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與《易經》是什麼關係?

國苑芳華


《道德經》與《易經》是兩個同源而異流的思想體系。

《道德經》是道家思想最主要的經典著作,《易經》是儒家最重要的經典,五經之首。

魏晉時期玄學大興,《易經》,《道德經》,《莊子》合流,稱為三玄,成為玄學基本經典。

《道德經》的作者是老子,《易經》自伏羲畫卦,文王,周公系卦辭,爻辭,至孔子作十翼,經歷了漫長的創作過程。

《道德經》在本體論上提出了道的概念,以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宇宙演化模式。

《易經》也有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說法及易象圖示。

二經於此有異曲同工之妙。

《道德經》強調了矛盾對立,相互轉化的樸素辯證觀點。

《易經》以陰陽消長的哲理與《道德經》相呼應。

《道德經》尚柔守慈,傾向迴歸與收斂。

《易經》觀照天下,如乾之剛健不息,坤之厚德載物,與時浮沉,無有偏頗。

《易經》源於上古卜蓍,其對天道,地道,人道的思考,形而上之陰陽學說對老子《道德經》肯定有很大的影響。

孔子與老子同時代,師事老子,對老子神龍見首不見尾的人格魅力和學問深度無比佩服。在政治理想的踐行上,孔子顯得更加積極,如乾之健,自強不息。老子則表現出其返璞歸真,超然物外的智慧。

《道德經》主張小國寡民,而孔子理想恢復文王周公的禮樂之制,漸至於大同。

《道德經》和《易經》兩經有同有異,互相影響和補充。都用詩一般的語言闡述深妙的天道,地道,人道。《易經》因為包含卦爻彖象,數理象佔多方面的內容,文字形式上更是多彩多姿。

兩部經典在中國文化史上如泰山之與北斗,黃河之與長江,實難分其軒輊。





草堂易安


《易經》和《道德經》的關係淺說

關於《周易》和《道德經》的關係問題,我覺得應該先從兩者的歷史淵源開始討論吧。

第一、《周易》按照司馬遷在《史記》裡的說法是:伏羲氏創造的八卦,而後經過周文王的推演八其八,六十四。是周文王在伏羲氏八卦的基礎上發揮成了《周易》六十四卦。孔子晚年才注意到《周易》的意義和巨大價值。所以司馬遷說“孔子晚而喜《易》。”並且有“行止在囊,韋編三絕。”的典故。以上是《周易》從創造到定型的基本歷史脈絡。

太史公司馬遷的這個說法,肯定是得有所據和考證過的。儘管後人有爭議,但是沒有別的說法比這更可信了。畢竟,司馬遷接觸的史料,古籍,拜訪過的漢代宿儒(前身是大秦朝的博士)。絕不是今天的史料和所謂的專家教授能夠相與並論的。

說到這裡,我覺得有如下幾個問題有必要先行討論。

1、八卦是伏羲氏創造的,這點古來很少有異議的。伏羲氏在炎黃之前,那個時候有無文字無從考證。但是,畫八個卦的符號。完全是有可能的。總比什麼河出圖,洛出書可信,畢竟八卦總是人畫的,不像河圖,洛書說什麼神龜負圖,麒麟載書之類的。至少前人說八卦是人創造的,這個說法已經很科學,很難得了。我們的陰曆曆法,百姓稱為農曆現在還與西曆並行而用。在夏代那個時候,人的認知侷限性和自然條件下,先民就能測度天上的日月星辰運行規律,算定日月歲差,以從事農時的種收。由此來看,在遠古伏羲氏能畫八個卦的符號,應該不難。

2、關於周文王羑里演《易》的說法。文王在羑里,被囚禁七年之久,把人皇伏羲的《易》之八卦發揮集成為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五千多字,也不是不可能。畢竟商末周初,已經有簡書的存在了。所以,司馬遷說文王演《易》為六十四卦,我覺得不應該有問題。

