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资本论》的思考建议

我很少参加头条的活动。基本都是自己写自己的。但是看到这个读书的活动,我想借机给大家推荐下《资本论》。算是漫谈吧。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

西方有句名言,叫“名著人人可读,人人不读”。《资本论》这部书也是如此。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可是极少有人认真读过。

客观的说,《资本论》这部书不好读。马克思在《资本论》开篇序言中特别谈到这点,他老人家自己是认识到这部书的难读的。不过他格外指出,也就是开头三章,写商品和货币,外加上货币向资本转变的第二篇。好在我的详细读书笔记也快发布到这里,大家可以在头条号上我的专栏中找来参考下。仅仅是参考。不过马克思也指出,这是没法子的事情。因为任何科学的开端部分都是很难的。所谓科学的大道上没有平坦的道路。如果认为看几个小册子,上几节课,或者说在我们的大学上过公共课,就自诩对《资本论》已经很了解,对马克思基本理论很了解,那我只能呵呵了。现在都谈马克思基本理论,可是马克思的基本理论都是什么?我想很多人一定是稀里糊涂的,并不清楚。我的看法是,如果不深入学习《资本论》,那么马克思的基本理论是不那么好掌握的。马克思自己都认为《资本论》并不好读,我们如果还认为似乎对于基本理论已经了然于胸,那就难怪马克思自己说:“我只知道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了。

如何读《资本论》的思考建议

我为什么推荐《资本论》?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不同的生产力产生不同的生产关系,形成不同的社会关系。《资本论》的产生正是西方工业革命以来资产阶级的发展和无产阶级的矛盾的产物。没有工业革命的大工业,是不会有马克思主义和《资本论》的。

而我们现在处在工业革命之后另外一次科技革命之中。我们知道这次科技革命以5G高速信息传输的物联网和人工智能为基本特点。当然还有其他特点,这里只点出这两点。因为这两点是工业革命的大工业机器化生产不具备的,因而也是革命性的质变。因此,这次科技革命是不同于以往的历次科技革命的。因此,对生产关系的变革也必然是革命性的。这点目前还沉迷于生意经的企业家们还没有意识到。自然三家村的教书匠们更不会意识到了。而在这个科技革命就要深刻影响时代,影响全球化的时候,我们有必要回过头来认真阅读《资本论》,从根本上看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过程中有哪些思想和经验值得我们去参考。

毫无疑问的是,截止到今天,世界范围内,有影响的,对资本主义社会阐述分析的如此透彻的著作尚无超乎其右者!不读《资本论》,不对以往的历史发展规律有认可的认识,那么对我们当下正在发生的科技革命对外来的巨大影响也不会有深刻的认识。

因此,当下读《资本论》不是只是从经济角度,从经济危机的急就章的短视思维来看的。这样读《资本论》那就大大低估了《资本论》的价值和作用。所以,在读《资本论》的时候,你 的思维视角必须站在当下的科技革命和之前的机器化大生产的工业革命对比的角度来看,就看清彼此时代的区别了。而只有看清这个区别,也才能吸取《资本论》的真正精华所在。

当然,我们也完全可以再将一个维度,从实用角度来推荐,都是什么人应该读读这部书。就我读过的经验,及从《资本论》这部书中所看到的知识内容,我感觉,如果你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不论你是从事经济方面的工作,还是从事历史研究、文学研究、哲学、伦理学、管理、甚至是工程科技、城市规划、市场营销的人都该读。也就是说几乎是全部人口都应该读的这样一部书。之所以,西方人称《资本论》是工人阶级的“圣经”,这绝不是一个溢美之词,而是实在的别称。按照我们中国人的分法,经是用来指导我们认识事物、实践活动的基本原则性的著作。而“传”则是用来解释“经”的。后世大量的分析讲解《资本论》的书,其实都是中国学术话语下的“传”。而《资本论》之所以被称为“经”确实有指导性的价值。当然,这些方方面面 指导性的话不一定多,但是读来就有让其醍醐灌顶之效。也就是说可以在某些领域有原则性、方向性的指导意义。

