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兩個字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日本要叫這個名字?

緣沉阿妹


在古代的中國人認為,太平洋是太陽昇起的地方,到夜晚迴歸到原處,在第二天在相同位置上重新升起。而在我國,東部的國家就是日本了。

在當時由於受到科技技術水平限制的原因,中國的古人普遍認為是天圓地方,中國處於世界的中心位置,中國最東部的國家是日本,對於美洲地區沒有什麼概念。所以,這是日本的意思。

在唐朝以前,日本有很多種叫法,有倭國、扶桑之稱,在唐朝時期,日本人的身高是普遍低於中國人的身高。主要原因是,在這個時期,日本處於奴隸制社會,經濟、科技水平比較落後,加上日本多山的地理環境,使得日本的耕地少之又少,惡劣的自然環境當然會沒有更多的糧食、肉食提供給人。在長期缺乏蛋白質的環境下,日本人的身高自然高不了,日本人的身高快速上漲的時期是在二戰後,在最近這些年,日本人的身高並沒有多大的變化。

日本這個國名是武則天賜予的,當時的日本的使者興高采烈,為終於不再叫倭國而歡喜,在這裡也能體現出武則天對日本的尊重,畢竟倭是貶義詞。


用文章記錄歷史的縮影


“日本”,顧名思義就是“日之本”即“太陽昇起的地方。”但如此解釋早有爭議。據《日本書紀私記》記載,公元936年,在一個關於《日本書紀》的講座上,參議紀淑光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麼將‘倭’改稱‘日本’?原先的國名‘倭’是什麼意思?”。講師引用《隋書·東夷傳》中對“日出之國”的解釋,回答道:“日本國,自大唐東去萬餘里,日出東方,升於扶余,故云日本。” 至於為什麼要稱“倭”,他的解釋是:“可能是取‘我’這個音,而有漢人給取的名字。”確實,有一種說法,說當時前往中國的日本人稱自己的國家為“我國”,因為“我”與“倭”發音近似,所以華夏的史官便以“倭”稱日本。“我國”成了“倭國”。

另據《釋日本紀》記載, 904年的一個講座上,有人問講師:“現在稱‘日本’的我們國家的名號,是唐朝起的還是我國自己定的?”講師明確回答:“是唐朝起的。”這種說法的依據是,唐朝的張守節在723年撰寫的《史記正義》裡提到:“倭國,武皇后改稱日本。” 2004年在西安發現的刻於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的遣唐使井真成的墓誌銘,上書“國號日本”。說明“日本”這個國號最晚在八世紀初已經被大唐王朝接受。

長期以來,由於認為“日本”國號是唐朝起的,因此早在18世紀,日本就出現了一些認為應改“日本”國號的國粹主義者。例如,佐藤忠滿稱,“日本”這一國號顯示了日本是中國屬國的性質,具有侮辱性,應該拋棄。“原封不動地接受日本這一唐朝人稱呼我們國家的國號並用於和唐朝交往,實令人非常厭惡”。

1996年,日本廣播協會(NHK)“人類大學”欄目播出了以“日本史再考”為題的節目。有人提出,曾有一部分統治者決定的國號,可以用日本國民的總體意志改變。由此可見,不少人認為,“日本”國名由中國王朝所定。但這種說法靠譜嗎?在此,有必要扼要追溯歷史。

日本原稱“倭”沒有爭議。關於“倭”最初的文字記載,見於公元前1世紀劉歆編纂並呈獻給漢哀帝的《山海經》中的《海內北經》:“蓋國在鉅燕南,倭北。倭屬燕。” 但據中國史籍記載,將“倭”改為“日本”,是其本身。據《隋書》記載:“日本國,倭國之別種,以其國在右邊,故以日本為名;或曰倭國自惡其名不雅,改為日本。” 隋在唐之前,可見稱 “ 倭國,武皇后改稱日本 ” 的說法是值得疑問的。《舊唐書》中,“倭國”、“日本”兩種稱呼都有,而《新唐書》則只稱“日本”,並寫道該國“惡倭名,更號日本。使者自言,國近日所出,以為名”。宋代以後,中國王朝正史不再有《倭人傳》、《倭國傳》,只有《日本傳》。

