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為北斗打造"中國芯" 穩居軍用設備採購量第一

從國家啟動北斗系統建設伊始,李蔚就帶領團隊完成承接的北斗芯片研製任務,包括北斗一號、北斗二號基帶芯片、北斗專用高精度RTC芯片及北斗模塊系列產品等。多年來,他們承接並完成原總裝備部組織的軍用北斗多模多頻基帶芯片項目工作,並進行產業化。在軍用北斗通裝採購中,李蔚帶領開發的北斗芯片應用在北斗手持雙模型、車載雙模型、指揮型、授時型等多款設備中,應用規模和出貨量均保持在行業的第一位。

他為北斗打造

第一次轉型 開發出首款IC卡芯片

1996年李蔚畢業的時候,選擇了留校工作,投入了自己一直熱愛的芯片領域。芯片技術的源頭在西方,當時中國本土人才加起來不超過2000人,李蔚的同學和周邊的同事,很多人選擇出國,國外不僅有更好的生活條件,更重要的是可以接觸最先進的技術,有更好的個人發展前景。李蔚回憶說:那個時候國產芯片是完完全全的不行,根本沒法和外國人競爭,中國必須老老實實做研發,來不得半點虛假。

在當了兩年的老師以後,李蔚感覺學校的科研理論性的東西居多,好像並不是自己想終身從事的職業,李蔚說:那時候我最喜歡《我看intel》這本書,我也想像intel一樣,讓周邊的人都能用上我設計的芯片,那才是最有成就感的。於是李蔚完成了第一次身份的轉換,從老師變成了一名工程師——1998年李蔚作為創始團隊之一加入復旦微電子集團。1999年,李蔚成功地開發出了復旦微電子集團第一個IC卡芯片產品,經過近10年的持續開發及規劃,該條IC卡產品線已經成長為復旦微電子最重要的產品線,該項目的核心技術榮獲2001年上海市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與兩項發明專利。從開始的項目經理到市場總監、技術規劃總監、技術總監,他主導開發的數條產品線,每年銷售規模超過了10億顆芯片,到現在還廣泛應用在上海的交通卡等智能卡領域。


他為北斗打造

2018年,李蔚在生產線指導工作。

李蔚說:實業和科研不一樣,很多東西說不出來,大量的工作是在背後繁複枯燥的測試、工藝選型,看起來沒什麼了不起,但正是這些工作,讓中國芯片一點點強大起來。這真的很有成就感。

李蔚的關注點總是對準著芯片行業的需要,他將自己的精力投入到最能幫助中國芯片行業發展的地方。他說:國產芯片這個時候已經開始逐漸佔據低端的市場,但中高端市場上,大量產品還是外國貨,芯片的競爭不僅是產品競爭,還是標準競爭,這個時期我的二三十項專利都和行業標準有關。

心懷北斗 努力實現中國芯的目標

2008年,中國的北斗導航系統正式上馬,李蔚作為復旦微電子集團旗下子公司上海復控華龍微系統技術有限公司任CEO,領導華龍團隊聚焦於北斗產業,結合片上系統集成電路設計技術,面向衛星導航、無線通訊及安全監控等應用領域提供完整解決方案。李蔚說:北斗系統是完全自主的一套系統,裡邊的所有產品設計,標準都需要配套,非常的複雜。對於國家的召喚,中國民族企業當仁不讓。

2011年,李蔚帶領的開發團隊發佈了北斗二代RNSS基帶芯片及北斗專用高精度守時芯片,成為我國總參通裝北斗用戶機系列中市場佔有率最高的產品,憑藉出色的產品表現,2013年獲得兩項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李蔚說:北斗系統除了民用以外,很重要的功能是擔負著我們國防重要的任務,我們深知自己的責任。在李蔚的帶領下,復控華龍公司榮獲上海市高新技術企業並積累了十餘項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及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項目。

他為北斗打造

2018年李蔚帶領北斗總師楊長風參觀生產線。

在最開始北斗系統的研發階段,企業需要大量的投入,但能夠支撐企業生存的收入卻很少,李蔚和他的團隊不得不依靠一些副業來養活自己。李蔚回憶說:“作為創業團隊的領頭人,我不僅要解決技術問題,還要解決生存問題。在北斗第一代和第二代系統芯片測試中,我們都是第一名,但第三代測試的時候,我們的方案居然沒跑起來,歸根結底是那一段時間裡,我們太分散精力了,於是我們開了個會,停掉了所有副業項目。”

那是公司最困難的時期:收縮產品線、停掉所有副業項目,全力投入北斗系統芯片的研發。在母公司的支持下,團隊為了節省開支,直接搬回復旦微電子“蹭”辦公場所。

經過了兩年的努力,2014年,李蔚帶領研發團隊再次推出北斗雙模基帶處理芯片,並於2015年初通過了北斗辦組織的北斗專用基帶芯片的評測,成為新一代國產衛星導航定位芯片市場的領航員。

獨具前瞻眼光 以市場需求引導技術研發

李蔚帶領團隊,打破了國際壟斷,為國產化芯片做出了巨大貢獻。在經過了北斗基帶處理芯片開發的這十年後,李蔚又將目光投向了遼闊的海洋。

海洋自古以來就與人類的生產、生活及軍事活動密切相關。海洋監測技術在維護海洋權益、開發海洋資源、預警海洋災害、保護海洋環境、加強國防建設、謀求新的發展空間等方面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展示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誌。我國的海洋科學研究起步較晚,海洋觀測能力建設與國際發達國家相比差距較大。僅從民用方面來講,中國的漁船出海,都是接受日本的氣象預報,國內目前還沒有觀測手段。

李蔚說:中國要發展成海洋強國,需要有海洋觀測網絡。目前,世界上有名的海洋觀測項目都是由美國主導,他們布放很多的浮標(觀測點)等設備,採集到的信息通過美國的衛星到服務器,其他國家需要提出申請才能使用這些數據。我們國家敏感領域的信息被採集走了,我們自己還不知道。需要用的話還要到美國去申請,而且還是有限開放的。我們的理想就是由中國自己主導,來做海洋觀測網絡。目前公司與復旦大學大氣與海洋科學系合作,想利用我們的技術,建一箇中國的海(洋)氣(象)觀測網。

他為北斗打造

圖片說明:“海龍王”海氣界面儀

在介紹公司歷時兩年開發的“海龍王”海氣界面觀測儀時,李蔚一臉興奮:我們的核心還是北斗技術,通過衛星把觀測儀上傳感器監測到的水溫、溫度、鹽度等數據都傳輸回來,並向設備提供位置、時間、通訊等支撐。春節前,我們把設備投到南海,結果出了點小故障。於是,我們就根據衛星定位指揮漁船去把設備撈回來。作為第一個捕撈回來的故障設備,經過了研究分析,目前已解決了故障,這兩天在長江口進行布放測試,預計5、6月將重新到南海投放使用。

正是在千萬個如李蔚一般的中國工程師的實幹下,中國芯片正在成為世界芯片市場重要的力量。李蔚說:我的心願其實很樸實,就是希望我做的產品,有朝一日走在路上,看到大家都在用。(來源:東方網 作者:王潔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