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郑和下西洋有很大的船队,在当时是最先进的吗?

似水年华146028344


明成祖朱棣时期,为了彰显国威,也为了促进经济、文化繁荣,朱棣先后派郑和七下西洋。在历史上,有四次详细记录。郑和下西洋的规模和人数,在中国古代都达到了顶峰,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积极深远地影响。



一、七下西洋的背景

燕王朱棣篡位之后,积极主动发展与域外国家的邦交,试图构建一个以中国为主导,有等级秩序的和谐理想世界。另外,随着明朝经济的不断发展,手工业、造船技术也在不断提高,各国商贾之间交往甚密,一定程度上使得郑和下西洋成为了可能。

对于历史上流传的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有很多说法,例如说为了寻找建文帝,为了扬我国威,为了军事扩张等等。不管出于何种目的,皇帝能举全国之力来促成这件事,足见皇帝的决心,其目的肯定也不只在某个方面。

那么郑和的团队到底多大呢?可以说,郑和下西洋的场面已经远超我们的想象。


二、队伍庞大,规模空前

公元1405年至1433年间,郑和七下西洋。据《明史》记载,郑和下西洋时,一共打造了63艘航海船,最大的一艘航海船高61.6米,长151.18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航海船,为了启动这艘船,至少需要两百人同时发力。每艘船可容纳上千人,算下来也有2万多人的队伍。而且一路跟随的还有200多只海船。郑和每下一次西洋,花费大约600万两白银。有史料记载,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最多、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

郑和七下西洋所走的路线都有不同,最远的时候一度到达了东非麻林迪和孟加拉等地。郑和下西洋虽然得到了国家的鼎力支持,但光鲜背后都会遇到重重困难,因为是远渡重洋,所以对航海技术的要求就非常高,对天文地理知识的掌握,包括语言沟通等等,这些在当时都是很难以想象的事情。所以郑和七下西洋的困难超乎寻常,没有一定的胆识和勇气,别说七次,就是一次也很难完成。


三、七下西洋产生的影响

通过郑和下西洋,船队所到之处基本上都建立了理想的外交关系,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同时,给这些落后的国家和地区,也带去了大明王朝先进的生产理念和生产力。郑和下西洋也展现了明朝时期经济的繁荣以及航海技术的先进。

发展经济只是朱棣的一个想法,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才是重点。通过下西洋的壮举,在军事外交上,不仅推翻了苏门答腊岛的政权,而且还让斯里兰卡王国臣服于明朝廷。随着军事、经济的不断发展,大明王朝已经超越元朝,占有了朝鲜半岛,也扩大了明朝版图。

孙中山:乃郑和竟能于十四个月之中而造成六十四艘之大舶,载运二万八千人巡游南洋,示威海外,为中国超前轶后之奇举;至今南洋土人犹有怀想当年三保之雄风遗烈者,可谓壮矣。 邓小平:恐怕明朝明成祖时候,郑和下西洋还算是开放的。


山城小哲


郑和出去坐的船叫作“宝船”,政府专门设立了制造宝船的机构。这种船有多大呢?大船长四十丈,宽十八丈;中船长三十七丈,宽十五丈。当时在全世界再没有比这更大的船了。一条船可以载多少人呢?根据第一次派出的人数来计算,平均每条船可以坐四百五十人。每次出去多少人呢?有人数最多的军队,此外还有水手、翻译、会计、修船工人、医生等,平均每次出去两万七八千人。这样的规模是了不起的,后来的哥伦布、麦哲伦航海每次不过三四只船,百把人,是不能和这相比的。可以说郑和的"宝船"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的。



王晗说历史


个人觉得,可以把“吗”字去掉,这样较为合适!

英国近代生物化学家、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说过:

公元3世纪———公元13世纪,中国的科技水平,是西方世界望尘莫及的!

