不会太大,甚至屈指可数,因为郑和下西洋是远洋外交行动,需要足够的水手和担任警戒的官兵,以及大量随团官员,对异性的需求是相当之少,即便船上需要一些杂役也完全可以由男子来担任,至少在封建社会的航海事业中,女性在这一领域起不到太大作用,一直有一个说法认为郑和的船队中女性通常都是中老年女子,理由是年轻女性由于身体特殊原因不适合上船,有不吉利的因素,另外船队即便配备女性通常也只能负责杂活一类的工作,这样的工作更适合一些有经验的年长女性来担任。



对于这一类的说法,的确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就目前留下的历史资料来看,现有的历史资料在有关郑和下西洋的问题上从来没有提及船队中有女性的情况,可见在郑和下西洋的过程中,女性在船队中的数量恐怕少的可怜甚至是没有,以至于在历史资料中没有留下任何记载,其实退一步来想作为船队的一号领导,郑和本身就是太监,都担负着远洋外交的任务,其不可能携带不存在的妻子和家眷上船,在一号领导都是如此的情况下,其他随行的官员又岂敢携带年轻女子?至于基层人员更不可能私下携带,也许一连七次下西洋,只是单纯的、男人们的航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