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燕子与老屋是我成长的印记,儿时的伴侣!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小燕子是春天的使者,在万物复苏、春暖花开的春天,小时候的我每年都能见到燕子飞回故乡,飞回老屋。

小燕子与老屋是我成长的印记,儿时的伴侣!


老屋是在我7岁那年建成的。它是建在山脚下,地势较高,无任何建筑阻挡。我站在门槛上可以望见广阔的原野和青黛色的连绵起伏的群山,可以望见在田野上空翻飞的燕子。房子内设一间正厅堂和左右各一间卧室。房顶盖的是红瓦片,墙壁是用土夯实筑成的,窗户没有挡风玻璃,燕子可以自由出入。第二年的春天,有一天我放学回家,一进门就听到燕子吱吱喳喳欢快的叫声,似在迎接我这个小主人的归来。我抬头一看,见到一对燕子在厅堂的上空盘旋,似在寻找合适的地方筑巢。

小燕子与老屋是我成长的印记,儿时的伴侣!


我家老屋的真实照片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此后的一个星期,每天都见它们双双相随从窗户飞进飞出,嘴里各衔着一些泥草,在厅堂左边墙面上约两米高处筑起爱巢。巢呈“u”形,很漂亮很牢固。不久,它们的四只小宝贝出生,从此,不管风和日丽还是风吹雨打的日子,雌雄双燕只能轮流飞出去觅食给雏燕吃,每当雏燕一见大燕归来,它们就伸出小脑袋,张开鹅黄的小嘴巴,吱吱地叫着,似乎在喊“我饿了,给我给我”!可大燕每次飞回只能喂一只,它把嘴巴伸进小燕的嘴巴里喂食。小燕一天一天地长大,羽翼也日渐丰满。

有一天,大燕没出去找食物,而是在巢边飞来飞去。小燕则站在巢里伸长脖子吱吱地叫着,好像是饿了。但是大燕却还是没飞出去觅食,而是飞到小燕子旁边不时地啄它们,又飞起来,如此不断反复。哦,原来大燕在教小燕学飞行,不停地在示范、鼓励。终于,有一只小燕大胆地试飞了一下,差点掉下来,急忙又飞回巢中。接着,再练第二次,第三次……。可其中有一只特别胆小,始终不敢飞,大燕就飞回巢中用嘴巴衔住它的脑袋往外扔,小燕拼命挣扎,扑打着稚嫩的翅膀,差点跌落到地面上,但它终于又拼命地往上飞回巢中,大燕再次啄它,小燕再次飞,终于小燕们都会飞了。大燕又带着小燕飞出去觅食,我想,它们肯定又教小燕学会野外各项生存的本领。小燕终于可以自由飞翔,自食其力了。

从此,它们一家一起早出晚归,其乐融融。一直到秋收时,它们飞回南方过冬。

小燕子与老屋是我成长的印记,儿时的伴侣!


燕子每年的春天都如约而归。每年一回到它们就先把巢加固装修一番,然后也是生育——哺育——训练小燕子,秋天南飞。如此循环往复。

居高堂之上的燕子成了老屋的常客,目睹了我们一家的变迁:

小燕子与老屋是我成长的印记,儿时的伴侣!


它们看见了梳着花白发髻的姥姥坐在门口用粗糙的手拿着针线为我们缝补被荆棘划破的衣服,它们看见了驼背的姥爷每天为我们准备一日三餐香喷喷的饭菜;它们看见了母亲每天为承包的八亩地劳作而早出晚归的背影,它们看见了当教师的父亲周末回家在昏黄的灯光下检查我们作业时耳提面命的严肃的神情;它们看见了夏收夏种双抢大忙时堆满厅堂的花生、玉米、稻谷,它们看见了我们一家围坐大圆桌津津有味吃饭的场景;看见了我们姐弟贴在墙上的一张张三好生和优异成绩的闪闪发光的奖状……

小燕子与老屋是我成长的印记,儿时的伴侣!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1988年的春天,燕子归来时一定会惊讶地发现,老屋只有年入古稀的姥姥和姥爷了。因为前一年的9月,我们五姐弟已随父亲到他所工作的镇上读书,母亲也随之当了工友。从此,只有月末才能回老家看望老人。然而,也就在这一年的春末夏初,76岁的姥姥永别我们而去。她走的那一天,我没能回家送她一程。因为我正紧张备战高考,家人怕我受影响,没有告诉我。高考结束后,我回到家,得知这一切,只是呆呆地坐在她的灵牌前,望着还挂在墙上的写着“万古流芳"的幡布,默默地流泪。燕子也显得特别安静,只是时而啄一下巢边的草,时而又忧伤地望我一眼。

从此,老屋只剩下姥爷一个人生活,只有燕子陪着他。每当我抽空回去看望他时,见他坐在门口帮别人织渔网。燕子见我回来叫得更欢了。

一年又一年,姥爷的背一年比一年更驼了,像一张弓。老屋也越来越破烂了。姥爷说雨天有多处漏雨,要用上所有的盆、锅接雨滴才行。墙面也出现了许多裂缝,墙根的土剥落越来越严重了。母亲只能雇人修补了几次。一直到2004年93岁的姥爷去世时也没能重建。从此,燕子再没来过,墙上只挂着个空巢。

小燕子与老屋是我成长的印记,儿时的伴侣!


一直到五年前,像燕子般劳碌了大半辈子的父母终于使我们几个姐弟都安了家,才回去把老屋倒掉,在原地基重建起钢筋水泥结构的平房,窗户都安上防盗网。然而这种房子怎么能让燕子进去安家呢?我还是怀念以前适合燕子居住的老屋,但只能从记忆的相册中寻找罢了。

老屋堂燕

春回大地树芽发,

燕子归来绕三匝。

昔日吾家堂上燕,

不知飞入何人家。

燕子啊,你们是春天的使者,你们是农家的福音,不管你们飞进谁家的老屋安家,我都不胜感激。因为你们已永远烙印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心灵家园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