不信?来,不信就往往下看。看到你服气为止。

先说说大明之外的事儿。

咱们就以郑和第一次出海的时间为基准。1405年。

那么,在200多年后,带给大清王朝无尽耻辱,给中国人民带来无尽灾难的”列强“们在干啥呢?

先说说欧洲

1。文艺复兴: 这个阶段的文艺复兴,还处于启蒙阶段。说一个好懂一点的。文艺复兴期间,具有代表意义人物:达芬奇。差不多50年以后才出生,米开朗琪比达芬奇还晚20年呢!所以,没亮点。

2. 百年战争:英法两国因为钱和地盘的事,打了100多年。法国大胜。据说羊毛给这场战争背了锅。打了100多年啊,可想而知。经济的发展。不行,没亮点。因为就顾着打仗了。别的没顾上。

3.科技的倒退;教皇格里哥利一世公然宣称:“不学无术是信仰虔诚之母”。教会推行的信条和准则是“启示高于理性”、“知识服从信仰”、“哲学(包括科学)服从神学”。这就好理解了。那意思就是,科技之类的东西你就别搞了。信仰最重要。

总结一下:欧洲,当时不行。钱不行,科技不行。欧洲当时还未完全从黑暗的中世纪中摆脱出来。尤其是神学的一家独大,让欧洲的科技大战,基本陷入停滞。

根据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一书统计:

再说日本

当时日本处于幕府时代。之前的日本,通过学习咱们大唐,自己也搞了一个政权体系,就是天皇。后来呢,天皇没管住手下的将军。这将军也不来天皇这上班,自己搞了一个办公室就叫“幕府”。所以,这幕府时代就是这么来的。

这日本当时,无论从政治,经济,科学上,基本都是来自大唐的影响。所以,更是没啥可说的。这么看,当时的日本,更不行。

最后,说一说美国。

一句话:当时还不叫美国。哥伦布在将近90年以后,才发现美洲。所以。没法提了。

这么一看,当时全世界上的实力,都在那摆着呢。无论从国力,社会发展程度,科技发展程度。大明都是当之无愧的牛。强大的国力带来的就是大明造船发展,地磁学的发展,还有天文学啊。这些可都是航海技术发展的基石啊。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当时的明朝,国力强盛。再加上造船业的发达。明成祖朱棣的大力扶持,郑和的航海事业,那一定是辉煌无比。

我们先说船:

郑和的舰队,编制62艘船。出行人员2万八千多人。大船140.74米长,57米宽,总排水量2万吨。

数据引用于《如说中国古代科技》1999年版。

摩洛哥人伊本巴都在他的游记中记载到:中国船队“大型海船有12艘,最小的船也有三道帆,大船可载一千人。

那么,100年以后出发的哥伦布的舰队配置呢?

美洲舰队旗舰——“圣玛利亚号”圣玛利亚号”重130吨,长约23.66米,船宽7.84米,吃水1.98米,浪排水量120吨甲板长18米,有三根桅杆,都备有角帆。

对比可以看出:当时大明的造船技术,绝对领先于世界。

除了硬件船的领先,当时郑和所使用的导航技术,也领先于世界。同时,郑和所设置的舰队管理体制。细化了不同职能不同分工。航海人员分工明确,纪律严明。

《15世纪中国科技对郑和航海的影响》——中国知网,胡一民著。

总结:

从当时郑和航海的规模上,我们能清晰的看到,当时大明的科技发展水平是领先于世界的。郑和下西洋的成功,更说明了大明造船技术,天文技术,航海技术的领先。

但是,在15世纪以后,欧洲剧变。工业革命的兴起,将我们远远的甩在了时代之后。没有发展,就没有以后。所以,封建王朝最后的命运,也是必然的结果。不过,任何时候,也掩盖不住郑和巡洋的壮举。