“日本,為什麼叫日本?”這個問題其實是“羅生門”——各說其理。

為了搞清楚“日本”這個國號究竟是怎麼產生的,日本學者已出版了不少論著。坂田隆1993年出版的《日本的國號》一書,列舉了13種關於“日本”國號由來的觀點。1997年吉田孝的《日本的誕生》一書,則認為所以定國號為“日本”,是以太陽神信仰。按照他的觀點,認為“日本”國號由中國所起,與史實不符。日本著名史學家綱野善彥在《何謂日本》一書中則寫道,“毫無疑問,日本的國號按照字面理解,既非特定的地名,也非王朝創始者的人名,而是指這個國家在東方,並且將觀察的視點置於中國大陸。我們可以從日本這一國名中看到,大和統治者一方面強烈意識到中國大陸大帝國的存在,另一方面則試圖作為一個小帝國與它抗衡。”


馮瑋


近代以來,日本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因此對我國造成了巨大的傷害。尤其是在二戰時期,日本人在我國境內犯下了滔天罪行。但不可否認的是,歷史上日本與我國隔海相望,因此交往比較密切,而且日本各個時期的國名都是由我國賜予。



日本名稱的變化

日本最早的對外國名為“倭奴國”。《後漢書》中記載,東漢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日本曾派遣使者向漢帝國朝貢。劉秀因此賜給了當時的日本一枚金印,上面刻有 “漢倭奴國王”五個字。這枚金印後來在1784年被發現,陳列在了日本福岡市博物館。

公元3世紀時,日本出現了邪馬臺國,邪馬臺國女王卑彌呼以鬼神之說迷惑了大量百姓,因此統治了日本很大一部分地區。公元239年,卑彌呼派人向魏國朝貢,當時魏國皇帝曹睿賜予了卑彌呼“親魏倭王”之金印和銅鏡100枚。



從以上兩件事情可以看出,當時的日本是非常樂意接受“倭奴國”這個稱呼的,而且被稱為倭王也非常開心。也因此倭奴國的稱呼一直延用到了隋唐時期,直到隋煬帝時期才有了變化。

公元607年,日本向隋朝派遣了第一個使團朝貢,使團的首領是日本歷史上著名的外交官小野妹子[男性]。當時小野妹子交給了隋煬帝一封信,信的開頭就是“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無恙”。這也是日本人第一提出“日出之國”的概念。

隋煬帝看後大怒,因為在當時的東亞朝貢體系當中,只有中原王朝的皇帝才能稱為天子。而日本人竟然在書信的開頭就自稱天子,因此隋煬帝明確告訴了日本人以後禁止這種情況。後來日本人再次朝貢時改為了“東天皇敬白西皇帝”。



公元663年,唐朝與新羅聯軍和日本與百濟聯軍戰於白江口,最終唐軍以少勝多,殺得日本潰不成軍。日本人也因此知道了自己和唐朝的巨大差距,並且開始積極的學習唐朝的先進文化和技術。日本歷史學家井上清曾說,此時的日本好比嬰兒追求母乳般貪婪的吸收著中國的先進文化,於是從野蠻走向了文明。

學習了中國的先進文化知識後,日本人開始討厭“倭國”的名稱,因此擅自修改了國名為“日本”,意為“日出之處的國家”。《新唐書·東夷傳》中記載;

後稍習夏音,惡倭名,更號日本。使者自言,國近日所出,以為名。



唐高宗李治時期,當時的日本不斷上書唐政府請求改名為日本。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唐政府終於同意日本的對外國名可以稱為“日本國”,從此“日本”一詞正式成為了日本的國名。

最後說一下,實際上不僅僅是日本,東亞很多國家的名稱都是由中國賜予的。比如朝鮮就是明太祖朱元璋親賜,越南也是嘉慶皇帝親賜。


我是越關




中國的全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美國的全稱是“美利堅合眾國”,德國全稱是“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那麼,日本的全稱又是什麼?

答案是:日本沒有全稱。那接下來看“日本”這個名稱是怎麼來的。



日本列島上在4世紀後才出現國家,之前只有部落,日本列島原來並不叫日本。 在古代日本神話中,日本人稱其為“八大洲”、“八大島國”等。

大家都知道日本向來喜歡依附於強國,但是在秦朝時期的人們更本就瞧不上他們,還稱之為“東夷”。



據《漢書》、《後漢書》記載,東漢時期,漢光帝劉秀就賜名現在的日本為“倭國”,“倭”的意思是醜惡低矮,當時的日本人並不知道這個名字含有貶義,於是他們也欣然接受了這個稱號。



唐朝的張守節在723年撰寫的《史記正義》裡提到:“倭國,武皇后改稱日本。” 2004年在西安發現的刻於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的遣唐使,上書“國號日本”。

日本依照字面的意思就是“太陽之本”,即是太陽昇起的地方。因此日本有時也被稱為太陽之國。


日出東方,雖然能夠光耀世界,但每天終歸要落山。就像是日本軍國主義者企圖建立所謂的“大東亞共榮圈”,雖然名噪一時,終歸要和黑夜一樣黯淡下去!




