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之战,清朝明明赢了为什么还要签订不平等条约?

第一军情


发生在1883年至1885年的中法战争,清政府虽然丢掉了澎湖、葬送了福建水师,但取得了如基隆、淡水、镇海、临洮、镇南关、凉山等一系列陆上战斗的胜利,军事上而言,不能说失败,然而清政府却迫不及待的于不那么强,且已经陷入政治、财政危机的法国议和,使得发动战争的法国完全通过和约基本达到了挑起冲突的目的。这确实是中国近代史是最悲哀的一幕。

一般来说,只有在遭到军事上的明显失败以后,才会被迫签订不平的条约,然而清政府的行为显然不是被迫,甚至都有些迫不及待。但在命左宗棠办边防时,上谕中明确指出:“该国列在藩封,不能不为保护,且滇粤各省土地接壤,倘藩篱一撤,后患何可胜言?”,由此可见,老佛爷还是懂的唇亡齿寒的道理的。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清政府干出这种“不败而败”的事情来呢?

首先,清政府始终没有抵抗到底的决心

中法因为越南问题发生冲突后,清政府的态度比较软弱,领班军机大臣恭亲王奕欣,地方实力派人物李鸿章惧怕法国武力优势,没有抵抗决心,老李的外交态度,其实一直以来都是能不打就不打,忍让发展才是王道。所以战争爆发后,朝廷虽然向前线调兵遣将,支持刘永福黑旗军抗击法军,也在东南沿海组织抵抗,但始终寄希望于外交谈判和列强调停。即便是正式宣战后,公开或秘密的求和活动始终没有停止。

而且清廷的主战派也是一些不掌握实权打了鸡血的文人、湘系官员。大多时候,这些人多时意气用事,抗敌决心不坚定,被派往前线后畏缩不前,甚至在战斗中临阵脱逃。比如一开始激烈主战的经佩论在被派到福建任会办大臣后,再也不意气风发,高谈阔论,而开始期盼能够和谈成功。在战争中不做战守准备,居然允许法国舰队进入马尾军港停泊,在马尾海战中最后弃守逃跑。

正是因为清政府没有坚定的抗战决心,当法国作出放弃割地、赔款要求的让步后,清政府立即就统一签署和约。

其次,清军军备落后、国力虚弱,难以支撑旷日持久的战争。

说到底,战争最终还是要归于军事、和经济实力的比拼。大清王朝在此之前,搞了几十年的洋务运动,从国外购买新式装备、编练新式陆海军,军队战斗力较为以前确实增强,但也极其有限,因为足以应付近代战争的国防体系远远没有建立起来。

同时,清朝的海防更是漏洞百出,比如海防重地台湾,基隆之战前夕,炮台上只有洋炮五尊,炮台只有当门一面,敌人从旁边攻击,大炮却不能反击......南洋防务之空虚,可见一斑。

平日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可遗憾的是,清王朝烧了几十年“洋务运动”的香,还是个学渣,而“佛脚”也没有地方可以抱的。

严重的经济困难,也使得清政府难以支持旷日持久的战争,虽然朝廷财政有结余的银子,可问题是,这些银子,宁愿捂在口袋里,也不愿意拿出来支持军队建设哎。

再次,越南阮氏王朝公开投降法国,使得清政府丧失了援越抗法的依据

最悲哀的某过于,清政府本来是来帮助越南的,但是越南却投降了。

法国对越南的侵略是中法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之一,中越之间存在不怎么紧密的藩属关系,但是清政府援越抗法却具有保藩固边的双重作用,既承担了宗主国义务,又可以维护西南边疆安宁。

越南国王阮福时为了不使全越沦为法国殖民地,呼吁清政府出兵援助,但遗憾的是战争还没打完,他就死掉了,继任的阮福生惧怕法国人,在清朝和法国之间首鼠两端两面三刀,甚至不敢接见清朝官员,到了1884年6月越法签订第二次《顺化条约》,阮氏王朝公开宣布断绝与清朝的藩属关系,接受法国的保护,并将象征中越藩属关系、由清朝办法的国印、封册等送给法国代表当中销毁。这使得清政府失去了出兵的正当理由,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

更夸张的是,投降法国的越南阮氏王朝明令禁止百姓与黑旗军和清军往来,鼓励开城投敌......