姑苏表哥不慕容


郑和下西洋船队,在当时是最先进的。

郑和下西洋是大明对外的友好活动。向世界宣示大明的光耀,加强和世界各国的友好通商。对于朱棣来说还有个更为私信的目的,就是寻找下落不明的建文帝朱允炆。

庞大的航海群,自然有很多先进的地方。

第一是船只众多。

当时的船队有200多艘,船的种类繁多,如宝船,战船,粮船,水船等等。各个船名的命名都是根据各个船只的用途来命名的,作用一目了然。其中,最大的宝船长约138米,宽约56米,据说在上面跑马是没有问题的。船只的排水量5000-10000吨,有人说最大的宝船排量相当于现在的航母,倒是有点过于夸大其词了,但是这个排量在当时来看是非常大的,相当于现在的中型驱逐舰。西方的航海没有这样的规模。

第二人员众多。

人员更是将近30000人。吃穿用度都在船上,郑和的队伍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还有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就是“坏死病”,这在西方的航海史上是他们难以克服的疾病,对郑和的队伍来说,就是芝麻大的小事情,怎么解决的?这和中国与生俱来的种菜天赋有关,在郑和队伍出发的前夕,随队人员早早的准备好食用的蔬菜种子,及适合种植的土壤,在航行的途中,无论在什么地方,所有的人都能吃到新鲜的蔬菜。这是保证郑和的航海船员不得坏血病的秘诀所在。

第三航海技术先进。

在航海的途中,面对浩浩茫茫的大海,总是没有方向感,以当时郑和的船队,除了观察星象来确定方向之外,更主要的是以罗盘确定方向。按照古老算法天干地支确定,天干:甲、乙、丙、丁、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做好标位,罗盘指针确定航行方向。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的结晶。

第四军事素养高。

郑和的队伍是文明之师,是威武之师。所到之处带去的都是友善。但是有三个小插曲,都是他们自寻麻烦。第一个是陈祖义的暗黑海盗,陈祖义一面做着正常的生意,一面做着海盗的勾当,还把黑手伸到了郑和的船只及财宝上,郑和在航海的时候顺便灭掉了,也是给周边各国清除了祸患,更是震慑其他不法之徒。第二个是帮助苏门答腊小王子复国,苏幹剌在岛上闹革命,小王子不是对手,小王子是正统,大明作为大哥不能看着小弟受欺负,带着兵马和小王子联合一处,仅仅一个回合把领头的苏幹剌干掉了。这事情对郑和来说只是举手之劳的。第三个是擒获锡兰山国王,就是现在的斯里兰卡岛,国王不仅向郑和讨要财宝,还想把郑和的船队占为己有。郑和令人在船上抵抗,亲自带兵直取锡兰山国王宫,生擒了国王。明军所到之处,并不是以掠夺索取为目的,只是想进行更好的经济交流,和现在的“一带一路”很是相像。并没有表现出西方野蛮的殖民统治。

郑和的船队是当时最先进的船队,也是更文明的船队。而80年后西方才开始野蛮的掠夺航海。

我是曹城少年,愿你顺心康健。


曹城少年


回答了:郑和下西洋有很大的船队,在当时是最先进的吗?

无论在规模、技术、指挥、次数、还是航行范围上,郑和下西洋船队都可以说是当时最先进的船队。

首先,从规模上来说,郑和船队由200多只大小船只和两万多人组成。大小船只满载着丝绸、棉布、瓷器、粮食、淡水、燃料、蔬果、药材、茶叶等物品,可谓价值不菲;同时,除了船还有人,郑和下西洋最多时有两万七千人左右,其中武装护航人员就多达两万人,相当于现代的一个维和部队了。船队人员中有官校、旗军、勇士、力士、军力、余丁、民稍、买办、火长、舵工、通事、书算手、医士、水手、各类匠人等,仅医官医士就有130多人、平均150名远航人员配备了一名医护人员,俨然一座移动的海上城市。

其二,从技术来说,当时中国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都是西方不能比拟的。我们的四大发明之指南针,在航海时化身航海罗盘自不用说,中国人还独创了“平衡式梯面斜帆技术”,使船只只要有风就有动力,并且无论风从哪个方向来,船始终朝着一个方向行驶,还很容易逆风走!也不必像西方帆船那样,需要舵手冒着生命危险爬到桅杆上去,只需要舵手们在船上拉动绳子,帆就自然升上去了!在加上牵星术的充分利用,在没有GPS的时代,依然能够形成完整和严密的导航体系,这比欧洲至少领先200年!

