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的有济公这个人吗?

成朝利






答:这里是覃仕勇说史,为您揭晓最真实的历史。

济公作为一个文学人物形象,最早出现一部名叫《济颠大师醉菩提全传》中。

该书是明末清初人“天花藏主人”根据宋元话本及戏曲、中国民间传说编次而成,简称《醉菩提》,又名《济颠大师玩世奇迹》、《济公全传》、《皆大欢喜》、《度世金绳》等。

关于济公的来历,书中第一回《 静中动罗汉投胎,来处去高僧辞世》介绍说:南宋年间,台州府天台县宰官李茂春信佛,喜结善缘,故得罗汉投胎,生子名“修元”,意思是想让此子“恒修本命元辰”。李修元长大,得佛祖指引,说他是“佛家根器,非宰官骨相”,于是到灵隐寺出了家,法号道济,是为济公。

对照小说所写,是可以在相关史料中找到济公这个历史人物的。

南宋诗僧居简写有一篇《湖隐方圆叟舍利塔铭》,是为“湖隐方圆叟”的舍利塔写的铭记,内容主要是谈“湖隐方圆叟”其人的生平、人生特点,以及其圆寂后舍利出世的情况。

首先,《南宋元明僧宝传》卷六、《五灯严统卷第二十》、《五灯全书》卷第四十七、《增集续传灯录》、《续指月录》卷二、《续灯正统》卷十一、《续灯存稿》卷第一、《锦江禅灯》卷第八、《宗统编年》卷之二十五、《武林梵志》卷九等均有居简传,内容大致相同,即是史有居简其人的。

而《湖隐方圆叟舍利塔铭》又明确提到“叟名道济,曰湖隐,曰方圆叟,皆时人称之。”即“湖隐”、“方圆叟”都是道济的别号。另外,还交待了道济的死年、死地——“嘉定二年五月十四死于净慈”。而且,前方又提到道济是“天台临海都尉李文和远孙”。可见,济公就是居简的师叔——被列为禅宗第五十祖、杨岐派第六祖,撰有《镌峰语录》10卷的高僧道济。

居简说的“天台临海都尉李文和”,可能指的是娶宋真宗赵恒妹万寿公主的驸马李遵勖。因为,李遵勖死后谥号“和文”,把“和文”写成“文和”,也许是居简弄混了。

近年来,天台县人民政府为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已在石墙头兴建了一座“济公故居”,将之建成了“对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人生价值观和道德教育的基地”。

据说,以饰演济公成名的中国话剧院著名演员游本昌先生还专程到天台“济公故居”进行过探望。

不过,话说回来。

居简的师叔高僧道济虽有诗文在收录在《净慈寺志》、《台山梵响》等书中,但其生平除了居简写的《湖隐方圆叟舍利塔铭》的寥寥数语外,其他详细事迹均不可考。

所以,人们又认为,文学人物济公,其实是民间艺人、小说作家取自其他高僧,如南北朝的宝志志禅师、唐朝的金地藏等人糅杂而成。

其中南北朝时期宋朝的宝志公禅师不可不提。

宝志公在中国的佛教史上名声很响,圆寂后,被厚葬在南京紫京山的独龙阜,墓前有唐代大画家吴道子绘的志公肖像、大诗人李白作的诗赞、大书法家颜真卿抄的楷书。墓碑有书画诗三绝附体,故称“三绝碑”。

关于宝志公身世资料的记载却很少,仅见于《宝华山志》、《花朝生笔记》等书,但其疯疯癫癫却又佛法通神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很广,人们称他“志公”,说他是观音菩萨的化身,擅长预言。由于很多方言里面“志”与“济”发音相似,民间艺人又分不清南朝宋和南宋,便将志公与济公合而为一。

清末文人蒋瑞藻在《小说考证》中就断言:“实则南宋初无是人(指济公),乃因六朝宋释宝志而伪传者也。”  

