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农业“新六产”政策精要

山东农业“新六产”政策精要

一、发展布局

(一)四型发展

1、终端型:立足农产品的开发生产与加工、流通增值,以商贸物流业为引领,发展农产品订单式种养殖基地及配套的产后加工、生产服务。

2、体验型:立足农业多种功能的挖掘与拓展,依托优势景观资源和乡村文化底蕴,发展吃住游购一体化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3、循环型:立足农业及农产品加工副产物、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4、智慧型:立足科技进步和模式创新,对农业生产、加工、流通进行全面改造和整体提升,发展智慧大棚、创意农业、智慧工厂、智能物流、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

(二)六类主导模式

1、农业内部融合模式:围绕农业关联产业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循环农业。

2、产业链延伸模式:组建农业产供销一条龙生产服务。

3、功能拓展模式:充分发挥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优势,促进农业生产与休闲观光、农耕体验、文化传承、健康养老、节庆采摘、科普教育深度融合。

潍坊高密市为典型

4、新技术渗透模式:通过优化农业组织形式和生产方式促进信息化与农业融合,衍生带动涉农电子商务、农业互联网金融、智慧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

5、多业态复合模式:以产业园区和骨干龙头企业为依托,促进涉农企业集群集聚发展,做强农业、做大加工业、做活农村服务业。

6、产城融合模式:积极引导一二三产业向重点乡镇、产业园区等集中,扶持发展“一县一业”“一乡一品”“一村一特色”。

二、延伸农业产业链条

(一)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大力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落实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落实农产品初加工用电执行农业生产用电价格政策

(二)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大力发展适应农业生产季节性特点的冷链物流快递,重点推进产地预冷、冷藏保鲜、温控运输等智能型冷链物流快递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

(四)实施品牌高端化战略:以打造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为重点。

三、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

(一)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构建沿济青高铁乡村旅游连绵带,加快发展大城市近郊乡村旅游圈,形成多业态集聚的乡村旅游集群片区。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渔夫垂钓、森林生态旅游、康养基地、乡村民宿、旅游小镇,重点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特色村、精品旅游小镇、精品民宿、精品乡村旅游酒店等高端乡村旅游产品

(二)积极发展“智慧农业”:完善云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推广“互联网+农业科技综合服务”模式。

(三)着力发展创意和康养农业:积极探索农业会展、田园养生保健等新型业态,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租赁、众筹合作等多种形式的互助共享经济。

将养老元素融入农业生态和休闲观光等产业,发展农业健康知识传播机构,培育农业健康产业

四、加强平台载体建设

(一)加强各类园区建设:。坚持用园区化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推动产业园区、科技园区、创业园区“三园同建”,融合发展关联产业,打造现代农业综合发展平台。加强产业园区建设,结合资源禀赋和主导产业发展优势,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建设各类产业园区。

(二)加强特色小镇建设: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积极支持特色小镇建设,加强特色小镇规划设计、设施配套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力争打造一批示范效应强的特色小镇。

(三)大力发展田园综合体:鼓励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能力强、农村特色优势产业基础好的地方,成方连片建设田园综合体

五、强化保障支撑

(一)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可以依法向金融机构抵押

融资或以入股形式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二)加大财税扶持力度:财政要加大对农业“新六产”的投入,统筹安排财政涉农资金,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根据发展需要和财力可能,依法发起设立产业投资基金

(三)加强产业用地供应: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中优先安排农业“新六产”项目用地计划指标,允许县级政府通过村级土地利用规划有效利用农村零星分散存量建设用地,预留部分规划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单独选址的农业“新六产”项目。对利用收储农村闲置建设用地发展农业“新六产”的,给予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奖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