其三,从船只的大小来说,据学者推断,宝船长100多米,宽50余米,其排水量是一百年后的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的船只的100倍,是鸦片战争期间英国战舰康华丽号的8倍多。如今许多造船技术已经失传,也有人建造出长31米,宽8米,可以装载250吨货物的没有现代技术的船只,但在郑和船队中,这只是一种最小型的货船。据明代史料记载,在郑和的船队中,最大的宝船长44丈4尺,宽18丈,排水量能达2万吨以上,还有运输的马船、粮船、战船、载运兵员的坐船、水船等,如此大的宝船,无疑创造了世界之最!

其四,从船队航指挥上来说,郑和对船队的通讯联络进行了严格的规定。“昼行认旗帜,夜行认灯笼,若遇雾、雪、雨等天气,则用铜锣和炮声联络”,“前进、后退、举炊、休息、起碇、扯篷、升帆、抛泊等都统一指挥”,使郑和的命令可以高速准确的传达到每一艘船上,船队动作整齐划一。有学者称郑和的船队就像一个现代企业公司一样,企业公司有市场部、财务部、人力资源部等,船队各部门也分工细致。在广阔的海面上,船只以三角形的队形扩展开来,领导的船称为母船,靠近指挥的船只会看到视觉形象和听到声音,然后将信息传给外围的船只,所有的信息将会以同一种方式从船队的一部分传向另一部分,就像现代的网络一样。在没有先进通讯技术大明王朝,用人工方式在大海上传达信息,并做到万无一失,让人们见识了东方文明的智慧和伟大。

最后,从航行次数、里程和范围上来说,郑和七次下西洋,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地,目前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郑和下西洋不仅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纪末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 !更为难得的是,郑和船队是和平的使者,而不是文明的毁灭者!

启示:大明王朝能够七次下西洋,在15世纪完成这一海上壮举与明王朝政府支持和郑和个人能力是分不开的,正如梁启超评价郑和“谓大陆人民,不习海事,性或然也,及观郑君,则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能与并肩者,何其寡也!”郑和船队深刻诠释了“强不凌弱,众不暴寡,天下共享太平之福”的世界观,值得后人纪念和尊敬!

珍惜当下,世界和平!


苏老师历史小课堂


在当时绝对是世界一流,史书记载,有一类船叫做“宝船”,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航海宝船共63艘,最大的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现今长度为151.18米,宽61.6米。船有四层,船上9桅可挂12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百人才能启航,一艘船可容纳有千人。《明史·兵志》又记:“宝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可容千人”,甚至可以士兵起骑马巡逻。并且之前考古学家在南京发现了这种船,光是船舵就是三米多长,当为世界一流。


小哲谈世界


大家好,我是小天,对于题主“郑和下西洋有很大的船队,在当时是最先进的吗?”问题小天来回答。当时郑和下西洋用了200多艘海船,将士2万余名,队伍相当庞大,相比于同时期其他国家的航海队伍属于领先水平,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也是伟大的先导者。

郑和下西洋事件

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七次。由于使团正使由郑和担任,且船队航行至婆罗洲以西洋面(即明代所谓“西洋"),故名。

大家来看一下当时郑和下西洋的船队先进在哪里:

船队在当时的规模

郑和下西洋的旅行中,用了大型宝船62艘,最大者长44丈,宽18丈,设有九桅十二帆,最远航线达6000海里以上,绘制了最早有航路的航海图。郑和船队,规模之宏大,人数之众多,组织之严密,是15世纪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船队。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完全是按照海上航行和军事组织进行编成的。在当时世界上堪称一支实力雄厚的海上机动编队。很多外国学者称郑和船队是特混舰队、郑和是海军司令或海军统帅。著名的国际学者,英国的李约瑟博士在全面分析了这一时期的世界历史之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

人数众多,组织严密

郑和下西洋船队,是根据海上航行和担负的任务,采用军事组织形式组建的。首先,人数多。郑和下西洋的人数,史料上有明确记载的有4次。

第一次:27800人;第二次:27000人;第四次:27670人;第七次:27550人。

这样数据我们大概可以估算每次下西洋的人数在27000人左右。约明朝军队5个卫,当时每个卫约5000-5500人。

当时西方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航海的人数:分别在90-1500人之间;170多;265人。

航海人数的多少,反映了一种实力,尤其是在古代社会,它需要各方面物质保障,很不容易。其次,船队编制, 根据我们海军专业人员多年研究,郑和船队由舟师、两栖部队、仪仗队三个序列编成。

舟师就是现在的舰艇部队,基本单位战船,它们被组成编队,叫前营、后营、中营、左营、右营;两栖部队用于登陆行动;仪仗队担任近卫和对外交往时的礼仪,庄严威武。

按照下西洋的任务,郑和船队人员主要有五个部分:指挥部分、航海部分、外交贸易部分、后勤保障部分、军事护航部分。

指挥部分:整个船队的中枢,对航行、外交、贸易、作战等进行指挥决策。郑和职务是钦差正使总兵太监。

航海部分:航海业务、修船的、预测天气的等;

外交贸易部分:外交礼仪的、进行贸易的、联络翻译的;

后勤保障部分:管理财务的、后勤供应的、起草文书的、医务人员等;

军事护航部分:负责航行安全和军事行动的.。

从对郑和船队人员组成研究,编制是完善的、严密的,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丰富航海经验,确保郑和下西洋的实现。

船舶种类的齐全

郑和下西洋的船,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这是我们许多船史专家长期研究的结论。

(1)数量

每次出使都在200多艘。大船“宝船”数量都在40以上至60多之间,而西方航海时哥伦布3至17艘;达加马4艘、麦哲伦5艘。

(2)种类

郑和下西洋的船最少有7种,包括:宝船、马船、战船、座船(战座船)、粮船、水船等。宝船—帅船,取宝之船;马船—快速的综合补给船,搭载中层官员、军需品、各国朝贡的动物,并能作战;战船—护航用,吨位小,机动灵活,配有火器和战斗员,保障整个船队航行安全;座船—用于船队防海盗袭击和执行两栖作战;粮船—装载粮食和副食品;水船—储存运载淡水,在当时世界的航海,都没有此船。

配置专用的水船,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说明造船技术的先进和航海能力。补充一下,关于郑和宝船的研究,长期以来一直有争论。目前争论的主要焦点是船型、船的尺度。

装备先进

郑和下西洋船队配备了当时最先进的武器装备。明初,火器的发展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不仅种类多,而且质量也有很大提高。热兵器所占比例增多。

郑和船队中装备了先进的兵器:碗口铣,一种可灵活操作的火炮;喷筒,用于水战、攻城池用的。在一些博物馆可以看到一些,水陆通用的。出现了新兵器“赛星飞”

是世界上最早关于水雷雏形的记载。

郑和下西洋是一个庞大的船队,船与船、分船队与分船队之间需要联络、指挥、调度,当时还没有近代通讯方式,以及现在的电讯方式。茫茫大海上,晚上怎么联系?刮风下雨雾天怎么办?这都是古代航海要面临解决的问题。这么大、这么多、这么长时间、这么远,如何来管理?而且每次都安全返回,说明中国古代人在指挥和管理上的智慧是了不起的。

