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的蝸牛巨人:亞馬遜

我們知道,當今市值最高的四家IT企業,第一梯隊是微軟、蘋果,第二梯隊是谷歌、亞馬遜。


此前我們聊過了軟件行業的 ,也聊過了互聯網行業的斬龍少年: 。


今天來聊聊亞馬遜,這個以蝸速發展著稱的互聯網巨頭。


互聯網的蝸牛巨人:亞馬遜


1. Amazon創世紀

我們曾說,1998年出生的谷歌,降落在互聯網最為原始並瘋狂的年代。

相對而言,早4年誕生的亞馬遜,則落在了互聯網最為莽荒的年代。

1994年,30歲的貝索斯身在華爾街,為對沖基金公司工作,拿著豐厚薪水,每日與經濟數據打交道。

有一天他看到一個統計數據:互聯網的成長速率每年將高達2300%,冥冥之中他似乎看到了無限商機。

他告訴老闆,說想要開立一家網絡書店。老闆回答他,這是個好主意,但這個主意比較適合沒有一份“好工作”的人。

貝索斯花了幾天思考:“我想像自己直到 80 歲的人生,什麼樣的決定才能不使自己後悔?”

對他來說,後悔“沒有做的事”,就像沒有向所愛的人表白一樣,是無法接受的。

於是他遞交了辭呈。

貝索斯帶著妻子,從紐約橫跨美國,來到了西海岸的西雅圖。

創建了一家名為“Cadabra”的網上書店。

書籍是最常見的商品之一,標準化程度高,而且不像衣服一樣,需要試穿,退換的發生率極低。再加上美國書籍市場規模龐大,非常適合創業。

1995年7月,經過大約一年的試錯沉澱,貝索斯把企業名稱從Cadabra改為Amazon,以示自己要做世上最大書店的決心。

互聯網的蝸牛巨人:亞馬遜

由於商品的特殊性,網絡商店的新穎性、便捷性,再加上互聯網泡沫推波助瀾,亞馬遜發展地極為迅速,很快便打敗了線下圖書巨頭Barnes&Noble、Borders。

好風憑藉力,和Yahoo、eBay一樣,創立不過短短几年,亞馬遜便得到了資本青睞。

1997年5月14日,亞馬遜在納斯達克成功上市,得到輸血資金後,便開始了它的蝸速發展之路。


2.第一次轉型

上市之後,亞馬遜意識到,與實體店相比,網絡零售就相當於一個無邊無際的超級大賣場。

而圖書,在所有商品中,只是非常小的一個品類。美國,也只是全球市場中的一小部分而已。

於是,亞馬遜開始了第一次轉型。

兩項擴張計劃並行推進:擴充品類、擴張市場。

棋盤已經鋪開,但落子卻還是需要慎重。

經過一番調研,亞馬遜從與圖書性質相似的音樂開始下手。

經過前期的供應和市場宣傳,1998年6月亞馬遜的音樂商店正式上線,只用了一個季度,亞馬遜音樂商店的銷售額就超過了當時的第一名CDnow,成為最大的網上音樂產品零售商。

嚐到甜頭的亞馬遜繼續快速擴張品類,逐漸成為了互聯網上的“百貨商店”。

與此同時,亞馬遜開始了國際擴張,先後向歐洲、亞洲、南美等國家進軍。

在全球貿易的大背景下,美國企業作為第一陣營,在那些年的排兵佈陣,奠定了先天優勢。

在後來的許多年裡,憑藉著先入為主的品牌優勢,Amazon在多個國家牢牢把控著首選電商的寶座,這一點,中國的後起之秀阿里巴巴、京東等,很難撼動前者的地位。

2000年,正值互聯網泡沫破裂之際,無數的互聯網公司破產倒閉。亞馬遜憑藉著穩紮穩打,不盲目燒錢的經營方式,活了下來。

​就在那一年,亞馬遜將宣傳口號改為“最大的網絡零售商”。

既然給自己冠上了線上最大零售商,那潛在的競爭對手,自然是瞄準了線下最大的零售商:沃爾瑪。

互聯網的蝸牛巨人:亞馬遜


追趕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但無需線下門店成本的亞馬遜,一點都不著急。

2008年,亞馬遜全年的在線訪問人次達到了6.15億,是沃爾瑪全年人次的兩倍。

2015年第二季度,亞馬遜在市值上超越沃爾瑪,達到了2600億美元。

2020年的今天,亞馬遜躋身互聯網前幾位,市值最高時達到萬億,大約是3個沃爾瑪。


3. 第二次轉型

亞馬遜始於1997年的第一次轉型非常成功。

在變身為全球最大的網絡零售商後,貝索斯沒有掉以輕心,通過不斷在政策端進行公平機制的平衡,並且完善細節和品類,亞馬遜牢牢把控著網絡零售商第一的位置。

這才有了餘力,將目光投向更豐富的市場。

2006年,亞馬遜推出了公有云Amazon Web Service服務。

2007年8月,亞馬遜上線了售賣生鮮食品的亞馬遜生鮮。

2007年11月,亞馬遜發佈了電子書閱讀器Kindle,可通過無線網絡購買和下載電子書內容。

2011年,亞馬遜公司又宣佈進軍平板電腦市場,推出運行在深度定製的Android系統上的Kindle Fire平板電腦。

2014年5月5日,亞馬遜公司與推特聯手,開放用戶從推文鏈接直接購物。

2016年12月,宣佈推出新技術無人商店“Amazon GO”概念,主打買東西免排隊結賬。

雖然廣有涉獵,但2006年-2007年,是亞馬遜佈局最精準的兩年。

其中Kindle作為一款自主品牌的硬件產品,使它進入了硬件市場。

而更為關鍵的是,公有云AWS服務,在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後,市佔率第一,併成為亞馬遜穩定的第二盈利點。