如何读《资本论》的思考建议

我举个小例子。我们现在正在进行城市建设,各种城市面貌发展变化很快。可是历史上自工业革命以来,决定城市面貌变化的是什么呢?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认为从历史发展看,城市面貌变化快,基本上是以工业为基础造成的,也就是说以工业为主要收入的城市,城市面貌变化快,反之,大体商业城市反倒变化慢。这是决定需求城市改造与否的基本的动力。我国现在大量的城市在变化,一方面是类似深圳的这样的,大量的工业开发区聚集区自然就形成新的城市。另外,就是兴起大量的以文化旅游为目的的城市,比如,山西大同,大规模的修盖城墙。为什么呢?就是要从当年的以煤炭为主的重工业城市转型到商贸旅游为主的城市。建国以后我国各地城市大规模拆除城墙和大量的古典建筑文化遗存,其实根本还是在工业方面的原因。而工业自身由于需要经常的改造,升级、扩张等等,必然要对原有的环境进行改变。而商业城市则不需要这么多变化。固定的商铺,可以使用很多年。即使是企业扩张,也是多租几间房子的事情。特别是在物联网正在日益建设的今天,我们知道物联网的存在,无可辩驳的必然对工业布局产生决定性影响。只要网络存在的地方,就可以进行生产,那么我何必一定要挤在粤港澳大湾区、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地区呢?其实我们的车联网的规划已经体现出这种趋势了。无人驾驶技术基于道路也必须具有接受信息、反馈信息的功能,也就是道路和无人驾驶技术、汽车是一体化的。我国有大量的高速公路,这些未来都是改造为为可以行驶无人驾驶技术的公路。自然,这些公路已经具备和车辆进行信息交换的功能,为什么不能和其他的生产设备进行信息交换呢?当然是可以的。比如,太行山中一个小的比如核桃、柿子等等农副产品加工厂,如果无人化生产,那么就完全可以通过无人驾驶车辆自动通过已经物联网的道路进行运输了。这样我国的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其实就是未来的无人化工业的分布的龙骨骨架,也就是未来的物联网下的智能工业分布图的核心地带。由于近些年的建设我国的经济布局虽然不均衡——日益集中在沿海地区——但是我国的高速公路和铁路的均衡度要好的多,特别是别院山区和穷困地区。未来,即使我们再多建设一公里高速公路,按照高速公路来布局无人化的生产企业,也足以平衡我国现在日益失衡的经济布局。而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自然平衡化的生产布局,必然导致人口会再次在全国平均分布。这不是我们主观臆断的结果,而是基于目前的科技成果作的合理的推断。如果缺乏目前的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那么想均衡布局人口是不可能的。因此,现在基于集中生产而集中生活的高度集中的城市化会发生重大变化,也是可以预见的。

当然,这对那些靠房租来吸食别人劳动血液而自肥的阶层绝不是好消息。所以我们暂时还是认同先向这些家伙们供点血吧。

如何读《资本论》的思考建议

如果我们反过来再看看美国多年来对于基础设施和城市的改造的缺乏投入的情况,其实就会明了动因了。美国的经济结构,一方面是以华尔街为代表的高端服务业,一方面是以苹果、微软、脸书为代表的高科技企业,由于美国经济的全球化,其实体的生产部分大多已经转移到国外,比如我们知道苹果手机就是在我国组装的。而且不能挪回到美国,原因可笑但是也很严峻,就是在美国不能生产一种小螺丝钉。没有这种螺丝钉自然不能把苹果手机最后安装上。这当然不是美国人技术不行,而是人家不稀罕这点利润,没人干。自然,川普再怎么号召工业回归美国,也不好办。因此,在美国本土,其实已经不是很需要对基础设施进行改造,而足以支撑其现在的日常需要了。也就是说,美国基础设施的落后和老化陈旧,是其经济结构和在全球化的分工决定的。相反,美国垄断资本在高科技方面的投入可是大手笔的。当然,如果大家有人熟悉”宽客“这一行业,就知道在华尔街,利用高速网络电脑系统以优先插队的方式取得股票的交易权来挣钱,彻底打击了传统的股票买卖方式,那么就清楚,只要有互联网,高速的网络,就足以了。至于其他的基础设施是不需要的。一句话,这是由利益决定的。

至于工业布局,城市布局这样的问题在经济决策、社会管理决策具有多大的意义就不用我多说了。

再举个例子,现在很多人都在学习阅读我国历史方面的著作典籍,历史迷很多。而关注我国历史自然熟悉我国历史特有的兴衰周期律的作用,隔一段时间,一个王朝就灭亡了,然后再兴起一个王朝来。而根本的原因,我们也知道最终大多都是土地兼并造成大量农民失去土地这个原因。虽然具体王朝灭亡的情况不尽相同,但是大同小异。

