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的船是什么动力?怎么做到的?

用户9034647626318


600多年前,明朝航海家郑和历经28年,7次远航,出访30多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目前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和美洲,堪称史无前例的航海之旅。

在没有“发动机”的时代,这么大的船是如何远航的呢?

万事俱备,只等季风

他们是凭借自然动力——季风和洋流。

我们知道亚欧大陆是世界最大的大陆,东临世界最大的洋——太平洋,海陆热力差异大,因而亚洲南部、东南部和东部,季风气候显著。季风是随着季节的变化风向相反,又由于表层海水在风的吹拂下会沿着一定方向流动,这种现象称之为风海流,是洋流的一支,特别是在北印度洋,受热带季风的影响,夏季吹西南季风,海水按逆时针方向流动;冬季则相反。郑和就是巧妙地利用了不同时间的风向和洋流流向,从而完成了七下西洋的壮举。

郑和的宝船有着最先进的平衡系统,甲板下方隐藏的水密隔舱是宝船永不沉没的奥秘所在。

水密隔板将船舱分成了互不相同的舱室,哪怕有一个舱室漏水,也不会影响其他舱室,提高了船只航行的安全系数。隔水舱的设计保证了郑和的船队能在狂风暴雨中安全返航。

在没有发动机的中世纪,船只航行主要的动力便是风。

郑和的船队善于利用季风,他们一般都是选择东北季风到来的季节进行出海远航。洋流和季风为郑和船队提供了便捷的动力,但是海上的风向也会有捉摸不定的变化,那么调整帆与船的迎风角度,是应付不同风向保证船只能顺利前进的关键。

郑和船队于夏季自南向北在该区域行驶,此时西南季风盛行,且在七八月份达到最强风力,西印度洋沿岸的北向流速为一年最大值,非常适合船舶向北航行;冬季船队自北向南航行,该区域的海流也不会对回航造成明显阻碍。除了季风推动郑和船队前行外,海流和波浪也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第六次航行时,郑和选择春季出发,此时长江冲淡水向东南方向延展,同时江苏沿岸的表层流由北转向东,有利于船舶自北向南起航。

由于船只会根据风向和海浪变换航行方向,那么在那个没有卫星导航的年代,郑和的船队又是如何辨别方向的呢?

在福建泉州的清净寺,穆斯林人常在这里观察星月的变化,用于判定斋戒的时间。郑和就是利用这些穆斯林人的独特技术来给自己的船队寻找方向的。这些穆斯林人熟知航海技术,而且熟悉星相学的知识,当郑和在茫茫大海上寻找方向的时候,这些擅长观察星象的穆斯林人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船队也就自然可以航行到遥不可及的彼岸!

还原历史,千难万险

小冰期指近1000年以来的寒冷期,由于其大部分时间与我国历史上的明清两代时间吻合,所以我国又称其为“明清小冰期”。虽然对小冰期开始的时间存在争议,但是前人有研究认为公元1400年前后我国就开始进入寒冷时期。

曾经有研究者利用过去1200年间的气温数据,对每一年的温度进行滑动平均,采取局部回归的稳健形式,做出了全球异常气温变化情况。在公元1400年前后有一个温度降低的显著变化,说明在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段里,气候确实较差,航行条件十分艰苦。郑和选择沿岸航行而非穿越大洋,除受政治文化等因素影响外,也可能和海温较低有关。


次等文案


郑和下西洋

郑和一生从永乐3年到宣德8年这28年期间,一共八次率众远航的事件。

明永乐三年,郑和率领二百四十艘海船,约俩万七千四百名士兵,由苏州刘家港出发,访问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约30多个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和东非以及东南亚各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了各国和中国之间的业务网来。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回程到古里的时候,在船上,因病去世。

在郑和下西洋的过程中一共使用到了五种类型的船舶。

一,宝船

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载重八百顿,可容纳上千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

二,马船

长三十七,宽十五

三,粮船

二十八,十二

四,坐船

二十四,九丈四

五,战船

长十八,宽六丈八,

郑和率领的五种船舶有载货的,有运粮的,有作战的,有居住的。分工十分的明细。

船队的。

船舶在海上行进,主要靠的的是硬帆➕旋转橹,,海上行进的时候主要依靠借助风力以及水手划水,在动力推进系统这个重要的环节郑和宝船采用了其独特的设计。

郑和的船采用硬帆结构,其帆面带🈶️撑条,能够有效的提高受风效率,加速船舶的行进速度。







思宁六月说


郑和船队船只的动力来源主要有三个:风力、洋流、人力。分别是利用了先进硬帆、长橹、还有底尖上阔,首昂艉高的造型迎合洋流。

风是船最重要的动力来源,如果不借助风力,是断然不可能完成这七次伟大的航行的。郑和七次出海,选择的时机都是季风吹起的时候,这样便可获得充足的动力。与当时欧洲帆船采用的分段软帆不同,郑和宝船使用了硬帆结构,帆篷面带有撑条。这种帆虽然较重升帆费力,但却拥有极高的受风效率,使船速提高很多。并且桅杆不是固定的可以旋转,适应海上风云突变,灵活调节船帆受风面,能有效利用多面来风。这样可以使得船不仅可以在顺风时航行,还可以在侧风和逆风的时候都能有效利用风的动力。