那么郑和船队用什么方式联系呢?船队配有交通艇、音响信号、旗帜等装备。史书记载,船队

“昼行认旗帜,夜行认灯笼,务在前后相继,左右相挽,不致疏虞。”白天以约定方式悬挂和挥舞各色旗带,组成相应旗语。夜晚以灯笼反映航行时情况,遇到能见度差的雾天下雨,配有铜锣、喇叭和螺号也用于通讯联系。郑和船队是完全按照海上航行和作战需要来进行编组的,在统一指挥下形成一支严密的船队,这是创造郑和成功远航的重要基础。

总结

综合上述几点,郑和下西洋的船队在当时已近是领先世界水平了,那么多的船只,航行的时间长度,最终还能安全返航,可见当时我国航海业的发达。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纪末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 。

感谢您的阅读,喜欢的话可以留个关注,期待与您分享更多的历史事物。


帝天陌


中国早在很久以前就有了非常强大的贸易往来能力,更是在明朝的时候达到顶峰,这一时期国家有强大的水师,水师还有最先进的船队,那时候我国的造船技术有多牛?看看郑和下西洋时带领的船队你就能明白。

明朝的水师和造船技术是在明成祖时期兴盛的,传说明成祖发展水师,打造船队是为了找到失踪的朱允炆。其实这样的说法是比较单薄的,也没有证据可以表明,所以历史上比较合理的解释就是明成祖为了证明自己统治的国家是最强大的,出海寻找其他国家既能够宣扬明朝的先进和强大,也能进行通商。为了能够在海上航行的更久、更安全,朝廷也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打造船队,并让郑和负责带队出海。

从公元1405年开始,郑和第一次奉命出海,首次出去带领的船队规模就达到了200余艘,这些船根据规模、作用和载重的不同分为五种类型,其中最大的船只被称为“宝船”,长度为151米,宽度为60米,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帆船,能够承载的重量高达800吨,能够同时容纳上千人,而这种“宝船”在船队中就有60多艘,占到了三成以上的比例,此外船队中还有马船、粮船、坐船、和战船,每一种都在船队中承担着不同的作用。

而此时西方国家最先进的造船技术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准呢?我们就拿郑和第一次航海后的八十年来说吧,当时欧洲出了个很有名的航海家哥伦布,但是他当时乘坐的船只长度为35米,足足比明朝的短了116米!不仅如此,船上的各种功能也相应的大打折扣了,光是船舶的排水量就弱了100倍,所以有人说中国的造船技术比国外先进了数百年,不是没有道理的。

光是有庞大的船队还不足以在变化多测的海上航行,还需要非常精确的航线和航海技术,能够随时应对多变的海洋情况,郑和船队掌握了天文定位和罗盘技术,当时称为“牵星术”,能够非常精准的定位船队的航行方位,也被认为是当时全世界最先进的航行水平,郑和的船队出海到达了太平洋和印度洋周边的很多岛屿,甚至有人推测美洲大陆也是明朝的船队最先发现的,直到现在东南亚的科伦坡博物馆还保管着当年明朝船队在这里拜访时,留下的纪念碑刻等大量物证。

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崇拜西班牙发现新大陆的功绩,其实更伟大的造船技术和航行技术是中国人创造的,这一点不光是中国的历史记载了,很多印度洋上的国家也能够证明,可惜明成祖之后的帝王过于自大,不愿意再和外界通商往来了,到了清朝时期不但关闭了通商口岸,就连当年先进的造船技术也荒废了,如果当时的统治者能够一直坚持这种海外贸易往来不断的话,后来也不会经历被列强入侵的屈辱历史。

最后,我们再来感受一下明朝造船技术的神武,五百多年后的新中国,自主建造的第一艘航母是001A型,规模是长300米,宽70米,郑和的“宝船”是它的五分之二大!