最后,帝国主义列强偏袒法国,清政府在列强压力下被迫接受法国的和谈条件

被列强打怕的清政府,习惯在外交上寻求列强的调停,然而英法德美等国怀着不同的利益诉求争相调停中法冲突,而且在调停中一味偏袒法国。

最积极的英国一方面公开发对法国扩大战争并利用法国在战争的失利迫使法国接受英国的“调停”,而另一方面以长期战争将引起国内“民变”和列强干涉来恐吓清政府,并迫使清政府满足法国的要求下缔结和约。

软弱的清政府在列强的威逼利诱之下,最终妥协屈服。

总而言之,《中法会订越南条约》的签订,是中法双方互相妥协的结果。中法实力相差悬殊,清朝要去的对法战争的全貌胜利非常困难,而法国想要在失利的情形下端起内取得胜利也非易事,最后签订了这么一个不平等的和约,说到底,还是清王朝太弱了,也太没有骨气了。


文话史


前言:镇南关胜利固然是大捷,但是只是暂时打退了法军,对于整体战局并无根本战略性扭转。东南台湾、福建岌岌可危,越南法军可能卷土重来。在越南已经接受法国的“保护”背景下,为了一个已经投降的越南,在军事上没有任何优势的条件下,冒险与法国开战,是不明智的,以牺牲越南换取稳定,见好就收,才是上策。



清光绪十年 ( 1884年),围绕越南统治权,中法爆发战争。就整体而言,整个中法战争分为越南陆地战场,中国东南海域战场。


7月,法国远东舰队司令孤拔率法舰6艘侵入福建马尾,随后在马尾海战中,不到1个小时 击败福建水师,整个东南沿海再无海军可用。


当时“定远”,“镇远”皆已完工,但尚未回国,北洋舰队也还没有成军,东南已无海防。随后,法军多次进攻台湾,对福建,广东等沿海造成不小的压力。

在越南陆地战场,老将冯子材在镇南关率领军队击败了法国军队。

但是,随后在1885年(光绪十一年)6月9日,北洋大臣李鸿章与法国公使在天津签订《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很多人认为中国是“不败而败”。其实这是错误的。

镇南关的胜利在整体上来说也只是暂时的打退了法军,法国在越南南部还有大量的主力。论军队的武器,人员素质,根本无法与法国比较,镇南关战役固然是大捷,但是也是惨胜。虽然有黑旗军的增援,但是根本不能总体扭转战局。很难保证一旦中国与法国再次开战后,已经得到增援之后的法军若是全面开战,中国会不会再一个“镇南关大捷”,若是失败,广西门洞大开,损失更大。

再说东部沿海,中国福建水师全灭,北洋舰队尚未起军,东南海防荡然无存,法国舰队可以四处游荡,台湾,福建岌岌可危。比起越南,东南沿海才是更重要的。

另外越南已经与法国签署《顺化条约》,接受法国的“保护”。法国可以“合法”进入越南,中国为了已经投降的越南,再次冒险,在没有任何优势的条件下与法国一战,未免得不偿失。中法条约主要内容:清政府承认法国与越南订立的条约;在中越边界保胜以上和谅山以北指定两处为通商地点,允许法国商人在此居住并设领事;法军退出台湾、澎湖。

中国并没有支付赔款,也没有割地,只是中国放弃越南的宗主权,法国退出台湾。中国以牺牲越南为代价,换取台湾地区的稳定,这对当时国力弱小,军事上没有任何优势的中国来说,是比较合算的。


宣子溪


纵横国史来回答这个问题。

1885年3月的镇南关大捷,扭转了整个中法战局。法军在镇南关惨败的消息传到巴黎后,引起了法国统治者的巨大震动和惊。3月30日,对费理内阁久不满的法国人民成千成万地涌上街头,游行示威,包围议会,高呼打倒茹费理的旦号。茹费理内于当天晚上倒台。

