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当年韩信果断拥兵自立,能打的过刘邦吗?

迷路的安然


其实这个回答我真妹有啥值得写的,229人曾经回答过这个问题,119人收藏了这个问题,这当中我只看过其中几个,写的都挺好。有觉得韩信有机会打败刘邦的,也有觉得韩信没机会的,可见还是很多人关心韩信是否能“自立为王”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考虑的话,那事实上大家害是为这位后事称之为“兵仙”的杰出军事家感到惋惜,刘邦本不是乱杀功臣的人,他也忌讳“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后事评语,但是无奈韩信太厉害了不得不防呀,实际上一打韩信领兵北上灭魏、徇赵、胁燕、定齐,刘邦就从来妹停止过对韩信的防范。韩信灭赵后,刘邦就把韩信20万大军给带走了。垓下合围结束后,韩信还在睡觉,刘邦就潜入韩信大营,然后摸到韩信的大帐,直接把帅印揣进怀里。韩信的30万大军,再次被夺。天下太平以后先封韩信楚王,又降为淮阴侯,甚至最后默许吕后杀掉韩信,就连刘邦自己都说我打不过韩信,这就更让我们对这位大神顶礼膜拜了。在这里我不能说那些回答该问题的谁对谁错,毕竟人各有志吗,但是我只说我的一些想法,妹有站成那一派的立场问题,谢谢关注。


我觉得关于韩信能否“自立为王”的问题上有机会但是也没机会。没机会我觉得有以下几点:
一、于理不合。也就是说韩信如果自立的话不占理,用韩信自己得话说“我曾事奉项王数年,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进言不听,画策不用,这才背楚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数万之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我才能有今天,汉王亲信于我,背之不祥。”也就是说一旦起事韩信无疑把自己处于众矢之的的位置,我们中国是有一个同情弱者的文化底蕴的,特别对这种背信弃义之徒,人人得儿诛之,更何况以刘邦的人格魅力,账下人才本就有井喷之势,如果韩信一旦自立,先不说自己部队的人心如何,就是天下有才之士也无不望风而投与刘邦,韩信深知此理,在给刘邦谏言平天下战略时就已经说过,“章邯等人是多年的秦军将领,数年来率领着秦国的子弟兵与诸侯作战,伤亡惨重。但在最后时刻却投降楚军,但这些投降的秦军被项王坑杀,只有这三个人幸免于难,并且被封秦地的王。对于这一点,秦国的父老对这三个人恨之入骨,认为他们出卖了秦军。项羽将这三个人安排做关中王,关中的百姓并不支持。相比之下,大王入关后,秋毫无犯,与百姓约法三章,关中的百姓都希望大王在关中称王。此外,根据和怀王的约定,大王原本就应该是关中王。项王强迫大王到汉中,关中的百姓都愤愤不平,所以,只要大王宣称举兵进入关中,发出檄文,关中自然就会成为您的囊中之物了。”可见韩信深知作为一个男人,一个志在天下的君王,道德品质和契约精神是夺么重要,所以韩信“自立为王”不占礼法。

项羽游戏图

二、没有根据地。刘邦之所以敢出汉中,就是因为萧何在蜀地给他经营着根据地,这样刘邦才有了与项羽争夺天下的军需粮草和兵员补给,那么从韩信给刘邦提的意见“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开始,韩信灭魏、徇赵、胁燕、定齐,一直都在统一天下的战场上,始终妹有机会划出一块儿地作为发展自己的根据地,这样一旦韩信自立天下有变,妹有根据地那就进退维谷了。当年郭沫若先生写的《甲申三百年祭》一文中就说了,李自成失败的最大原因就是没让自己的侄子李岩,留在陕西发展自己的根据地,以至于李自成从山海关之役开始就节节败退,即使退到陕西老家也妹有了靠山。那么时间上根本妹给韩信机会创建根据地,打完魏国,打赵国,打代国,然后招降燕国,最后平定齐国,而且每平定一国,刘邦在人事上都有安排,从客观上也分化了韩信的权利。


