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神经科学界的两位“90后”

2018年,brainnews分享了2篇文章,介绍我国神经科学界的两位“90后”院士:韩济生院士和鞠躬院士。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一)从教66载 韩济生院士90寿辰捐资百万用于脑科学发展项目

2018年7月,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享誉世界的神经生理学家韩济生教授从教六十六年神经科学论坛暨北京大学医学部韩济生脑科学发展项目捐赠仪式举行。


致敬!神经科学界的两位“90后”

图为捐赠仪式现场。(主办方供图)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韩启德院士,中国医师协会会长张雁灵教授、军事医学科学院前院长秦伯益院士、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前院长杨雄里院士等出席仪式并致辞。

捐赠仪式由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万有教授主持。

现场没有花篮,也没有生日蛋糕。嘉宾致辞中对韩济生院士的记忆与敬意温暖与会者的心:

  • 韩启德院士在致辞中用8个字“华枝春满,天心月圆”表达了对韩济生院士的崇高敬畏之情;
  • 张雁灵会长代表全体医生高度赞扬了韩院士的北大精神,对科学问题敢于批评的态度;
  • 秦伯益院士作为朋友,回忆了与韩济生院士交往的感人场面,赞扬韩济生院士是好学者,学生心目中的好教师;
  • 著名的神经生物学家、生理学家杨雄里院士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韩院士对神经科学与疼痛医学所做出的贡献,在科研工作中培养了大批本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并精心准备了贺卡赠与韩济生院士。
  • 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医学部党委书记刘玉村代表北大医学部向韩济生院士及其夫人朱秀媛教授90寿辰表示祝贺,向为北京大学医学部脑科学发展项目捐赠100万表示感谢。


致敬!神经科学界的两位“90后”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享誉世界的神经生理学家韩济生教授。(主办方供图)


据了解,韩济生院士自1952年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至今,整整66年的时间,一直致力于针刺镇痛原理的研究,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疼痛科,创办了北京神经科学学会、中国疼痛医学会,并出版了《神经科学》教科书等,为我国神经科学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1993年,韩济生创立了北京医科大学神经科学中心,在他的努力推动下,发展为教育部神经科学重点实验室、卫生部神经科学重点实验室。他还是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和中国疼痛医学杂志及北医和北大神经科学学科的奠基人。

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生涯,韩济生始终用自己的全部心血培育学科的发展和人才的成长,他是一个具有家国情怀的科学家。

1990年代,韩济生将出国开会、讲学的劳务费、稿费全部都用于实验室的学生每人每月都给50-300元不等的生活补贴和每周一次的午餐会盒饭,钱不够发了就回家向夫人朱秀媛(中国医学科学院)教授去要。

1994年,韩济生获光华科技进步一等奖,奖金捐给了延庆偏远山区永宁镇孔化营小学建一个希望图书室;

1995年,韩济生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奖金10万元港币,在原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设立了“求索奉献奖”基金,每年在基础医学院年终总结会时奖励2-3名优秀中青年技术员,奖金不足了,韩济生朱秀媛夫妇又于2010年补充了5万元。2011年,韩济生获得吴阶平奖20万元,又全部补充到“求索奉献奖”。

2002年初,为了鼓励那些海洛因吸毒者使用韩氏疗法成功脱毒,至少坚持一年不复吸者,韩济生朱秀媛夫妇用他们的个人积蓄10万元设立“海洛因依赖者戒毒不复吸奖”,鼓励那些脱毒后真正达到一年不复吸者,这在当时是中国首个由个人设立的戒毒奖。

2014年,韩济生获得香港张安德中医药国际贡献奖50万港币,全部捐给中国疼痛医学杂志社,设立优秀论文奖。


致敬!神经科学界的两位“90后”

韩济生、朱秀媛夫妇向北京大学医学部捐赠100万元用于脑科学发展项目。(主办方供图)


2018年7月17日,适逢韩济生院士九十寿辰之际,韩济生、朱秀媛夫妇向北京大学医学部捐赠100万元用于脑科学发展项目,发展脑科学学科,尤其是加强该领域的青年人才培养。

在现场师生和嘉宾的共同见证下,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张宁教授与韩济生院士签署了捐赠协议书,韩济生院士向北京大学医学部捐赠支票板并获得了由张宁教授颁发的捐赠证书。学生代表为韩济生院士及夫人朱秀媛教授献花并佩戴校徽。

捐赠仪式后,由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于常海教授主持了韩济生院士从教66年神经科学学术论坛。

四位曾在韩济生院士指导下成长的学者中,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徐涛院士、杜克大学纪如荣教授做了精彩的报告。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王韵教授和张嵘副教授介绍了本组研究成果以及最新进展,并与参会者进行了深刻的交流与讨论。

(二)鞠躬尽瘁育英才

——记中科院院士、空军军医大学教授鞠躬

致敬!神经科学界的两位“90后”


