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攻滅百濟和高句麗,漢字隨之傳入新羅,新羅成最大受益者!

說起朝鮮文字與姓氏的起源,則需要跳過秦時明月、漢時烽煙以及兩晉南北朝的喧囂,去偉大而粗獷的隋唐尋找源頭。 一直以來,中國和它最為要好的近鄰朝鮮根本就沒有多少隔閡,也不存在什麼領土爭端。只是,霸道的國王橫空出世的時候,鄰居就會成為出氣筒。中朝之間最早爆發戰爭,就發生在隋唐時期。

唐朝攻滅百濟和高句麗,漢字隨之傳入新羅,新羅成最大受益者!

隋文帝楊堅統一中原後,於開皇十八年(598)動員30萬大軍進攻朝鮮半島上最強盛的國家高句麗,但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慘敗。隋煬帝楊廣認為父親之所以戰敗,主因是長途作戰,交通不便,兵員與軍資供應不暢。因此,徵民工數百萬,開通了一條縱貫南北的大運河。 儘管有運河做保障,但因為戰線漫長、地形不熟,加上高句麗眾志成城,楊廣三次東征均以失敗告終。而且,鑿河與東征耗盡了隋朝的精力,也榨乾了百姓的油脂,山東的王薄,河南的翟讓、李密,河北的竇建德,江淮的杜伏威,太原的李淵相繼揭竿而起,最終埋葬了窮兵黷武的隋帝國。

唐朝攻滅百濟和高句麗,漢字隨之傳入新羅,新羅成最大受益者!

獲勝的高句麗未雨綢繆,從唐貞觀五年(631)開始,仿照中國人的模式,歷經十六年,築起了一條從扶余城到渤海沿岸,橫貫西北國境,總長千餘里的城牆--千里長城。高句麗此舉,不僅顯示了他們禦敵於國門之外的雄心,也改變了只有中國皇帝才有氣度興修長城的歷史。 而且,通過政變上臺的高句麗大將軍泉蓋蘇文,與百濟結成了統一戰線,於貞觀十七年(643)發兵侵入唐朝的保護國新羅,還拘留了唐朝派出的一名調停戰爭的使者。於是,唐太宗步隋煬帝后塵,也連續發起了三次東征,儘管他的親密顧問長孫無忌、褚遂良一再以煬帝的教訓提醒他。

唐朝攻滅百濟和高句麗,漢字隨之傳入新羅,新羅成最大受益者!

果然,唐太宗的結局與隋煬帝驚人地相似,甚至丟下的屍體比隋煬帝時還多。三次東征的失敗,給唐太宗輝煌的人生蒙上了濃重的陰影,年僅51歲的他開始神經衰弱。雖然他早年曾屢次嘲笑那些執迷不悟地尋求長生不老妙藥靈丹的帝王們,但現在為了減輕病痛,也找來一位印度巫師為自己治療,並迷戀上了方士煉製的金丹,第二年就因服藥過多中毒暴亡。臨終時他留下了兩條著名的遺囑:一條是將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真跡和自己埋在一起,另一條就是再也不要去進攻那個魔咒般的高句麗。

唐朝攻滅百濟和高句麗,漢字隨之傳入新羅,新羅成最大受益者!

人們大都追求飛揚的人生,其實平凡才是人生的底色。繼任者唐高宗天資平平,在轟轟烈烈的唐朝歷史上以性格懦弱著稱,政績根本無法與父親唐太宗相比,但正是這種平凡迷惑了不少敵人。在對付高句麗的問題上,他利用三國鼎立的形勢,巧妙地採取老掉了牙的遠交近攻遊戲,聯合新羅對百濟和高句麗各個擊破,從而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收穫。 唐乾封元年(666),唐朝與高句麗的戰爭進入僵持狀態,高句麗的中流砥柱泉蓋蘇文突然病死,他的三個兒子為爭奪繼承權發生內訌。兩年後,高句麗首都平壤陷落,國王的人頭被送到唐太宗墓前祭奠,30萬高句麗人被遷往中原。由於高句麗人對中原的一貫認同,大批高句麗人不僅沒有對唐朝抱有“亡國”之恨,反而為唐朝南征西戰、衝鋒在前,泉男生、高仙芝、王毛仲、王思禮、李正己都在唐史上留下了赫赫英名。

唐朝攻滅百濟和高句麗,漢字隨之傳入新羅,新羅成最大受益者!

後來,一個有2萬駐軍的“安東都護府”在平壤設立。 三國歸一為新羅,因為新羅已經表示臣服,也因為駐地的唐軍不堪民眾騷擾。唐高宗儀鳳元年(676),安東都護府撤回遼東,所有官員也從平壤以南的高句麗故土撤了回去。至此,新羅的統一得到了真正實現,且整整維持了二百餘年。 正是在對唐朝表示臣服的新羅時期,漢字逐漸傳入新羅,中國式姓氏也在7世紀開始形成。據《三國史記》韓國現存最早的史書,為高麗王朝學者金富軾用古漢語撰成,記述了新羅、高句麗、百濟三國史事。據記載,一天一個金光四射的南瓜般大小的蛋狀物從天而降,一個相貌非凡的男孩破殼而出,他就是新羅的始祖樸赫居世(樸意為南瓜,赫意為光輝燦爛)。之後,又有了新羅的第四代昔氏、第十三代金氏。那些以學習唐朝文化為榮的王公貴族也紛紛開始使用中國姓氏。

唐朝攻滅百濟和高句麗,漢字隨之傳入新羅,新羅成最大受益者!

據1985年的普查,韓國只有225個姓氏。僅金、李、樸三姓就佔了韓國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六,其他常見的姓氏依次有崔、鄭、姜、趙、尹、張、林。在韓國兩個字的人名中,肯定有一個是“行列字”(相當於中國的輩),行列字按照“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的規律確定為木-東,火-熙,土-在,金-炫,水-泰,於是就按照東吉(祖父)-仁熙(父)-在壽(子)-成炫(孫)-泰元(曾孫)的順序由長輩至晚輩交互使用行列字而形成名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