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不願同流合汙,歸隱桃花源,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陶淵明:不願同流合汙,歸隱桃花源,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陶淵明是中國田園詩人的開山始祖,第一位寫有大量田園詩作,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影響了大量的唐宋時期的文人墨客帶來。更有甚者蘇軾視他為精神偶像,並且讚美其文風:似大匠運斤,不見斧鑿之痕。

1

陶淵明的具體出生日期不詳,沒有史料可考!字元亮,又名潛,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人。

身處於一個戰亂連年的朝代,讀書是唯一的出路!

陶淵明人生有的兩大目標:大幹一番事業他的曾祖父(為東晉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被封為大司馬,掌管八州軍事。)和活得瀟灑自在。

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古代文人都有安邦治國之志。

陶淵明也曾是一位懷有經邦緯國之志的少年。

陶淵明:不願同流合汙,歸隱桃花源,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30歲那年,江州刺史王凝之比較欣賞像他的文采,讓其出任江州祭酒。

可是像陶淵明這樣的人,在官場是混不開的!最關鍵的就是看不慣就是這個頂頭上司王凝之!

王凝之是赫赫有名的王羲之的兒子,老婆是詠雪才女謝道韞。出身書香世家,但有點過頭了,過於迂腐!陶淵明實在受不了,所以撂下一句話:“不為五斗米折腰”,傲然拂袖而去。

回到柴桑(今江西九江)廬山腳下的那幾間茅屋.

也許是為了說服自己,證明自己的選擇沒有錯吧?陶淵明一口氣寫了六首《勸農》:

悠悠上古,厥初生民。

傲然自足,抱朴含真。

也因為拒絕了人人羨慕的肥差,從此聲名大噪,成為當地青年隱士的偶像。

陶淵明:不願同流合汙,歸隱桃花源,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2

聽從內心,才能主宰自己的生活

陶淵明後來擔任東晉將領桓玄幕僚、南朝劉宋開國皇帝劉裕的參軍,出任州祭酒、主簿等職務,每次都做不了多久就辭職回家。

41歲那年,陶淵明最後一次出仕,擔任彭澤令。在彭澤縣,陶淵明分到了百畝良田。對於一百畝公田,他打算全部用來種高粱,因為高粱釀成的酒芳香撲鼻。為此,陶淵明心裡美滋滋的。翟氏堅決反對,她要種粳稻,因為酒不能當飯吃。二人爭執一番,結果各讓一步——五十畝種高粱,五十畝種粳稻。

上任18天,因查戶口得罪大地主,受上官刁難,再加上妹妹的去世!

他解印辭官,隨後寫下著名的《歸去來兮辭》。

“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

這次,他徹底歸隱鄉野,開始了歸園田居的生活。

陶淵明:不願同流合汙,歸隱桃花源,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人要麼孤獨,要麼庸俗。

陶淵明顯然選擇了前者。那種孤獨,他把它形容成一隻落單的鳥兒,“棲棲失群鳥,日暮猶獨飛”。一個“失”字,一個“獨”字,已寫出鳥兒冷冷的孤單。

正如古典詩詞專家葉嘉瑩先生評價的那樣:

在精神上,陶淵明掌握了“任真”的自得;在生活上,他掌握了“固窮”的持守,因此,他終於脫出了人生的種種困惑與矛盾,而在精神與生活兩方面都找到了足以託身不移的止泊之所。

3

陶淵明的處世之道:如果無法與俗中有惡的塵世同流合汙,那就歸隱山林,清靜自在。

回到了農村,陶淵明心情大好,詩興大發,他一口氣又寫了五首《歸園田居》。

陶淵明:不願同流合汙,歸隱桃花源,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陶淵明為何能夠堅定意志,最終選擇回到鄉野,為之吃苦受累?因為他清楚一點: 吾生夢幻間,何事紲塵羈?

人生如夢一場,又何必讓塵世羈絆自己的生命?

