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電商業務退出中國,它能夠吸取失敗的教訓嗎?

幾日之前,就有傳言稱亞馬遜將於本週宣佈退出中國市場,亞馬遜在中國將只保留兩塊業務:Kindle和跨境貿易。當然傳言所說的退出中國,並不是指完全退出,只是亞馬遜的主營電商業務。

消息也最終得到亞馬遜官方證實。

4月18日上午,亞馬遜中國區召集各部門員工開會,並正式宣佈了公司將進行業務調整和裁員的消息。

亞馬遜將裁撤電商業務中的自營部分,只保留海外購業務。


亞馬遜電商業務退出中國,它能夠吸取失敗的教訓嗎?


中午,亞馬遜官方又發佈公告,一方面否認亞馬遜退出中國,表示將繼續投入對海外購、全球開店、Kindle和雲業務等重點業務在中國的發展。另一方面亞馬遜官方又表示,公司將於2019年7月18日停止為亞馬遜中國網站上的第三方賣家提供賣家服務。

他們還表示,“我們將與所有賣家緊密合作,完成後續交接事宜,以確保持續為用戶提供優質的購物體驗。”

儘管並非所有業務退出中國,但主營業務電商的退出,說亞馬遜退出中國,也並不誇張。

電商市場份額已降至不到1%

2004年,亞馬遜以7500萬美元收購了雷軍的卓越網。收購後該網站成為亞馬遜的第七大本地化網站,僅次於美國、加拿大、法國、德國、日本和英國。

當時,中國電商市場剛剛興起,淘寶、京東等都未成氣候,它的唯一對手是同樣以圖書起家的當當網。此後2007年,卓越網與亞馬遜完成系統對接,更名為“卓越亞馬遜”。2011年,卓越亞馬遜升級為“亞馬遜中國”。

但是,經過近15年“發展”,亞馬遜中國的B2C市場份額從巔峰時期的20%萎縮到如今的不足1%。

究竟是因為什麼?


有分析認為,亞馬遜在中國市場的打法策略、用人制度上明顯水土不服,對於中國電商市場發展,也出現誤判。

但是水土不服這一原因,是真實的原因嗎?為什麼亞馬遜德國、亞馬遜日本、亞馬遜英國就沒有水土不服?用人制度上,亞馬遜中國也有大量的中國員工和管理層,並沒有用人上的水土不服。

我們並不能斷言以上是真實的原因。為了尋找原因,我們再進一步分析亞馬遜的數據。

艾瑞諮詢數據顯示,京東和阿里巴巴旗下的天貓去年佔據了中國市場81.9%的份額。另據Analysys易觀去年發佈的數據,亞馬遜中國的市場份額已經滑落至0.6%。

從數據來看,亞馬遜想要在主營的電商領域跟中國本土的天貓、淘寶、京東競爭下去,把份額明顯提升到一個足以立足的地步,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如今中國本土電商行業的競爭格局,亞馬遜已經無法找到立足之地了。

當然,亞馬遜海外購業務目前在中國市場還有一定的份量,據易觀發佈的《中國跨境進口零售電商市場季度監測報告2018年第4季度》顯示,2018年第4季度,中國跨境進口零售電商市場規模為1145.6億元,環比上漲36.0%。天貓國際以31.7%的份額排名第一,亞馬遜海外購以6.0%的份額排在第五。

雖然海外購業務6%的份額很低,但是勉強還可以一戰。而電商業務0.6%的份額,已經不值得繼續維繫,及時砍掉,聚焦海外購業務是一個正確的選擇。

亞馬遜在中國到底做錯了什麼?

很多論者都指出,亞馬遜的在華電商業務已經“無力迴天”。當然,在全球領域,亞馬遜的發展依然勢不可擋。

2007年9月,貝索斯來到中國,在談及易趣、ebay、雅虎等美國互聯網巨頭在中國為何表現乏力時說:“那是因為美國公司來到中國後,不是讓中國的顧客滿意,而是讓他們的美國老闆滿意,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


亞馬遜電商業務退出中國,它能夠吸取失敗的教訓嗎?


