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中如果孙德胜是骑兵营长,那么在后来的战斗中他能否战胜日军骑兵部队?

木子知兵史


骑兵是冷兵器时代的宠儿。如果让时光倒退一百年,把更多的骑兵拨给孙德胜,使他由骑兵连长升任为骑兵营长,说不定还有可能反败为胜;可是,抗日战争毕竟是一场热兵器时代的战争,骑兵早已失宠并沦为一个过时的兵种,机枪、火炮和坦克成为地面战场的主宰。即使孙德胜率领的不是一个骑兵连,而是一个骑兵营,他也仍然无法冲破日军的包围圈。

《亮剑》中的孙德胜,身为八路军129师386旅独立团骑兵连连长,在1942年11月的一次对日反扫荡作战中,为了掩护主力部队撤退,身陷日军重重包围。他面对的敌人,是由日本皇室成员黑岛森田率领的骑兵联队。按黑岛森田的话说,孙德胜的突围行动实际上是一场困兽之斗。

黑岛此言,究竟是狂妄自大,还是客观评价呢?我们先来作一个兵力对比:孙德胜的骑兵连兵力不足百人,配有战马60余匹、步枪80余枝、马刀80余把,没有机枪等重武器;日军的骑兵联队,隶属于陆军师团,其兵力规模随师团类型而定,人数在400至1700之间不等。由于黑岛是皇室成员、世袭男爵,他所率领的骑兵联队必然是隶属于甲级师团,编制兵力为1400~1700人,下辖4个骑兵中队和1个机枪中队,其机枪中队不仅编有九二式重机枪,还有九七式迫击炮。

可见,孙德胜的骑兵连与黑岛的骑兵联队相比,兵力相差悬殊,仅仅从人数上看,黑岛骑兵联队就达到了孙德胜骑兵连的十多倍。而且,黑岛不光有骑兵,还有重机枪、迫击炮等重火器,孙德胜除了数十把长短枪及马刀之外一无所有,即使把他的兵力规模扩大三倍、由骑兵连扩编为骑兵营,在黑岛骑兵联队面前,也仍然是毫无胜算的可能。

从战史上看,整个抗战时期,日军骑兵联队被中国军队歼灭的战例仅有一次。那是1939年12月20日由傅作义第35军发起的包头战役,日军大佐小林一男率领第14骑兵联队在回援包头的途中,遭我35军101师伏击,日军被迫下马迎战,1100人的骑兵联队仅有200余人生还,小林一男被当场击毙。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关注慕什塔戈,领略军事百科!


慕什塔戈


日本的这个骑兵部队可不是孙德胜能打赢的,别说换成营,就是换成129师骑兵团都不顶用。原因无他,鬼子的骑兵联队人数不是一般多。

根据亮剑的设定,日军部队为日军第四旅团黑岛森田大佐率领的“黑岛骑兵联队”。


黑岛森田为皇室成员,部下训练有素,从其所作所为,可以看出这是一支非常崇尚武士道的精锐部队。他们的上级为平陆勇夫少将,消灭骑兵连的命令就是平陆勇夫亲自下达的。

关键是,这是一支“联队”,而日军甲种骑兵联队鼎盛时有3000多人马。

日本骑兵联队是什么样的?亮剑里的第四旅团上面应该还有个师团编制,一个甲种师团有多达8个联队的配置,骑兵联队就是配属给师团的单位。因为师团下辖2个步兵旅团,因此作为机动力量,都是跟着旅团走的。

日军一个骑兵联队为4个骑马中队和一个机关铳中队,约1200-3000人左右(按时间和部队级别人数差异很大,37年的甲种骑兵联队3000人很正常)。平时除了充当突击力量,也会充当下马步兵和机动力量,打起阵地战毫不含糊,连炮都有带。

