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弟你放心 老师不管闲事

孔子周游列国,在卫国的时间最长,卫灵公对孔子很重视,南子也召见过孔子,虽说南子名声不佳,但是对孔子很尊敬。卫灵公宠信南子,结果导致卫国政局混乱。南子美而淫,卫灵公非常宠爱她,对她是言听计从,所以南子把持朝政。卫灵公的儿子,就是世子蒯聩与南子有怨。后来因为涉嫌谋杀南子未遂,就离开了卫国逃往宋国,后又投奔晋国赵氏。这发生在卫灵公三十九年(前496年)。后来灵公四十二年(前493年)的春天,卫灵公就死了,南子就说卫灵公有遗命,要立公子郢来做国君。当时郢就辞掉了,说有辄在,辄是蒯聩的儿子,是卫灵公的孙子。于是卫国人就立了辄为国君,是为出公。结果同年六月,赵简子送太子蒯聩回卫国,想让太子蒯聩即位。实际上晋国他们也有自己的打算,赵简子另有企图,其实是要挟持蒯聩入侵卫国。这个时候齐国,当时齐景公因为跟晋国有怨,所以他又出兵来帮助卫国来防范,不让蒯聩回国,结果蒯聩也只能够离开了。孔子此时正居卫国(前489年——前484年)。对此事一定有所态度。可是孔子并没有表明态度,他的弟子私底下议论纷纷,莫衷于世。该怎样和老师沟通呢?既知道老师的态度,也不至于让老师为难呢?于是擅长外交的子贡出场了。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在卫国政局微妙变动之际,孔子的两个弟子冉有和子贡想知道孔子的态度到底是什么?管还是不管?为什么是这两个人呢?冉有,字子有,以政事见称。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曾担任季氏宰臣,冉有这人做事非常谨慎,原则性非常强,但是话不多。而子贡,他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他利口巧辞,善于雄辩,办事通达,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子贡要是直接去问:老师卫国的内乱,你管不管呀?会让孔子很尴尬的。


老弟你放心  老师不管闲事


子贡不愧是言语第一,问的很高明,没有单刀直入,而是问:伯夷叔齐是怎样的人?伯夷、叔齐前面已讲过他们的事迹。此二人是商朝末年孤竹国国君的长子和三儿子,父亲去世之后,都不愿意继位,因此双双逃离孤竹国,最终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齐国这种家族内斗、父子反目、龌龊的内部斗争和伯夷叔齐以国相让君子之风产生鲜明的对比。所以孔子答道:这两个人了不起,古代的贤人啊!子贡接着问:他们两坚守仁义节操,连国君都推辞了,最后不食周粟都饿死了,难道他们至死都不后悔吗?孔子答道:他们所求的是行仁道,已经求仁而得仁,他们已经达到仁的境界了,又有什么怨?


老弟你放心  老师不管闲事


子贡听到这里,自然就知道了老师的态度就是不去管齐国的内乱。孔子不管不是采取旁观的态度,而是因为父子争国不仁不义,这次父子相争,从君臣关系看,蒯聩是造反;可是从父子关系看,卫出公是不孝。并且他们背后都有大国插手,他们不过是晋国和齐国的傀儡罢了。如果深陷其中,双方本无正义而言,加入任何一方都无异于助长他们的恶行,并且会加剧事态,战火纷飞会给民众带来更大的灾难。所以孔子不去卫,而又不助卫君,是为卫国计,息争免祸而已。

所以子贡知道了孔子的苦心,也感受到了孔子境界之高。师生之间这一唱一答,借古讽今,尽显曲径通幽之妙。出来后对冉有说:老弟你放心吧,我们老师不会趟卫国的浑水,不会管这些闲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