所以,严格地说,关于济公,有一个半人半仙的小说文学人物;有一个同名同姓的历史人物,为高道高僧;还有一个是疯疯癫癫的历史人物,不过被神化了。


覃仕勇说史


历史上的宋代确实曾有一位法号称为道济的和尚,就是我们所说的济公。

据《灵隐寺志》记载,济公确有其人,他生于南宋绍兴十八年(公元1148年),卒于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享年61岁。\n\n他原名李心远,法名道济,是当时天台临海都尉李文和的远房孙子。他剃度出家的地方,就在灵隐寺。

道济的师父,是当时灵隐住持瞎堂慧远禅师。名师出高徒,道济打下了很深的佛学根底,为人也慷慨好义,扶危济困。\n\n但他性格狂放不羁,常不遵守寺门戒规,为此多受责备。有人说到瞎堂慧远禅师那里,禅师则答,“佛门广大,岂不容一颠僧”。

道济喜好云游,衣衫不整,寝食不定,足迹遍及浙、皖、蜀等地。他文才也极好,写的诗潇洒豪放,如一首《饮酒诗》:何须林景胜潇湘,只愿西湖化为酒。和衣卧倒西湖边,一浪来时吞一口。

慧远禅师圆寂后,道济于1201年到了净慈寺,宋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五月十六日,道济于虎跑寺辞世,临终前写有一偈:六十年来狼藉,东壁打倒西壁;如今收拾归来,依旧水连天碧。现在,虎跑公园内有济公殿和济颠塔院。\n\n清朝中叶,《济公传》成书,小说里把济公描写成济世救人、神通广大,上世纪80年代,电视连续剧《济公》上演,游本昌演的济公形象走入了千家万户。

事实上,济公是一位性格率真而颇有逸才的名僧。济公佛学造诣颇高,但其一生行径与一般出家僧人也确有不尽相同的地方。济公一生怡然飘逸,喜好云游,出行四方,足迹遍及浙、皖、蜀等地。他常常衣衫不整,寝食不定,为人采办药石,治病行医,解忧解难,常常灵验,广济民间疾苦。因此,其德行广为人们所传颂。


逻辑文史游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神话电视剧《济公》在全国热播。老戏骨游本昌老师在剧中出演了济公一角,剧中的济公手摇破扇,衣衫褴褛,邋遢不堪。但这位貌似疯癫的神僧却法力无边,古道热肠,经常运用小法术惩治那些为富不仁、鱼肉百姓的恶霸。济公除恶扬善、扶危济困的故事大快人心,为人们津津乐道。那么历史上真有济公其人吗?答案是肯定的,历史上确有济公其人。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济公其人其事。


济公俗名李修缘,是浙江天台永宁村人,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他的高祖李崇矩,事后汉、后周、北宋三朝,官至枢密使、镇国军节度使等职,李崇矩与宰相赵普还是儿女亲家。从李崇矩至李修缘,其世系为:

李崇矩―李继昌―李遵勖―李端懿、李端愿、李端悫―李评―李涓―李茂春―李修缘。

其中李遵勖还娶了宋太宗赵光义的女儿万寿公主,贵为驸马,其三子李端懿、李端愿、李端悫均为万寿公主所出。济公的祖父李涓,在靖康元年的时侯,因金军围攻京城汴梁,李涓战死沙场,终年53岁。李涓捐躯后,他的儿子李茂春奉召为官。宋室南迁后,朝廷腐败,奸侫当道,李茂春愤而辞官归隐浙东天台,弃官从商。

李家世代为官,笃信佛教。李遵勖就非常精通佛学,著有多部佛学著作。李茂春归隐后,也乐善好施,专心佛学。李茂春老来得子,在年届四旬的时候,才生了个儿子。李茂春的好友国清寺住持性空大师为这个男孩取名“修缘”,这就是后来广为人们传颂的济公和尚。