李云龙的骑兵连是什么编制?八路军129师386旅独立团骑兵连,连长孙德胜,骑兵80人。

电视剧中数不出多少部队,反正那几匹马绝对不多。老王翻了下历史资料,找了个对应的队伍做参考,李云龙的上级单位129师的骑兵团。

129师骑兵团前身是工农红军骑兵第三团,大多是老红军底子,有3个老兵连,1个新兵连,老兵连湖北人、四川人居多,新兵连多是陕北人。

但是到1938年,这支部队也不过4个连加一个团直属连,每团9个班,每班9-12人,一连满编80匹马,总数400多人,不到400匹马。

就这400多人马已经是熬尽了129师的心血,没别的原因,一匹马按八路标准,每天8斤粗粮10斤草,400人马一天耗掉粮草7000斤,山里饮水还不足。吃光、喝光、啃光,连老百姓都称之为“三光骑兵团”。

放李云龙这个团级编制上来呢?别说骑兵马匹都是偷着扣下来的一部分,就冲那后勤,李云龙再会打楚云飞的秋风也是保不起的,他的骑兵连满打满算有60号人马都不错了。

就算有一个营的人马,参考129师骑兵团的数字,那也不是日军整个骑兵联队的对手。人数、装备差异太悬殊了。

所以说,孙德胜干的这事儿压根不是什么棋逢对手将遇良才的打斗,而是一骑当千的血拼。如果算上包围围剿骑兵连的日军,甚至可以算是以一敌万。赵子龙啊。

日军已经是丧心病狂的拿10倍兵力围攻李云龙,骑兵连变骑兵团都没辙,除非真的达到后来兵强马壮的时代。那是个日军上万人的旅团级包围圈,日军黑岛森田大佐就算打不过,也可以从容撤退,将孙德胜的骑兵交给包围圈解决。

真要打,那也得是386旅亲自上才勉强凑合,但他们面对是整个日军华北方面第1军第四旅团,甲种部队。恐怕上级129师都不会随便开这种战端。

我们可以参考另一场真实历史中发生的战斗——黄土岭战斗。

这场战斗歼灭了日军阿部规秀中将以下900人,日军也是一个旅团。然而八路军耗费了6个团和1个支队,经过了漫长的多次战斗后才终于打赢这仗,1个旅团才留下900人,也就干掉了阿部浪过头的孤军。

你要说李云龙独立团比杨成武+晋察冀军区+120师特务团还牛那我也就没有什么话说了,他们打的是诱敌深入的包围战,而不是独立团骑兵连那种被敌人包围的绝地死战。

总之,孙德胜的骑兵连已经在极为不利的情况下,成为日军旅团级军令中要求“必杀”的军队,还有一整个精锐骑兵联队扑上去围剿,而团长李云龙的部队刚刚狼狈的突围出去,他们已经成为一支孤军。

没有跪着生,更没有脚软的做无畏的逃亡,而是英勇顽强的搏杀到最后,所以骑兵连让黑岛森田也为之动容,乃厚葬之。

孙德胜注定要英勇,他的骑兵连面对的是一整只合围的日军旅团,打的还是断后的阻击战,在被日军骑兵联队牵制住的那一刻就已经昭示了惨烈的结局。这不过是战争中最常出现的,另一曲《集结号》罢了。


王司徒老百科


如果是一个骑兵师,孙德胜还有可能击败对手,如果是骑兵营或者骑兵团的话,那根本就不是日军骑兵的对手,毕竟人数在那里呢,差距明显。

骑兵连的规模

骑兵连这种连队并不等同于其他步兵连队,起码人数就要少的多。以129师的骑兵团为例,129师骑兵团前身是红15军团骑兵团。全团总共也就四百多骑兵,没多少人,和满编的一个步兵团比,人数相差悬殊。

再看孙德胜这个骑兵连,这可以说是耗尽李云龙心血了,其实也就七八十骑兵,这就是一个骑兵连的规模。一个骑兵营,满打满算,也就200骑兵。而孙德胜面对的是,一个骑兵联队。

日军一个骑兵联队,巅峰时期有差不多2000人,人数非常众多。其中有四五个骑兵中队,再加上一个机枪中队,实力不俗。即便后来缩水了,一个日军骑兵联队仍然有一千四五百人。