3、關於三《易》之說。得何古人所授,出誰人之口,我不知道。但是根據《易經》的內容,演變史和各家的《易經》著作來看。我認為根本沒有什麼《連山易》,《歸藏易》。最大的可能就是《易經》在不同朝代的不同稱呼。“夏曰《連山》,商曰《歸藏》,周曰《周易》。”只是《周易》在夏、商、週三代的不同稱呼,並不是什麼夏商周三代原本各有一部《易經》到周代殷商之後前兩部失傳了。因為《易經》不同於小說,文章,戲曲劇本,這些你可以創作或者另起爐灶。《易經》它本於陰陽八卦,以周文王至純大德,也不過做了《易經》的發展推演工作;以孔子之至聖,也不過在伏羲,文王的基礎上做了下《周易》的解釋工作。孔子,刪《詩經》,訂《尚書》,作《春秋》。唯獨於《易經》孔子不曾增減,更改一字,只作註解。以周文王至純之德,孔子至聖之資,都不能捨伏羲氏而另創《易經》。夏,商二代,有何能人?能捨伏羲氏而各創一《易經》哉?因此,“古有三《易》之說。”我不敢信。“夏曰《連山》,商曰《歸藏》,周曰《周易》。”是伏羲氏一《易》而三別名而已。哪裡來的什麼古有三《易》之說。真不知道這個說法是哪個古人,所受於何人之說。後人不察,轉而附會,正所謂道聽之而途說之,德之棄也。

(至於什麼先天八卦,後天八卦,伏羲氏卦位,文王卦位,數派,理派,義派云云的。對於這些穿鑿附會,讖緯小術,何足以登君子之堂?遑稱與之辯論了,所謂君子不屑與辯者,正是這類小人。拿著聖人的《易經》自封大師,招搖撞騙,占卜禍福,妄言吉凶,煽惑無知百姓。兜售其小智術,以達斂財邀譽之目的。是故,孔子曰:“未有小人而仁者也。”遠離這些《易經》大師,遠離這些《易經》算命騙子,就是最大的逢凶化吉。)

第二、《道德經》是老子的著作。但是和《易經》相比《道德經》的歷史比較清楚。雖然,近代很多國學大師,包括梁啟超等。懷疑派,考證派認為《道德經》是戰國時代學者編輯拾綴的格言警句。並且說不是成於一時,一人之手。甚至於懷疑老子,歷史上沒有其人,而是《史記》杜撰的一個人物。以飽學之士,而有此疑,誠是令人費解。

清末民初,這些大師和懷疑一切古籍的人士。之所以會那麼的激進和凡古皆疑。我認為原因不外乎以下兩點:

一是、受西方治學者的影響,說什麼以客觀科學的方法,以西方的治學方法研究中國史;(典型的一時醉心西方厚於彼,必薄於此。)

二是、《道德經》的傳世本,把《道德經》分為八十一章。再加上清代考據學的餘緒。最後矯枉過正,不但懷疑古籍本身的真偽。甚至於懷疑作者有無其人。唉,對這種治學方法,我不知道該批評其過激呢?還是該讚揚其認真?

。。典型的兩個實際案例:

1、《帛書道德經》的出土,證實了《道德經》是老子的著作並且是出於一人之手。雖然,懷疑派還不死心,但是懷疑派的意見基本是聞者掩耳,視者閉目,沒人聽了。

2、《孫子兵法》被近代疑古派,懷疑是孫臏所做。還說什麼孫武子,歷史上沒有這個人,是司馬遷杜撰的。後來銀雀山《孫臏兵法》的出土,又給了疑古派一巴掌。(幸好那些國學大師逝世了,如果他們還活著,真不知會作何感想。)

由此來看,治學者先入為主,先有結論再去找論據和證據。這樣得出的看似壁壘森嚴,天衣無縫,讓他人無懈可擊的結論。有時候卻恰恰與事實真相相反。當然於古人,古事,古史,古籍不應該全信其說,但是也不能無底線的,固執的,自以為是的,憑空臆想式的去隨便懷疑去。不然,會誤人誤己,鬧出笑話來的。辛辛苦苦的做了一輩子學問,到頭來反倒被學問所誤,豈不可惜了。

第三、明瞭《易經》和《道德經》各自的起源,演變和發展史之後。再來討論兩者的關係就好辦了。

1、《易經》在時間上早於《道德經》。所不同的是:《易經》的完善非成於一人一時,看其六十四卦爻辭可知。而《道德經》是出於一人成於一時,今天來看這是定論,這點應該是沒有異議的。

