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老子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文史匯菜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辨,辯者不善。智者不博,博者不知”,這幾句話,就是非常典型的範例。我們就用大白話閒聊它們的意思吧: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大白話即:實話不好聽,(太)好聽的話不實在。😊😊“信”為誠信、可信、實在,“美”為美麗、美好、好聽。我們生活中,經常會出現“忠言逆耳”的情況,但更多的是有求於你的人,跟你說話常常會誇獎你、說好聽話。這一“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可以較好的幫助我們,來通過語言來辨別人,或判斷事情的利弊。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籠統的、字面的理解,就是善良的人不好狡辯,狡辯的人又往往不大善良。當然,我們也是要講場合、看具體的事的。生活中觀察判斷人,完全可以用這個話,作為觀察判斷人的一種方法。但開辨論會、一些談判,甚至涉法問題,我們又要區別對待。

“智者不博,博者不知”,大白話應該是,智慧很高的人也不是事事都知道,什麼都知道的人又往往不是具有很高智慧的人。還有,如按“自知者明,知人者智”來理解這裡的“智者”,那麼“智者不博,博者不知”,也可以理解為,真正能識人、知人的人,他的生活、朋友圈子並不會很大,相反,生活中“狐朋狗友”太多的人,他們並不能真正的識人、知人。

OK!就閒扯至此吧!😊😊😊🙏🙏🙏祝福您、祝福讀者每天健康、開心、好運了!🌷🌷🌷🙏🙏🙏


沃克特爾


若單講這三句,這是老子對識人的看法。

信者不美,美者不信。正如老子所說:天下皆知美為美者,斯不美矣。天下皆知善之為善,斯惡矣。正如今天所說的,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是一個意思。好聽順耳的話,不一定是好話。恭維阿諛奉承的話都是不可信的話。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大辯不言。真正有理的人是不會跟你狡辯的。凡事狡辯之人多為無理之人。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這句話相當於今天的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真正有知識的人,他是從不炫耀他的博學。無知之人才炫耀他的全能。

禍往往出於口。所以老子說: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辯屬爭強好勝,這是老子極力反對的。大辯若納。智慧巧詐也是老子反對的,所以他說:弱其智,實其腹。所以說老子的哲學是“反動”的哲學。反其道而用之。


非常各


這是老子《道德經》第八十一章 的一段話。我用我發過的回答一下。

本章是《道德經》的最後一章,是全書的結束語。前三句在信與美、善與辯、知與博這三對範疇中講人生的主旨,後兩句講聖人治世的要義。本章的格言,可以作為人類行為的最高準則,例如信實、訥言、專精、利民而不爭。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真、善、美的結合,而以真為核心。本章含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是評判人類行為的道德標準。

信言不美(真誠守信的言辭不一定美妙動聽),

美言不信(美妙動聽的言辭不一定真誠守信)。

善者不辯(善表自我觀點的人不會急於申辯),

辯者不善(急於申辯的人不善表達自我觀點)。

知者不博(真正有知識的人不賣弄),

博者不知(賣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識)。

聖人不積(聖人不會積累佔有財富),

既以為人己愈有(盡力幫助了別人自己反而愈感覺充實);

既以與人己愈多(盡力給予了別人自己反而愈感覺豐富)。

天之道(天道的規律),

利而不害(有利於萬物而不妨害萬物);

聖人之道(聖人的準則),

為而不爭(做什麼事都不跟別人爭奪)。


武功文刀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老子用這一章對自己關於德的論述進行一個總結,所以具有特指自己論述的意味,而不是普遍意義上的泛指。老子認為他談的是歷史發展的上德,而不是世俗遵循的下德,所以雖然不中聽(不美),譬如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等,卻是真理(信言)。說那些迎合世俗的好聽話(美言),譬如仁禮等,卻是謊言(不信)。真正管用的管理方法(善者)不是靠巧言佞色的忽悠(辯)來推行的,巧言佞色的空話(辯者)不是管用的管理辦法(不善)。譬如水處眾人之所惡,善處下而不爭等。有智慧的人不靠博雜來顯示才能,靠博雜來顯示才能的人其實很蠢,言外之意集中精力,專注一點才是真有智慧。老子這些話,其實就是為自己五千言只談"道"和″德"兩個字張目。後面的"聖人不積"等,是對上德的高度概括。