1400PK200,孰轻孰重,大家心里有数。这种实际差距,可不是简简单单通过战术和不怕死就能弥补的,基本上就是个自杀式进攻了,抱着必死的决心和敌人拼了。

孙德胜的骑兵是怎么消耗的

孙德胜的骑兵连与日军骑兵交战的战场是1942年的五一大扫荡,日军派出重兵围剿。而孙德胜的骑兵连主要消耗还是在突围过程中,面对人数装备都占优的日军,骑兵连伤亡非常大。

而与日军骑兵联队正面交锋的时候,孙德胜的骑兵连就剩下几个人了,根本就没办法和人数众多的四轮正面交锋了。

即便孙德胜有一个骑兵营,200人左右,还是会有70%的士兵消耗在突围过程中,与日军骑兵遭遇,顶多比一个骑兵连多十个人,还是没用,还是避免不了全军覆没。

如果骑兵营满编,去正面对抗一个日军骑兵联队,日军直接一轮齐射,骑兵营基本就报销一大半了。即便用刀砍,也无法弥补差距。如果孙德胜有一个骑兵师或者骑兵军,这就难说了。


军武文斋


《亮剑》之所以经典,是什么其中的事迹,大多都是通过真实的案例进行的改编。

而孙德胜当年面对的骑兵联队,就是日军骑兵第四旅团的第二十六联队,那次战役也叫做“黄沙沟遭遇战”。

只不过那次战役中,同日军骑兵遭遇的是八路军的129师的骑兵团,战场战役也是为数不多的骑兵战斗。

日军骑兵在整体的训练水平和装备水平当面,当时是高于我军的,连当时的战马,也是比我军要彪悍。

且最重要的就是日军的这个骑兵第四旅团,乃是一支荣誉之师,当年在日俄战争中。

日军著名将领秋山好古,率领日本骑兵击溃了俄国的哥萨克骑兵,这其中就有第四旅团的功劳。

秋山好古作为日本骑兵之父,其军事理念就是骑兵同样需要重火力,所以在日俄战争中,他将马克沁机枪配置给了骑兵。

要知道当时日本陆军中,马克沁机枪装备的数量极少,但是日本骑兵当时就能够做到每个师团配备40挺以上,精锐部队配备更多。

正是因为这种配置,使得日军可以利用骑兵的高速机动性占据有利地形,然后通过强火力击溃敌军骑兵。

战况也证明了,面对现代化的屠杀机器,骑兵这个兵种作用性越来越小。一旦对方占据优势地形,在机枪的交叉火力之下,基本上骑兵都不能发挥作用。

也正因为如此,后来日本骑兵便一直秉承着这个观念,那就是骑兵不一定是用来冲锋的,骑兵最大的功能应该是携带重型武器迂回包抄。

在日俄战争中的奉天战役里,日军就创造了117万日本包围21万俄军的奇迹,这背后离不开他们的骑兵。

所以在《亮剑》中,孙德胜的殉国基本合理,吊打日本骑兵,这才不合理。而孙德胜的牺牲,也是亮剑中的点睛之笔,道出了中国军人不屈的意志。

孙德胜即便是骑兵团团长,其实结局也会是一样,何况当时他只有80个人。而日军一个联队拥有大约3000人,加上日军骑兵火力猛,孙德胜根本占不到便宜。

正是因为有这些真实的东西存在,这才成就了亮剑这部经典。若是换作抗日神剧,估计就算是秋山好古在世,也被活生生的两半撕了。

日军在骑兵方面的开拓性,以及他们对待任何事务的探索精神,这些其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不能用神剧去毁掉这些!


小司马迁论史


相信看过《亮剑》的人,对里面两位角色的死会感到非常惋惜,其一是魏和尚魏大勇,其二是骑兵连连长孙德胜。

这两位,可是与段鹏、张大彪并称为李云的四虎上将,理当不会早早的领便当,但这么安排,有什么玄机呢?

还别说,真有!


孙德胜这人一心打鬼子,曾经当着李云龙与赵刚的面说出:“既然做了军人,就要做个不怕死的军人。国家有难,我们当兵的不上谁上。”

难道这就是电视剧里常见的一语成谶?

要我说,还真不是这样的!

李云东用五挺机关枪跟丁伟换来孙德胜,为的就是组建一支骑兵,其宝贵程度,从打山崎大队时藏着掖着最后没办法只能让骑兵最后冲锋就能看出来。

按照李云龙的性子,这么一支兵马,他舍得全军覆没?