睿读西游


船队采用当时最先进航海技术

夏劲等指出:“郑和使用了当时最先进的航海技术,他 的七下西洋,是15世纪上半叶世界航海文明的一次高水平的 演练与检阅。 ”其中不少都领先于那些欧洲著名的航海家所 采用的技术

首先,郑和船队使用了多种船位测定方法:测深辨位 ——据测量绳入水长度得知水深,据测量锤底部黏附泥沙得 知底质来推测水位和确定预计航线上的行船转向点。对景定 位——以海岸上的山岭或高大建筑、海上的岛屿为物标,求 得船舶与景物的相对位置,郑和船队已由一向定位发展到三 向交叉定位,如用“船平檀头山,东边有江片礁,西方见大 佛山,平东西崎”的三向交叉定位法确定了从孝顺洋到黄山 的航线;天文定位——郑和船队通过牵星板测量星体高度(北 极星或华盖星)定出船舶所在的纬度。牵星板“一副十二片, 乌木为之,逢小渐大,大者长七寸余,标为指、二指以至十 二指,俱有细刻,若分寸然” 。但中国当时还没有把经度概 念应用于航海和制图,所以地理位置主要以星高的指数来标 记。

第二,郑和船队使用了多种导航技术。首先是陆标导航 ——利用陆地上的山峰等导航,在小范围的航道中较为实 用。《郑和航海图》上不仅画有陆地山川、海上岛屿和一些 标志性的建筑物等用来导航,更画有许多航线,注有航行方 向、航道水深、航行距离以及险滩、暗礁的位置。它实际上 是一张简单的航海指南。 此外,还有天文导航——郑和船队利用牵星板与牵星 术,通过观测不同季节、时辰的日月星辰在天空运行的位置 和测量天体在海面以上的高度来判断方向和确定船在海中的 地理纬度(南北方向)。这就把天文导航提高到更为具体和精 确的水平,比同时期的西方和稍后的哥伦布等人要丰富缜密 得多。

第三,广泛使用海图与航路指南,建立了具有航迹推算 与修正意义的针路系统。这种针路技术,以磁罗盘定航向, 以更数定航程,并预先考虑进航区的风、流压差等位移因 素,使计划航迹与实际航迹相吻合,展示了中国传统航迹推 算与修正技术的成就。在远航途中,只要依图作业, “更数 起止,计、算无差,必达其所”



御前带刀侍卫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在当时绝对是最先进的。而且是领先世界几百年的水平。

郑和下西洋的背景

明成祖朱棣时期,为了宣扬国威。派郑和六下西洋(一共是七次下西洋,最后一次下西洋是明宣宗时期)和其他的国家进行宣扬和贸易。还有一种说法是为了寻找失踪的建文帝朱允炆。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

郑和的船队肯定是很先进的。毕竟他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宣扬国威。

在从具体的配置上来说。郑和下西洋的的船队有两万七千多人,护航的人员多达两万人,郑和的船队还有医士,舵手,水手,匠人等等。其中医士就多达130余人。船只总数在200艘以上。分类很多,除了郑和坐的宝船以外,还有马船,粮船,战船,坐船等等。马船用于运输,粮船作为储存粮食,坐船是载运兵员的,战船用以战斗。分工明确。据专家推测明朝的郑和宝船满载的排水量估计有两万吨以上。


中国的帆船不需要很多人就可以控制,郑和船队广泛应用平衡式梯面斜帆技术,这种帆和船的配合,使得郑和船队的航行效率提高。风有八个方向,应用这种技术,使得郑和的船队在除了逆风的七个方向都能航行。

除了造船技术上的突破和人员的庞大。郑和的船队还对通信联络有严格的规定,以此来保证每条船都能收到郑和的宝船的指令。牵星术和指南针的运用形成了严密的导航体系,进一步提升了郑和船队的航行能力。

郑和船队依靠各种当时最先进的技术,以及郑和本人的勇气成功七下西洋。对明朝的外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