做讓中國顧客滿意,而不是讓美國老闆滿意的電商平臺——儘管貝索斯早就有如此認知,但在實踐中,亞馬遜卻並沒有做到讓中國顧客滿意。

收購卓越網後的三年裡,亞馬遜對卓越網進行了全面而徹底的改版,版面風格和業務邏輯完全效仿亞馬遜在全球的統一模式,促銷也十幾年如一日的延續了“美國式”的優惠券、優惠碼方式。促銷方式比之熱鬧紅火的淘寶、京東,和傻瓜式的滿減折扣,亞馬遜異常美國化的模式並不吃香。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水土不服、團隊執行力弱是亞馬遜在中國市場一路滑坡的主因。舉例而言,亞馬遜初入中國本土時,延續其在全球不給電商業務打廣告的傳統,希望通過低價、服務及口口相傳獲得新用戶。

“亞馬遜在中國比較難,相較於天貓和京東,其促銷少,不具備明顯的價格優勢和服務優勢,在中國本地業務比較難做。”獨立電商分析師李成東曾表示。

更為業內所關注的是硅谷公司在華的通病——缺乏獨立決策權。2011年,京東創始人劉強東曾公開表示,“如果中國區負責人都不能決定一件事,談什麼執行,你可以問問漢華,他可以說他想做的一切事情都能成功嗎?我可以做到。”

劉強東口中的“漢華”正是時任亞馬遜CEO的王漢華,他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坦言,以後亞馬遜中國在全球市場將扮演運營中心,而非決策中心。

不能獨立做決定,好比士兵打仗的時候,每打一槍都要向將軍彙報,又如何能打好仗?

敗退的不僅是電商業務?

一眾業務中,在中國節節敗退的,不止亞馬遜的零售業務,還有其在美國本土引以為豪,甚至是視為護城河的物流服務。

2010年起,亞馬遜中國開始為第三方國內賣家提供亞馬遜物流賣家服務(FBA)。其後,亞馬遜還決定將物流服務範圍進一步擴大到亞馬遜平臺以外的社會企業,並推出“亞馬遜物流+”服務。

看似要大幹一番的FBA在華服務,卻在去年傳出關停消息。2018年,亞馬遜中國宣佈,從當年8月30日起,將不再為第三方國內賣家提供亞馬遜物流賣家服務。

好在,全球開店(Global selling)、Kindle、AWS等業務依舊堅挺。

亞馬遜全球開店業務已經發布了杭州、廈門、寧波三個“跨境電商園”。其中,杭州和寧波相關園區已先後於4月10日、17日正式投用。

Kindle電紙書也可謂是亞馬遜銷量最好現象級產品,不過,kindle在國內也受到包括掌閱、boox等電紙書廠商或者豆瓣閱讀、網易雲閱讀、微信讀書等手機閱讀軟件的挑戰。

而AWS則成為亞馬遜全球重要的利潤來源。根據Synergy Research Group統計,截至2017年Q2,亞馬遜AWS雲計算服務中IaaS和PaaS的全球市場份額佔34%,遠超微軟、IBM、谷歌的11%、8%、6%。

在中國吃到的教訓,去印度用起來?

2013年,亞馬遜進入印度市場,2014年投資20億美元,2016年又追加了30億美元。自此,印度市場頻繁地出現在貝佐斯的致股東信中,如今在人口同樣超過10億人的印度市場,亞馬遜和沃爾瑪支持下的Flipkart分庭抗禮。


亞馬遜電商業務退出中國,它能夠吸取失敗的教訓嗎?


印度目前仍處於電商發展的早期階段,未來的投入還將不計其數,但50億美元說明了亞馬遜的態度和決心。

人事上,亞馬遜也進行了極大的調整。當年王漢華作為中國區負責人的彙報對象還是亞馬遜分管全球零售業務的副總裁,溝通和批覆效率勢必受影響。而現在出任印度市場負責人的阿米特·阿加瓦爾(Amit Agarwal)出身印度孟買,加入亞馬遜已近20年,現在印度市場的一切事務他可以直接向貝佐斯彙報。

亞馬遜在印度的本土化創新也下足了功夫。比如開發佔據內存更小的App以適應印度相對低端的智能手機;由於信用卡在印度尚未普及,亞馬遜的付款方式也更加多樣,比如貨到付款、賒賬、零利率分期付款等方式……

有觀點稱,印度無疑是亞馬遜現在最看好、機會最大的海外市場,但如何在印度避免中國的失敗,仍是亞馬遜及其團隊的第一要務。對於今天同樣征戰海外但經驗尚淺的中國互聯網巨頭們,亞馬遜也不失為一本極佳的教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