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關羽沒有守住荊州原因在於東吳嗎?

用戶5547788937


誰將荊州送於東吳!

隆中對,只是“少不經事”的諸葛亮早期畢業論文,後來被神話為歷史趨勢、至聖戰略!可謂是戲說三國曆史的發軔!以致於成為後世思維定勢,每當談起關羽失荊州,必然就扯到吳國!似乎關羽失荊州的大意,就在於忽視了吳國的“背盟”與偷襲!



然而,無論你怎麼演義三國,怎麼美化關羽,甚至神化諸葛亮,你都繞不過歷史的必然,歷史的邏輯!你可以說關羽失荊州是大意,但是難圓其說的是,一個人再怎麼大意,也不至於大意到將自己的腦袋主動伸給無名小卒砍掉;說東吳背盟搞偷襲,那是你說的,而站在東吳立場,早有你蜀國騙錢騙地還騙色在先,有你這樣的盟友,真是倒八輩子黴了。不提“吳蜀聯盟”倒好,一提起,東吳舉國吃不下飯!

嚴格來講,關羽是戰略執行者,荊州的失去,關羽責任不大;從戰略角度看,關羽未守住荊州,並非東吳作梗!對於西蜀而言,與其荊州送給曹魏,還不如歸於西蜀姻東吳所得!歷史證明,東吳得荊州,遠比曹魏得荊州,對西蜀危害要小!如果當年荊州為曹魏所得,東吳與西蜀,估計要早亡二十年!



客觀上講,荊州的丟失,無疑判了蜀國平定天下的死刑。沒有荊州,從此蜀國的兵馬出川北伐只能走蜀道難,後方供給跟不上,註定諸葛亮六出祁山的枉然。假如真要為失荊州追究責任的話,那麼真正失荊州的元兇,只能是劉備,無論是大意,還是有意!

1、未下益州之前,劉備表面上堅決執行“隆中對”!

劉備入川之前留下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一起鎮守荊州,大約六七萬荊州兵;自己和法正、龐統、黃忠、魏延、劉封等人帶領三四萬荊州兵進軍益州。

此時可以看到,守荊州的人馬,是多麼的強壯: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糜芳、傅士仁等!兵強馬壯!可以說,劉備六成以上的軍事力量,均在荊州!那意思是失去荊州,佔領益州價值也就不大了。跑到四川再去打算爭奪天下,還不如就在荊州這塊根據地星火燎原呢!那段日子,諸葛亮真風光!天下皆知隆中對!



2、劉備入川后,令諸葛亮入川,狐疑隆中對

劉備入川第三年,雖然龐統戰死,但身邊謀士還有法正,軍事上屢屢取勝,不斷壯大!此時,催促諸葛亮帶領張飛、趙雲等入川,還帶走了三四萬荊州兵!可憐的關羽,帶領僅剩的三四萬荊州兵,肩負著“隆中對”的殘夢!

這時候,益州唾手可得!劉備已包圍了成都,諸葛亮帶人正好趕上這場最後的圍獵!隨著益州的收穫,諸葛亮的工作開始由純軍師,變成了半軍半政,龐大的戰後重建工作,就落到了他的肩上!等收穫漢中後,諸葛亮工作,以治理國家為重點,不再過問軍事!

由於諸葛亮的哥哥在東吳,加之諸葛亮堅持“聯吳抗魏”,這令懷抱得之不易的三分天下的劉備犯起了狐疑:諸葛亮在荊州,要是被東吳拉攏過去,我不僅失去荊州,而且益州也不保!諸葛亮要是帶東吳兵攻打西蜀,那還不是一打一個準。他太熟悉西蜀了!無論如何,讓諸葛亮離開荊州是對的,去他的隆中對!只是苦了二弟!



3、得到益州,收穫漢中,劉備放棄隆中對

劉備是賣鞋的,打著連自己都覺得好笑的“漢室正統”幌子,出來混碗飯吃,一不小心弄出個“三分天下”,得了益州,收穫漢中,喜出望外,心中早已起了就地稱王的心事。起名漢中王,就暴露了他的內心,他本無逐鹿中原的堅定!漢獻帝被廢,他沒有做做樣子派兵討伐,也沒有派特種兵營救,而是直接自己稱帝,樂見其成!把他那句“恢復漢室天下”變成“自任”!