不過,陶淵明倒是和天下很多父母一樣,自己未能實現的志向,希望能由子女繼承。或者說,他不希望孩子像自己一樣“碌碌無為”。

陶淵明:不願同流合汙,歸隱桃花源,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陶儼長到14歲那年,陶淵明寫下詩作《命子》,除了用祖先豐功偉業激勵兒子之外,也寄予了他的祝願與期望:“日居月諸,漸免子孩。福不虛至,禍亦易來。夙興夜寐,願爾斯才。爾之不才,亦已焉哉。”

經常教導孩子們要珍惜時間: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雜詩》其一

他希望孩子們能夠學習勤奮刻苦:

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

他告訴孩子們要博愛:

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

——《雜詩》其一

他也會教導孩子們看淡生死:

向來相送人,各自還其家。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託體同山阿。

——《擬輓歌辭》其三

4

在陶淵明辭官回家後,有一位叫顏延之的官員,與陶淵明意氣相投,經常在一起喝酒。

後來顏延之被調到桂林,赴職經過潯陽,來看他。臨走前,留了二萬錢給陶淵明。他拿到這筆錢後,沒有上交老婆,補貼家用,而是全部送到酒家,方便今後過來飲酒。

有人說,從這件事反映出陶淵明的自私自利,他是一個不顧家的男人。若僅僅從個體的角度去看,其實也表露了詩人的品性:真實、自然、不自欺,也不欺人。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

陶淵明:不願同流合汙,歸隱桃花源,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那些瞭解陶淵明秉性的朋友,常常提著酒壺來看望他。一起喝酒,談笑風生,一提到政治,陶淵明就說:“我醉了,要先睡覺了,你們喝差不多就自己走吧。”

陶淵明雖然經常酒醉,但他卻活得比誰都清醒。

歷史就像一個局,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世人皆濁陶淵明獨清,他簡直就是那個時代的一股清流!

5

公元420年,劉裕廢掉東晉最後一個皇帝,建立宋朝,史稱劉宋。至此,兩晉時代結束,中國進入了歷時169年的南北朝時期。

消息傳到廬山,陶淵明望著地裡的莊稼,久久沉默。他回到草屋裡,提筆寫下了一首詩,併為這首詩寫了一篇長長的序: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桃花源記》

提到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大家可以通過這篇文章得知,詩人為自己,也為世代後人塑造了一片安寧祥和的世外桃源。在這裡,“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這樣一個安詳和平的家園,並非出自詩人白日夢的臆想,還是源自現實中遭受痛楚之後的理想追求。陶淵明生活在東晉與劉宋的過渡時期,時局動盪,民不聊生,民族之間激烈廝殺,利益集團之間激烈爭權。

陶淵明:不願同流合汙,歸隱桃花源,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這是一個多麼美好的故事,可是現實生活中沒有,又多麼令人絕望!他流著淚寫下最後六個字:後遂無問津者,然後在旁邊署下自己的字——陶潛

因為現實殘酷,同時渴望美好,所以,陶淵明寫出了《桃花源記》。從這個角度看,桃花源代表一種理想——自由自在的、迴歸自然的生活。

桃花源,就是陶淵明自己。屬於有勇氣與智慧去聽從內心、親近自然、真實活著的每一個人。

6

陶淵明:不願同流合汙,歸隱桃花源,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在陶淵明看來,人生看似漫長,其實極其短暫,就像一道閃電,一閃而過。在這麼一閃而過的瞬間,人似螻蟻,實在不必勞心費神去思量俗世功名,也不必計較得失對錯。

改朝換代後,陶淵明拒絕了別人的當官邀請,南山下定居下來,種田,飲酒,作詩,活成了神仙模樣。

晚年他還給自己寫了一篇自傳,叫《五柳先生傳》: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

我只知道我家後院有五棵柳樹,這就是我的號。以後我就叫:五、柳、先、生!

公元427年,秋風颯颯,60多歲的陶淵明感覺自己時日無多,回想起這一波三折的人生,竟有點感慨。

於是點燈披衣,提前寫下一篇祭文,名曰《自祭文》,他也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自己寫祭文的開山鼻祖。

在祭文中,陶淵明回顧了自己的人生境況與生活志趣——

我這一生雖清貧,住得昏暗簡陋,

常常斷炊,寒冬無裹身衣物。

可我仍懷著歡快的心情去山谷中取水,

揹著柴火時還邊走邊唱。

閒暇時看書彈琴,冬天曬曬太陽,

夏天沐浴清泉。

辛勤耕作,不遺餘力,心中總是悠閒自在。

這是我喜歡的生活,我過得很快樂。

我用盡了全力,終於過上了我想要的生活。

好的人生,是能遵從本性,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

那樣的生命,即便歷經波折,也是偉大的。

可我陶淵明不在乎當什麼偉人。

我只在乎,酒壺裡還有沒有酒。

陶淵明:不願同流合汙,歸隱桃花源,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清風來不來,都不妨礙我自盛開。

故臨死之前,他神情淡定,嘴裡反覆叨唸著一句:

“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