梅里一了


信言不美:誠信真實的語言不必用綺麗的話來稱揚和讚美。

美言不信:花言巧語是不誠信和不真實的,假的。

善者不辯:品德行為高尚的人,不與別人爭論是非對錯,把罪責歸為自己。

辯者不善:爭論是非對錯的人往往不是道德行為高尚的人。

知者不博:這裡的“知”通智。知者是指有智慧的人。智者對事理,心裡明白清清楚楚。博,是通過大量的記問,和學習掌握知識。不博,不是像世間擁有世智辯聰知識。有知識不等於有智慧。

博者不知:記問之學得來的知識的人即世智辯聰者往往不是有智慧的人。


梁69853253


對這句話有多種解釋,很難說誰對誰錯。我覺得還是河上公的解釋更全面,更深刻,也可能更接近老子的原義。

道德經第81章的標題是“顯質”,是最後一章。應當有總結的作用。顯質,明顯是教人如何識人,如何修身的。同儒學的修身有類同之處,但看法截然不同。

信言不美:信言和信言者不美,如道一樣樸且質(實實在在)。

美言不信:美言和美言者,言辭華麗,虛偽而空洞。言和人都不可信。

善者不辯:善者以道修身,而不是以文飾身。

辯者不善:辮者為巧言者,不善禍從口出,不得善終。

知者不博:知者為知道之人,專守道一。

博者不知:博者指見聞多知識廣,但往往不能守道一得真知(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道德經,尊道重德,含義十分深刻。以上是我對河上公解釋的理解,不知對否。如有意深入學習,應該閱河上公和王弼的解釋。


老梁139490047


我這麼理解!真實可信的言語並不重修飾,美麗動聽。美麗動聽的不一定可信是真話!善良的老實人不會辯駁!而會辯之人一定不是善良可欺之人!知識永遠無法博覽全書而淵博!真正博學的人不只重於知還有識!總而言之說明,智慧之道明白陰陽一體!中正為道卻不偏見於陰或陽!陰或陽各持己見,卻不明白道之無上之駕馭,運用陰陽的能力!因此,道行天下!必然明白變中存變,一切無有定數之道!沒有一程不變的辦法與技術!但有世代傳承之道理!我們現代人不可能再利用古代先人傳承下來的辦法與技術來死搬硬套的用於現實!但其中道理,做人之道,天地人關係性之道,人事物整體相融之道及一切關係是永續不變的!人永遠不可能無天地支撐而做到無所不能!更不可能,天地分化而獨善其身!這是永世不變的真理,修真之道!一一一引航者!無我無為,只為普渡眾生於長壽,健康,幸福,美滿於永遠!這才是人類文明可持續生存的真諦,真理所在!愚人釋道!牟志法!直諫上蒼!


法度之家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有價值的話語,不一定好聽;好聽的話語,不一定有價值。善於為道的人不與人爭辯;與人爭辯的人,不善於為道。自以為是,就不能通曉事理。通曉事理的人,不會自以為是。自以為是,則不善言。不自以為是,才能言無瑕適。


眾妙大學


言語超過了度,就是帶有欺騙的屬性。欺騙自然失信。世界因為不完美才有不斷進化變革的動力,不斷變化達到動態平衡,也就是矛盾論的矛盾不斷產生又不斷消亡規律。而完美的說法或者承諾本身就不符合這種規律。那麼事實和語言總有背離的時候,而落差越大,越失望,失信的相對程度就越大。


開M運H居M士


老子說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這裡的信言是指值得相信的話,值得相信的話是真話,真話難聽,所以不美,美言不信自然是指,好聽的話不是真話,所以不值得相信了。“善者不辨,辯者不善”,這裡的善者是指真正懂的人,善者不辨是指,真正懂的人動手時高下立判,不需要與別人通過辯論爭輸贏來證明自己,辯者不善是指,不懂的人需要通過辯論爭輸贏來證明自己,所以總是與人辯論。“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是指某方面精深者不會樣樣懂,樣樣懂的人不會精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