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张鲁为何如此厌恶刘备?

用户63955486472

张鲁在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中是一个很特殊的存在,他首先是一个军阀,并且割据汉中,跟其他诸侯不一样的是张鲁建立的是政教合一的政权!
张鲁据说很有来头,他是张陵的孙子,张陵是五斗米教的第一代天师,而张鲁继承了这一地位,是五斗米教的第三代天师,同时据说他还是张良的十世孙!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的时候,张鲁首先跟随的是刘焉,得益于于张鲁的母亲和刘焉的关系,获得刘焉的信任,刘焉就派张鲁去攻打汉中,并截断斜谷道,杀害朝廷使者,割据汉中。
刘焉在世的时候,张鲁还算听话,刘焉去世以后,他的儿子刘璋称为益州之主,刘璋这个人能力不行,于是张露自行割据汉中,以五斗米道教化人民,建立了短暂的政教合一的割据政权。
位于中原地区的战乱,而汉中地区则相对安定,所以有大量的群众来到汉中,嗯,张璐就用五斗米道教化他们,张鲁在汉中20多年,信徒众多,成为一支不可轻视的割据势力!

当然,张鲁也曾经想到要称王,但是他的手下劝他要做这个出头鸟,招来祸患,你是张鲁听从意见,没有称王。



等到曹操来攻打汉中的时候,张鲁的手下曾经劝张鲁,要么投降曹操,要么西接刘备,张鲁听了这个建议之后,说出了那句著名的,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于是举家投降了曹操!
至于说张鲁和刘备有没有过节,让张鲁这么看不起刘备,史书中并没有记载。但是从张鲁的另一个身份是五斗米道的天师来看,张鲁做这样的选择无疑是对的。
张鲁投降曹操以后,携带大量的信众来到长安,洛阳邺城三地,利用曹操对张鲁的优待,或明或暗的向社会的上层下层传播五斗米道,经过曹魏时期和西进的发展,到东晋时,五斗米道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五斗米道的势力已经扩展到了北方和中原地区,就连大书法家王羲之都是五斗米道的信众!
而如果张鲁到了刘备那里,首先刘备的人比较少,第二,他的地盘太小,难免受到刘备的猜疑,五斗米道的传播也就无从说起了!

历史百家争鸣

张鲁投降曹操、对刘备的招揽不屑一顾的原因不在于人品,而在于两者对五斗米教的态度。张鲁不仅仅是汉中的统治者,他更是整个五斗米教的教主,是第三代天师。张鲁投降曹操的原因是“本欲归命国家 ”,问题是张鲁本人是东汉和曹操的忠臣吗?张鲁在公元191年前后平定汉中,建立割据政权,对东汉政府可算不上忠诚。如果是张鲁一直就崇拜曹老板,那他为何据守阳平关?答案还张鲁的教主身份上,他所谓的国家更可能是信众的“神国”。张鲁的信众不但聚集在汉中,更在巴蜀大地有众多的信徒,他统治集团的核心就出自巴郡。

在张鲁和刘璋的多次战争中,尽管刘璋的地盘更大、兵力更多,却始终奈何不了张鲁,相反在巴郡等地不断损兵折将、丢失地盘,奥妙就在于此。张鲁要考虑的不但是自己的地盘,更重要的还是自己的宗教的流动资产——信众。曹操打破汉中门户后,开始招揽张鲁,双方有了私下的接触。同时刘备也伸出了橄榄枝,但刘备和诸葛亮出于更好统治巴蜀的目的对张鲁手下的五斗米教徒进行了大规模的打击。诸葛亮也是法家的信徒,对五斗米教这种组织深恶痛绝,在刘备去世后他一直执行这种政策,孔明要是看到自己在戏剧中是道士形象估计会很生气的。诸葛亮的做法很有成效,以至于到蜀汉中期,东吴的道教信徒已经在蜀汉找不到自己的“同志”了。