按理說,此時的劉備要是對“隆中對”心有所存,或憶起“桃園三結義”,就應該在收穫漢中後,立派趙雲、張飛帶領十萬八萬兵力去荊州,馳援孤軍守城七年的關羽!關羽本事再大,帶著三五萬荊州兵,在幾十萬魏吳虎狼環視下,實在是兇相環生!事實上,關羽的半壁荊州,早已就是魏吳的案板上的肥肉,關鍵是魏吳相互顧忌,相互提防,誰也不好下口!因為關羽是個刺頭,弄不好就會被弄得遍體鱗傷,反而讓第三方漁翁得利!



4、生意人劉備的“隆中對”,誰弱吃誰

這種脆弱的平衡,竟然維持了七年,不得不佩服關羽的神威!誰知道,一個五虎將排名,刺激了關羽神經,五十八歲了,竟然好戰起來,請示劉備攻打襄陽!劉備此時當皇帝正酣,反正覺得荊州可有可無,隨手批准任憑關羽折騰!

關羽發動襄陽大戰,水淹七軍,斬龐德!關羽是員虎將,只管打仗,不管戰略,那是劉備的事!關羽的偷襲,造成曹操措手不及,緩兵之時,借力孫權,與之達成瓜分荊州共識!在魏吳二十萬兵力的碾壓下,關羽區區幾萬荊州兵瞬間灰飛煙滅!

如果此時諸葛亮還是軍師,那麼,他會在關羽發動襄陽大戰前,與孫權議好,那被瓜分的將是魏國的土地!但這不符合劉備“去隆中對化”!但是,有一點劉備未想到,關羽被殺,玩失手了!

關羽死後三年,劉備準備好伐吳的準備!他覺得伐魏有點自不量力,倒是吞吳綽綽有餘!諸葛亮一心“聯吳抗魏”,那是礙著大哥諸葛瑾在吳營謀生的私念。劉備是做生意人,只有吞吳自壯,才可晉級與曹魏一拼!人算不如天算,劉備竟然失手被東吳無名小輩打敗了!

劉備白帝城託孤,心裡其實很明瞭!他知道劉禪的水平與諸葛亮的能力,便以恩准諸葛亮“取而代之”的寬宏,將諸葛亮如老黃牛般套在劉禪的牛車上!他知道諸葛亮“隆中對”情結,是非要北伐不可。劉備擔心蜀國吃不住北伐的折騰,便給另一託孤大臣李嚴暗諭,儘量拖延或阻止諸葛亮的北伐!但是,李嚴不是諸葛亮的對手!

歷史就是這樣,來得太突然的幸福,是有瑕疵的!被後人寄予了無限希望的西蜀,卻在事業的頂峰,還來不及向對手發力,卻在一連串無以言述的自我失誤中,悄然敗落,走向它的覆亡。而失荊州,只是自我犯錯自我毀滅的開始!


雲子落


荊州地處長江中游,既是魚米之鄉,又是戰略要地。隆中對,諸葛亮明確提出要首先佔領荊州,他認為,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

結果,劉備得到了荊州,並以此為根據地,進而得到了西川,荊州成了西川的門戶。

如何守好荊州,對於劉備來說,是一個事關前途和命運的問題。但是由於攻取西川的戰爭受挫,特別是副軍師龐統的陣亡,急需諸葛亮出馬,於是劉備親自任命關羽負責荊州的防務。

開始的時候,關羽還是比較謹慎的,但後來好話聽多了,就逐漸驕傲自大了。更加上擒于禁,斬龐德,水淹七軍,於是自認為天下無敵了。

東吳大將呂蒙,看準了關羽的弱點,稱病不出,並推薦當時不太出名的陸遜接替了自己的職務,陸遜更是寫了一封稱頌關羽的信,使得關羽更加飄飄然了,盡數撤掉了防守東吳方面的兵力,給了東吳可乘之機,白衣渡江,兵不血刃地佔領了荊州。

當荊州失陷的消息傳來時,關羽還認為那只是謠言,他說;“東吳呂蒙病重,孺子陸遜代之,不足為慮。”可見,他的思想麻木到了何種程度。

荊州之失,有多種原因造成,但主要的是關羽盲目自大,輕敵所致。人們常說“大意失荊州”,真是說中了要害。





杏林帥哥


在三國時期,荊州是個“四戰之地”,是魏、蜀、吳三國必爭之州。荊州也是當時天下最富庶的地方。

赤壁之戰前,曹操南征劉表,劉表死,一時荊州無主。長江以北原屬荊州的南陽、南郡為曹操所佔領;江陵以東的江夏郡為孫權奪得大半;劉備則乘機佔據了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及江夏郡部分地區。

