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具深度、個性與感官美的演繹

兼具深度、个性与感官美的演绎 | 乐评

祖忠人/攝

文 |張可駒

從今年開始,鋼琴家李堅推出了貝多芬奏鳴曲全集獨奏會的演出:大約在兩年的時間內,通過八場獨奏會,演出32首鋼琴奏鳴曲。李堅長期在上海音樂學院擔任鋼琴系主任,前段時間他從系主任的位置卸任,繼而開始了這套全集的計劃。先前我沒聽過他演奏,這次聽了第一場後大為吃驚:慚愧,原先竟不知國內有一位如此出眾的鋼琴家。前幾天聽了第二場,美好的體驗有過之而無不及。

就國際範圍來說,這樣的演奏也是真正“很拿得出手”的一流之作。先前,李堅曾在訪談中特別提到表現貝多芬的奏鳴曲時,依照規範、框架來彈是多麼重要。但結合他實際的演奏,我們分明感到鋼琴家所表達的其實是:他要將演繹貝多芬的“風格範圍”把握妥當,而後在此範圍之中縱情馳騁地表現他自己的理解。從結果來看,可說十分成功。當晚的曲目包括四首奏鳴曲:上半場,第二號、第十七號(暴風雨);下半場,第十號、第二十六號(告別)。

“第二”與“第十”兩首奏鳴曲的首樂章很好地反映出,鋼琴家擅於在原作所要求之古典與精練的格局中,表現自由自在的速度變化。他處理這些音樂意境相對“小”一些的開篇時,局部細密,聲部層次的勾勒筆筆送到,卻不刻意強調。有時在看似寫意的呼吸之中,結構彷彿略趨“型散”,演奏者卻終能以出眾的大局觀,及“文意”的梳理而做到“神聚”。與此同時,李堅對於鋼琴上的歌唱風格的表現每每都讓我讚歎不已。這方面,自然以歌唱性樂句最為典型,演奏者對歌唱風格的追求卻不侷限於此,而是貫穿全部作品的演奏。可以說,“看他的演奏”確實是種享受,你由此將一種高度“科學的、恰當的”演奏方式之美盡收眼底——演奏家通過最小的動作,取得了最飽滿、豐富的成果。

李堅在演奏中追求每一音符的清晰、圓潤、透徹,及色彩的豐富,這樣的豐富又是在古典格局中表現。之後,就是音符與音符的連接,那種句法的藝術——既能將他出眾的控制力從細節推進到整體,又能使鋼琴家在細節中苦心經營的美感,始終都符合原作的需要。不僅聲音極美,觸鍵的色彩、力度、質感也總是均勻而又統一,那些三連音,那些琶音式的句子或動機,無不彈得如此理想。而這個過程中,鋼琴家的動作又是最小的。除了彈出某些特別的強奏之外,他在絕大多數時間裡,都彷彿是手指輕輕一觸,非同凡響的效果就自然呈現。這樣的演奏是真正的賞心悅目。

《第二號奏鳴曲》的慢樂章是特別綜合性的體現。李堅在此沒有把速度拉寬以強化歌唱性,而是正好相反,他特別強調節奏的緊湊。表現那個二音符動機劃出節奏,鋼琴家從始至終都一絲不苟,演奏最迷人的效果也由此體現。肖邦關於Rubato的說明是:左手代表的基本節拍應該嚴守不變,右手的表現卻應有充分的自由。可事實上,真正能夠良好實踐的演奏者太少了。李堅今晚表現這個樂章卻是一次教科書般的演奏,在著意刻畫為嚴整、緊張的節奏背景之上,如歌的旋律蜿蜒起伏,全然不受拘束;句法同音質之美融合為一,到達感人至深的境界。這樣高度的綜合性,也貫穿了其他幾首奏鳴曲的演出。

但也不得不說,整場演奏既體現出鋼琴家深思熟慮的特徵,也不時讓人感受到很高的冒險性。譬如,《“暴風雨”奏鳴曲》中間樂章副題的處理。鋼琴家在此將副題的形象刻畫得極為深情,速度也著意放慢不少。但由於他並非彈出拖延式的奏法,而是著力塑造出一種表達性,一種由鋼琴說話般的效果,就成果而言,並不影響樂章聽感的流暢。儘管如此,還是有些冒險。不過,他的演奏如此考慮周全,適當的時候也該冒點險了。《“告別”奏鳴曲》第一樂章採用了速度寬闊的處理,Rubato有時顯得若有所思,或許是從原作很直接的標題性出發?展開部的表現尤其自由,而連接再現部的一段,Rubato的運用十足大手筆。

- THE END -

快手、抖音賬號

近期熱門文章

《音樂週報》@你!快來說出你和《音樂週報》的故事…

她幾十年如一日,在看似平凡的“鋼伴”崗位上不斷精進 | 人物

音樂教師有哪些隱性負擔? | 爭鳴

張國勇:學指揮,我容易嗎?

足不出戶,跟世界排名前30音樂院校導師直接上課

北京合唱節5月開幕,音樂週報與北京音樂家協會邀全國合唱團晉京展演

訂閱2019年《音樂週報》,戳這裡!

快收藏!改革開放“40載·40歌”完整版來了

潮·湧 | 改革開放40年之“十大古典音樂事件”

民族管絃樂隊座位究竟怎麼排?

唱合唱,你的聲音“炸”嗎?

兼具深度、个性与感官美的演绎 | 乐评

Q:想訂閱《音樂週報》?

A:請進入“音樂週報”微信公眾號,點擊下拉菜單“訂閱報紙”。

A:發這裡 [email protected]

Q:想合作?

兼具深度、个性与感官美的演绎 | 乐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