歷史已經證明:日本並不有利於人類發展!


勿忘國恥勿忘小日本


在中國,一直流傳著這麼一種說法,秦始皇時期,方士徐福率500童男童女,東渡大海,去尋找海外仙山為秦始皇求取長生不老藥,結果一去不返,到了如今日本群島,成為了現代日本人的祖先。



這種說法的可信度有多少,這個就不得而知了。但是根據成書於東漢年間的《論衡》一書記載,成王之時,越常獻雉,倭人貢暢。也就是早在西周成王時期,日本島上的政權就已經和華夏建立了聯繫。而成書更早的《山海經》的中稱“倭屬燕”,更是表明當時的日本可能是燕國的附屬國。(當然,也有一種說法,春秋時期的倭人指的吳越一帶的居民)

至於為什麼在漢以前的古中國會用倭(有猥瑣矮小之意)這個字來稱呼古日本人,其實也很好理解。古代的中國的中原政權,以中央之國自居,有著一種天然的優越感,對於周圍的政權自然是看不起,從我們對周圍政權的命名就可以知道,比如說“犬戎”、“匈奴”、“身毒”(古印度)。因此,用倭奴稱呼古日本,也屬於正常。當年漢光武帝賜給日本國王的金印上就印著“漢倭奴國”,這是大漢國對古代日本的正式命名。



當然,還有一種解釋說倭字本沒有貶義。古漢語中,倭通逶,意味山路曲折綿延的意思。古日本人渡海朝貢,路途逶迤,故而以倭命名,意味順從。


當然,不管倭字本意如何,都不是一個美好的字眼,倭奴就更不用說了。因此當隋唐時期,日本的使者來唐朝貢時,學習了漢家文化,認為倭不好,請求更名,更名為日本,意為靠近太陽昇起的地方。

早在隋朝時期,倭國的聖德太子致書給隋朝,稱自己是“日出之國”,不過,中原政權正式批准日本國這個名字,則是在武則天時期了。

日本國,自大唐東去萬餘里,日出東方,升於扶余,故云日本。——《隋書·東夷傳》

其實,日本國這個名字,還是以中國作為參考。古代中國人認為,日出於東方,而古日本人認為自己在'中國的東方,正是日出之地。


小鎮月明


日本是中國的近鄰。雖然近代以來,日本走上了軍國主義對外擴張的道路,對中國人民犯下了累累罪行。

但我們不能否認的是,兩千多年來,中國和日本兩個國家交往非常密切,中國先是作為日本的“老師”,將自己的文化與文明傳播給了日本。隨後到了近代,這位“學生”後來居上,再次幫助中國進行近代化轉型。

這本書稱中日曾有一個“黃金十年”

日本最早叫“邪馬臺”?其實,那只是早期日本列島上眾多國家中的一個

那麼,與我們國家聯繫密切的日本,它的國名究竟是怎麼來的呢?

我們知道,日本最早被中國人稱之為“邪馬臺”。公元1世紀左右,正是日本彌生時代,當時的日本逐漸從原始部落聯盟逐漸變成了很多小國。

《三國志·魏書·倭人傳》記載:“舊百餘國,漢使有朝見者,今使譯所通三十國。”隨後,《三國志》中記述了其中的一些國家和他們的官名,隨後說:“南至邪馬臺國,女王之所都,水行一月,陸行一月”。

有學者認為,邪馬臺國是當時日本列島上生產力最發達,人口最多的國家,因此,邪馬臺國成了日本列島上眾多小國的代表,但是,此時的日本沒有統一,我們並不能把邪馬臺國看成是日本國早期的國名。

“倭國”的稱呼並不是說日本人矮小,而是要讓他們歸順

隨後,在中國的史書中,又出現了“倭國”的字樣。倭國最早出現在《後漢書》中,由此可見,邪馬臺國和倭國在當時並用。隨後,在《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舊唐書》等史料中,都曾經出現過《倭國傳》。