曹操敗於赤壁,南郡首先成為了孫、劉兩家爭奪的對象。可能孫、劉兩家在戰前確實是訂了個口頭協議也叫君子協議的,打敗曹操後作為對孫權借兵的酬勞,南郡可以讓孫權去奪取。當孫權費了很大代價打敗曹操的南郡守軍之時,卻不料劉備早已乘孫、曹二人爭鬥之時襲取了南郡。這個真是有些不光彩了,孫權要不懷恨在心那就真是奇怪了。劉備既捨不得放棄南郡,又覺得理虧,就把先前佔領的部分江夏郡的地盤給了孫權,並承諾待奪得了劉璋的西蜀之後,再把南郡讓給孫權,這就是所謂“借荊州”的說法,其實只算是“借南郡”。

劉備奪得荊州的大部分地區之後,留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等人守荊州,自率大軍去奪劉璋的地盤去了。由於出戰不利,副軍師龐統戰死,不得已調諸葛亮、張飛、趙雲等入蜀,僅留下關羽守荊州了。

後來漢中張魯投降曹操,曹操乘機從漢中攻打劉備,漢中爭奪戰開始了。劉備為了穩住孫權,派人與孫權講和,答應把長沙、桂陽郡劃歸孫權,南郡、武陵歸劉備。孫權向關羽討要長沙、桂陽郡,關羽不但不許,還拒絕了孫權要與他結兒女親家的提議,這使得孫權對關羽不得不痛下殺手了。剛好關羽為了策應劉備,大起荊州之兵攻取曹操的南陽郡,曹操在南陽的守軍告急;曹操派兵救援南陽,也為關羽所敗,一時威震中原,曹操甚至打算從許昌遷都了。這時有人向曹操提議,東結孫權,共伐劉備,讓孫權乘荊州兵力空虛之機,奪取荊州。孫權羞恨交加之餘,也顧不得那麼多了,真的派兵襲取了荊州;關羽在回援荊州的路上,被孫權的伏兵擒殺。至此,荊州除南陽郡外,其餘大部分地區都被孫權奪取了。

以關羽之威名,本來守守荊州還是沒有問題的。如果他以大局為重,東和孫權,依兩國之議劃荊州而治,則荊州半壁江山還在;未來若劉備出漢中伐魏,關羽出荊州以應之,則中原鹿死誰手還真的難說。可惜關羽剛愎自用,一意孤行,最終丟了荊州,等於毀掉了劉備一半的家業。


亦喻之


原因主要在關羽,驕傲自大,目中無人,剛愎自用,丟失荊州,那是遲早的事兒。劉備、諸葛亮也有責任,在人事安排上,任人唯親,用人不當,為什麼要安排關羽守荊州?而且沒有謀臣輔佐,就是有以關羽的性格,也不會聽,其一也;成都,荊州相隔千里,信息不暢,咋樣協調工作?之間沒有聯繫?施政辦法?沒有文書信使往來行走,以至關羽遇事只能獨自決策,襄樊之戰乃孤軍奮戰,地方之間也是各自為政,缺乏協調,以至上庸劉封,孟達見死不救,其二也,其三,違背東聯孫權,北拒曹操的大政方針,當時國際形勢不容關羽妄動,曹孫聯手,以不動為上策,動則有可能處於不利境地,也因此,關羽大意失荊州!劉封孟達為何見死不救?可能關羽目中無人早已得罪人家了,大將不和,關鍵時刻,互相拆臺,在這方面劉備,諸葛亮明顯不如孫權會做工作。當年甘寧與淩統因殺父之仇不和,是孫權從中調和,義釋前嫌,重歸於好!成為了孫權手下兩員得力干將,保國的忠臣,東吳將與將之間能協調一致,配合默契,這與領導有直接關係。


快樂638567


我是生活問道。

荊州失守了,總是要有人出來承擔責任的。做為守城主將的關羽死了,無論是不是他的責任,他的死,多少也算是殺身成仁吧!