和刘备相比,曹操就不那么“可恶”了。虽然曹老板也镇压过黄巾起义,但曹老板在青州收容过信奉“太平道”的青州军,在冀州收容过和袁绍长期作战的黄巾军势力黑山张燕(黑山军和黄巾军关系密切,几大巨头都是黄巾军出身)。曹老板让五斗米教迁往长安洛阳等地,客观上扩大了五斗米教的影响。根据现代的考古我们知道曹老板的太监祖父曹腾也信奉道教,曹老板本人的著作中也有不少黄老思想。更重要的是曹老板的家族需要变天,需要五斗米教在民间大造声势。而刘备、诸葛亮却把汉家天下分崩离析的祸首看作是五斗米教等势力,对“变天”的谶纬之说深恶痛绝。因此张鲁才选择了曹老板,因为曹老板的出价更高。曹老板立马封他为仅次于三公的“镇南将军”,实封万户侯,五子皆为列侯,曹家还和张鲁成了儿女亲家。这些封赏大大超出了荀彧等功臣的封赏,也超过了张绣、张燕等投降势力的封赏,曹老板的用意就是就是利用张鲁的宗教影响力为以后的改天换地背书。在曹丕篡夺东汉时,张鲁已死,但他的当年的亲信阎圃等人都出了大力。


冷兵器研究所

先来看看张鲁是何许人也。

张鲁,字公祺,东汉末年割据汉中一带的军阀,据传是西汉留侯张良的十世孙、道教创立人张道陵之孙。张鲁雄据汉中近三十年,后期归顺曹操,官拜镇南将军,封阆中侯,食邑万户。

看似与刘备无交集的一个人,他与刘备又如何结下梁子的呢,为何口出此言?原因如下:

张鲁曾受到刘焉的重用。而刘焉是刘璋的父亲,后来张鲁起兵反叛了刘璋,刘璋为此杀了张鲁留在益州的母亲和弟弟,杀母之仇令张鲁对刘璋恨之入骨。

这段仇恨本来跟刘备是没有任何关系的,但是张鲁屡次攻打益州,弄得刘璋好不恼火,于是听从部下建议请刘邦来支援。

刘备答应刘璋的请求,于是以刘璋的名义来打张鲁,在这场战斗中,原本毫不相识的两人成了敌对双方,

张鲁当然对刘邦没好感啦。

其次,刘备进入蜀地不久后便速度攻下益州,张鲁不得已投降,但在刘备麾下,受到了刘备部下刘璋旧臣的排挤,张鲁挺憋屈,再加上后来刘备又策反了张鲁的老部下马超,而且重用马超,令张鲁心里超级不爽,甚至有些耿耿于怀。

还有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张鲁打心眼里看不起刘备。相对于刘备的织席贩履之徒出身,张鲁则是出身名门,道教第三代传人,家庭背景深厚。这样高大上的出身,自然不会将刘备放在眼里。

张鲁说这句话的用意还有个可能就是向曹操表忠心。在刘邦与曹操的实力两相权衡之后,张鲁觉得曹操的实力要更雄厚一些。因此,在与曹魏的战斗失败后,张鲁选择了归顺曹操,为了表达自己对曹操的忠心,说出了这句献殷勤的话。


有书博物馆

首先要明白张鲁不仅是汉中的实际控制者,更是张天师的后人,五斗米教的第三代天师。

五斗米教是在巴蜀成立起来的宗教,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并逐渐传播到了汉中。其传播形式,与张角的太平教三十六方类似,入教者必须缴纳五斗米。