由此可見,“倭國”曾在很長時間之內,成為了稱呼日本的國名。順便說一句,現在很多人認為,這個倭是輕蔑語,是說日本人身高矮小。其實,並不是這樣。

“倭”這個字最早出現在《山海經》中,“蓋國在鉅燕南,倭北。倭屬燕”。如果《山海經》記載正確的話,由此可見,在戰國中後期,日本就與中國有聯繫(倭國還屬於燕國),只可惜,焚書坑儒之後,各國的官方文件都被燒燬,我們現在不能確切的知道它們是如何交往的。

此外,在《詩經》中也有相關的記載:“周道倭遲”。這裡的“倭”是指道路彎曲遙遠,後來延伸為順從的樣子。因此,中國人管日本叫“倭國”,其實是說,你們國家雖然離我們非常遙遠,但無比要順從我們,不可以鬧事。

到了5世紀,日本官方開始對內使用“大和朝廷”,這也是大和民族的由來。到了這個時期,我們可以發現,並沒有出現日本這個詞。

大化改新時期,聖德太子致書給隋朝,稱自己是“日出之國”

一直到了日本大化改新時期,日本的聖德太子寫信給隋煬帝,裡面提到“日出處天子至書日沒處天子無恙”。由此,日本有了“日出之國”的說法。

後來,到了《新唐書》中,又記載,“咸亨元年,遣使賀平高麗。後稍習夏音,惡倭名,更號日本。使者自言,國近日所出,以為名。”由此,日本這個國名就正式被中國所承認,日語中寫成“日の國”。

至於日本自己,“日本”這個國名是在七世紀中葉開始使用。日本的文武天皇頒佈《大寶律令》,第一次將“日本“寫進法律中,確定為國名。隨後,日本又頒佈《養老律令》(這裡的養老是年號,不是頤養天年的意思),它是對《大寶律令》的註解,裡面出現了“日本天皇”的字樣。

可以說,到了這個時候,“日本”的國名才正式被確定。

“日本”一詞其實是“邪馬臺”、“大和”、“倭國”的轉音

現在也有一些學者認為,所謂“日本”的“本”其實是從邪馬臺、倭國、大和等詞語的轉音。“本”在日語中讀為“MOTO”(もと),邪馬臺在日語中讀為“YAMATO”(やまと),在古代日語中,這個詞還有“大和”和“大倭”的意思。

逐漸的MATO就讀成了MOTO,由於聖德太子稱自己的國家為“日出之國”,因此日本人就將日與本相結合,變成了“日本”。

不過,到了近代,“日本”變成了專有名次,有人決定將其讀音變成にっぽん(你碰)和にほん(霓虹),並且這兩種說法一直沿用至今,使用哪一種都可以。


兮兮說事兒


日本,意為日出之地,可以說很霸氣,在中國人這裡其實日本有很多代名詞,比如說倭寇,鬼子,倭人。其實“倭”這個詞在古代曾一度就是日本的名字,那麼後來日本為什麼改名叫做日本呢。眾所周知在中國古代日本可以說就是中國的附屬國,所以日本之所以能日本肯定是和中國有關係的,其實日本的誕生和中國第一位女皇帝武則天是有關係的。


在中國古代典籍《山海經》中曾有過關於日本國名的記載,在《山海經,海內北經》中記載日本在先秦時代是燕國的附屬國,而那時候中國人就喜歡把日本稱為倭人,這可能是因為在日語中最常發的音(wa)有關。

後來到了漢代,漢光武帝就曾授印璽給“倭國國王”,這件事是在《後漢書》中記載的,所以直至到漢代,日本還是叫倭國。但是後來日本人瞭解到“倭”這個字在漢字裡面是矮的意思,所以就一直在天朝上國面前吵吵要改名,但可惜的是那些王朝都沒怎麼搭理。

到了隋朝日本還在吵吵要改名,並且還寫了一封國信給隋煬帝要求改名,信的開頭第一句就是“日出之國太子致信日落之國太子”,暗示日本在上升,而隋朝在下落。隋煬帝一看這還得了,更沒同意日本改名。


直到唐朝武則天稱帝期間,日本寫信給武則天希望能把國名由“倭國”改成“日本”,可能武則天覺得叫倭國的確太低端了,於是就同意了,從那以後日本便正式改名叫做日本了,所以日本的名字和中國的關係還是不淺的。

可惜的是日本這個國家有點背信棄義,只服從強權,近代中國被其糟害最深,給中國人民帶來了無盡的苦難。如今中國崛起,也需要時刻提防著這個蕞爾小邦,因為它可能隨時都會咬你一口。