李茂春与妻子相继离世后,一心向佛的修缘投奔到灵隐寺方丈瞎堂慧远长老门下,接受剃度,法号道济。



道济出家后,静坐修禅坐不住,寡淡斋饭受不了,举止“另类”。他性情率真不羁,不受佛教清规戒律的束缚,经常出入酒肆,酒肉穿肠。没钱买酒就典当衣服,喝多了就醉卧树下,如狂似癫,人称“济颠僧”。当时众僧侣认为道济如此出格,就向方丈告状,想把道济逐出师门。慧远大师慧眼识人,认为道济不同于常人,是一位奇士,可不以常规来约束他,道济这才得以留下来。

道济慈悲为怀,乐善好施。他擅长医术,为老百姓治好了很多疑难杂症,但却耻于与王公贵族结交。他深知民间疾苦,力所能及为老百姓排忧解难,被人们尊称为“济公”。

道济才华横溢,少时父亲就为他延请台州名儒教授学业。他善诗词,南怀瑾曾评价济公的诗作丝毫不逊色于南宋的范成大和陆游。他佛学造诣深厚,著有《镌峰语录》十卷,是禅宗的第五十祖,杨岐派第六祖。

慧远法师圆寂后,济公转往净慈寺,并在嘉定二年圆寂于净慈寺,终年61岁。

济公从一名官宦子弟潜心向佛,成为一位得道高僧,堪称传奇。他乐善好施、除暴安良的故事被人们广为传颂,并不断演译为神话故事,到明末清初,郭小亭在前人著作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终撰成《济公全传》一书。

济公留下的一首四言诗:

佛祖留下诗一首,我人修身他修口;他人修口不修心,唯我修心不修口。

这首诗很好地诠释了济公一生的任性不羁。有的人满口的仁义道德,背地里却寡廉鲜耻。所以考量一个人的人品,不但要观其言,更重要的是察其行。济公留下的很多圣训,都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深厚禅机。


岁月是一条河流


济公,原名李修缘,南宋高僧,法名道济,生于南宋绍兴十八年(公元1148年),圆寂于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故居浙江省天台县永宁村人。因他懂中医医术,在民间有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彰善惩恶等美德,在百姓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济公出生于官僚世家,高祖李遵勖是宋太宗驸马、镇国军节度使。父亲李茂春和母亲王氏住在天台本命外永宁村,他还是临海都尉李文和的远孙。父亲李茂春年近四旬还膝下无子,而后虐成拜佛终得一子,济公出生后,国清寺住持为他取俗名修缘,从此与佛门结下深缘。


少年时的济公就读于村北赤城山瑞霞洞,受到释道二教的熏染,父母双亡后,他先是进国清寺拜法空一本为师,在当过国清寺住持的高僧瞎堂慧远的门下,受具足戒,取名道济,嗣其法衣接着又参访祗园寺道清、观音寺道净,最后投奔杭州灵隐寺。然后少年时的济公并不是像一般和尚一样守清规戒律,反而一反常态,言行叵测,难耐坐禅,不喜念经,嗜好酒肉,衣衫褴褛,浮沉市井,常行救死扶弱之事;状类疯狂,人们称他为“济颠僧”。

济公的传奇故事在南宋时代已经开始流传,其中以“飞来峰”、“古井运木”、“戏弄秦相府”等故事最为脍炙人口。直至明末清初,出现了一部描写济公传奇事迹的《济公传》。加上说书人的添油加醋、夸大事实演说,济公的原型就融变为南北朝齐、梁时的宝志禅师了,因宝志禅师一生的事迹屡现神异,所以被后世人说济公也能展现神迹了。