三、群众割据。楚汉之争大方向虽然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实际上各个分封国也都各揣西红柿,诸侯王们都是严阵以待得观察着战局的变化,今天战局对刘邦有利,那我就是汉臣,明天对项羽有利,我就是楚国的,比如英布就是从项羽处投降刘邦的,比如刘邦兵败彭城之时,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叛汉降楚,齐王田荣和赵王歇也反叛并与楚媾和,后来魏王豹以探母病为由回到封国后,就封锁了河关,切断汉军退路,叛汉与楚和谈了。这样虽然韩信消灭了贪嫩,但是当时天下害有英布、彭越等称王,如果韩信自立的话,那么英布、彭越的态度不定,那即使刘邦能牵制住项羽,如果英布和彭越支持刘邦,韩信在没站稳脚跟的情况下背信弃义,再加上英布、彭越两位对手,那么天下立时大乱,到那时候鹿死谁手那可就真不一定的,项羽都知道作战勇猛吧,三万楚军打的刘邦几十万落荒而逃,英布是项羽都给面子的将领,彭越就更别说了,我国游击战的开山鼻祖,能力水平不在韩信之下,这样韩信的局面就不太好控制了,当然了韩信能否站住脚主要看英布和彭越的态度。


以上三点是我认为韩信妹有机会得原因,
前文我也说了,不管机会大不大害是有的,不过在我看来也只有一次机会,韩信领兵平齐,没到齐国的时候听说齐王接受了郦食其的劝说准备投降了,这时候韩信身边的蒯通说他几句话就平定齐国七十多城,这不比你平定燕国四十多城的功劳害大吗,到时候论功行赏跟你平起平坐你多冤枉呀,反正现在刘邦也妹说让你停止罚齐你为何不乘胜追击,就这样韩信兵锋所指、所向披靡,不仅平了齐国,齐王一看韩信来攻,你郦食其许愿我的都是骗人滴呀,结果杀了郦食其。韩信平定齐国之后像刘邦要自己当假齐王统治齐地,本来急眼的刘邦心思你这犊子哈,兵是老子给的,钱是老子给的,连他妈衣服都是老子给的,现在你趁我危难之际(实际当时刘邦被项羽围住了)坐地起价哈,正待发作时,张良提出他既然要做你就给他做就完了,贪嫩都在算计自己得利益,这个时候你让他们发兵攻打项羽,你不分地盘,不封王都不会来的,要说银刘邦能夺天下呢,银一听那害当假的干啥,干就干真的,封韩信为齐王,并许诺打败项羽以后肿木分天下,这样韩信和彭越才出兵解决了项羽,同时这件事也为以后杀韩信埋下了祸根。那么韩信的机会就是,攻打齐国不能全平定,要养寇自重,打是要打的,但是不能赶尽杀绝,“自立为王”是不能要的,因为这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但是齐地战事妹完,想收拾项羽也无暇顾及呀,所以这充分的给了韩信建立根据地得机会,同时害能观察刘邦和项羽战局发展,以及英布和彭越的行事态度,事实上对于韩信来说你观察他俩的同时,他俩也在观察你的动态,待天下有变时再考虑“自立为王”的可能,否则妹有任何机会。好了一家之言,历史妹有假如,姆们在这里不过就是纸上谈兵而已,当时的历史条件也不过是书本上得来的,其实真实处境到底什么样姆们都不得而知,请大家保持好娱乐的心态,无论对于说“有机会”一派,还是对“无机会”一派来说,只当游戏,切莫当真,以免伤了和气,谢谢大家!!!



巴彦鹄09


这个问题问的很有意思,要回答好得把一个问题拆成两个,第一,韩信到底存不存在脱离刘邦自立的能力。第二,韩信打不打得过刘邦。

第一个问题,很明确,韩信根本就没脱离刘邦自立的能力。史记里记载了一件事,咱们一起来看一下,刘邦被项羽在彭城打的大败,狼狈至极,夏侯婴驾车带着刘邦,两人直驰入韩信大营,接下来史记描写的极为精彩。

“韩信未起,即其卧内上夺其印符,以麾召诸将,易置之,汉王夺两人军,即令张耳备守赵地。拜韩信为相国,收赵兵未发者击齐。”

韩信还没起,刘邦就直接进入韩信睡觉的地方,把兵符直接拿走就开始点将。一点不客气,试想一下,如果刘邦要的不是兵符,而是韩信的脑袋,韩信就得死在睡梦中了。

可以看出,韩信虽然独自带兵在外发展,但是刘邦对韩信这支队伍的控制可是一点也没放松。韩信手下的大将樊哙,周勃,灌婴都是刘邦的心腹。这种单刀直入的夺权,在击败项羽后刘邦又来了一回,夺了韩信的兵权,把韩信从齐王改封为楚王。


