啓蒙與洗腦

借用茅衛東先生的網文標題,談談啟蒙與洗腦的區別,看看有沒有可能進一步動搖“啟蒙也是另一種洗腦”的觀念。我從兩個方面描述一下啟蒙與洗腦的區別,

一是啟蒙與洗腦的目的不同,二是啟蒙與洗腦方法不同。

一、啟蒙的目的是教會人們獨立思考,洗腦的目的是讓人們盲從。

盲從自人類有集體行動以來就存在。在早期人類社會,盲從沒有絲毫貶義。那時,人們的觀察能力、思考能力、表達能力、行動能力都非常有限,只有聚集成協調一致的團體才能應對大自然的挑戰和其它人類團體的相互廝殺,以求得生存。人們當時是如何聚集成協調一致的團體的呢?靠的就是對推舉而成或廝殺而成的領袖的盲從。人類社會就是在盲從中一點兒一點兒進化的,直到近代,人類社會才發明了不盲從而依然能夠有效協調集體行動的辦法,那就是民主憲政或民主法治,從此,拒絕盲從而嘗試獨立思考的人群越來越龐大,越來越多的國家一個接一個地走出了盲從時代。在尚未走出盲從時代的國家裡,盲從也受到了越來越猛烈的挑戰,盲從的範圍和程度也在不斷縮小,以盲從為目的的洗腦也在被迫向日益複雜、日益精巧的方向演化。

二、啟蒙教人們獨立思考的方法,洗腦製造信息不對稱和思維不對稱。

為了達到讓人們盲從的目的,千變萬化的洗腦方法都可以歸結為製造信息不對稱和思維不對稱。該知道的不讓你知道,真的說成假的,假的說成真的,這就叫信息不對稱;把不好的推演成好的,把好的推演成不好的,這就叫思維不對稱。

啟蒙則不僅把獨立思考的結果告訴人們,啟蒙還把獨立思考的方法也告訴人們。

一般而言,獨立思考是由三個大步驟或大程序組成的:第一大步驟是用我們自己的感官感知現象信號;第二大步驟是用我們自己的大腦處理感官感知的現象信號;第三步驟是運用大腦處理現象信號時所發現的知識來引導自己的行為。

啟蒙就是要告訴人們獨立思考的三大步驟中的的典型程序、典型規則。遵循了這些程序、規則,我們就能更有效更準確地觀察現象;遵循了這些程序、規則,我們就能更有效更準確地處理感知信號;遵循了這些程序、規則,我們就能更有效更準確地運用所發現的知識引導自己的行為。

進入信息海量化時代以後,人們利用感官接受的現象信號不僅在量上爆炸式增長,而且信號的絕大部分不再是“親身經歷”和“親眼所見”,間接信號、虛假信號、以偏概全的信號大量出現;人們在接受信號的階段也不再僅僅依賴感官;人們開始用大腦來處理“感官接受現象信號”的現象信號,逐步產生了“利用感官接受現象信號”的規則和步驟。這些是啟蒙的重要內容之一。

運用我們自己的大腦處理感官感知的現象信號又細分為兩步,一是相對準確地運用分析、歸納、綜合、演繹技術對實際現象進行概念化處理,用形成的概念代表現實事物。具體包括十個方面的內容:準確界定概念的符號、準確界定概念的內涵、準確界定概念的外延、準確界定概念的外延總體、準確界定概念分體、準確界定概念整體、準確界定概念外延的數量屬性、準確界定外延總體的數量屬性、準確界定概念分體的數量屬性、準確界定概念整體的數量屬性。二是相對準確建立概念與概念之間的關係,並用這種關係代表多個現實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繫。具體包括演繹關係、綜合關係、一般與特殊的數量屬性關係、整體與分體的數量屬性關係。其中,一般與特殊的數量屬性關係是對演繹關係的一種定量考察的配套描述,整體與分體的數量屬性關係是對綜合關係的一種定量考察的配套描述。

這些也是啟蒙的重要內容之一。

人們通常都跳躍性地認為,掌握了知識就幾乎等同於會運用知識來引導自己的行為。然而,我們以前都沒有注意,認為“掌握了知識就幾乎等同於會運用知識來引導自己的行為”有一個隱含的假設前提,那就是“未來是歷史的複印件”。而這個假設前提本身的運用,又存在著更多的需要我們認真研究的規律性。於是,如何將關於過去的知識轉化為關於未來的知識,進而用關於未來的知識引導自己的行為,也成為啟蒙的重要內容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