舍不得也得舍得!

骑兵这个兵种,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无数次左右了战争走向,李云龙违背上级命令也要建立,应该是根深蒂固的认知。

但是,随着现代机械化战争的来临,面对钢铁巨兽,骑兵突然变成了夕阳兵种。

除了湮灭在历史中还能怎么办?

所以一九四二年的大扫荡中,断了一条胳膊的孙德胜孤身大喊:“骑兵连,进攻!”


西游言己


《亮剑》中李云龙抢了日伪军一个营的骑兵装备,后来被旅长得知,要走了一多半装备,只给李云龙留下了一个连的骑兵装备。

后来李云龙用五挺机枪从丁伟哪里换来了曾在69军骑兵团干过的孙德胜,让其担任骑兵连连长,训练骑兵。


李家坡之战中,骑兵连曾出现出,冲锋中骑兵连的士兵虽然没有马,但是依旧比步兵跑的还快,冲在了步兵的前面。

日军大扫荡中,骑兵连为掩护李云龙的撤退,用自身作为诱饵,吸引走了日军的骑兵联队,但是骑兵连在人数上并不占优势,在日军人数的优势下,最终寡不敌众全部壮烈牺牲。

正常情况下一个骑兵连和正常的连队差不多,大概有120左右,而日军骑兵联队和正常的步兵联队差很多,日军骑兵联队大概有1400-1700人左右,而步兵联队大概有3000人左右的编制。



而八路军与日军骑兵联队相比,相差太多。

如果骑兵连变成骑兵营,能不能战胜日军骑兵联队?

这个其实无法确定,虽然说日军在人数上依旧占据优势,但是日军骑兵也不是很强悍,在1939年诺门坎战役期间,日本一个骑兵联队孤军深入,与蒙古骑兵部队遭遇,与蒙古骑兵相比,日本骑兵就差得远。最后,孤军深入的日本骑兵部队被全歼。

所以不能说人数占优势就能赢,但是李云龙的骑兵刚刚成立不久,想要和成立许久的日军骑兵联队对抗,还有所欠缺,但是八路军在意志上非常的强悍,就比如独立团6连,用坚强的意志抵挡了日军一个联队猛烈的炮火攻击,虽然全部壮烈牺牲,但是却成功拖住了敌人。

所以能不能打的赢,真不好说,一半对一半吧,各有50%胜的几率。


汤里放药


如果孙德胜是骑兵营营长的话,肯定能够打败日本鬼子骑兵。为什么这么说,李云龙当初缴获伪军一个营的骑兵装备,就是为了搞个骑兵营,因为李云龙有眼光,早就算好了,再也不怕鬼子的骑兵大队了。不幸被旅长打劫了,只剩下一个骑兵连的装备了,也就这样子吧。

骑兵连和鬼子交战中,实力不输鬼子骑兵,许多老兵一枪一个鬼子,打到最后没有子弹了,为了掩护大部队突围转移,孙德胜决心拖住鬼子骑兵,如果选择突围完全可以活下来,这个只有真正的血性军人才会这样做。一个八路军骑兵连独自对抗一个完整的鬼子骑兵大队,一个骑兵连大概200人不到,一个鬼子骑兵大队大概500人,而且缺少弹药,差距太大了,如果孙德胜指挥一个骑兵营对抗鬼子一个骑兵大队,我认为可以完胜鬼子。

最经典的台词就是,骑兵连向敌人进攻,让人热血沸腾。






一颗小白杨188818128


抗战时期,侵华日军骑兵的战马,都是非常高大的,一般高度超过1.6米,体形都在中国蒙古马之上,因此中国人称日军骑兵乘的马为“东洋马”。

乘东洋马的日军骑兵,与乘坐矮小的蒙古马的中国军队骑兵,撇开双方枪炮对打,仅骑兵乘马各自用马刀对砍,估计日军骑兵在居高临下的态势下,会对中国骑兵形成一定的优势,此其一。