独立宝宝很想,可真的做不到

后来项羽劝韩信反刘邦自立,韩信虽然说的冠冕唐璜,我在你项羽手下,你根本不正眼瞧我,汉王重用我,对我有知遇之恩,你想让我背信弃义,咱老韩不是这样的人。这话估计把项羽怼的够呛。不过就算他想自立也没那能力。

第二个问题,韩信打得过刘邦么?这个大多数人,特别是民间史学家,绝对回答的斩钉截铁:刘邦怎么可能打得过韩信。不过要我说,韩信真的也打不过刘邦。



咱们来看整个楚汉战争,韩信其实主要负责外围作战,他征赵地,齐地,胜仗打了一大堆。但是在韩信从一个辉煌走向另一个辉煌的时候,刘邦在干什么,这位民间史学家口中的坏人,流氓,同性恋在死磕当时中国最强悍的部队项羽的主力部队。虽然被打的灰头土脸,但是他扛住了。

在垓下之围中,韩信指挥主力中军三十万,项羽率领十万楚军困兽犹斗,韩信先上,结果被项羽击退。这可以说是韩信和项羽唯一次交锋,韩信败了。

可见,韩信也不是战无不胜。韩信真正有机会发展独立力量是在成为楚王之后,此时虽然手头兵不多了,但同时刘邦也将他的老兄弟都封为列侯安置在了关中,韩信身边没了掣肘。

如果韩信此时起兵,能打得过刘邦么?不能。因为战争是对参战双方实力的综合考量,不能简单分析统帅的指挥能力,要综合考虑双方部队的人数,编制,武器装备,后勤保障能力以及动员能力。刘邦之所以把韩信封在楚地,那是有深刻考虑的,在灭楚的过程中,楚地可谓是饱受摧残,人也杀了,仇也结了,城也拆了,钱都被抢的差不多了,战争潜力低的没法说,韩信想在楚地造反,兵源,粮草都是大问题。最严重的是,他没有现成的大将可用,所以他才会冒险收留旧楚将钟离眜,而刘邦有天下共主的名头,占据着最富庶的秦地, 齐地,韩信造反基本等于作死。


醉美木渎


韩信当年若是拥兵自立的话,肯定是可以打过刘邦的。

那时候韩信刚拿下齐国来,他的谋士蒯通告诉他,最好和刘邦、项羽,三分天下。

韩信占领齐地当齐王,刘邦当关中王,项羽当楚王。

当时的情况是,项羽带领的十万大军,和刘邦的二十万大军,对峙在荥阳。战争进行到了相持阶段,谁都拿不下谁来。

蒯通之所以劝说韩信,让他和刘邦以及项羽三分天下,正是因为这时候的胜负的筹码,完全掌握在了韩信的手里。

那时候韩信手里的大军有三十万,可以说,他若是想帮助项羽,项羽就能打败刘邦。他想帮助刘邦,刘邦就能打败项羽。

项羽曾经派武涉也去劝过韩信,让他最好是保持中立,两不相帮。或者自立为王,他们三分天下也可以。

但是,面对这种形情况,韩信还是选择了放去。

他觉得自己之所以有今天,全部都是拜刘邦所赐。这时候他厉害了,屌丝逆袭了,不能尾巴翘上天去,不管刘邦的死活了。

所以,他还是选择了帮助刘邦灭项羽。

最终,韩信的三十万大军,联合刘邦的二十万大军,再加上彭越、英布等人的军队,总共六十万大军,发动了垓下之战。

正是因为这一战,他们打败了项羽,项羽兵败之后,自刎在乌江的。

你看那时候的刘邦,连拥有十万大军的项羽,都打不过。他怎么可能打得过拥有三十万大军的韩信呢?

刘邦知道韩信的本事,可以说只要韩信手里有兵,几乎很少人能是他的对手。

刘邦称帝之后,把韩信迁为了楚王,正好项羽的大将钟离眜,就在韩信那里。

钟离眜和韩信是发小,刘邦要通缉钟离眜。

所以钟离眜就跑到了韩信那里,他觉得韩信那里才是最安全的地方。

结果这件事被刘邦知道了,刘邦问韩信,有没有这回事,钟离眜在不在他那里?