国际Information


说起中国的僧人,最最著名的有两个,一个是唐朝的御弟哥哥唐僧,一个是南宋的酒肉和尚济公。今天,文史君跟你一起聊一聊济公。

一、济公有好几个名号

济公生于公元1130年,卒于公元1209年,终年79岁。济公的名号有很多,有父母取的,有成年后自己根据志向取的,也有坊间给他取的。

济公的俗名,到底叫什么?《济颠语录》中说他叫“李修元”,《济公传》中说他叫“李修缘”,《佛光大辞典》中又说他叫“李心远”。

济公的父亲给他取的俗名,应该是“李心远”,寓意“智虑深远”,这样的名字带着浓厚的儒家色彩,父母对儿子的期望,就蕴含在这个名字中。

陈浩民饰演济公

那么,最为常见的“李修元”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按照话本中的描写,济公出生那天,巧了,正好是释迦牟尼成道日。天台山国清寺长老认为济公是释迦牟尼成道日诞生的“罗汉”种子,就给李心远取名“李修元”。“修元”跟“心远”读音比较接近,令他“修本命元辰”,所以说呢,修远这个名字,带着强烈的佛教色彩。后来出现的“李修缘”,意思是“恒修佛缘”,佛教色彩就更加赤裸裸了。

世俗之人要想出家,俗名就不能用了,得取一个法名。在佛教中,法名所用之字,多取自佛教教义 。取法名用的最多的字是“慧”,比如大名鼎鼎的六祖慧能、慧远等。仅次于“慧”的是“道”! 所谓“道”,是指佛教真理。

李修元是在天台山国清寺出家的,他拜寺中的法空一本为师。法空一本禅师给李修元取法名“道济”,期望他能够以无边之佛法普济天下之众生,这个法名体现了大乘佛教“饶益有情”的精神。

《济公》中李修元出家

在当时,僧俗两届有不少人管济公叫“济书记”。这里说的“书记”,可不是支部书记,而是说济公曾在净慈寺里当过一段时间的书记僧,主要工作就是执掌文书。用职务来称呼一个人,古已有之,表示对人的尊重。如韩愈曾任过吏部尚书,所以被称为“韩吏部”。济公被又被称为“济书记”,也是这个道理。

古人除了名,还要有字。所谓“字以表德,号以明志”,济公俗名李修元,法名道济,字湖隐,号方圆叟。湖隐,跋涉于湖山之上,沉浮于市井之中,说是湖隐,实不曾隐,如果放下了红尘,隐与不隐就没有区别了,那么湖山也是市井,市井也是湖山。

《济公》中济公烧了自己的家

为什么号方圆叟呢?“叟”就不用说了,就是老翁。所谓方圆,是指“天方地圆”,济公以方圆为号,也有着道在天地间的意味。

禁断七情六欲,是我们对僧人最肤浅的理解了。但是这个济公,偏偏跟要做佛门另类, “五荤都用,他全不戒”(陈武德《马头调 醉打山门》),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出入歌楼酒肆。

当时,济公已经在灵隐寺当和尚了,他的这些个做派,引起了僧门弟子的不满,他们纷纷向灵隐寺住持慧远告状。没想到,慧远也不是个一般二般和尚,他说:“禅门广大,岂不容一颠僧。”“济颠”这个名号,就是这么来的!

唐伯虎《桃花庵歌》里有这么一句,“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用在济公身上是再合适不过了。

二、济颠不颠

那么,济颠真的颠吗?当然不是!

济颠喝酒吃肉,游逛歌楼,流连酒肆,看上去疯疯癫癫,好没个正行。其实,这也是修行的一种,这叫“混俗修行”。

二祖慧可晚年也曾混俗市井,出入酒肆。据《传等录》记载,有人问他:大师,您是高僧,为何这么不检点呢?慧可说:我这是调心修行,跟你有啥关系?

市井喧闹,寺院清净,在市井中修行很不容易,毕竟各种诱惑太多,但越是这样复杂的环境,就越能让本心得到很好的历练。济公出入市井,和慧可出入市井,本意都是修炼本心。

十丈软红,万丈佛光

济公最后修炼到就是美色坐在对面,都能禅心似铁。济颠是个酒肉僧,但他却守住了色淫戒。女色,是绝对不碰的。

《济颠禅师语录》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有一次,济公和朋友喝醉了酒,于是借宿青楼,老鸨给安排了两个青楼女子大姐和二姐前来服侍。二姐和朋友睡去了,大姐拥着济公来到房中,坐在床上,关了房门,就开始给济公脱衣服。

李商隐说过,“神女生涯不是梦”。神女,指的就是娼妓。面对妩媚多娇的女子,多少人是把持不住的,但是济公说:“我可以滴!”