洋流具有巨大的推动力,有效的利用洋流,可以让船只更有效的在海上航行。郑和下西洋七次下西洋,除第一次夏季启航外,其余六次都是选择冬季启航,夏季返航。其中原因便是希望充分利用风力和洋流。冬季我国东部盛行偏北风,北印度洋盛行西北风--顺风;冬季可以利用我国东部的南下沿岸流和北印度洋向西的季风洋流--顺洋流。夏季我国东部盛行偏南风,北印度洋盛行西南风--顺风;夏季可以利用我国沿海北上暖流和北印度洋向东的季风洋流--顺洋流。冬季和夏季都是顺风顺水,可以节约人力,加快速度,节约时间。

人力在航行的过程中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毕竟海上风云莫测,还是有许多需要人力的地方。与普通船桨不同,郑和下西洋所用宝船在船体两侧和尾部,都装有长橹。这种长橹入水深,多人摇摆,橹在水下半旋转的动作类似今天的螺旋桨,推进效率较高。在无风的时候也可以保持相当航速。这种长橹我们称之为旋转橹。

以上就是我的一点浅见。





景玉镖局


古代的船只动力,无非两种动力。一种是人力摇桨船,此船适合近海航行,必定人力有限,跑不远。另一种是帆布船只,自然风为动力,随着风向行驶,节省了人力,适合远洋航行,但这种风动力船只不是天天能远航的,要考虑风向问题,每年得大洋性气候都是循环得,要等季风到来,才能远航。郑和是中国明朝时期得人物,当时中国的航海和木制造船技术,已经达到了顶峰,领先西方1个多世纪。他的船只属于人力和帆布两用型动力船只。


四维度空间


这问题问的,历史课白学了,都去到阿拉伯了,你说什么动力就是什么动力。


路灯下的代言人


全是大型帆船,靠风力,一帆能使八面风。第二如果没有风的时候,可能会使桨,这个应该是有配备的。


狼过峰


公元1405年,明成祖朱棣派遣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27000人,300多艘船,一支前所未有的巨型船队在惊涛骇浪中完成了七下西洋的壮举。几十年以后,郑和的这支船队却销声匿迹了,甚至在史料记载中都难觅其踪迹。那么郑和究竟拥有什么样的宝船,这支船队为何能一次次的穿越风暴平安归来,在那个没有发动机的时代,又是什么赋予了船只的动力呢?

明朝的中国是一个比较喜欢造船的朝代,和用于享乐的画舫是不一样的。公元1403年,朱棣下令,让福建建造137艘船只,3个月后,命江苏等沿海城市建造200艘船只,当时,造船的狂潮席卷了全国。根据《明史录》记录,在短短的四年里,全国上下共建造和修复的船只就达到了1600余艘。

宝船厂,这个作为在永乐年间的造船中心已经开始使用标准化生产和流水线作业了,在干涸的作塘里,船只在脚手架上逐渐成型,待船只制作完成,就直接下水运行了。

据史料记载,在郑和远航的船队中,除了最大的宝船之外,还有载运贡品的八桅马船、承载给养的七桅粮船和使团成员乘坐的客船共200多艘,浩浩荡荡的在海面上航行。在宝船厂遗址出土的文物中,有一只长度为11.07米的铁力木舵杆,可以确定,它就是为郑和船队打造的。有学者根据比例进行了推算,能够使用这只舵杆的船只长度应该在17~18丈,大约有55米。

事实上,郑和船队最大的指挥舰的长度远远超过了专家的推测,按照史书记载,郑和一号宝船长度125米,宽50米,这艘船的大小和现在的标准足球场差不多。

郑和出生在云南昆明的一个偏僻山村里,他天生就是一个水手,大海使他兴奋,使他血脉喷张。公元1381年,朱元璋派兵扫除远在云南的元朝残余势力,郑和的父亲便在这场战争中丧生。逃过一死的郑和被明朝军队俘虏了,后来郑和被送到燕王朱棣的府中,这也就有了郑和以后的故事。由于郑和在一次战争中立了大功,朱棣十分赏识他,提拔了郑和,郑和也成了朱棣身边不可或缺的人。后来朱棣选择了郑和出任下西洋船队的总帅,一个是因为他的忠诚,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具有阿拉伯血统。

郑和的宝船有着最先进的平衡系统,甲板下方隐藏的水密隔舱是宝船永不沉没的奥秘所在。水密隔板将船舱分成了互不相同的舱室,哪怕有一个舱室漏水,也不会影响其他舱室,提高了船只航行的安全系数。隔水舱的设计保证了郑和的船队能在狂风暴雨中安全返航。