2、從理解上講兩部經書都很難讀懂。相比較而言《易經》的規定性,邏輯性,還有它的數理工具。應該是一套內在邏輯相當嚴密和完備的體系。《論語》:“子不語怪、力、亂、神。”所以子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子所雅言《詩》、《書》執禮。可見,孔子平時講學授徒,罕言鬼神。但是《易經》卻有多處言鬼神的。譬如《周易·睽卦》的“載鬼一車。”《周易·繫辭》的“知鬼神之情狀。”等。而《道德經》通篇五千多字,就一句涉及鬼神。“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五千多字的《道德經》只是圍繞道和德展開論述的。《帛書道德經》不分章節,就兩篇。一德篇,一道篇。《帛書道德經》德篇第一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道篇第一句“道可道也,非恆道也。”無論是《帛書道德經》還是傳世本的《道德經》都不承認鬼神的存在。所以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為自然,是最大的,是一切的主宰。並且是先天地而有的。所以說“有物混成,先天地而生。吾不知其誰氏之子,像帝之先,強字之曰道。”

3、《易》兼三才,包萬物,無所不言。《道德經》只論道德人事而不言鬼神。兩者的範圍不同,側重點也不同。但不能因此就說,《易經》包著《道德經》。《道德經》沒有《易經》大。因為兩部經書,不能做這樣的直線比較。因為雖然《易經》號稱包羅萬象,但是《易經》是以乾坤為基礎,再怎麼變化萬千,論的也是天地之間的事物。但《道德經》還有一句“先天地而生。”所以,兩者不能簡單比較誰大過誰。

4、《易經》和《道德經》都具有合理的邏輯以及深刻的辯證法,並且都各自是一套完備的體系。作為個人,兩部經書無論是哪一部只要你能理解其精義,實踐其真理,我想於人生觀的塑造以及個人的修養都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所謂的“智者觀其彖辭,思過半矣。”

5、《易經》也好,《道德經》也罷。不能因為什麼它是儒家經典,他是道家經典。去人為的製造界域。畢竟,分派別,都是後人的事兒。而《易經》和《道德經》都是我華夏先民的智慧結晶,不易定理。孔子於衛主蘧伯玉,於周適老子,遊鄭於子產,於齊學樂,之楚接狂與而不得。聖人之量,何有門派之分,家宗之別?“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善而從而已。”為什麼後人分裂為百家九流。這或許就是“聖而不可知者也。”無往而非天理吧。


烏有村人


《道德經》與《易經》的關係,最簡單的回答是兩本書、兩本經典理論著作的關係。明確而又不完全準確的說法是,《道德經》是中國“道家”思想最具代表性的經典著作,《易經》是中國“儒家”思想最具代表性的著作。

之所以說明確而又不完全準確,是因為“道家”之後形成的“道教”,不僅把《道德經》,而且把《易經》也列為他們的經典著作。而儒家歷代的傳承者、學問大家,也是共同把《易經》、《道德經》列為必讀的文化、文獻經典。

我們知道,《道德經》的著作者是老子,《易經》“十翼”或“傳部”是孔子帶其弟子們所作。一方面,孔子曾拜老子為師,“孔子問道於老子”,至少有兩次的歷史記載。另一個方面,《易經》“經部”更為久遠,“文王囚而演《周易》,即《易經》“經部”是《周易》,為周文王所推演,早於《道德經》,老子作為周王室圖書館和國家博物館館長,很可能是研究過《周易》,並極大的吸取了《周易》中各種思想和智慧的。第三個方面,我們現在通常所說所見的《易經》,基本都是包括《易經》“經部”(由文王推演、以64卦為主題),和《易經》“傳部”(又叫“十翼”,是由孔子及其弟子所作)的《易經》。

簡單梳理後,即:《易經》“經部”早於《道德經》,而《道德經》又早於加註“十翼”後的完整版、哲學化了的《易經》。

從這兩部經典的內容看,《道德經》有明顯汲取《易經》“經部”的思想文化和哲學思維的內容,但《道德經》層次更高、難度更大。或者說,在一定程度上講,《道德經》講的是“道”,《易經》講的是“理”,《道德經》講的是“德”,《易經》講的是”行”。

個人體會:《易經》是研究變化、及變化規律的學問,《道德經》是在變化規律之上,研究“道”的學問,是研究“道”、“德”及二者辨證關係的學問。還一點個人體會,《易經》傾向於“王之輔者”的學問,《道德經》則更傾向於“王者”應掌握的學問。