讲台上,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专家正介绍着他的一项研究成果——“脊髓挫伤的神经外科治疗”。当视频播放到一位全瘫患者术后6个月自如地上下楼梯时,与会专家不约而同地起立鼓掌,向这位89岁高龄的老科学家表达敬意。

这是去年年底,出现在“人工智能与医学高峰论坛”现场的感人一幕。这位老专家,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现代神经解剖学奠基人、空军军医大学教授鞠躬。

鞠躬本不姓鞠,父亲给他起这个名字,是取鞠躬尽瘁之意,希望他能对国家、民族有所贡献。

少年鞠躬有一次在画报上看到南京大屠杀的照片后,主动要求上前线打鬼子,父亲对他说:“一个国家的国民没有健康的体魄,是不可能拥有强大军队的。”


致敬!神经科学界的两位“90后”

1953年,鞠躬从湘雅医学院毕业后走进军营,成为原第四军医大学解剖学教研室的一名教员。


解剖学,医学中基础的基础。上世纪50年代初,学校办学条件虽然艰苦,却有很多珍贵的藏书。通过大量阅读,鞠躬了解到神经解剖学领域还有许多空白。他认定,填补这些空白就是自己今生的事业。

当时,教研室能算得上科研设备的只有一台老式显微镜。没有“枪”,没有“炮”,鞠躬自己造。他和修配所的师傅们成了好朋友,师傅们允许他独自使用钻床和车床。经过不懈努力,他自制的十几种土仪器在最初的科研探索中派上了大用场。


致敬!神经科学界的两位“90后”


中枢神经系有大量的神经元,形成复杂的三维连接网络,要在显微镜下追踪这些密如蛛网的纤维联系,关键是染色方法。鞠躬经过反复试验,在国内首先掌握了当时国际先进的染色方法,开展了一项实验并发表了国内首篇论文。

改革开放后,鞠躬虽已年近半百,但仍心无旁骛地投入科研攻关中。他创造了DAB染色新方法,论文在国际杂志发表后被引用上千次……

当了近20年讲师的鞠躬,1983年晋升为副教授,并被特批授予博士生导师资格。


致敬!神经科学界的两位“90后”

△80年代后期


致敬!神经科学界的两位“90后”

△指导研究生动物实验(从教50周年)


1986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作学术报告后,鞠躬参观了该校博物馆。当他见到那两块流落海外的“唐昭陵六骏”石刻时,心中的感受难以言表。这件事,使他更加坚定了科学报国的信念。

国际学术界都接受哺乳动物脑下垂体受脑内的激素调剂的学说,但鞠躬发现脑下垂体还可以直接受神经纤维的调节。

基于这一发现,鞠躬提出了垂体前叶受神经-体液双重调节学说,不仅打破了国际上半个世纪以来的定论,而且为内分泌疾病病因及治疗研究开辟了新方向。

鞠躬的发现受到世界科学界的重视,应邀赴13个国家30所院校作了33次报告。他是国际顶尖《神经科学》杂志的第一位中国编委,曾应邀出席诺贝尔奖颁奖典礼……鞠躬这个名字,成为国际神经科学界的一张中国名片。

1991年,鞠躬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有人说“这回到顶了”,他却写下“科学家的生命在于不断地更上一层楼的追求”作为座右铭。

脊髓损伤是战场和军事训练中常见多发伤,轻者运动受限,重者截瘫,历来是各国军事医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课题。鞠躬经过多年潜心研究,设计了脊髓挫伤早期神经外科手术的方案和一套评级方法,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这项研究对战创伤的治疗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也在国际上开创了脊髓挫伤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先河。


致敬!神经科学界的两位“90后”

△课间和学员讨论(从教55周年)



致敬!神经科学界的两位“90后”

△与本科生合影(从教60周年)


鞠躬还有着超凡的世界眼光和敏锐洞察力。

上世纪80年代,他意识到神经科学将向多学科综合发展。在他的建议下,学校建立了国内医学院校首个神经生物学教研室,并建成了国家重点学科、全军研究所和重点实验室。

几十年来,这里不仅收获了有世界影响的科研成果,也为军队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医学人才。

多年来,鞠躬不仅带出了67名博士,65名硕士,还有不计其数的本科生和各类学员……他告诉学生们“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在研究生培养中,鞠躬鼓励学生们对他布置的研究工作可以提出异议甚至批评,这样的治学态度赢得了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军队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八五”全军后勤重大科技成果奖、原总后勤部科学技术一代名师、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奖、原第四军医大学首届教学终身成就奖……面对诸多荣誉,鞠躬对自己的评价却是:“无伟业,点燃一支烛光而已。”


89岁还在坚持工作

他说:余日无多 所以越发珍惜


前 文 阅 读

1,

2,

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