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為何能成為後世很多文人的偶像?看完這篇終於明白

杜甫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心繫蒼生,有“致君堯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不順,先是因李林甫編排了一場“野無遺賢”的鬧劇,而導致科舉之路不通。為求做官,他不得不遊走於權貴之間,渴望得到他們的引薦,卻屢遭失望,淒涼慘淡。困守長安十年間,他看清了上層統治者以及政府官員的罪惡,戰亂動盪,民生疾苦,以致他的人生態度和詩詞風格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杜甫為何能成為後世很多文人的偶像?看完這篇終於明白

杜甫的詩沉鬱頓挫,以史入詩,大水深流,言豐意遠,花繁枝遒,諸體兼工。因此杜甫被稱為“詩聖”,其詩被後人稱作“詩史”,他的詩歌影響深遠,為中國古典詩歌以及唐朝社會歷史變革發展探究留下了寶貴的素材。

雖然杜甫的才情沒有李白的那麼飄逸和帶有仙氣,但為何後世的很多文人都對其極其推崇呢?有的甚至把杜甫當做自己畢生的偶像來學習和效仿,這是不是跟杜甫的人生經歷以及其詩中所蘊含的文人疾苦使得他們總能在杜甫的人生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有關呢?請看下面這位網友對杜甫一生的個性總結。

杜甫為何能成為後世很多文人的偶像?看完這篇終於明白

1、少年不知愁滋味

公元712年,杜甫出生,離安史之亂爆發還有43年,當時還是盛唐。

杜甫出身士族,是名門大家,少年時期生活優渥,無憂無慮。

19歲到22歲,杜甫漫遊山東吳越等地,意氣風發,滿眼都是盛唐的壯美山河,期待著自己的美好人生。

24歲杜甫參加進士考試,雖然落榜,但依靠著父親的官職俸祿,倒也不大擔心自己的衣食花銷,還準備著去山東河北一帶遊玩。

32歲那年杜甫遇到了大唐的另一個驕傲李白,雙星閃耀,相見恨晚,兩人結下深厚友誼。

杜甫為何能成為後世很多文人的偶像?看完這篇終於明白

但是隨著年齡的增加,杜甫已不再年少,也開始考慮自己的前程,雖然祖輩上有些積蓄,但坐吃山空是不行的。一番深思之後,杜甫還是選擇出仕為官,他認為這是自己施展抱負的唯一出路。

於是杜甫開始了自己的漫漫求官之旅。

2、屋漏偏逢連夜雨

35歲那年,杜甫應唐玄宗“通一藝者”的昭告到長安應試,結果發現這只是一場作秀的鬧劇。眼看科舉之路希望渺茫,杜甫只能寄希望於拜謁權貴之路。

39歲這年,杜甫在唐玄宗舉行祭祀盛典之際,特獻三篇《大禮賦》,終於得到玄宗的賞識。卻不想只是待命在集賢院,等候分配,捱到最後仍是沒有音信。

杜甫為何能成為後世很多文人的偶像?看完這篇終於明白

杜甫悵然若失,剛剛看到一絲希望,旋即消失。此時的杜甫已經生活拮据,舉步維艱。一個官職對他而言不僅僅是一身的榮譽,更是生存的必要,他迫切需要那微薄的俸祿來維持自己的開銷。可想當時他的困頓和鬱郁不得志。

時間很快到了公元755年,這是大唐歷史上特殊的一年,也是杜甫人生重要的一年。

杜甫這一年43歲,終於得到了任命,官職河西尉,杜甫拒絕去上任這個小官。"不作河西尉,淒涼為折腰",就是為此做的詩。後來朝廷給他改為一個看守兵甲、管理鎖鑰的參軍,雖知這是個學無所用的職位,但迫於生計,杜甫也只能接受。而此時距他來到長安已經十年,人生最寶貴的歲月就這樣蹉跎逝去,黑髮變白,當年那顆年輕跳動的心也已失去了朝氣,慢慢適應了周遭這個腐敗迷亂的官場。

緊接著發生的一件事,對杜甫而言簡直是晴天霹靂。他的小兒子在老家貧困餓死。中年喪子,白髮人送黑髮人,這無疑是人生最悲哀的事。歷史上對這一段記錄甚少,但我們可以想象,對於杜甫這樣一個倡導忠孝仁義的儒生,是多大的打擊,生活的重擔從來沒有如此殘酷地壓的他喘不過氣。

杜甫為何能成為後世很多文人的偶像?看完這篇終於明白

還是這一年,沒等杜甫從喪子之痛中恢復過來,安史之亂開始了。

第二年,潼關失守,玄宗倉皇西逃,太子李亨肅宗即位。杜甫是年44歲,一介儒生,雖為微官小吏,卻憂國憂民不畏生死,隻身北上,投奔肅宗。不料途中為叛軍俘虜,被押到長安。

公元757年,杜甫冒著生命之險,逃出長安終於投到肅宗賬下。肅宗深為感慨,授為左拾遺,欲重用。不料好景不長,宰相房琯用兵大敗,杜甫因營救房琯觸怒肅宗被貶,之後慢慢邊緣化,不再受重用。

杜甫的短暫的仕途生涯也宣告結束。

3、一水之隔回家不得

從被貶之後到公元767年,杜甫55歲。這十年間戰事連連,狼煙四起,杜甫居無定所,在西南各地四處漂泊。因為沒有經濟來源,杜甫經常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只能去投奔族親和朋友,靠著各方的救濟才能勉強吃上飯。

56歲這一年,杜甫心力交瘁,而且隨著年齡越大思鄉之心越切。日裡夜裡閉上眼就看見故鄉的山水,那時的自己年輕灑脫,散步在熟悉的莊園熟悉的街道上,回望著鬢髮斑白的母親。他不能再等了,他迫切想回到自己的家裡,去看一眼那個生他養他的地方,哪怕一眼。

於是杜甫乘舟出行,經江陵岳陽北上,期間因為生活貧困和戰事兵亂,又被迫南迴。舟船一直在潭州附近彎來折去前進不動,北歸之路漸行漸遠。

杜甫為何能成為後世很多文人的偶像?看完這篇終於明白

公元770年冬,潭州,杜甫眼看著回家無望,他失去了最後一絲耐心,遺憾地閉上了眼,一代偉大詩人黯然離世,享年58歲。

如今,當我們誦讀杜甫的詩篇,看不到他對自己一生不得志的抱怨,留下的只有他對天下蒼生的憐憫,對勞苦大眾的仁愛。就像他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所寫: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結語——

中國古代的文人和士大夫,一直都有心繫蒼生,造福一方為己任的英雄情結,從杜甫的一生,他們看到了自己的人生縮影,即那種“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大愛情懷和濟世熱情。因此,後世的人們對杜甫以及杜甫的詩才能感受得更切,體味得更深,因而也就自然而然的把杜甫當做了自己的人生偶像。

正所謂:亂世貧賤不移志,自古儒家多憂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