济公一个激灵清醒过来,连道:“罪过!罪过!”于是赶紧逃出房外,看见春台畔有一大火箱,有些热,便扒上去倒头睡了。大姐也自去睡了。

《新济公活佛》剧照

第二天,东方泛白,济公醒了就做了一首诗以明心志:暂假夫妻一宿眠,禅心淫欲不相连。昨宵姑顺君台意,多与虔婆五贯钱。写完就离开了青楼。他的朋友起来后看到济公留下的诗,不仅称赞道:“不枉了出家人。”

所谓“禅心淫欲不相连”,说的就是济公身在青楼楚馆,但是能够做到禅心似铁,“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

所以说,济颠并不颠。

文史君说

济公是真实存在的佛门大师,也是世俗社会中的传奇人物,他喝酒、吃肉、逛青楼楚馆,但是普济众生,禅心比谁都坚定,这才是他受世人尊重、爱戴的原因。

参考文献

许尚枢:《济公生平考略》,《东南文化》1997年第3期。

海慧:《道济禅师“疯癫”行为佛理分析》,载光泉主编:《灵隐寺与南宋佛教 第三届灵隐文化研讨会论文集 下》,宗教文化出版社2015年版。

文中使用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浩然文史


济公确实是个真实的历史人物,然而关于他的那些神异故事,却是不存在的。


传说中关于济公的种种故事,只有“圆照井运木”本是济公的传说,其余众多事迹,往往是民间艺人、小说作家取自其他高僧,如南北朝的志公禅师,唐朝的金地藏等等。



历史上的济公,乃是宋太祖赵光义的驸马李遵勖的后人。他大约生于南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年),也有人说是绍兴二十年(1150年),圆寂于宋宁宗嘉定二年(1209年)。


济公原名李修元(或李修缘),据说十八岁时在杭州灵隐寺出家,拜瞎堂慧远为师,法号道济。道济喜食酒肉,行事疯癫,有人告到慧远处,慧远看出道济根器不凡,于是为他辩护道:“法门广大,岂不容一癫僧耶?”


于是道济又被人称为济颠。据说济颠医术精湛,常常治病救人。明清以后,民间说书人爱说济公的故事,于是关于济公的传说越编越多。



民间故事中济公常说:“酒肉穿肠过,佛在心头坐。”其实并无证据证明道济禅师曾说过这句话。这是流传于民间的一句俗语,元杂剧中常常出现,后来被民间艺人安到了爱吃酒肉的济公身上。

在另一些故事中,明末张献忠以屠城为威胁,逼迫破山和尚吃肉,破山和尚坦然食之,并引用了这两句俗语为自己辩护。这两句话成为很多人喝酒吃肉的借口,许多佛门中人对这种现象不满,于是编出了后两句:“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



另外历史上还有一位僧人,也是济公的原型之一,那就是南北朝时期宋朝的宝志禅师。宝志也是疯疯癫癫,有很多神异的传说,人称“志公”,传说他是观音菩萨的化身,擅长预言。在很多方言中,“志”与“济”发音相似,民间艺人又分不清南朝宋和南宋,便将志公与济公合而为一。


正向娱乐energy


1986年版的电视剧《济公》应该是很多80后的美好记忆,游本昌老师把济公演活了,他的济公角色至今无人能超越被奉为经典。那么历史上真的有济公这个人吗?答案是有的。




本人去年曾有幸受朋友之邀前往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天台真是个好地方,这里是佛教重要流派天台宗的祖庭,浙江四大名山之一的天台山是国家5A级景区。而更大的收获是,天台县居然还是济公故里,这里是济公原型李修缘的老家,临走前,我参观了天台县城的李修缘故居。