刘备建立的蜀汉是一个外来政权,并没有得到巴蜀地区地方权贵的支持。其领导主体是以荆襄人士为主,加上一部分刘备河北老家的人。

刘备对巴蜀地区的地方人士采取了打压和不信任态度,同样对无斗米教也是如此。身为五斗米教的领袖张鲁感同身受,就对刘备产生了很大的敌意,并采取的不合作的态度。

相反曹操则对张鲁和他的宗教采取了极大的欢迎和宽容态度,这一点让张鲁大为感动。

在刘备攻取汉中以后,曹操更是让张鲁把五斗米教传向了陕西和河南河北地区。

相对于刘备对五斗米教的打压态度,曹操对宗教的宽容更让张鲁感到信服。

当然曹操也是希望借助宗教的力量,来对付东汉政权的卫道士老臣们。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曹操非常重视张鲁,并和他结成了姻亲。

在曹丕称帝的时候,五斗米教的教徒和教主,都起到了非常大的帮助作用。

张鲁投向曹操并不是什么道德原则问题,而是利益问题。

作为五斗米教的教主,张鲁自然希望自己的宗教能发扬光大,发展更多的信徒,拥有更大的势力。

而刘备在四川对宗教的打压,包括后来的诸葛亮治蜀,才去的也是法家路线,对不同政见者给予沉重打击,这些都让张鲁失去了根据地和广大信徒,这是张鲁绝对无法容忍的。

曹操则控制了当时天下的大多数地盘,能为张鲁的宗教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两人之间都有相互借助的地方,很容易就共同目标达成一致。在共同目标之下,各取所需。

这才是张鲁喜欢曹操,厌恶刘备的根本原因。


新知传习阁

此语出自《华阳国志·巴中志》,公元215年,曹操亲率十万大军征伐汉中,大军抵达阳平关后,时割据汉中的张鲁无法抵抗,逃往巴中。当时已经占据益州的刘备接受黄权的意见,以黄权为护军率部准备迎接,而张鲁的军曹阎圃劝张鲁北降曹操:“协助以成大事,应该附讬曹操;如果不这样,就西结刘备来归附。”张鲁愤怒的说道:“我宁愿为曹公的附属,也不为刘备的座上客!”于是率部投降曹操。

刘备做了什么另张鲁痛恨之事,才至张鲁甘为人奴不做尔客呢?话还得从张鲁张公祺的另一个身份---五斗米道教主说起,张鲁的祖父张道陵(原名张陵)在蜀中的鹤鸣山创建五斗米道,并自称太上老君“授以三天正法,命为天师”,此后开始传道收徒,因受道者需出五斗米,故称为五斗米道,而朝廷称其为“米贼”。汉桓帝时张道陵“飞升”,据传当时教主是123岁,教众称其为“祖天师”。张道陵“飞升”后,他儿子也就是张鲁的父亲张衡同志毅然接过重担,成为五斗米道第二代天师。直到公元179年,张衡“飞升”后,儿子张鲁顺理成章成为第三代天师。

那一个区域性的“神教”是如何割据汉中的呢?这里就不得不提刘璋的爸比时任益州牧皇族刘焉,张鲁是怎么搭上皇族刘焉的呢?是靠他的神婆母亲,张鲁的母亲“有少容,兼挟鬼道”,经常往来于当时益州牧刘焉家,因此通过其母与刘焉家的关系,得到信任。公元191年,刘焉任命张鲁为督义司马,率领部众与别部司马张修攻打汉中太守苏固。攻占汉中后张修杀苏固张鲁又杀张修(乱),并夺其兵众。并在刘焉授意下,截断斜谷道,杀朝廷使者,而刘焉以米贼作乱阻隔交通为由,从此中断与朝廷的联络,完成割据一方的大业,而张鲁在正式成为官方口中的“米贼”也成了汉中的实际控制者,