但是把失守之責推到他身上總是有些不公平。從劉備進入荊州的那天起,註定了荊州就是個有故事的地方。

我們先來看看東吳為什麼一直盯著荊州不放。

《三國演義》中,東吳在荊州吃了三次虧。第一次,孫堅討伐董卓時意外得到玉璽,袁紹討要不得,故寫信給劉表攔截。雙方激戰,互有勝負。自此,東吳與劉表結仇。這次雖然不分上下,但實際上是劉表佔了上風。因為荊州是東吳北上的必經之路,沒有荊州之便,東吳只有窩在江南一隅。


其實這一次之後,東吳就已經有了奪取荊州的念頭了,只是沒有找到好的機會罷了。這件事沒過多久,袁術因為向劉表借糧草不得,心生怨恨,寫信給孫堅挑撥東吳和荊州劉表。孫堅這麼聰明的人怎麼會看不出來袁術的用意。書中寫的是孫堅想起上一次劉表攔截他的原因讓他出兵攻打劉表,其實,真正的目的就是為了奪取荊州。

於是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孫堅起兵攻打劉表,連戰連捷,並俘虜了劉表大將黃祖,卻被劉表設計殺死。奪取荊州的計劃不但失敗,還賠上了孫堅的性命。


隨著孫堅的意外身亡,東吳也進入了發展的低谷期。他的兒子孫策不得不投靠在袁術那裡棲身。

第三次是在多年之後曹操奪下荊州,並準備以荊州為支點大舉進攻東吳之時。此時的東吳已經恢復了往日的興盛,再決定聯劉抗曹時提出的戰略規劃就是以 荊州可以為我所有 為核心的。

結果,曹操被擊敗了,但是荊州卻被劉備佔據。不但佔據荊州,周瑜還因為荊州的歸屬而枉丟了性命。

荊州雖然沒有拿回來,但是東吳利用兩次機會改變了荊州主權的性質。

第一次是聯合破曹後魯肅來討要荊州,劉備和諸葛亮以劉琦(劉表的長子)健在為理由拒絕了魯肅的要求。魯肅這時候提出了劉琦在,荊州歸劉琦,劉琦不在,荊州歸東吳的要求。劉備和諸葛亮對於這個提議沒有明確拒絕,只是說到時再說。

按魯肅判斷,劉琦果然不久就死了。魯肅再次來要的時候,又被諸葛亮提出拿下西川后歸還荊州。這是荊州第一次確定了歸屬問題。

從《三國演義》字裡行間可以感覺到東吳的鍥而不捨,也能感覺到劉備和諸葛亮的狡詐推諉,畢竟,荊州對於雙方來說都太重要了。

對於劉備和諸葛亮安排關羽為荊州的最高統帥,東吳本來也是無可奈何,因為有曹操做為威脅,因此兩家一直可以恪守本分。

和平的局面因為兩件事打破了平衡。

第一件事是曹操拿下漢中後,直接威脅到了西川。此時的劉備經營西川才不過一年時間,局勢危急,諸葛亮又一次以荊州為條件要求東吳出兵攻擊曹操的重點戰略要地合肥。這一次的作戰雙方最終平分秋色,孫權也充分認識了自己的戰鬥力。

孫權按照約定幫助劉備解了西川之危,按照這次約定的條件,荊州是必須要歸還東吳的。

第二件事是關羽以一己之力對抗曹操七路大軍,並最終大破曹軍,生擒了領兵統帥于禁,俘虜了大將龐德。


這件事給了孫權極大的震動,再加上之前不久劉備拿下了漢中並自立漢中王,儼然已有問鼎中原的趨勢。如果不及早奪下荊州,一旦劉備以荊州為踏板攻擊東吳,實在不知道東吳還有沒有火燒赤壁時的運氣了。

幾種因素合在一起,促使孫權果斷的發動了奪取荊州的計劃,隨著關羽兵敗而死,荊州終於被孫權佔據。

雖然孫權奪取荊州看似主動破壞了孫劉聯盟,但如果仔細分析,這件事還真怪不得孫權。



一,做為亂世梟雄的幾方爭霸勢力犬牙交錯,唯利者競逐。雖有一紙聯盟,但永遠是隻有永恆的利益,沒有永恆的朋友。


二,劉備和諸葛亮不止一次的承認荊州的歸屬,尤其是最後一次是派了使者具備了契約文書的。而事後關羽霸佔不還,劉備和諸葛亮盡顯推諉無賴之相。對於劉備還有情可原,但對於諸葛亮沒有提前預判到東吳的決心,是一次嚴重的戰略誤判。

三,劉備和諸葛亮必然懷有進取東吳的野心,霸佔荊州不還也正是此目的。也是由於諸葛亮誤判東吳戰略決心導致的關羽身死,荊州丟失的嚴重後果,所以在其後劉備進攻東吳時不聽從諸葛亮勸阻,導致最徹底的失敗。