济公的原型李修缘,是一个出身不凡的世家公子。他出生在官宦世家,七世祖李崇炬历任枢密使等职;六世祖李遵勖系宋太宗驸马,任左龙武将军、镇国军节度使;五世祖等上代人物都位高权重,地位显赫。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康王赵构建炎南渡,李家也随着这一波南迁大潮迁居浙东天台县。李修缘的父亲李茂春,平素乐善好施,是十里八乡出了名的大善人,但他一直到年近四十才生下李修缘这个宝贝儿子。




李家世代信佛,李修缘后来出家也是深受家庭的影响,从他的名字“李修缘”就可以看出,家人确实是因为信佛,因为带着美好的期望而给他起了一个这么对应的名字,缘,真的是要修来的。天资聪颖的李修缘,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中年得子的李茂春更是给予了他这个宝贝儿子最好的教育条件,他请了最好的教师教育儿子,而小小年纪的李修缘在老师的殷切教导之下学业大有长进,出口成章,引得众人赞许。以后,李修缘又到风景秀丽的赤城山读起佛经,知识面大大开拓,求知欲望更加强烈。




关于后来李修缘为何要看破红尘执意出家也是众说纷纭。比较普遍的说法是,李修缘的性格和不幸的婚姻让他无法安坐,决定以更坚定的方式实现自己的大同之路。李修缘长相英俊,身材挺拔,学识非凡,是一个难寻的大才子。他的舅舅王世安非常喜欢李修缘这个外甥,决定把自己的独生女儿王秀莲许配给他,这两人从小一起玩到大,加上舅甥之亲,亲上加亲岂不好事。对这一桩婚事,李修缘的父母也是乐见其成,但岂不料李修缘的双亲先后辞世。李修缘守孝三年期满,舅舅亲自为他操办婚事,哪知成婚之日,修缘跑到国清寺,跪在方丈法空师父面前,说表兄妹婚配不利下代,拒婚不成,恳求出家,请他收留为徒。法空见其志坚心切,也就答应下来。新郎突然变成和尚,让王家上下大吃一惊。从此,修缘以“道济”的法号在国清寺中修行。他舅舅王世安常来寺中恳求“道济”还俗,搞得方丈法空和道济十分不安。师徒经过商量,就把道济送到杭州灵隐寺。




济公出家于天台县国清寺,作为禅宗名寺,本人到天台县的第二天就慕名而来拜访之,古香古色,特别是寺外的一座隋塔,足以证明了国清寺的历史之悠久。李修缘在这里出家,并取法号“道济”,但真正让他家喻户晓的却是在200多公里外的杭州灵隐寺。在灵隐寺,李修缘师从名僧惠远法师受俱足戒,出家后的道济,性情大变,叵测,难耐坐禅,不喜念经,嗜好酒肉,衣衫褴褛,浮沉市井,常行救死扶弱之事;状类疯狂,人们称他为“济颠僧”。他有一段名言至今为当世所津津乐道: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济公的人格魅力,在于他不遵循常规,在他成为禅宗一代高僧之后,依然我行我素,追求人之本真,是一个内外兼修的得道高僧,被列为禅宗第五十祖。


在中国民间,济公和唐代高僧唐僧(玄奘)被并列为是两大最接地气的高僧。但济公相比于唐僧,则更多了几分放浪不羁与特立独行。济公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他的原名就叫李修缘,法名道济。因平生才华横溢,乐善好施,深知民间疾苦惩处为富不仁之人,深受百姓爱戴尊为济公。


大国布衣


上世纪80年代,一部电视剧《济公》红遍中国大江南北。著名表演艺术家游本昌将济公的形象演绎得淋漓尽致,一个放荡不羁、惩恶扬善、扶危济困的鲜活形象深入人心,大街小巷都回荡着“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的歌声。

(济公剧照)

那么,历史上是否真的有济公这个人呢?真实的济公又是怎样的呢?

