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祭祖,是封建迷信还是优良传统文化?

百花杂坛


祭祀与祭祖

祭祖是古代华夏祭祀信仰活动的一种,更侧重对象为先祖(类似向祖先回报工作,祈福消灾),而人类最原始有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崇拜)。两者的产生都是源于人类初期对自然界以及祖先的崇拜,并由此产生了各种崇拜祭祀活动,如:祭祀天地、祭享宗庙(祠堂)等信仰活动,祈求神和祖先保佑风调雨顺,祈福免灾(保佑)。祭祀天地和宗庙社稷一般由君王祭祀(天坛和太庙),而民间一般祭祀灶神和祖宗(大姓或家族祠堂)。

北京太庙(网络图片)


【补】中国独特的神话体系造也就了繁多的人神,主要有祖先神(女娲、伏羲、炎『神农』、黄『轩辕』)、圣贤神(孔子、老子等),行业神(鲁班等)等等,说白了其实也是祖先崇拜的体现,与西方世界(一神宗教取代原始多神教)中,宗教人于神泾渭分明的界限(主仆关系)形成鲜明对比。


祭祖信仰活动一般举行在,除夕、清明、重阳、中元节几个重要的节气和节日里。

祠堂祭祖(网络图片)


春节祭祖(一般是除夕),各地因俗而异。一个流传千年的习俗肯定有其存在的意义,为什么呢?

『中国人有祖先崇拜重视血脉传承的文化基因』源头始于殷商之前虞、夏,制度规范化于周(成为周礼的一部分),周人更崇尚周礼(周礼主要内容:冠、婚、丧、祭、射、朝、聘等),祭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而周以前的商文化更重信鬼神,重占卜、祭祀内容更也侧重鬼神,而周取代商后,原本偏重占卜、祭神祭鬼的内容被扭转为商朝以前的传统,祭祀天地、祭享祖宗)。也可以说,祭祖也是崇尚祖先崇拜的周文化遗存周礼之一。因此这个习俗信仰文化,既是中华文明,区别于世界其他大多民族的独特文化之一,(世界大多数民族都是宗教民族,只有中国人对宗教很淡薄)。也是华夏文明得以独存延续至今的原因之一(文化根基)。

我们是谁 ? 祭祖不只是归属感、种族和文化传承仪式,也是中华文化圈认同的信仰纽带

所以不能简单用现在的、西方化的眼观和视角,轻易的给这个传统文化习俗,扣一个" 迷信 "的帽子,更不能简单的否定这些民俗礼仪。祭祖活动上到国家祭祖(炎黄二帝公祭),下到民间祠堂祭祖,已经是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习俗。


倮倮族大纳言510


倘若我还在上高中,可能会以科学的精神、审慎的态度,去仔细辨析这个问题。作为一个奔四的中年人,在我的眼中,春节祭祖如今成了一种牵挂,那种仪式感和归属感让我感到很亲切,很温暖。我定居在外地,作为男丁,过年如果回家肯定要去祭祖的;如果不回,唯有心香遥祝了。

记得小时候,腊月二十九的下午或晚上,父亲要发纸钱。他把成摞的纸钱拆开,用百元纸币在上面比划一通,然后取一小叠下来,对折,握住,捻成带齿的扇状,称为“一发”,弄好了排放在篮子里,方便取出。第二天清晨,父亲早早地把我喊起来,他开始准备鞭炮、纸钱、贡品。随后,大伯、二伯家的人也来了,大家都收拾停当后,一同出发。

其实小孩子心里也明白,阳间的糙纸到了阴间就能变成钱?但还是愿意早起,放炮好玩,亲人们在一块热闹。大人们就更不必说了,有时还会开点这方面的小玩笑。太爷太奶奶我是没见过的,不可能有什么情感,只觉得那是一段与自己有关的尘封往事。多年以后,爷爷奶奶也去世了,到他们的坟前去,我多了几分感慨,仿佛生命被几道光给穿透了一样。