四,對東吳的性質沒有徹底認清。曹操佔據天時,劉備佔據人和,這就是新與舊的碰撞,沒有調和的可能。做為“地利”的東吳,則是一切以最大利益為核心,通篇三國中,除了開篇孫堅得到玉璽之外,孫氏集團在沒有過完整的政治主張。因此,孫權集團的逐利性決定了他行動的必然性。

如此看來,還真的是劉備和諸葛亮斷送了大好的時機。


生活問道


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

關羽失荊州,主要因為關羽犯了一系列的錯誤。東吳的作用是第二位的。

本來,劉備取川,是留諸葛亮守荊州的。如無變化,荊州是萬無一失的。但龐統突然死亡,劉備不得不調諸葛亮入川。又暗示留關羽守荊州。

留關羽守荊州,諸葛亮明顯是不放心的。所以他明確地諄諄地指示關羽,要"東聯孫權,北拒曹操"。

關羽也明確地表示遵從諸葛亮的指示。

可是,當孫權派人來提親時,關羽卻說“我的虎女不嫁犬子"。罵孫權是犬,這一句話就徹底破壞了孫劉聯盟,也徹底否定了他對諸葛亮的承諾,激怒了孫權,為失荊州埋下了禍根。

其次,關羽北伐曹軍的行動,是相當輕率的,缺乏全面的統籌和規劃。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最終證明是得不償失。

再其次,關羽不聽大臣王甫的諫言,令"多忌好利"的潘浚負責守衛荊州,終誤大事,被呂蒙偷襲成功。

再其次,關羽平時不知尊重愛惜人,致使劉封孟達見危而不救。又臨陣責罰糜芳傅士仁,復令二人守南郡公安重地,使二人投降東吳。以致一旦有失,便將自己置於死地。

以上一系列錯誤,是失荊州的內因,是主要原因。

至於東吳取荊州,是必然的事。呂蒙和陸遜的計策,固然巧妙,但如果關羽不驕傲輕敵,是完全能看破而加以有效預防的。關羽是智勇雙全的武將,但驕傲矇蔽了他的雙眼,堵塞了他的智慧。終於犯了令人遺憾的歷史大錯誤一失荊州。

歡迎點評。


WM曉奇


荊州,作為劉備西進的大本營,派出關羽,諸葛亮等駐守,說明其重要性。

後來因龐統在落鳳坡損失,劉備才把諸葛亮召來。荊州從此失去像諸葛亮的大師級謀士,一卻軍政關羽掌控。

由於失去有力的監督,比如諸葛亮,劉備。關羽在荊州產生了自大和傲慢之性;對於東吳來說,關羽沒有放在心上。因為東吳能和關羽比劃的,確實沒有。

劉備攻取蜀地後,一心想擴大疆土,這個很正常。而關羽自己主動出擊,攻打曹操,雖然是勇猛,打得曹操都趕緊跑,可是後方的荊州,卻沒有防備東吳要來,在關羽的內心中,東吳不可能好來偷襲荊州,所以大軍都派去打曹操了。

東吳看準時機,突襲得手;關羽第一沒有思想準備,第二又馬上救援荊州;沒有考慮當時的局勢變化,一錯再錯,陷入絕境。

如果關羽只守不攻,就算東吳和曹操聯合,也不一定能奪取整個荊州。

關二爺的傲氣,如果荊州不是東吳來取;劉備不採取一些防範措施,關羽如果敗,劉備有責任啊。


歷史戲語


要說關羽的死因,有一個事件就不得不說了,那即是樊城之戰,樊城之戰曹操大軍戰敗,很怕關羽帶領大軍殺過來,但是司馬懿和蔣濟給曹操出了個注意,那就是破壞孫曹聯盟。

因為當時關羽在樊城之戰以後勢力很大,孫權也不舒服。但是關羽這個人很傲,孫權派人想讓自己的兒子和關羽的女兒定親,但是關羽沒同意還侮辱了使者,孫權的心眼本來就不大。就聯合曹操偷襲關羽,關羽戰敗後被殺於臨沮。

關羽死時因為太傲,瞧不起人,對外人對自己的同僚都是這個樣子,所以沒有發兵救他。所以他的失敗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自己性格的缺陷。並不是只怨東吳背盟,東吳背盟他早就應該想到的。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師哥講史


原因不在東吳,而在荊州本身的戰略地位。荊州有九郡,所謂荊襄九郡,即北面三郡南陽、襄陽、南鄉,武陵、零陵、江夏、桂陽、長沙


這其中荊襄九郡,北面三郡再曹操控制一下南陽、襄陽、南鄉,西南三郡在劉備控制之下武陵、零陵、南郡,東南三郡江夏在東吳控制之下、桂陽、長沙,三國之間才能形成互相牽制的鼎立局面。

