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旅游,如何才能领会到当地天然的文化和习俗?

晓晓笔记


去一个地方旅游,相信去之前我们都是做好了功课的,关于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自然景观,然而百闻不如一见,只有亲身去了,才有更直观的体验。

了解一个地方的文化和民俗,我想有那么几个地方是不错的选择。

了解历史文化,可以去当地的博物馆和图书馆,博物馆发掘展览的文物以及介绍,这个地方的历史民俗可以鲜活的呈现出来;当地图书馆有专门记载当地风土人情的书籍,比较详细,可以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了解饮食文化,个人觉得最好的地方就是当地的菜市场了,这里人声鼎沸,充斥着各色各样的人,不仅可以了解饮食特色,也可以了解当地人的生活状态和性格特点。当然还有一些当地的特色美食,大多数餐馆都有的,都可以尝一尝。

了解当地风俗人情,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走进当地人的生活,和他们交谈。比如到了少数民族地区,可以参加他们的节日,这样不仅可以了解他们的习俗,对他们的饮食、服饰、历史文化都会有直观的体验。





存在主义咖啡馆


我自己是喜欢出去旅游的,更喜欢去感受不同地方不同的文化习俗和传统气息,至于怎样去做,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提前计划出游,先行了解当地历史,想想自己为什么去,抱着什么样的目的,当地又有什么吸引你去的因素。

2·查找相关信息,了解当地特色风俗,饮食习惯。我个人来说,一些特色的地方,甚至会查询其几百年的历史😂涉及到由来,起源,发展等等。


3·到达旅游地后,找一找好些的民宿,通过当地的民宿的构造装饰你就可以对当地的传统习俗文化有一个简单的感受。

4·去当地饭馆吃饭,多留意留意,当地特色饮食吃不吃并不重要,我更多的,会留意饭馆里对于一些特色美食的历史流传的介绍描述,这也是很重要的一点。


5·留意当地街道上,小广场上,景区的一些石碑记载,这些也是我们了解认知的一大途径。

6·傍晚时候,多走一些老地方,比如说老街道,老作坊,老书店……相比白天,很多地方傍晚饭后会热闹许多,完全可以哪儿热闹就去哪儿,旅游地都有很多当地传统文化的小表演,小展示。

以上只是个人经历简单总结,若能有所帮助,当为我的荣幸!


习者文学


多年来网络上一直流传着关于旅游的段子:上车睡觉、下车撒尿,到了景点拍拍照,回来什么都不知道。不过近些年,随着民众收入的提高和眼界的开阔,以往那种旅行团组织的走马观花已越来越缺乏吸引力。很多人开始选择自驾游、自由行,对景点的要求也从猎奇、开眼界,转向深度体验。因此,很多景点,即便是自然景观也特别强调“文化”内涵,目的就是提升逼格、吸引更多的游客。

不过说实话,目前大多数景点的“文化”,本质上不是文化,依旧是打着“文化”旗号的“猎奇”。

比如,北京的恭王府,在我看来这是传统组合式四合院的精华,游览恭王府完全可以视为古建筑常识扫盲。但实际上,恭王府的导游不厌其烦介绍的不是建筑风格,而是和珅的野史,还鼓动游客去摸那个御赐“福”字碑,简直就是暴殄天物。

又如,水乡古镇周庄,也打文化牌,但走的还是野史的套路,甚至在导游介绍中出现“丞相刘伯温”这样的低级错误。

景点景区管理方之所以不该猎奇路线,主要原因是游客喜欢。旅游是产业,既然是产业,首先就得符合消费者的口味。恭王府的导游如果专心介绍四合院建筑风格,恐怕大多数游客会不满意。毕竟和珅的故事更“好玩”,更有吸引力。