然而正当抗法斗争胜利在望的时候,清政麻竟向战败的法国求和,于1885年4月7日命令前线停战。纵横国史觉得原因有这么几点:

第一、清政府怕战争激起“兵变”或“民变”,而且清政府也被打怕了,屈辱求和。李鸿章等人在清政府被迫宣战后,虽不敢再像以前那样公开地进行求和活动,多次建议慈禧太后适可而止。慈禧太后、奕等人担心战争长期打下去会激起“兵变”或“民变”,也希望能够寻找机会与法国议和。自1884年10月以后,李鸿章就在慈禧太后等人的支持下设法继续与法接触,或明或暗,一直没有停顿过。对李鸿章的乞和。

第二、西方列强施加压力。英、美、俄、德等国为了本身的利益,这时也都争相“调停”。他们一起压迫清政府向法国妥协。

俄国见对华战争给法国带来了内政、外交和财政上的重重困难,唯恐其盟友因对华作战失利而被削弱,使它在欧洲失去牵制德国的力量,曾多次威胁总理衙门尽快向法国妥协。

德国在法国侵略中国本土后,虽然一改幕后支持而为公开撑腰,但它不希望法国将侵华战火扩大到东南沿海,以免引起英国不满并迁怒于己,因而也劝告中国对法安协。

美国为了在东南沿海扩大贸易,并防止法国占领自己久已瞩目的台湾,几次通过驻华公使杨约翰煽动总理衙门及早结束战争。

拥有对华贸易绝对优势的英国,这时既恼怒法国违背承诺炮击东南沿海,影响了自己在华的既得利益,又担心抗法斗争的胜利会鼓舞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意志,急欲插手干涉。它公开反对法国扩大战事,强硬表示:“不希望中国市场由于长期战争而枯竭!”

法国看到英国态度骤然强硬,又因国内已出现了兵员短缺、财政匮乏、政局不稳等许多困难,表示愿意接受英国的调停。英国政府便授意总税务司赫德在中法之间弃走。清政府对赫德十分信赖,镇南关的失守又使其对战争能否取胜失去信心,授权中国海关驻伦敦办事处的英人金登干

于1885年2月27在巴黎外交部进行秘密议和。

但是战场形势的急剧变化,使中国在军事和外交上都处于有利地位。赫德唯恐清政府变卦,一面不断以长期作战会引起国内“民变”和列强干涉来恐吓清政府,建议立即与法国缔结和约;一面电促金登干相机行事,设法签字,造成既成事实。清政府在镇南关大捷后,对议和之事曾有过犹豫,担心军民反对,也怕一些大臣不满。但李鸿章等人却主张“乘胜即收”,致电总理衙门说:“谅山已复,若此时平心与和,和款可无大损,否则兵又连矣。”慈禧太后采纳了他们的意见,决意乘胜求和,并于4月4日授权金登干和法国签订了《巴黎停战协定》。对此,连法国政府都感到非常意外,惊呼“简直不能想象”!

4月7日,清政府命令前线各路军队于4月15日停战,25日撤兵。清政府授权李鸿章在天津与法国驻华公使德诺于6月9且正式签订《中法新约》。中法战争是中国人民反对侵略并取得胜利的战争,但转眼之间却被清政府的妥协投降路线葬送。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


纵横国史


中法战争(清法战争1883年12月—1885年5月)法国入侵越南后进而侵略中国引发的战争。

战争爆发后,法海陆军虽数次战役占上风,却未取得奠定局势的战略大胜,其舰队海战胜利,一度攻占到台湾基隆,但沪尾一役法军受挫外加疫病横行,未实现夺取台湾岛的战略目的;清军初期陆海皆惨败,但后期台湾和杭州湾防卫较为成功,其中冯子材指挥的镇南关之役给法国带来巨大伤亡,以至于时任总理费里垮台。