事實上打荊州,就是打南郡,為什麼這樣說,南郡地理位置特殊,位於荊州中央,任何一個有遠見的軍事將領都會看到這一點,所以誰控制了南郡誰的主動權就大一些,而且對於荊州其他郡的爭奪佔據有利地位。而關羽失荊州也是失去了三郡之地,失去了劉備對於荊州其他幾郡的爭奪權,以及失去以後雄霸天下的一個重要戰略地位。

所以關羽驕傲也好,自負也罷,那只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著名的單刀赴會,關羽何其英勇,孫權欲和關羽結親,關羽說虎女豈配犬子,是何等傲慢,水淹七軍,威震華夏,是何其風光。因為他英勇,而且佔據有利的軍事地位,孫權和曹操都想得到關羽的地盤從而擴大對荊州的統治權,


關羽做出許多無禮之事導致孫權心中有氣,曹操心裡有怨,直接導致孫權和曹操暗中勾結,發動了襄樊之戰,曹操正面對抗,為戰關羽派出了五子良將中的三位:于禁、徐晃、張遼,還有驍將龐德等,東吳背後偷襲,兩位大都督齊上陣:呂蒙和陸遜,還有潘璋、朱然、蔣欽等,堪稱是全力以赴。終結了關羽的一生

我認為關羽的死,怪不到東吳,畢竟戰亂時代沒有誰對誰錯,只有對誰更有利,都想在亂世之中生存下去,如果真要怪就怪關羽自己性格有缺點,還有荊州本身的地理位置至關重要!

我是小陳多謝關注


漢中小陳


大多數人一邊倒的說荊州之失責任在於關羽狂妄自大,我不敢苟同。尤其是本文的問題問的明白,關羽守不住荊州的原因。那,我就說說我的看法。

一篇三國演義,留下了無數的典故。三英戰呂布,長坂坡,借東風,割須棄袍……每個主要人物幾乎都有屬於他的傳說和故事,桃園結義更是被很多民間社團組織奉為忠義的典範。關於荊州的故事也有很多,借荊州,白衣渡江,失荊州,走麥城……這些故事,很多人耳熟能詳。

守將關羽關雲長,不只是千年忠義的代表,也是一位能征慣戰的將軍。有人說他太傲,也對,從他拒絕東吳各種請求來看,的確很傲。但是,首先他有傲的資本,無論兵書戰策,上陣殺敵,關公都可以,是一位多面手。東吳能找出幾人相抗衡的?要是東吳將領都像關二爺一樣,荊州早就拿回去了。

做為鎮守大本營的主將,關羽就算想軟弱,又怎能輕易低頭?他要是心慈面軟的老好人,孫權更會加緊討要荊州,那局面恐怕更尷尬。試想,換做你我是關二爺,每天睜開眼,打開門,面對的就是東吳來討賬的,誰心裡能不煩?軍國大事都處理不完,還耐煩和這些討債鬼死纏爛打?所以強勢回絕,也是一種手段,我不認為有什麼過錯。

關公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又先於劉備北伐,無疑給了曹魏一個沉重打擊,也是一種警告,你曹丞相要想和我大哥打架,無妨,我會捅你屁屁滴。以這種高姿態牽制曹魏,可以說是上策。曹魏不敢輕易分兵,無論哪一端吃緊,都夠曹丞相喝一壺。

而就在這個節骨眼上,東吳出現了。魯肅維持了許久的孫劉聯盟,愣是被呂蒙給打破了,偷襲荊州,斬殺關羽,直接導致劉備北伐的計劃流產。

不知孫權和呂蒙之流有沒有考慮過,如果劉備集團真的伐魏,關羽勢必北上策應,孫吳可以坐山觀虎鬥,只要關羽帶兵參加北伐,無論勝敗,荊州空虛,都可以隨時被東吳取回來。這種形勢對東吳大有好處,不但荊州是囊中之物,而且有了西蜀牽制曹魏,等到魏蜀兩國兩敗俱傷,自己也可以收一定的漁翁之利,何樂而不為?可惜東吳沒有這樣做,而是採取了一個讓人不舒服的手段,奪了盟友的荊州,還以此沾沾自喜,不知道這算不算是東吳高層鼠目寸光,不計後果,沒有大局觀。

所以說,關羽守不住荊州,東吳應承擔主要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