张鲁在汉中建立了自己的教政合一的独特行政体系,自号“师君”,即为五斗米道最高首领,又为最高行政长官。初入道的称“鬼卒”;入道已久,并笃信其道者则号“祭酒”,负责统领部众,领众多者称“治头大祭酒”。祭酒与鬼卒在道内地位平等,没有贵贱之别,颇有些民主作风。连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都说:“汉中有个张鲁,他搞过吃饭不要钱,凡是过路人,在饭铺吃饭吃肉都不要钱。他搞了三十年,人们都高兴那个制度,这有种社会主义的作风,我们的社会主义由来已久了”。益州和汉中的这种平衡直到刘焉病亡刘璋继位,刘璋继位后厌烦张鲁在汉中的权势,遂以不服调遣为由杀了张鲁的母亲和弟弟,至此张鲁和刘璋和益州官僚集团就结下了“血仇”。

按说这些和刘备没啥关系,但坏就坏在刘备入蜀后益州官场几乎全部倒戈,在张鲁看来除了“备和璋”的区别,益州还是那个有着“血仇”的益州,而且刘备招纳了张鲁的另一个仇人“反骨仔”马超。所以张鲁说出那番话也就顺理成章了。


周先生谈古论今

文人有一种可怜又可悲心里,那就是同情弱者,鄙视强者,原因是大部分文人往往难以融入主流社会,自身被边缘化的缘故。春秋时期,中原各国以儒家价值作为立国思想,可是朝廷上难见儒家大佬影子。汉武帝时期,盐铁大辩论很有名,董仲舒这派很受皇帝看重,可是主宰朝廷的还是御史派。看曹操刘备谁得人心,看曹操和刘备朝廷上人才就知道了,曹操这边可谓人才济济,后世评论曹操多么多么狡猾,难道当时这些人才都是笨蛋吗?甘心跟随曹操。相反,刘备这边除了一个诸葛亮,竟然没有人才可用。徐庶名义上说曹操扣押自己老母,谁知道这不是徐庶离开刘备的借口?一个庞统,一战毙命,这样大神级人物竟然如此不堪?就是庞统看不出危险,诸葛亮也看不出,竟然让庞统去死?看刘备这样无人才可用,两个原因,一是刘备不堪扶持,二是诸葛妒才。


闲人老徐

这句话源自《华阳国志·巴中志》,《三国志》并没有记载。其实多年之后,谯周也给刘禅说过类似的话。简明扼要的说就是:抱大腿要捡粗的抱。


邓艾大军兵临成都,蜀后主召集群臣商议。有人说弃城投奔东吴,谯周却说:“自古以来,大能吞小,此数之自然也。由此言之,则魏能并吴,吴不能并魏明矣。等为小称臣,孰与为大?再辱之耻,何与一辱?”

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自古以来,都是大国吞并小国。所以魏国肯定能够吞并吴国,而吴国却不能吞并魏国,这是明摆的事。与其向弱小的吴国称臣,不如向强大的魏国称臣。投降吴国,我们要丢一次脸。待吴国再被魏国所灭,我们还要再投降一次,再丢一次脸。与其丢两次脸,不如投降曹魏,丢一次脸就够了。

曹操把张鲁打得屁股尿流,曹军的厉害,张鲁是见识过的。曹操强刘备弱,弱智都看得出来。投降刘备,他能给自己什么?若刘备再被曹操击败,自己还得再投降曹操。与其投降两次,还不如直接投降曹操拉倒。




再者,曹操是汉丞相,不管天子是不是傀儡,曹操终究代表了正统。而刘备是个啥?一个编草鞋,靠着偷袭刘璋霸占益州的军阀而已。

刘备拿了刘璋的钱粮和军队,却不帮忙办事,反而把刘璋的益州给夺了。张鲁又不是傻子,如果他和刘备联合击败曹操,自己肯定和刘璋一样。地盘和兵马也一定会被刘备夺去。与其屈辱与人,不如投降朝廷,还能保留一点面子。


Mer86

我从初中看三国演义。看了十来遍。我们班同学都喜欢蜀汉刘备。什么刘关张,赵云,诸葛。唯独我喜欢曹操。曹操靠自己能力,一点点战胜周边强敌,逐渐统一北方。刘备,靠脸皮厚。开始想抢刘表的地盘,后来借了荆州,说借不还,去了巴蜀,终于抢了同为刘氏的巴蜀。现在看,不就是一个老赖嘛?还对自己人下手,什么恢复汉室,都是骗人的。曹丕当皇帝,怎么也是禅让得来的,至少名正言顺。刘备呢?自己称的。你既然恢复汉室,怎么还自己称帝?不是应该找汉献帝来当皇帝吗?至少也是汉献帝子孙吧?