清政府立即以此为筹码,两国和谈,签署《中法新约》,越南宗主国易主,随之而来签署一系列不平等协议。

签约原因

一:清政府过于软弱,实行妥协政策。虽镇南关大捷后,清在军事和外交上都处于有利地位。但实际自开战以来,清政府害怕和法交战会引起“兵变”“民变”,不断在明里暗里和法国求和。此次大捷正中下怀,以李鸿章为代表立马主张“见好就收”,以此为契机双方和谈。

二:其他西方势力施压,以英美为首的侵略者担心此次清政府全面胜利会引起连锁反应,激起中华大陆官方和民间的抵抗狂潮,如此一来己方在华利益必然受到极大威胁。由此,他们极力施压,迫使清政府妥协。

此次反侵略战争,用当时的话来说即“法国不胜而胜,吾国不败而败”。清的无能导致唾手可得的胜利果实被送葬。

以上。


木剑温不胜


"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中法战争一直饱受诟病,也一直被用来当作说明清政府腐败无能的典型案例。战争的过程和结果想必大家都很清楚,我就不再赘述。清朝对外妥协的政策是清政府与法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原因之一,

但我查阅相关资料后发现这件事清政府也有着一些无奈(当然这不是丧权辱国的理由)。

镇南关大捷后 陆军实力并没有提高

尽管清军在老将冯子材的率领下取得了镇南关大捷,但清军并没有扭转战局,形式也没有朝着向有利于清军的方向发展。虽然清军取得了胜利,但那也只是惨胜。清军的整体实力仍然比法军弱,在随后的山西战役、北宁战役中清军依然连连失利。

相关资料表明,镇南关战役之后,黑旗军(抗法前线的主力之一)仅剩500人,而且因为兵饷不足,一时间难以补充新的兵员。因此惨胜之后的清军很难发动有效的反击。

海上战场一败涂地

虽然在陆上战场清军觉得了一定的胜利,但在海上战场清军输的一败涂地。法军占领了多处重要据点,最后澎湖失守、台湾孤悬海外。

面对此种困境,清军毫无对策。

法军主力未损,并且做好了反攻准备

法国的参战兵力最多时也只有2万人,所以法国在镇南关大捷中只是损失了部分军队,其实力仍在。而且法国如费里内阁下台没多久,法国议会就通过了5000万法郎的增兵议案,随后没多久又追增了一亿五千万法郎。

列强干预

在中法战争中,清政府面对的不仅仅是法国,许多列强都妄图从中分得一杯羹。尽管列强之间存在着矛盾,但他们对中国的政策是相同的,他们绝不会允许有利于清政府的事情发生,

所以在中法战争中,很多列强都明里或暗里与法国政府有着勾结。战争在继续下去,难免会有其他列强直接参与其中。

我个人认为以上因素也是清政府做出“乘胜而收”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这些客观因素,我只能说我理解清政府的处境,但我并不赞同清政府的做法。清政府太缺少骨气,没有那种勇于“亮剑”的精神!失败了又如何,抗日战争我们不也挺了过来么?


以上只是我的个人观点,不知道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喜欢历史和军事史的朋友可以点一波关注!


战情解码


清朝在甲午战争前,虽然经历了外国列强的各种欺凌,但依仗着200年积攒下来的雄厚家底硬是抗住了所有打击,甚至在必要的时候取得了某些胜利。

比如爆发与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的中法之战。这场战争在清朝老将冯子材的有效指挥下取得了大胜,直接导致法国内阁倒台,对法国触动很大,法国不得不与清朝进行谈判。这场战争也是清朝近代战争中取得为数不多的一次胜利,同时,这场战争也让越南彻底脱离了清朝掌控。按理说,成王败寇,清朝赢得了战争应该向法国索取战争赔偿才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清军不仅主动撤军,还主动开出优惠条件给法国,签订了中法新约这一不平等条约。

清朝之所以签订不平等条约,主要是由于以李鸿章为首的主和派认为应该见好就收,免得遭来法国的严厉报复。其次,清朝内乱不已,清政府没有更多兵力应对法国的报复性打击。最重要就是,软弱无能的清政府只顾自保,对于国家的未来熟视无睹。