有时,大人们会让小孩子磕头,说长辈能保佑你考上好大学。孩子们照做就是了,其实心里也明白那只是一种美好的祝愿罢了。今年我回去过年了,跟父亲、儿子,还有同宗的亲人们一起去祭祖。烟花、鞭炮比以前高级了,祭祖的队伍也壮大了。有时我就在想,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你走着先辈们走过的路,同时也在引领后辈们走着同样的路,知道根在哪,身边有亲人,死后有人祭奠,故事从来都是这样开始,也是这样结束。


上头派掌门


我认为,这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封建迷信,但也算不上优良传统文化。

它就是一种传统习俗,也可以说是传统文化,至于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还是糟粕,那得看如何理解其内涵,以及如何执行其形式。

如果看内涵,我们的民族素来有尊敬先贤、追思慎远的传统,逢年过节向先人表达敬意,邀请先人共度佳节,也是这种思想的体现。我觉得过年祭祖应该就有这样的内涵。这其实是挺有意义的事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根,那联系着我们的本质和初心,也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归依。随着社会发展,现在的家庭单元越来越小,个体离开家乡、离开“根源”也越来越远。利用春节这个节日,进行祭祖的仪式,可以唤起人们追思慎远的意识,我觉得那也是挺好的。

所以,春节祭祖有其积极意义,就是帮助维护日渐被遗忘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帮助唤起对旧式礼仪日渐陌生的年轻一代的传统记忆。

不过,形式本身算是一柄双刃剑。运用得好,可以帮助形式背后承载的内涵被正确理解和接收,运用得不好,就成了形式主义,反而可能有反效果了。

春节祭祖有没有必要,我觉得主要就看在执行的时候,是形式大于内涵,还是内涵大于形式。这个具体应该因地制宜,因人而异。

事实上各地的春节祭祖仪式各有不同。有的隆重其事,还需要到先人坟上献祭,有的比较简约,只是在家中摆点祭品拜上几拜就行了。我觉得不管什么样的形式,只要参与的人员都不会觉得不方便,也都能正确明白仪式所代表的意义,就无可厚非。但如果有些仪式在实际生活中带来一些麻烦,我觉得就不必非要死板地执行。比如在禁止放鞭炮的地方,就不必非要放鞭炮;比如有的人不能按时赶回来祭祖,也没什么好指责;比如有的年轻人不喜欢祭祖时的一些规定动作比如磕头什么的,也不必非要逼着他们执行。

重要的是有心,是对先祖的尊重,而不是形式,不是对健在的大家长权威的盲从。传统文化,积极的内涵是可以一直延续的,但具体形式确实应该顺应时代发展而灵活变通,否则反倒是南辕北辙,缘木求鱼了。

以前曾经帮两个穿汉服的女孩拍过一个片子。其中一个女孩在回应别人的不理解时说,她们的目的是想唤醒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记忆,就像一棵大树不能断根。“衣服不过是一片叶子,有时叶子掉了,有时没掉,只要根还在,那就有希望。”

我觉得这认识挺好。其实任何传统,大体上都可以这么去理解。

参见我以前回答过的类似题目:

《清明扫墓,祭拜先祖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但有的人在外工作从来不能回家扫墓,对此你怎么看?》