小书童54

说天下大事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讲究一个做高不做低。什么意思呢?就是有一家公司请你去当老总,另一家公司请你当保洁,你去哪家呢?


有的小伙伴说:“谁给钱多我去谁家!”好吧,你赢了!那假设是在一切平等的条件下,官大官小你会怎么选择?


又有小伙伴说:“我选择官小的,因为官大责任大,太累!”


“保安同志,我与这位小伙伴无法沟通,请把他拉出去斩首!”


不开玩笑了。一般我们的理想就是“职位高、待遇好。”


但是在三国时期有一个叫张鲁的人,宁可去魏国曹操那里做小奴也不去刘备那里做重臣,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张鲁,字公祺,东汉末年割据汉中的一个军阀,有传闻说他是张良的后代、道教创始人的孙子,那也是牛气冲天的人物。



而且在三国关系中他一开始和刘备本来就没什么交集,但是后来怎么结下梁子了呢?


这得从以下三方面说起。


第一:张鲁原是刘焉手下,刘焉是刘璋的父亲。


在刘焉百年之后,张鲁反了刘璋,刘璋一怒之下把这匹“白眼狼”的母亲和弟弟给杀了。


张鲁因杀母之仇对刘璋恨之入骨,遂多次攻打益州。


刘璋烦的不得了于是听部下纳谏请刘备帮忙。



刘备答应帮助刘璋,借刘璋之名打张鲁,这使得本来没有任何交集的两个人就结了仇。


第二:刘备入蜀之后不久就攻下益州,这也算间接帮助张鲁出气了。


张鲁就没有负隅顽抗,直接投降了。但是在刘备麾下受到了刘璋旧将们的排挤,张鲁十分不爽。


后来张鲁的一个老部下—马超也被策反成五虎上将之一了,张鲁就愈加记恨刘备了。



第三:张鲁是道家创始人的孙子,本来从身份上来说就高出刘备几等。


你刘备就是一个编织席子、贩卖草鞋的贩子,怎么可能入得了道教第三代传人,出身名门的张鲁法眼呢!


除了以上三点,结合现在社会上的普遍求职现象来看,张鲁也是识时务者。


他权衡曹刘两家的总体实力,感觉魏国曹操更胜一筹,所以过去表表忠心也是未尝不可的。


有书

张鲁在汉中是政教合一的政权。张鲁是第三代张天师,乱世时候道士下山救民,汉中是当时乱世中唯一一个和平稳定的地区,老百姓纷纷来投靠,只要你拿出五斗米,就是他的门徒。张鲁始终对刘备集团一统天下的能力抱有怀疑,要想把正统道教推广到全国只能够投曹操,毕竟天子也在曹操那里。张鲁和太平道张角等人不一样,一个是匡扶世人,一个是唯恐天下不乱煽动世人实现自己政治野心。而张鲁的作法是成功的,中国几千年历史到现在唯一万世一系的只有张鲁家和孔子家。历代张天师都和衍圣公一样由皇帝册封,蒋校长退出大陆的时候,带去台湾的人当中有三个人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一个就是龙虎山张天师,三国张鲁的嫡系六十多代子孙,张天师法器剑,印,幡,有这三样在,按宗教说法道士作法的符咒才有效果,而且可以号令全球道教信徒,现在还是在台湾。另外带去的两个一个是孔家衍圣公,一个是蒙古佛教活佛。中国传统文化释道儒三大代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