历史上确有济公其人,不过和影视剧里所刻画的形象,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一、出生官宦之后,从小家境殷实。

济公原名李修缘,1148年出生于浙江台州,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仕宦之后。其高祖李遵勖,是赵光义的驸马,曾担任威名赫赫的镇国军节度使。

李修缘的父亲名叫李茂春,早年为天台县官吏。一生嫉恶如仇,乐善好施,是天台县有名的“李善人”。后来看不惯官吏的贪污腐败,愤而辞官回家,专心修佛。

尽管李茂春潜心礼佛,但直到40岁时仍然无后,夫妻俩便经常到附近的国清寺拜佛求子。传说一日,李修缘的母亲梦见太阳光射进自己的腹内,后来发现自己怀孕了。到李修缘出生的那一天,国清寺里的降龙罗汉突然倒塌。于是,世人都传说李修缘是降龙罗汉转世。

因为李氏家族是皇亲国戚,所以家境殷实。李府修建得气势宏伟,规模庞大,是当时最豪华的三进九明堂建筑,在台州绝无仅有。而且,整个天台县的田粮税赋都要交给李家,所以,李家是当地有名的望族。

(赵光义剧照)

二、与佛有缘,出家为僧。

李家世代信佛,由于受家族的熏陶,李修缘从小就与佛有缘,他的这个俗家姓名,还是国清寺住持为他取的。在父母双亡后,18岁的李修缘随即进入了国清寺出家为僧。为他剃度的,正是国清寺住持慧远,为他取法号“道济”。

出家后的道济依然放荡不羁,举止癫狂。他不喜欢参禅打坐,拜佛念经,整日里嘻嘻哈哈,徜徉于山水之间,游走于市井之内。最让人大跌眼镜的是,道济居然不尊佛教规矩,喝酒吃肉,大快朵颐,还美其名曰:“他人修口不修心,唯我修心不修口。”

同门师兄弟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将道济的出格行为,告到了慧远主持处。但慧远慧眼识人,怜惜道济的佛性,预见到道济日后的佛学修为必定很高,于是只说了一句话“佛门广大,岂不容一颠僧”,便拂袖而去。

从此,道济又得了一个”济颠和尚”的名号。

三、外表貌似疯癫,实则宅心仁厚。

道济不但不守佛门清规,到处游乐,经常与人下棋饮酒,好斗蟋蟀,而且常年衣衫不整,居无定所。

他生性狂疏,诙谐幽默,无拘无束,来去自如。经常拿着度牒四处云游,到各地寺庙挂单。但其癫狂的行为,总是不受僧众欢迎。往往居留数日后,便被寺庙主持礼貌地请走。道济只好又揣着度牒,前往下一家寺院。

道济医术高明,每到一处,他都会利用自己的医术,为当地百姓治病行医,解除病痛。而且所用之草药,都是他亲自上山采来,且分文不取,只是化缘吃食,酒肉不拒。很多疑难杂症在他的手上,往往药到病除,起死回生。

他的高超医术和仁者医德,在僧侣和百姓中广为流传。一些富庶名门和官宦之家都慕名相邀,但道济都一一拒绝,他不愿和官家打交道。

后来,他所在的寺庙净慈寺被大火烧毁,道济异常心痛,于是自己撰写了化缘疏,到处募化。由于其显赫的家世和超高的人气,使得他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募得了足够的资金,重新修缮了净慈寺,恢复了寺院往昔的恢弘气势。也让一干僧众有了落脚之处。

道济还经常惩奸除恶,打抱不平。喜欢为百姓调解矛盾,遇到生活困顿的穷苦百姓,道济还会将辛苦募集到的散碎银子送给他们,帮助其渡过难关。

(南怀瑾旧照)