因此,水乡古镇乌镇干脆另起炉灶,前期打“小资情调”牌,拍了刘若英黄磊主演的电视剧,推销网红文人木心,迎合了长三角都市圈小白领们的口味。后期提升逼格,什么戏剧节、互联网大会,一跃成为国内最火爆的古镇。而邻居西塘古镇更是简单粗暴,强行植入酒吧一条街、烧烤一条街,举办莫名其妙的汉服周活动,只要吸引力,管你什么文化积淀。

对它们的做法,我还是理解的。产业是产业,文化是文化,不能混为一谈。能够有机结合最好,不能够结合,舍文化而取产业,也是可以理解的。

扯远了,言归正传。作为游客,我以为要在大多数情况下降低文化期望值,不要指望通过旅游有多少收获。不管国内游还是出境游,都得事先做好功课(不是攻略),了解目的地的历史传统、风土人情以及特产、美食等。理论结合实际,效果更好。

最后说个自己的例子。我一直反对某些网民厚古薄今的论调,甚至认为古代工艺超过今天。比如宋五大窑、元青花、成化斗彩鸡缸杯……被吹得天花乱坠。从理性的角度,我认为不可能,但一直没有找到过硬的反驳理由。直到去了大英博物馆,贴着玻璃近距离观察到了实物,才证实了自己的推断。宋窑、元青花的工艺水平,还不如我家厨房的餐具;鸡缸杯还不错,但放在今天就是普通的瓷器……

古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带着文化的视角去旅游,确实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江南俗士1


我一般会观察城市的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城市布局,评估一个城市处于什么水平,在一二三四线之间,处于哪个水平线, 二是:道路设计与拥堵情况,反映了一个城市的规划和治理能力,三是:卫生环境,灰尘,绿化,反映了一个城市的居住环境和文明现象,四是:会随机去小卖铺或商家消费,观察他们的幸福感,诚信状况,并和当地老年人交流,咨询一些事情,其是否有生活的激情,是否有城市主人的归属感? 其他的什么美食,文化我不关心~,在我所经历的城市中,就人的角度来看,绍兴,当地人的给我的印象最好,比较热诚。


程序员孙宝冯


我的体会是,以一个观察员和当地市民的心态,飒飒实实多住几天,最好住在闹市。逛逛菜市场,坐坐地铁或公交,也可偶尔坐趟的士,好跟的士司机拉拉呱,了解点风土人情啥的,还可买份晚报晨报翻看一二同时也翻晒下心情。

N年前到苏州,临近过年。我们夫妇与孩子一起,苏州园林看了个遍。记得拙政园出来,专门看了看苏博。看着眼前景,再瞅瞅过眼云,不失为好选择。

我们住在接驾桥附近,距离观前街和平江路都不太远。去观前街主要是寻点当地的吃食儿,满足下口腹之需;往平江路主要看看老建筑,闻闻烟火气。在平江路游走时我们碰上一家翻修老宅子的,还特意听了一小段评弹,虽然听不懂,但吴侬软语确实能够打动人,一点不假。

至于习俗嘛,逗留时间就那么三五天,还真不好了解。如果有机会到图书馆买本相关的书,或者有个亲属啥的能一个屋檐下生活几天,我想也许能办得到吧?


快乐de田野


1.选择热门景点周围的乡村地区作为目的地,原生态文化通常都保存得更完整。

2.选择中西部多山川的地区,地质地貌上的封闭构造决定了当地文化不容易受外界影响,也更容易保留地域文化的原生态。

3.赶在旅游规划之前前去旅行,一旦开放,地域文化势必受到冲击。

4.了解当地民俗,赶在节庆时期前往。即便是已开发的景区,景区外当地居民自行参与的节庆活动还是很有观赏意义的。


本石曰


多观察,多记,多动脑子!


董玉民255


不要跟团,自己吃住在当地更好的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


齐舞飞扬云中歌


想了解旅游地的地域文化,一定不要跟团游,那样只是走马观花。而要能沉下心来,在当地找一个农家乐住上几天,最好能让当地的人给你当向导,这样你看到、听到、感受到的东西才原汁原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