韩信告诉刘邦,没见过钟离眜,若是知道钟离眜在那里,他肯定会在第一时间,告诉刘邦的。

刘邦明知钟离眜在韩信那里,但是,听到韩信骗他。他还会十分的恼火的,刘邦扬言要去灭了韩信。

这时候陈平问刘邦,你要灭韩信可以,但是,允许我问你两个问题。

你觉得你的将领,有能打过韩信的吗?

刘邦说没有。

陈平又问刘邦,那你觉得的你的兵能打过韩信的兵吗?

刘邦还是说不能。

陈平说你看这个仗,明摆着是输,为何还要白白的去送死呢?

所以,刘邦才取消了要去灭韩信的计划的。

你看是不是只要韩信手里有兵,他想什么时候反抗刘邦,就能什么时候反抗。

可惜的是,在韩信被杀之前,他被贬为了淮阴侯,侯爵在汉朝是没有统兵权的,所以一旦没有兵权,韩信只能任由人家摆布了。

最后是吕后用了萧何的计策,把韩信给骗到了宫,杀害的。


汉史趣闻


韩信一生之中,有四次机会人主。

第一次,是刘邦在荥阳与项羽苦战之时,韩信扫平赵、燕、齐之地,已成一方诸侯。于是他请求刘邦委任他为假齐王。刘邦极其不满,但在张良、陈平的提醒下,称“大账户定诸侯,即为真王耳,可以假为!”于是韩信被刘邦正式册立为齐王。当时,项羽的说客武涉为韩信分析当时的形势:“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建立韩信拥兵自立,形成三分天下之势。如果韩信此时独立,那么最差也能形成个秦末三国的局面。

第二次基本与第一次同步,齐人蒯通以相士策动韩信自立,理由与武涉完全一样,也是“组下为汉则汉胜,为楚则楚胜”,稍有不同的是蒯通建立由韩信自己来建立最高政权,令“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于齐”。

第三次,是在垓下灭了项羽后,刘邦改封韩信为楚王,“汉终不夺我齐”的一厢情愿,变成胜利后立即就夺走了齐的冷酷现实,这个时候韩信依然拥有造刘邦反的实力,二者之间,就军事力量而言,大约在伯仲之间。

第四次,是在刘邦巡游云梦之际明显表现出对韩信的敌意,此时的韩信若造反,仍然具有一定实力,但他犹豫了,且杀掉了项羽亡将钟离眜来表示忠诚。

细看韩信的这四次机会,笔者认为,第一次时机最好,直接自立经营齐、赵、燕地,坐等刘项决战出结果,然后乘机而下,未必没有问鼎天下的机会,最差,也能跟其中胜出的一方两分天下。

但就韩信的性格而言,笔者觉得,他没有刘邦的圆滑世故,心狠手辣,在领导力上面确实是不如刘邦的,他或许可以依靠极强的军事能力割据一方,但若治国平天下,就他那样犹豫不决的性格,再加上人缘很差,真地太难成为真正的人主了。韩信骨子里是个自负的人,他自以为志向远大,不屑与庸人为伍,说话做事上面也不太周全,比如与刘邦论带兵能力那一幕,这一点就显示出其真地不太会做人和说话。

历代成功的创业者,在天下未平,事业未成之前,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收起自己的自负与骄傲,和光同尘,将功劳让给下属,给自己的员工不断的鼓励和物质奖励,创造一个良好的团队氛围,然而,韩信真的不太具备打造一个优秀创业团队的能力。

他或许能够干掉刘邦,但并不一定能成为最后的胜利者。自古以来,具备卓越军事才能,又拥有强大实力的人并不是没有。五代十国时期的那几位开国帝王,或许在军事才能上略差韩信,但他们成功造反之后,却开了一个相当恶劣的头,这未尝不会是韩信最终的结果。


文话史


回答:韩信打不过刘邦。

首先,论军事能力,刘邦虽然不如韩信,但是刘邦与韩信作战至少可以维持不败。

韩信与项羽相比,谁更厉害呢?彭城之战,刘邦率五诸侯军约计五十六万人,军中有韩信、张良、彭越等诸将,结果被项羽三万人打得大败。垓下之战,韩信汇合刘邦、彭越,将三十万之众,围歼项羽十万人。