沃克特爾


其兩者關係,其共同點都是闡述宇宙生成、發屢、變化規律的科學。其不同點。《道德經》一是闡述宇宙萬物生的科學;二是闡述宇宙本質是公、正、善和宇宙性質的七之(細情略);三是賜教人怎樣靈脩才能提高靈的層次迴歸宇宙,成為宇宙的新生靈(這是重點和核心)。而《易經》是賜教研究者怎樣認識宇宙變的規律叫易者變也。可是自周朝以來人們就學偏了,成了預測學了。在此對研修《道德經》者再多說幾句。一是要選用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老子》,原始版本。因為《道德經》以是經後人修改一千多學次,已把老子精髓給修改沒了,就得不到真果。這是致關重要們。二是研修一定要用靈讀才能更有效。三是唯獨信老子這一個師父,才不致於被邪靈領去。總之請不要盲目研究。


伊尹597


道德經這個名稱是後人起的,意在把老子的五千言分成道和德兩部分來歸納和講述。這樣是不妥的,仔細閱讀和理解老子的話,道和德在很多地方表述都是連在一起的,應該叫《老子》或《老子的思想》準確些。

“道”和《易經》最大的相近之處,就在於對自然化生萬物的論述:

一、“道”的生化: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二、《易經》的生化: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陰陽)、兩儀生四象(天地火水)、四象生八卦(乾坤震兌艮巽坎離)、八卦再生64重卦、64卦再無限生化。

三、“道”和《易經》的化生過程相當比較:

道相當於無極,道生一相當於無極生太極,一生二相當於太極生兩儀,二生三相當於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64重卦,三生萬物相當於64卦再無窮生化。


空逍


這個問題終於有人提了。這就很有意思了,我知道幾乎沒有人答對。

只能提一個矛盾出來,大家思考,一起討論。

道德經是易經的解讀和補充。卻又是一個在老子面前稱學生的孔子作了易傳。這就有個矛盾,不如人學問的人解了有學問的書,有學問的人又寫了另外的書解釋學問。故這個意義上道德經高於易經。

但易經又被更多的人認同是書中之祖,就是易經高於道德經。

此時此刻就可以簡單的推出來一個結論,即凡有此爭論的都不懂易經和道德經。!

如何懂得道德經和易經呢?不能說,所謂文無第一,大家有興趣的話關注一下我,慢慢的聊聊什麼是哲學,慢慢的知道什麼是易經和道德經。


路上有長生果


《道德經》和《易經》,兩經一脈同源,兩經共同點,深究中華傳統文化本源,他將永恆超然的慧學文化,揭示了宇宙起源,萬物創生及自我修練的超然機密,您將從中找到有關教育,工作、輪迴、自覺等等的切實指引。

《道德經》和《易經》,這兩部經典總結及概述了所有這些慧學文獻。因此,人只要閱續《道德經》和《易經》便能吸收經書的精華,這兩部書會給科學發展提供無數的線索,並且能夠開啟更多新的發現。


純淨空淨


《道德經》是道家經典。《易經》即《周易》是儒家經典。

《史記》:“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豈為是邪?”

故,《道德經》與《易經》毫無關係。

後世道教信奉老子《道德經》。為爭話語權,只承認伏羲的《易》,否定周文王及孔子為之作序的《易》,且伏羲《易》、周文王的《易》,都不稱“經”。

宋道教陳摶《正易心法注》:

“《易》道不傳,乃有周、孔。周、孔孤行,《易》道復嗨。四章”。

後人稱伏羲《易》為先天八卦,文王《易》為後天八卦,以示區別。

太極圖,是明代道教畫的,起初叫“天地自然圖”。太極圖不是《易經》的而是道教的標誌。


趙日金141


《周易》,抽象歸納的是排除了主動意識參與的客觀世界的自然規律,把社會體系也當成了純客觀現象加以抽象。

《道德經》,抽象歸納的是主動意識與客觀世界的交互原則。

簡言之,《周易》說的是本來的、客觀的、自然的事理,《道德經》說的是人在事理當中的自我定位和運作法則,是人主動視角當中的事理。

——無陳詞濫調,無不知所云,無酸腐雞湯,無繽紛喧囂,唯有一點赤誠真意,一點犀利深刻;君若有得,乞輕落玉指點贊、貴手轉發;若有相左之真知灼見,請評論中不吝賜教。

長風浩蕩


《易經》實中華文明之宗,道宗黃老之《歸藏易》,墨宗夏禹之《連山易》,而儒家尚周文王,孔子作十翼是為《周易》及《周易大傳》。

其後繼傳《易經》者三,即儒家,道家,術士。

《易》元亨利貞之元,老子之謂道,孔子之謂仁者也。

故謂《道德經》源於《易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