以上是头条号“海阔天空诗酒花”的回答。欢迎在今日头条APP关注“海阔天空诗酒花”,图文、问答、视频,海阔天空随便聊。


海阔天空诗酒花


春节祭祖,优良传统,应该代代相传,

不忘根,不忘本,这个家族才能因为知道感恩而绵延不绝,世代鼎盛。

一个民族,亦是如此,树碑立传,昭示后人,莫忘先辈:前贤。永记英雄烈士。只有这样这个民族才能坚不可摧,屹立不倒。

不要动辄迷信,愚昧地扣帽子,

继承发扬祖宗的优良传统,就是一种信仰。


王老师17033


最烦“封建迷信”这个词儿,这词儿咋来的又不是不知道,现在还这么说真是气愤

特殊年代里,就因为扣这个帽子害死了多少人多少家庭,多少文学家,古传承艺术家……

过去的不一定都是不好的,古代的很多优良传统都被一棍子打死了,留到现在不中不洋的四不像,孩子们不说传统文化吧连个亲戚称谓都闹不清了

什么叫迷信?科学就是最好的?过度信任科学也是一种迷信。很多事儿科学都解释不了

自己有自己的分辨能力,好的接受,不好的也不要打喊打杀。

很多事情都有它存在的权利,若全按封建迷信归类,那结婚就别穿红贴喜字,又没邪,用红色避啥?生孩子过满月别摆席别戴锁,家里白事也别请人,别弄那么些程序,随便那啥埋地里就行……

还有住房子,搬家,结婚选日子等等,这不都是所谓的封建迷信?

外国人的都是好的?他们不迷信?不磕头吧他们不每天叨叨上帝?

国人要有国人的特色,特色是啥?就是别丢了老祖宗的基业和讲究。可惜啊,我们走到现在丢的也基本不剩啥了。


承承ac


封建迷信,听到这个词首先联想到大概是“喝个香灰”、“跳个大神”之类的,现在连起名字、测运势都是易学是文化传承。

所以怎么能把春节祭祖跟封建迷信放在一起说。

祭祖,是有仪式感的追思。当前,现代社会动辄就讲仪式感,早餐的仪式感、聚会的仪式感、日常生活的仪式感、纪念日的仪式感,怎么到了老祖宗这里就不讲了呢?

祭拜也要讲仪式感,这是由外及内的表现,也是由内及外的追思与崇敬。一个个小的场合,都要有正式的、庄重的感觉。那么祭祖这么严肃的事情,是不是更要有这样的重视呢。

让我们看看祭祖的由来。

祭祀先祖,是一项隆重的民俗活动。古时,祭拜无论高门大户还是蓬门小户都要进行,根据各地风俗不同,准备祭礼不同,仪式不同,但都被认真对待。祭祖的同时,有的地方也祭祀天地神灵。供品主要有三牲饭菜、三茶五酒等;由家长主祭,烧三炷香,叩拜后,祈求丰收,最后烧纸,俗称"送钱粮"。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习俗。中国人有慎终追远的传统,过节总不会忘记祭拜先人,春节也不例外。供奉食物或鲜花以表心意,是中国普遍采用的仪式,祭祖的形式或许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纪念祖先的意义却是相同的。家庭祭祀活动最主要的内容之一。按照民间的观念,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一样是应该认真顶礼膜拜的。因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时时刻刻的在关心和注视着后代的子孙们,尘世的人要通过祭祀来祈求和报答他们的庇护和保佑。 春节时必须祭祖,缅怀自己的祖先,激励后人。


祭祖的现实意义

凝聚力。现在,在一些传统文化保存的比较好的地区,还可以看到春节期间分散五湖四海的子孙回到故土,经过仪式,由长辈开祠堂、上香,组织祭拜。既能够追思先人,又能产生家族凝聚力,人心齐泰山移。古时候为什么大宗族受到重视,有话语权,就是这种家族的凝聚力。

文化传承。姓氏谱系、家族传承、仪式传递,记载了时代变迁,为研究传统文化甚至是考古学提供了极大帮助。

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城市里的孩子有多少还知道祭祖是什么?包括我们这代人,可能都是通过各种媒体了解这些仪式,但是直观的冲击感后产生的敬畏是缺失的。