韩信与项羽两战,一胜一败。但是,垓下之战时,韩信加上当时天下第三的刘邦和前五的彭越才打败的项羽。最初韩信与项羽单独作战的时候是失败的,后来孔、费两将军出击打败楚军。也就是说正面作战中,韩信是打不过项羽的。

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后,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后。项羽之卒可十万。淮阴先合,不利,却。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

刘邦也打不过项羽,但是正面作战中刘邦是能够拖住项羽的,既然能够拖住项羽,那么,刘邦也是能够在正面作战中拖住韩信,不会被韩信快速击败的。

其次,刘邦与韩信相比谁的根基深厚呢?

刘邦的嫡系有萧何、张良、曹参、周勃、樊哙、灌婴等,韩信的嫡系呢?有说的出的历史留名的人物吗?

荥阳之战时,刘邦形势非常危险,而韩信、张耳此时打了大胜仗,手握数万精兵,刘邦仅带了夏侯婴一人深入韩信军营就夺了韩信的兵权,此时韩信还在睡觉,连一个通知他的人都没有。

(刘邦)晨自称汉使,驰入赵壁。张耳、韩信未起,即其卧内上夺其印符,以麾召诸将,易置之。信、耳起,乃知汉王来,大惊。

垓下之战后,刘邦又一次轻易地夺了韩信兵权。

项羽已破,高祖袭夺齐王军。汉五年正月,徙齐王信为楚王

手握数万大军,轻易被人夺权,可见韩信在军中的根基多么浅薄!他都没有培养出自己的嫡系人马!

第三,一个”家“打不过三个”家“。

刘邦: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

韩信:军事家。

一个”家“能打得过三个”家“吗?打仗不仅仅是打军事,打的是经济,是后勤,是政治。在后三个方面,项羽这个楚国贵族,反秦第一功臣都比不过刘邦,何况平民出身的韩信呢。

最后,韩信根基太浅,既没有第一时间起兵反秦,使之天下闻名,又没有祖宗余萌(六国诸侯之后或贵族之后),众人亲附。而其他人崛起太速,刘邦三年灭秦,四年败项羽,起兵七年即一统天下,根本不给韩信慢慢经营自己势力的时间。

大家好,我是“风雨的学习号”,如果大家感觉我写的有道理,请关注我吧!


风雨的学习号


刘邦能得到天下和三个人有关,一个就是张良,另一个就是萧何,最后一个就是韩信。尽管他们被刘邦并称为“汉初三杰”,但是,韩信的功劳绝对在张良和萧何之上。

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从刘邦称帝后,给他们的封赏,就可以看出端倪。

刘邦当皇帝后把韩信封为了王,而把萧何和张良封为了侯。

韩信先是被封为了齐王,然后被迁为楚王,管理的地盘是整个楚国,他有豢养军队的权利,治理的地盘和一个独立的王国没有任何区别。前提是要绝对的服从中央的命令,否则,导致的后果就会是开战。

张良和萧何管辖的地盘,也就是一个县那么大,人口一万左右。没有统兵权,所以,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开创大汉,韩信绝对的是第一功臣。

那么堪称第一功臣的韩信,具体有哪些战绩呢?

大家都知道战国时期,有七个国家最牛,被称为战国七雄。

大秦灭亡之后,这七个国家的后代们,都又恢复了国号。当然了他们大部分都是在项羽灭秦,统一天下后,被项羽分封的诸侯王,就像刘邦的汉王一样。

我们看看被韩信单独打败的有哪几个国家?

秦国、魏国、赵国、燕国、齐国共计五个国家。

打秦国的关中,是韩信当上大将军后的第一战。此战韩信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战略打败章邯,彻底的占领了关中之地。

打魏国的时候,韩信是用声东击西的战术,巧渡黄河,然后俘虏了魏王魏豹,还有他的家室,其中有一个魏豹的妻子叫薄姬,韩信就把她给送给了刘邦,后来刘邦和薄姬生下的孩子就是汉文帝刘恒。

打赵国的时候,韩信用三万士兵,背水列阵,打败赵国的二十万精锐,从此,韩信名声大振。

燕国是在听到韩信战斗力爆表之后,没敢开战,主动投降的。

打齐国的时候,项羽给了龙且二十万大军,让他帮助齐国击败韩信,当时的项羽总共只有三十万大军,他一下把二十万大军给拿了出去,让龙且灭了韩信,此战只可胜利,不可失败,足以见得,这次战役的重要性。