另外,在军事力量对比上,清朝虽然号称有百万之众,但真正具有战斗力的部队并不多,清政府倚靠地方武装难以和近代化的法国新式部队抗衡。当然,清朝上下没有同仇敌忾的决心和意志,更没有现代国家的思想,只要法国不生事,不威胁清朝统治,那么清朝何必与法国这样的世界列强死磕到底呢?(欢迎关注第一军情,若有其他问题,请军迷朋友们在评论区留言。)


第一军情


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因为清朝政府被打怕了。从清朝时期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咱就不说了。咱就从第二次鸦片战争说起,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俩次大沽口战役,第一次大沽口战役清军败,清政府和英法签订了《天津条约》,英法不满足,1859年以换约为机挑起战争,也就是清军和英法联军在大沽口交兵,二次大沽口战役。

二次大沽口战役清军击败了英法联军,胜是胜了,结果第二年1860年,遭到英法的报复,英法集结了重兵攻进北京,吓的咸丰帝带着慈禧逃到了热河。英法烧杀抢掠,火烧了圆明园。

中法战争确实是“冯子材”老将军指挥有度,清军赢了,但慈禧是经历过大沽口赢了的教训,在怕法国报复,所以中法战争,清朝明明赢了,未败而败和法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说白了就是清政府被洋人打怕了,打水了。要说“中日甲午海战”清政府有胆跟东洋人叫板了,其实那是正好赶上慈禧过生日,东洋人搅了慈禧的心情,之后的义和团惹的八国联军进北京,慈禧逃亡西安,这是慈禧从北京俩次逃亡了,清政府被外国人打怕了,打水了,见了洋人就怕。中法战争也一样,清军虽然赢了,但慈禧以二次大沽口战役为鉴,以丧权辱国来讨好法国人。


夏有凉风61


类似的问题回答过一个,我想我们不能认为清政府在中法战争中取得了胜利!大清的海军被法国人打败了,陆上的多个战场也是一败涂地,大清的军队仅仅是在镇南关取得了一个阶段性的胜利,只是挫败了法军进攻的锋芒,没有打击到法军的主力,在远东法国的军队主力没有受到损失。而且因为战事不利,茹费理政权被法国的议会推翻,他们的要求肯定是要扩大对大清国的战争,增兵进攻!你当时大清的国力,能不能够打败法国从欧洲调来的精锐部队?我想大家应该心知肚明。也就是说,仅仅是在远东的法国军队,大清对付起来已经是没有胜算了,如果法国再从国内调来几千军队的话,大清的军队就真的是没咒念了。

所以在当时,议和对于大清国来说是最好的选择,不然的话损失更大。法国强而清国弱,这个是不可能改变的事实,我们不愿意承认,也没有办法。


帝国历史观察者


一次战役的胜利,无法挽回整个战略的劣势。慈禧是一个女人,委曲求全,认为见好就收。其实在广西,侵略者未必能胜。没鞋穿的不怕穿皮鞋的,广西人就是这种心里。抗战时桂林战役,民团老的多,他们就不怕死,沿漓江放竹排,竹排靠上日军的汽艇汽船就引爆,同归于尽,都六十了,自认为博得值。慈禧、李鸿章不懂这个心理。


安平144796971


主要是李鸿章鸡肠肚、心胸狭隘,眼看自己的政敌左宗棠在军事上凯旋连连,一再赢得胜利(前不久刚刚收复新疆),心中妒嫉陡然而生,唯恐左宗棠在朝廷的声望压过自己,而朝廷会慢慢不信任自己,于是采取这种“阴招”——签订这种“虽胜却败”的卖国条约(《中法新约》),从而让左宗棠没有重新进入权力中枢的机会。这也是左宗棠听到李鸿章签的这个卖国条约后,大骂:“十个法国将军,也没有一个李鸿章坏”!“李鸿章将被中国人咒骂千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