柴米生活不负诗酒年华


首先呢,我讲一个听别人说过的“真事”。因为是道听途说,所以可能要和原来事实有一点歪曲。请大家抱有理性客观的心态。

话说我们村子有兄弟两人(到现在还是光棍)。过去父辈那时候兄弟姐妹众多,这兄弟两人是老人在世的时候,最疼爱的两个。可是突然有一天,兄弟两人都突然发烧了,怎么瞧病都看不好。最后他们的姐姐看了看对他们两人说,赶紧去给故去的父亲上坟烧纸去。兄弟两人去上坟烧纸后,高烧果然退去了。他姐姐说:“父亲在世时,最疼的就是你们两个,可是你们逢年过节就说忙,坟也不上,父亲一生气所以你们高烧不退。”

关于做梦,到底是有什么寓意,即使现在科学,我想也不能完完全全给出它一个完全公正客观的解释。头几年年底,我父亲他说做了一个梦,梦见我爷爷奶奶,给他托梦说,上坟时要给他们烧点“衣服”,没有衣服穿了。我父亲还梦到了他们的骷髅。年底上坟后,就买了些黑蓝纸(就是上坟烧的那种纸,相当于布料)烧了烧。

以佛教的论述来说,佛教讲究因果轮回,大部分人去世后,只有49天的中阴身。所谓中阴身,非鬼非神。通俗的说可能就是魂魄(我的解释可能不算特别权威正确,这是我看书记住的一点)。49天后,如果不是大善大恶的人,都会进行新的一轮轮回转世。所以说,人死后,其实只有在这49天烧纸下面的阴人还是可以用上的。过了这49天,烧纸其实也就是一个纯粹的缅怀先祖的意义。

纵观我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儒释道在我国这片神圣的土地上,互相吸取,生息了现在各种各样的风俗习惯。上坟烧纸,更多的意义其实就是缅怀先人,缅怀祖先。现在科学突飞猛进,但是如果用所谓的“封建迷信”概括上坟,我觉得是“数典忘祖”。

在河北一代,上坟烧纸前,画个圆圈,里面画个十字,表示外面的孤魂野鬼抢不到纸钱贡品。上坟完毕后,祖先坟头添三锨土,寓意后继有人香火旺盛。坟地燃放爆竹,表示生活兴旺越来越好。瞌三个头,又有“神三鬼四”的说法,表示不忘祖宗敬畏之情。当然这些都是从小跟着父亲上坟时知道的,具体什么渊源,我想也没几个人能够回答上来。但是中国文化就是这样父传子,子传孙,一代一代,流传了两千年。到现在,一些专家说烧纸污染环境,一些所谓的科学者说是迷信。我觉得,纯粹的迷信“权威”,这才是迷信。


人文观园


春节,本来就起源于古人“敬天法祖”的祭祀仪式,感恩缅怀先祖的福佑,劝进子孙后代。已有近四五千年历史了,传说中最早的第一个春节,是舜继天子位,带领部下人员祭拜天地。

我们中华民族的节日,往往根据天文农时、二十四节气精密的推算,是古代宗教信仰、科学历法、礼乐教化完美的结晶、文化瑰宝!

可是,由于西方殖民文化近代以来,对本土的毒化蚕食,彻底改变了一些人的“文化基因”,成了西化“转基因”中国人,否定自己民族的传统。放着优秀的、合自然的、低碳环保的节日不过,却佯装赶着过洋节。难道洋人的节日更“科学”没有迷信,不见得!东西洋才有“鬼节”万圣之说。与华夏礼乐文明根本不在一个层次。

恐怕,只有中国在某一个颠倒的历史时期,把敬拜感恩祖先的仪式,诬为“封建迷信”(一个西化的洋术语),砸烂焚毁,恨不得掘地三尺,挫骨扬灰。这是不正常的,甚至带有“癫痫症”的特征。病源是遭受物质文化奴役碾压,西方列强“威吓”、“科学教徒”的围攻教唆,精神洗脑催眠导致的。