可以说此次战役的胜负,直接决定着刘邦和项羽的胜负,当时他们两个对峙在荥阳。

可惜的是龙且太大意了,他的二十万大军在加上齐国的三十万大军,足足五十万,基本上还没有和韩信的交战,就被韩信用潍水给冲散,冲死了一半。剩下的要么被杀,要么逃跑,主将龙且也被杀了。

拿下齐国来,韩信的总兵力达到了30万, 此刻项羽只有10万,刘邦只有20万,这时候也是韩信拥兵自重的最佳时机。

当时刘邦和项羽在荥阳对峙,连项羽的10万大军都干不过,更不要说去打韩信的30万大军了。

说实话若是韩信这时候拥兵自重,消灭刘邦也是分分钟的事情。

在韩信击败了齐国后,项羽还派人游谁韩信,让他自立为王,韩信拒绝了。

韩信的谋士蒯通也劝韩信自立,但是韩信又拒绝了,他给蒯通的理由是,刘邦对他有恩,他不能忘恩负义。

所以,他又帮助刘邦发动了垓下之战,把项羽给灭了。

等于是韩信和刘邦一起灭掉的楚国。也等于是刘邦在打天下的时候,只单独灭了一个韩国,其它的时间都和项羽在对峙了。

是韩信开疆拓土,给他统一了天下。

综上所述,就可以得出,韩信若是想拥兵自重,刘邦是绝对不敢和韩信叫板的。

正是因为刘邦知道韩信的厉害,所以,他后来才把韩信给贬为了淮阴侯,让他没有统兵权了,之后,吕后才把韩信骗到宫里杀韩的。


史学达人


假如当年韩信拥兵自立,那么也就不会有后面刘邦灭了项羽,建立汉朝了。刘邦在平定天下后曾经问过韩信,我刘邦能带多少兵。韩信回答你也就能带十万兵马。那么韩信你能带多少兵。韩信说我反正多多益善,意思就是多少兵我都能带。刘邦又问那你多多益善,为什么还是在我手下呢。韩信回了一句,您不善于带兵,但是善于带将。这成语多多益善的出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几点:一是刘邦带兵有一定的水平但没达到很厉害的程度,二是刘邦很会笼络人心,韩信说他善于带将,就说明很会收买人心,让别人为自己所用。三是韩信带兵能力很强,兵越多越体现将领的才能。可见他是个帅才。再结合当时,韩信作为当时刘邦手下带兵最厉害的人物,拥兵自立的话刘邦手下没有能打得过韩信的。再加上当时项羽还在,至少项羽就没那么快灭亡,很可能会进入到战略相持的阶段。

蒯通说韩信

韩信拥兵自立的想法最早来自他手下的谋士蒯通,这个人很有辩才,跟根据当时形势分析说天下局势的厉害关系。当初陈胜王派武臣和张耳、陈余率三千人北上占领旧赵地盘的时候,就说服当时的范阳令向武臣投降,这一举动使得旧赵之地一下子三十多个县城不费一兵一卒投降武臣,极大帮助起义军在赵地发展,可见其才能。在蒯通游说韩信自立齐王之前,当时韩信带兵把北方赵、代、燕国等各地都摆平了,此时只剩下东边的齐国还在,而当时刘邦已经派了郦食其去说服齐王。这时蒯通就向韩信献计,要是郦食其凭几句话就能说服齐王归降汉王,那还要你韩信干什么,你辛辛苦苦打了好久才拿下五十多个城池,郦食其几句话就拿下十几座城池,你还不如这个郦食其,到时候在刘邦眼里你还是那个大将军吗?经这么一说,韩信就主动出兵攻打齐国, 这就有了后面齐王活烹郦食其的事情。

等拿下了齐国,蒯通就向韩信游说自立为王,三分天下的战略建议。我想着才是蒯通要韩信出兵打下齐国的真正目的,要是没拿下齐国,估计蒯通也不会向韩信提出三分天下的建议。因为在他看来有了齐、赵、燕等地就有了抗衡刘邦和项羽的资本。有土地有人再加上韩信能打,自立为王割据一方是不成问题的。其实蒯通说的还是很有道理的,可惜韩信妇人之仁并没有采纳蒯通的建议。