在没有发动机的中世纪,船只航行主要的动力便是风。郑和的船队善于利用季风,他们一般都是选择东北季风到来的季节进行出海远航。洋流和季风为郑和船队提供了便捷的动力,但是海上的风向也会有捉摸不定的变化,那么调整帆与船的迎风角度,是应付不同风向保证船只能顺利前进的关键。

由于船只会根据风向和海浪变换航行方向,那么在那个没有卫星导航的年代,郑和的船队又是如何辨别方向的呢?在福建泉州的清净寺,穆斯林人常在这里观察星月的变化,用于判定斋戒的时间。郑和就是利用这些穆斯林人的独特技术来给自己的船队寻找方向的。这些穆斯林人熟知航海技术,而且熟悉星相学的知识,当郑和在茫茫大海上寻找方向的时候,这些擅长观察星象的穆斯林人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船队也就自然可以航行到遥不可及的彼岸!


金全有


风与帆还有人力!


红色湘东


公元1405年,明成祖朱棣派遣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27000人,300多艘船,一支前所未有的巨型船队在惊涛骇浪中完成了七下西洋的壮举。几十年以后,郑和的这支船队却销声匿迹了,甚至在史料记载中都难觅其踪迹。那么郑和究竟拥有什么样的宝船,这支船队为何能一次次的穿越风暴平安归来,在那个没有发动机的时代,又是什么赋予了船只的动力呢?

明朝的中国是一个比较喜欢造船的朝代,和用于享乐的画舫是不一样的。公元1403年,朱棣下令,让福建建造137艘船只,3个月后,命江苏等沿海城市建造200艘船只,当时,造船的狂潮席卷了全国。根据《明史录》记录,在短短的四年里,全国上下共建造和修复的船只就达到了1600余艘。

宝船厂,这个作为在永乐年间的造船中心已经开始使用标准化生产和流水线作业了,在干涸的作塘里,船只在脚手架上逐渐成型,待船只制作完成,就直接下水运行了。

据史料记载,在郑和远航的船队中,除了最大的宝船之外,还有载运贡品的八桅马船、承载给养的七桅粮船和使团成员乘坐的客船共200多艘,浩浩荡荡的在海面上航行。在宝船厂遗址出土的文物中,有一只长度为11.07米的铁力木舵杆,可以确定,它就是为郑和船队打造的。有学者根据比例进行了推算,能够使用这只舵杆的船只长度应该在17~18丈,大约有55米。

事实上,郑和船队最大的指挥舰的长度远远超过了专家的推测,按照史书记载,郑和一号宝船长度125米,宽50米,这艘船的大小和现在的标准足球场差不多。

郑和出生在云南昆明的一个偏僻山村里,他天生就是一个水手,大海使他兴奋,使他血脉喷张。公元1381年,朱元璋派兵扫除远在云南的元朝残余势力,郑和的父亲便在这场战争中丧生。逃过一死的郑和被明朝军队俘虏了,后来郑和被送到燕王朱棣的府中,这也就有了郑和以后的故事。由于郑和在一次战争中立了大功,朱棣十分赏识他,提拔了郑和,郑和也成了朱棣身边不可或缺的人。后来朱棣选择了郑和出任下西洋船队的总帅,一个是因为他的忠诚,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具有阿拉伯血统。

郑和的宝船有着最先进的平衡系统,甲板下方隐藏的水密隔舱是宝船永不沉没的奥秘所在。水密隔板将船舱分成了互不相同的舱室,哪怕有一个舱室漏水,也不会影响其他舱室,提高了船只航行的安全系数。隔水舱的设计保证了郑和的船队能在狂风暴雨中安全返航。

在没有发动机的中世纪,船只航行主要的动力便是风。郑和的船队善于利用季风,他们一般都是选择东北季风到来的季节进行出海远航。洋流和季风为郑和船队提供了便捷的动力,但是海上的风向也会有捉摸不定的变化,那么调整帆与船的迎风角度,是应付不同风向保证船只能顺利前进的关键。

由于船只会根据风向和海浪变换航行方向,那么在那个没有卫星导航的年代,郑和的船队又是如何辨别方向的呢?在福建泉州的清净寺,穆斯林人常在这里观察星月的变化,用于判定斋戒的时间。郑和就是利用这些穆斯林人的独特技术来给自己的船队寻找方向的。这些穆斯林人熟知航海技术,而且熟悉星相学的知识,当郑和在茫茫大海上寻找方向的时候,这些擅长观察星象的穆斯林人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船队也就自然可以航行到遥不可及的彼岸!



八千里路云和月色


全是大型帆船,靠风力,记住帆船只要有风就行不管是逆风还是顺风,一帆能使八面风。第二如果没有风的时候,可能会使桨,这个应该是有配备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