这种病即便良性的,医治也得半个世纪。处方是,精读一两本传统文化元典。多参与民众祭祀仪式活动,培养对本土文化、风俗习惯的感情,比如欢快的“威风锣鼓”,荡人魂魄,洗人心髓,体验感受传统节日深邃的智慧。

“封建迷信”,是一个古怪的“半土半洋”的杂交“术语”,应该是欧洲十八世纪启蒙运动中,“无神论”反对神权专制的“中国化”的垃圾碎片产物,精神废料。新文化不幸感染此“病毒”,当时西方神学中讲神迹“迷信”,阻碍科学认知,所以这么说,有人套用在传统文化身上。中华文化是远离怪力乱神的,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

认知活动属于“主客分立”,有谬误迷信之说,但文化活动是“天人合一”式的“生命体验”,不是“认知活动”。况且,中国人没有西方人的造物主的观念,是以人为本的文化。

春节是一系列文化活动,是一种“民族共同体”的深邃的“生命体验”,是情感“共在”活动,不是认知活动,所以与“迷信”,八竿子打不着。所以,把祭祖当“封建迷信”,只能是“科学精神病”的胡言乱语。

这是,我对那些脑子患了“西化木马”者的一个病理分析。

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已几近衰落、凋敝、萧条,需要修复、珍视,创生性的继承发扬光大,难道让韩国人“注册”为他们民族的文化,你就满意了?

我们对物质化的追求,要适可而止,有免疫力,修复华夏文脉道统。只有我们对本土文化自信了,根脉稳健壮大了,我们才可以以此为基础,采撷、吸纳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精华,为己所用,正常健康成长!

现在由于物质生活的变化,社会的科技进步,我们与家乡、农村愈来愈远,高楼大厦也不“接地气”,田园荒芜。我们在外,的确不方便回家,祭拜祖宗,但这不能是借口,从我们这一代,应有所改变。

回家过年,勿忘根本!

乐活一家之言,共勉!




乐活光阴


"数典忘祖"是一切有正义感的人为痛斥出卖国家利益的汉奸卖国贼所量身定做的成语。

中国自古在一切重大活动中,都要对自己的祖先进行祭祀和叩拜活动,旨在纪念我们华夏共同的祖先——炎黄二帝。

儒家祭祀祖先的意义是为了"追养继孝,民德厚望",绝非是驱逐鬼神之类的迷信!追养是对亲恩的追思和缅怀,血姻归宗族的一种仪式;继孝是为了发扬孝道。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做为长辈要为子孙树立孝道的观念,彰显家风。如果一个人能逢年过节虔诚的祭祀祖先,那么他的仁德道义是日趋淳厚的,厚德才能载物,家庭有孝道才能和睦,所谓家和万事兴,从而才能实现幸福人生。

因而执政为民的共产党,为了纪念在二战当中惨遭日寇屠戮的南京三十万冤魂,特地制定了我国的每年12月13日,为国家公祭日,以此纪念和祭拜在那场惨烈的战争中失去无辜生命的同胞,这是符合全体中国人民的大德之举,所以说祭祀祖先决不是封建,而是中华文化的文明传承之举!


芦嘉玉


这不能说是封建迷信,现在不比以前,现在生活节奏快,小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祖宗在哪,通过祭祖,可以让后代知道自己的祖宗,也让他们知道什么时候都不能忘祖,就在今天早上,我准备回老家祭祖,快七岁的女儿问我,祭祖是什么?哪个是她奶奶,在什么地方?我果断带她一起回老家一边祭祖,一边把祖宗们介绍一遍,把家族长辈希望后辈能成什么人给女儿讲了一遍。我觉得这是一个传承,通过祭祀活动,可以让后代不忘本,不忘根,在我们百年后,每年仍有后人来扫扫坟,添把土,代表着家族人丁兴旺。如果不进行这种祭祖活动,在城市的钢筋水泥笼里只用嘴说,后代绝对记不住,不出百年他们连自己从哪儿来都不知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