圍知歷史


1、歷史原因

在七世紀後半葉,日本遣唐使根據中國皇帝國書中的稱呼將其國名改為“日本”一直沿用至今,所以到現在,日本人將太陽視為圖騰,就好比中國將龍視為圖騰。

還有一種說法是:在隋唐時期,我國將日本成為“倭寇”,倭國人覺得此名字太惡,隨即改名“日本”


2、日本國名的演變

從倭到大和再到日本:

首先在《後漢書·光武帝本紀》和《後漢書·東夷傳》中有記載,漢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光武賜以印緩。”金印內容為【漢倭奴國王】。 目前該印已成為日本國寶。

倭,形容矮小猥瑣的樣子。這成了日本最初的名字。

寫為:倭 發音:YAMATO

隨後島國人民深入學習中華文化,發現倭的意思確實不太好。

於是,島國人民開始使用諧音的【和】來代替【倭】,另外為了彰顯霸氣還在【和】前面加了個大。

於是,國名就發展為:寫法:大和 發音:YAMATO

到了隋唐時期,中國國書記載,日本在東邊,太陽昇起的地方,所以有了“日本”這個名字的來源。

後來,明治維新時期,日本一心想躋身列強陣營的島國恬不知恥的改名成了【大日本帝國】。

最後總結一點:整個歷史期間日本名字多次更改,漢字寫法、發音都發生了許多變化,這次梳理只是一個大概的過程,期間還有許許多多的細節。

但是,至少通過島國的更名我們知道了一件事:學習好中文的重要性。


蔣昊說經濟


問:日本,為什麼叫日本?

日本為什麼叫日本,前面有一千二百多位朋友都替我回答了,回答大都是,日本原先叫倭國,因是日出的地方,後來改了叫日本,說是申請了唐朝武則天后給改的。所以我就不說這些經過了。


現在我就說為什麼它叫日本不叫別的,而且還是申請中國給起的名。

因為它過去就是中國的"蕃薯″國,是站在中國地面上它才是日出的地方,才可以叫日本,就和中國的南部是越南,西部是西域,北部是漠北一樣,都是以中國為座標來命名的。


如果日本不是中國的番屬國,而是大洋東岸瑪雅人的番屬,瑪雅人給它取名就不是"日本″,而是"妖西″了。而"妖西″國的國旗也不是膏藥旗,而是"拔顆牙虜″的旗了。


金蘋果老楊


最早的日本土著是沒有國名的,稱為阿伊努人,伊奴是狗的意思,最早的關於日本記載是《日本書紀》,這本書是唐朝時,留學長安的日本學生,在漢人的協助下寫的,算是第一部日本正史,雖然對日本的起源記載多為神話故事,但也能找出日本國名的軌跡。

圖為日本國寶,曹魏明帝賜給日本的“親魏倭王”金印。

《日本書紀》記載日本最早的國名叫“邪馬臺國”,公元57年東漢時期,邪馬臺國派出使者來洛陽朝貢,秦漢時期的漢人個子是比較高大的,而日本是非常矮小,對這群矮小人種,光武帝賜邪馬臺國卑彌呼為倭奴國王,這是“倭”最早來例,前面講的日本土著阿伊努人也建立了自己國家,稱為狗奴國,倭奴國在宗主國支持下,打敗了狗奴國,掌握了政權,曹魏時也有賜倭奴王的記載。

法隆寺,最早叫斑鳩寺,推古天皇和聖德太子為紀念那隻斑鳩而建。

因為倭和大和在日語裡,發音是一樣的,日本人也知道了倭是矮小的意思,後來的政權直接稱呼為大和國,而不稱倭國,但咱們各朝代一直延續倭國的叫法和記載,公元592年倭國的第一代女天皇,推古天皇,傳聞她和天上飛的飛鳥野合,所以她的時代非常崇尚飛鳥,也稱為“飛鳥時代”,後來證實飛鳥是斑鳩,今天的法隆寺以前叫斑鳩寺,就是為紀念推古天皇的那隻野合的斑鳩而修建的。

圖為唐代百濟降將禰軍的墓誌,公元678年,是最早出現日本國名的記載。

隋唐時,倭國向中國派了很多留學生,他們學到很多中原的文化和思想,於是效仿中國展開改革,首先建立年號“大化”,意思是偉大的變化,再上表隋朝皇帝,請求把倭國改名為“日本”,意為日初之國,當時隋文帝沒同意,此後的倭王繼任者均向唐朝上表改名,終於在武則天時期,同意改名為“日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