那么,土地兼并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知道在各个王朝开始的时候,大体贫富分化不是很严重的,那么为什么会发生土地兼并呢?除了个别的硬抢以外,正常情况下当然是通过买卖来完成的。也就是说,土地兼并是因为商品交换的原因,是因为土地可以买卖,而当事人,出卖土地的人又需要钱。从整个社会规模上说。作为基层的自耕农,独立的小农,大体可以满足自己的衣食,而无需货币。但是有一种情况下必须货币,那就是交税。虽然我国古代赋税有相当一部分是实物税。但是用货币来交税,甚至是来交罚款,这是在秦国时期就有了。而税赋缴纳的时间是一定的,比如粮食下来的时候,这个时候,国家就需要来收税了。而国家不仅需要粮食还需要一部分货币来完成税收。我们知道用货币来收税的成本远低于征收粮食等实物税,而国家在征收税赋的时候不能不考虑行政成本。我们想象汉唐那样辽阔的疆域,是采取收货币税划算还是实物税划算?肯定是货币税,虽然实物税始终存在。这样,到了需要货币交税的时候,可以想象,大量的粮食都涌向市场,且不说谷贱伤农,肯定是必然大量需要货币来完成商品交换。如果市面上没有货币,那么,高利贷就是不二法门了。还不起高利贷,只能卖土地,卖儿卖女。具体高利贷是谁那就不是问题了。谁都一样的。贾谊在《积粟书》中提到汉朝初年的人就是”岁恶不入,请卖爵子.“这是说年成不好,没钱交税,只好卖掉儿女,和自己的爵位来还钱交税。儿女都卖了,那土地还能不卖?因此,这是大帝国管理的必然结果。所以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认为在古代,商品经济从根本上是于土地所有权对立的。这就解决了为什么历代我国在重农的同时对商人阶层打压的非常厉害,就是我们熟知的重农抑商的传统国策。我们一般认为商业存在的弊端主要是农业人口放弃农业而去从事高利润的商业才是历代王朝打击商业的原因,其实真正的原因正是商品交换这一经济形式。也就是说对于古代社会的基本经济管理和国家管理政策,马克思和我们的历代帝王是一个思路。由于近几十年商品经济和随之而来的市场经济在我国的社会生活的变化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导致我们对商品经济这个市场经济的低级形态在历史上的作用也只报喜不报忧,而完全忽视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告诫我们的货币对传统农业社会的瓦解的根本作用。以至于很多人喜欢宋朝,因为宋朝的商品经济发达,这几乎成为宋代的杰出的历史成就,不容否认商品经济在宋代的发展,但是为什么却打不过北方的少数民族治理的半壁江山?由于正统论的影响,我们很少去关注辽金史在当时在经济上的巨大成就,自然就只是将这些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创立的王朝一概示威落后的民族靠着贪狼般的侵略的本性而来的产物。忽视了非商品经济的经济形态在历史上特点地区和时代的进步性和积极意义。总之,马克思的商品交换是土地所有权的对立面的思想是真正理解我国历史王朝更替和基本经济决策的指导思想。

如何读《资本论》的思考建议

现在再来谈谈,怎么读《资本论》。

还是那句话,《资本论》不好读。如果读,那么我的建议是你最好要拿出你的一定的耐心和信心来。否则很可能你连《资本论》的几篇序言都读不完。

我不否认你可以直接上来就读它,但是我的建议是在你读的时候,马克思的如下的两本小册子必须要读,作为参考。1是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其实这才是马克思给《资本论》写的真正的序言。里面是马克思对系统发展变化的概述,是对辩证法的凝练的而又清晰的概况。而这正是《资本论》体系结构的演化的基本逻辑。不过马克思的这个《导言》没有写到体系是如何结束的。而且看也应该是半成品,但是基本的逻辑框架已经清晰的展现出来了。我们是完全可以作为指导《资本论》来读的。马克思本人的意见是放到《资本论》最后,因为他认为结论总是应该放置在最后。估计是这个观点影响,所以他生前正式出版的《资本论》第一卷的前言部分不是这个《导言》。虽然马克思本人将《导言》放到最后的意见是非常清楚的,克思我还是认为我们当代编辑出版的《资本论》其实应该将其附录在《资本论》上,哪怕是放在最后也好。这样,对于缺乏系统辩证法训练的读者来说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指导。否则,《资本论》就是第一卷也是内容非常庞杂,难以把握,更不要说是整个厚厚的三大本,这还不算其留下的由考茨基编辑的《剩余价值学说史》也是三大本。