其二,日军骑兵历来训练有素,陆军中个人技战术性能最好的士兵才有资质加入骑兵队伍,佐级军官大都数来自国内的贵族阶层,《亮剑》中的日军第4旅团所辖骑兵联队长黑岛森田大佐本身就是日本皇室成员,崇尚武士道精神,且带兵有方,命令部下厚葬战死的八路军骑兵。

日军骑兵军官都受过高等军事院校培养,属于自带战马参军的军人,战马包括军人的自身素质,是一般中国骑兵所无法比拟的。

其三,日军的骑兵联队,除了4个骑兵中队,骑兵本人配短小精干性能优良的四四式马步枪和军刀以外,还装备有1个机枪中队,配备轻重机枪和掷弹筒,因此,火力远在中国军队仅配一般步枪(做不到人人都有专职的骑兵枪械-马步枪)和军刀的骑兵部队之上。

抗战剧《亮剑》中,在残酷的五·一大扫荡中,作为骑兵连长的孙德胜,是主动率所部冲进日伪军的包围圈,给团长李云龙和政委赵刚所部打开了一个临时缺口,趁机冲出了日军的包围圈。

见突围无望,骑兵连陷入了日军一个联队骑兵的重围,孙德胜就率部主动对日军发动了军工冲锋,最终,全都战殁,全连官兵无一幸免,骑兵连以自身的牺牲,换来了团部首长的安全,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可歌可泣,敢于向强敌亮剑更是打出了第18集团军的虎虎生威。

倘若孙德胜所率的是一个骑兵营,顶多也就300号人马而已,依然无法与日军一个1500人的齐装满员的骑兵联队相抗衡。

最终,孙德胜的骑兵营,为掩护团部转移,想突出日军一个骑兵联队的重围,也是困难重重的。

即便孙德胜集中兵力,攻其一点,损失也是极大的,不可能整个骑兵营全都突出日军的包围,杀出重围的也不会很多,作为骑兵营长要指挥战斗,非常有可能就战死沙场。


国平军史


《亮剑》中若孙德胜的骑兵连是一个营的话能否战胜日军骑兵部队?我要说完全不能!

《亮剑》中的鬼子骑兵可是一个骑兵联队,从兵力上来讲,日军通常一个联队的兵力在3500人左右,加强的可超过4000人,而骑兵联队人数上要少很多,通常有4一5个骑兵中队外加机关枪中队,迫击炮掷弹筒中队以及一些后勤保障分队,总人数不低于1500人。八路军步兵连队一般为110人一120人之间,这还是主力部队,骑兵连少点在80一90人间,即使一个骑兵营总人数底于歩兵应不超过250人。

再说装备,日军一个骑兵联队拥有的机枪远多于八路骑兵营,还配有迫击炮,掷碑筒,整个联队拥有战刀1300一1400把,日军战马都是西洋马的帕来品,中国人称其东洋高头大马,而八路军在火力上远逊日军,全营能上马撕杀的不过200人,拥有马刀一般在200一220把之间,试想,两军对垒200多把马刀对1400把敌刀那显然是不够人塞牙缝的,况且中国骑兵使用的多为中国马,相比东洋马要矮小,即使缴获了鬼子的马那也是数量有限,两军正面硬拚劣势定在我方!即使是一个骑兵团迎战一个鬼子骑兵联队也可能处于劣势,需利用战术来取胜。


那年那支56半


李云龙的独立团缴获了伪军的一个骑兵营,旅长打了李云龙的秋风,只让他留下了一个连的马匹,李云龙以此组建了独立团骑兵连,连长为孙德胜。在后来的反扫荡突围中,孙德胜的骑兵连迎击的是日军一个骑兵联队。日军的骑兵联队下辖4个骑兵中队和1个机枪中队,虽然人数比不上日军的步兵联队(3800人),但是人数和独立团的总人数相差无几,约1400人。如果按照张大彪一营的360人计算,即使孙德胜是骑兵营营长,独立团骑兵营在人数、火力、战斗力方面均不及日军。



孙德胜在强敌面前敢于亮出自己的宝剑,纵然是敌众我寡、敌强我弱,倒在敌人的剑下不丢人,那叫虽败犹荣。孙德胜视死如归的精神,也得到了敌人的尊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