四、佛学深厚,擅诗善文。

道济是得道高僧慧远的座下弟子,慧远是南宋时期有名的禅僧,是与大慧宗杲齐名的一代禅宗大师,宋代临济宗杨岐派的领袖人物之一。道济拜入慧远门下后,随慧远修习佛学多年,佛学造诣很高,著有《镌峰语录》10卷,后来成为了杨岐派第六祖和禅宗第五十祖,世受香火。

同时,道济还善写诗文,为后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如“出岸桃花红锦英,夹堤杨柳绿丝轻。遥看白鹭窥鱼处,冲破平湖一点青”,就写得相当精彩,不但意境优美,动静结合,对仗工整,且飘逸洒脱,禅意深邃。

南怀瑾先生曾认为,道济的诗文可以和宋朝四大家媲美,“并无逊色”。

1209年,道济在净慈寺圆寂,享年61岁。


张生全精彩历史


济公的文学形象,也是有所本的。据记载,济公平时喜欢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而且污秽不堪。同时,他疯疯癫癫,喝酒吃肉,确实是一个疯和尚。

但同时,这个和尚心地善良,学问也很好。他还懂得中医的医药,平日里治病救人,功德无量。

历史上的济公,当然没有传说中翻山倒海,千变万化的神奇法术。他济世救人,凭借的是医术、口才、学问和侠义之心。济公的佛学和文学根子有多深呢?他被禅宗列为第五十祖,杨岐派的第六祖。他编撰有《镌峰语录》的著作10卷,还写了很多诗词,收录在《净慈寺志》、《台山梵响》中。

中国还算是一个尊重知识的社会,所以一个特立独行的济公和尚,因为他的才学,受到了很多权贵和文人的赞许,经常邀请他去做客。而济公保持洁身自好,并不轻易投入权门。

一个人既是和尚,又有学问,这本身就足以带来一定社会地位。同时他穿着这么破衣破鞋,其实恰好表达出一种“坦荡荡无牵无挂”的气魄,更别说还有众多有钱有势的粉丝。于是面对一些欺男霸女的权贵,他也敢于直接对顶。而对白行中的一些争议,济公会出来调解。这么一来,济公行侠仗义,就在民众中留下了很好的名声。

而民间文艺作者们,要他们去理解复杂的关系比较困难。他们就把这个疯疯癫癫的济公,写成了法力无边的活神仙。于是《济公全传》里的神奇故事逐渐流传开来。


巴山夜雨涮锅


“济公”活佛俗名李修缘,为南宋高僧,浙江省天台县永宁村人。为禅宗第五十祖,杨岐派第六祖,撰有《镌峰语录》10卷。“济公”不仅真实存在,而且还是历史上非常顶尖的那一批人。

我们现在常说的“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便是济公留下的诗句。不过现在世人多对此诗产生了误解,成了很多人想要杀生吃肉满足口腹之欲的借口,更是成了不知佛法者劝人吃肉饮酒的依据,招致口业,贻害非浅。却不知后半句还有“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由此也可见得“济公”并非等闲之人,常人学不来。

大家对“济公”的印象多是停留在“鞋儿破、帽儿破”手持一把破扇子的邋遢僧人,喜用神通去惩恶扬善。其实“济公”的才情在历史上那也是可以排的上号的。其诗不仅动静谐合,情趣内蕴,画面怦然而出,而且还饱含禅意。

比如《西湖》绝句中的:

出岸桃花红锦英,夹堤杨柳绿丝轻。

遥看白鹭窥鱼处,冲破平湖一点青。

还有一首我最喜欢的《雨伞》,平凡处,却能观察到不平凡,趣味深远,仰望其境界:

一竿翠竹,独力支撑。几幅油皮,四围遮盖。摩破时,条条有眼;联络处,节节皆穿。虽曰假合,不异生成。漫道打开有时,放下担当云雨。饶他瓮泻盆倾下,别造晴乾,借此权为不漏天。

最后一个问题,他是人还是神仙,在汉传佛教里能称为“活佛”的当然是神仙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