互聯網的蝸牛巨人:亞馬遜

2018年,應該是亞馬遜最為高光的一年,它的市值與蘋果一同達到萬億,站上互聯網之顛,創始人貝索斯也超越微軟的比爾.蓋茨,成為當年的全球首富。


4. 社會爭議

亞馬遜的發展其實規律性和目標性非常強。

1994-1997年,目標是世界第一大線上書店。

1997-2000年,目標是世界第一大網絡零售商。

2001-至今,目標是“最以客戶為中心”的公司。

前兩者都有非常明確的市值可以作為實際參考,而最後一個,則過於感性,無法評估。

不過,從近些年來,在中國的市場的水土不服可以看出,亞馬遜離第三個目標,還非常遙遠。

舉個例子。中國的電商巨頭阿里巴巴、京東等,是默許刷單行為存在的。一個商鋪可以在短時間內,通過刷單好評,獲得排名展示上的優先推薦。而在美國,亞馬遜是不允許刷單行為干擾商品推薦算法的。

所以,在政策上,一旦發現刷單,比如一個商品的評價率超過3%,就會給予嚴厲的重罰。

更不用說誘導用戶好評返現的玩法,這些都是亞馬遜所沒有的。

習慣了中國電商這種買賣間默契的商家,自然玩不慣亞馬遜,導致亞馬遜商家的入駐量越來越少。

當然,更重要的一點在於,亞馬遜自營的存在。

相對於京東自營,亞馬遜更加霸道。

不少中國商家遭遇過在亞馬遜丟貨的情況,雖然獲得了原價賠償,但卻常常詭異地發現丟失的貨物出現在亞馬遜自營上,並且銷量火爆,原本自己賺的錢莫名其妙被亞馬遜自營賺了。

公平地說,亞馬遜對中國商家制定了越來越多特別的規則,顯得越來越不友好,很難在這個平臺上做起自己的品牌。但這也源於2012年左右開始的中國商家鋪貨刷單行為,亞馬遜面臨全球消費者的投訴,使得平臺收緊了對商家的政策。

所以,亞馬遜遲遲打不開中國市場,這不僅僅因為中國本土有著巨無霸電商阿里巴巴和京東、拼多多等後起之秀,更在於消費者、商家行為差異導致的衝突。

當然,更大的爭議在於。

亞馬遜一貫標榜自己:Amazon 是一個倡導機會均等的僱主, 反對少數族裔、婦女、殘疾人士、退伍軍人、性別認同和性取向歧視。

但在商品陳列上,卻常常出現歧視行為,而且拒不道歉。

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T-shirt品類,曾經有過黑人歧視、助長香港暴亂等色彩的商品,被愛國網友大量攻佔後,卻仍不下架。

互聯網的蝸牛巨人:亞馬遜

或許這就是亞馬遜所力保的機會平等、平臺中立。

但這些,又切實傷害到了許多消費者的情感。


5、商業模式

亞馬遜的商業模式,是當今互聯網企業中的一股清流。

它不屬於那種純粹燒錢,盈利遙遙無期的擴張型豪賭企業。也不屬於那種悶聲發大財,靠看家業務吃遍天下的企業(微軟、蘋果、谷歌)。

我們先來看看亞馬遜的商業組成。

互聯網的蝸牛巨人:亞馬遜

很清晰,兩大業務,網絡商品零售(亞馬遜商城)佔57%。網絡服務銷售(AWS)佔43%。

極為難得的是,這兩項業務,亞馬遜的市場佔有率,都是第一,與第二名的身位差距,幾乎不可撼動。

至於它的財務報表:

互聯網的蝸牛巨人:亞馬遜

來看2019年幾個關鍵的指標,營業收入2800多億,淨利潤100多億,淨利率在4%左右。而過去20年,亞馬遜的淨利率都在5%以下,甚至是虧損。淨利率如此之低,100億出頭的年利潤,要維持現在近萬億的股價,只能是依靠80左右的高市盈率。

而同期的其它巨頭公司,以蘋果、微軟、谷歌、阿里巴巴為例,年淨利率都達到了20%以上,而後者的市盈率卻只有20到30之間。

正常來說,在美國這種成熟市場,巨無霸企業的市盈率一般都是越低越好,表示其成熟。那究竟是什麼維持了亞馬遜這麼高的市盈率呢?

答案是週轉能力。從上表我們可以看出,亞馬遜的營運能力極強,總資產週轉率達到1.45,而蘋果、微軟、阿里巴巴等,都只有0.4-0.7。

憑藉著低利率但高週轉率,亞馬遜的現金流始終非常健康,甚至要好於微軟。

再加上業務增長率仍在20%以上,如果通過一系列手段,提高淨利率,擴大盈利其實是件非常容易的事。

基於此,作為近萬億身價的巨無霸,頂著80倍的市盈率,只能說明華爾街看好亞馬遜的未來。


6、結尾

非常有趣的一點是,40多歲的微軟、蘋果在中國市場發展地有聲有色。但谷歌、亞馬遜這兩位20多歲的年輕人卻在中國舉步維艱。

吃不到這個4倍人口於美國的巨大市場,使他們無法真正成為世界第一。

而中國的當當網、阿里巴巴、京東這些電商的發展軌跡,在亞馬遜身上,其實都有跡可循。

只是最終活得最好的,是阿里巴巴。

在電商和公有云服務上,阿里巴巴跟得最緊。而在物流、支付、芯片領域,甚至還要超前。

可惜在邁向全球的過程中,有亞馬遜攔路,阿里巴巴還是很難超越。


---End---

每日研究一家科創板企業

每週覆盤一家世界科創鉅頭


相關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