拥兵自立的底气

上面已经说到蒯通建议韩信拥兵自立,韩信要是真的拥兵自立还是有他的底气,原因如下:


一、韩信善于带兵,善于打仗。当时韩信向刘邦献计“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后,韩信就带三万人马,渡过黄河,俘获魏王,活捉夏说,背水列阵,攻下井陉,杀死陈余灭了赵国,又威胁燕国,平定齐国,向南挫败楚国斩杀龙且。这一路都是当初这三万人马打过来的,可见韩信用兵厉害。即使他自立为王,刘邦派兵跟他打也不一定打得过。

二、当时战略形势。刘邦和项羽的战争已经进入到相持阶段。双方都还不能一口吃了对方,当时的刘邦已经是被项羽打败了好几次,几次大败休整后又与项羽继续打,国内消耗的已经差不多,不管资源和兵源。项羽这边情况和刘邦也差不多,经过三年的楚汉之争,原来楚军的锐气也已经磨得差不多,资源和兵源也消耗很多。这时候韩信就像天平的砝码一样,倒向谁,另一方就要遭到灭亡。假如他保持中立,那么三方就存在鼎立的局面。

三、有赵、燕、齐等地实际控制权。有地盘就有资源,有人口。有资源有兵源就有抗衡的资本。当时韩信已经带兵拿下了赵、燕、齐等地,有资源可以和刘邦、项羽相抗衡。

综上来看,假如当年韩信听了蒯通的建议果断拥兵自立的话,那么天下就会出现三强的局面,而且谁都吃不了谁。刘邦也打不过韩信,灭不了项羽。不过历史是不能假设的,就权当YY一下吧。


山中茅店


刘邦是西汉的开国皇帝,出身卑微,靠着自己的努力取得了天下。刘邦能以一个小混混的身份取得天下不是没有道理的,他善用人才,治理有方,是一位有勇有谋的人,虽然不善于用兵打仗,但是作为统帅还是很合格的。而刘邦最终能取得天下韩信的功劳是非常大的,刘邦本人对韩信评价极高,他说韩信能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可见韩信在用兵方面多么厉害,他还有“兵仙”“战神”的称号,那么如果韩信拥兵自立,能打败刘邦吗?

很明显不能,刘邦虽然用兵不如韩信,但是用人是一流水平。而且韩信并不具备佣兵自立的条件。在韩信灭齐后他的手下蒯通劝他拥兵自立,此时楚汉相争也到关键时刻,项羽也派人来劝说韩信三分天下。但是韩信都没有这么做,史书记载的是韩信是这么回复项羽的:“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幸为信谢项王!”就是说韩信在项羽那边不得重用,但是刘邦重用他,他背叛汉王是不吉利的,就算自己死了也不会背叛汉王。这似乎表明韩信不佣兵自立是因为刘邦赏识他,他不忍心背叛汉王,这是一部分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韩信根本就没有反汉的条件。

首先韩信的兵都是刘邦给的,韩信也是直接被刘邦拜封为大将军的,所以韩信在军中并没有根基,他能成功不是靠自己的军队,而是靠刘邦的汉军。如果韩信造反,那些汉军有多少会跟随他一起反就不一定了。

其次就是韩信没有根据地。虽然韩信一直在外打仗,但是一直到韩信灭齐前都没有被刘邦封王裂土,后来被封为齐王还是韩信自己要来的。也就是说韩信一直都没有根据地没有大本营,没有大本营怎么敢轻易拥兵自立,庞大的军队没有补给怎么存活下去。刘邦也是一直防着韩信的,在登基后封韩信为楚王,但是第二年就把韩信被贬为淮阴侯了,自始至终韩信都没有时间经营自己的根据地。

最后就是韩信没有自己的亲信。韩信是在楚汉相争时被刘邦启用的,但是楚汉相争只有短短的四年,韩信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很难建立起自己的心腹亲信班底,而且军中许多重要的职位都是由刘邦的人担当,韩信如果造反只靠他一个人是无法完全掌控军队的,所以根本不会去造反。

汉初三杰萧何、张良、韩信,只有韩信不得善终,毕竟这么一个功高震主的军事天才,在天下已定的情况下对皇帝是个威胁。即使韩信从来没想过反叛,但是皇帝想除掉你,你就得死,历史上杀开国功臣的皇帝数不胜数,韩信的死,也颇为可惜啊。