2是《政治经济学批判》这本小册子,不是很厚,其内容大体相当于目前《资本论》第一卷前三章。《资本论》是这个小册子的续篇。里面有大量的东西是《资本论》第一卷没有的,马克思明确说了二者是互有补充的。特别 是对于理解货币问题,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其实是必读书。可惜,我们现在的经济学和大众传媒都不提这部书了。理由我就不深究了。

3当然《共产党宣言》也是必须的参考书,从而打开我们的世界视野。

4有一部编辑的《马克思恩格斯书信集》也非常好,里面有二位导师关于本书的大量的思考,也有他们大量的对于当时经济形式的分析。而这些具体而微的且又丰富的经济内容我们一般的关于马克思的经济学著作中极少提到,更不要说现在的大众经济方面的传媒了。

5还有两部我们国内可以看到的关于《资本论》的参考书,主要是写《资本论》的手稿方面的。马克思的《资本论》其实是一大堆稿件,不只是我们现在常看到的三卷本。但是那么多手稿,对于大众来说,一是量大而是比较难读,如果你有钱且有闲,我倒是支持你看看。不过一般大众我就不推荐了。这两部书,一本是北大一个叫王东的教授写的,名字我忘了。还有一部是一个韩国人写的,叫《尼伯龙的宝藏》,本书是关于马克思恩格斯文献传世、出版史,特别是MEGA编辑出版史研究的重要论著。书中内容分为八部分,包括:未竟之作《资本论》及相关遗稿的继承、恩格斯的逝世与马克思恩格斯遗稿的去向、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最早发行“历史性、批判性”全集、法西斯的抬头及马克思恩格斯遗稿的转移与出售等。【1】对《资本论》的阅读,对于他的手稿和写作历史的了解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好在这两部书写的都很好看。特别是马克思恩格斯手稿的转移完全可以联合英国、德国、丹麦来拍一部电影,过程非常精彩。只可惜马克思恩格斯的书籍手稿等资料是被社民党保存的,这就必然会和西方社民党联系,也许从政治上不一定合适。但是在内容上却是非常好的选材。

6如果为了更好地从思维上把握,那么我推荐你再啃啃黑格尔的《小逻辑》。这个要求就有点高了。如果啃不动,也可以。

关于参考书我就推荐这几个方面的。

如何读《资本论》的思考建议

最后提点注意事项。

第一个注意事项是,你必须亲自读原著,当然我只的是我们翻译版的,如果您能读德文的更好了。可惜我不会读德文,只能看我们马恩翻译局翻译的这套。特别是那些所谓的”解读《资本论》“、”资本论讲解“等等的二手货色。谁的分析解读也不能代替原著。更何况很多分析的本身就有问题。所以,以为读了基本解读分析《资本论》的书就认为已经了解了,那是不正确的。原著是具有不可代替性的。甚至可以说,你如果读了《资本论》原著,而无需再去读这些讲解分析一类的劳什子。这样,你必须打破所有的什么这方面的专家权威的思想。再《资本论》面前,没有什么权威,只有你读了还是没有读。马克思明确说过,辩证法的本质是不崇尚什么权威的。所以你必须以马克思的精神来读他的著作。

第二点就是要精读。你可以有千千万万的书一览而过,或者如鲁迅先生的话就是”随便翻翻“,但是《资本论》,一定要以精读的方式来读。这样里面的精华才能被你撷取到。也就是你一定要从他的字里行间走一遍。我目前就在这么做。当然精读就不能要求一步到位,反复来。正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资本论》是一部可以陪伴一生的书。所以暂时读不动也不要紧,放一放,多读些经济史和了解些经济现实资料,那么就容易多了。那些很多急着批判劳动价值论的人其实根本就没有读懂《资本论》,我怀疑他们连前三章都没有读完。

至于《资本论》读完,你立刻就能如何,我是无论如何都不保证的。大道无形,大用无用。这点在《资本论》里也是适用的。《资本论》本身就是一部”大我“人格的书。所以我虽然说各行各业的人都该读,我可没有说必须读。对于不具有”大我“人格的人,这部书绝不是他们必读的读物。

我们那些糊涂的人们认为读完《资本论》会让人去参加一个由三个女人和一百零五个男人参加的位于山东省的某个山上的聚会活动,我认为是大可不必这么多想的。读都读不懂,那里还想那么多?如果真这么灵光,倒好了呢!

上面是我的读这部书的一些思考和建议,仅供马克思主义的真正的信仰者们参考!当然,《资本论》是一面镜子,读完,你就知道那些所谓的首席经济学家们都是什么嘴脸!

【1】https://baike.baidu.com/item/尼伯龙的宝藏/1223277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