风尘讲历史


韩信果断拥兵自立,灭刘邦是分分钟的事情,假如当时项羽还活着,韩信连动手都可以省了。

刘邦一辈子最怕的两个人,一个是项羽,另一个就是韩信。

刘邦和项羽交战的时候,唯一次“胜仗”就是趁项羽在齐国平定田氏兄弟叛乱的时候,他偷袭了项羽的都城彭城。结果项羽回兵3万就把刘邦的56万大军打的鸟兽散尽,刘邦逃得那叫一个狼狈,就连一双儿女还被他踹下车十好几次。
(韩信剧照)


这还不算完。

一次,一个叫纪信的人给做了替死鬼,另外一次听从陈平的计谋,用两千名妇女做了“挡箭牌”,如此一来,刘邦才虎口脱险。

鸿沟议和之后,项羽带兵撤退,刘邦听从张良的计谋撕毁和约,趁项羽不备从后面追杀,结果20万大军又被项羽打的溃不成军。事实上,项羽之所以和刘邦和解,并不是项羽打不过刘邦,而是因为当时韩信占领了齐国,威胁项羽的后方安全,彭越又隔三差五在后面捣乱,龙且的20万大军又被韩信消灭,因此腹背受敌,不足10万兵马的项羽不得已才退兵。所以说,韩信只需按兵不动、坐壁上观,项羽早就把刘邦收拾了,那还用得着自己动手。
(韩信剧照)


对于韩信,刘邦更是处心积虑的提防。韩信灭赵后,刘邦二话不说就把韩信20万大军给带走了。垓下合围结束后,韩信还在睡觉,刘邦就潜入韩信大营,然后摸到韩信的大帐,直接把帅印揣进怀里。韩信的30万大军,再次被夺。这就说明刘邦惧怕韩信,心里没底,只能用这种方法制衡韩信。

韩信被贬为楚王,没过多久又操练出一批精兵,当时有人告发韩信谋反,刘邦的第一反应就是惊慌失措。之后,刘邦又问陈平怎么应对。当时陈平反问刘邦:“以皇上的兵力能打的过韩信吗?”刘邦连连摇头说:“不能”,这就说明尽管韩信被降为楚王,但是推翻刘邦也是易如反掌。

事实上,韩信根本就没有反心,但刘邦还是寝食难安。于是陈平献计,刘邦伪游云梦泽,而计擒了韩信,直到洛阳才将韩信释放。之后,刘邦又把韩信贬为淮阴侯,放在自己眼皮底下,形同软禁。

韩信被贬为淮阴侯直到被杀的六年里,刘邦从来都没有放松对韩信的警惕。如果陈豨造反成功,韩信利用官奴也能占领长安,从而与陈豨里应外合消灭刘邦。

(韩信剧照)

总结:韩信灭刘邦的机会很多,只不过他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刘邦又善于笼络人心,韩信被感动的一塌糊涂,所以韩信坚定的服从刘邦领导。即便后来韩信没有了一兵一卒,依然可以捍动刘邦,只不过遇到了陈豨这样一个猪一样的队友。

感谢朋友们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国史春秋


韩信是兵家,打仗拿手。就像韩信当初自己的评价一样,说他是可以统领千军万马的统帅,而刘邦则是可以统领十几二十个能领千军万马的统帅之人。历史也确实如此,刘邦能收服英布和彭越等等了一方诸侯。试问英布,彭越等人能服从韩信吗?很明显不可能的。刘邦和项羽都有自己长期经营的大后方支持。韩信刚刚打下来的齐国怎么能相提并论,再者韩信不蠢他若自立楚汉肯定第一个灭的就是他。不要问我为什么,很简单的道理韩信就相当于刘邦和项羽的家奴。肯定是谁也不愿意跟自己的家奴并立吧!项羽肯定这样想:灭了韩信还收拾不了你刘邦。刘邦就会这样想:留着你韩信我左右都不是对手。迟早被拖垮。与其这样倒不如先灭了韩信,一是就此出一口恶气,二是没了你韩信我还有别的大将。至少还能和项羽有的周旋,万一一个不小心又出一个兵仙为我所用呐。所以很明显权衡利弊韩信自立,刘项必然先灭韩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