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波:我们都学过马克思,但很少有人读过另一本《资本论》

“我该读哪些书?能不能开个书单?”这是吴老师被问到最多的问题。今年6月,我们上线了一门新的课程《吴晓波解读:影响商业的50本书》。在这门课程中,吴老师挑选了50本影响商业发展的经典著作,并亲自解读。

没有税收,社会就没有共同命运,集体行动也就无从谈起,这是常理。

——托马斯·皮凯蒂

文 / 吴晓波

自二战之后,随着全球政治与经济主导权的转移,欧洲再也没有出现凯恩斯式的大人物,经济学理论的发动机被搬到了大洋彼岸的美国。在弗里德曼与萨缪尔森的争吵中,欧洲人有时候连插嘴的份儿都没有。

因此,一部全面展现欧洲学者经济学观点的著作,便显得非常稀罕了。这个任务,在2014年由一位法国经济学家完成了,他还非常年轻,是一位70后。

1

托马斯·皮凯蒂(Thomas Piketty)出生于1971年,距离卡尔·马克思(Karl Marx)去世整整88年,他的作品名为《21世纪资本论》(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吴晓波:我们都学过马克思,但很少有人读过另一本《资本论》

卢梭时代以来,巴黎一直是左翼知识界的心脏。二战后,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潮更是激荡了一代青年。1968年,巴黎爆发“红五月”运动,继而席卷整个西方世界。皮凯蒂的父母就是1968年这场运动的街头参与者,这样的记忆如血液一样渗透到了皮凯蒂的著述之中。

皮凯蒂非常早慧且富有行动力,他博士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22岁就在麻省理工学院经济系谋到了助理教授的职位。

但是他对美国式的生活没有兴趣,“我觉得美国经济学家们的工作一点都没有说服力。没错,他们都很聪明,但奇怪的是,我非常强烈地意识到,我对世界上的经济问题一无所知。”



皮凯蒂于1995年回到了巴黎,从此再没有离开过。31岁,他被评为法国年度最佳青年经济学家。35岁,他创办巴黎经济学院,并担任第一任院长。

作为萨特主义信徒的儿子,皮凯蒂继承了叛逆和崇尚自由的知识分子传统。

2015年1月,法国政府授予皮凯蒂象征最高荣誉的法国荣誉军团勋章。但是,就如同萨特拒绝196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一样,皮凯蒂拒绝接受勋章。

他对记者说:“政府的角色并非决定谁值得尊敬……他们还不如专注于复兴法国及欧洲的经济增长。”

2

《21世纪资本论》就如同它的书名一样,充满了勃勃的野心,为这本书,皮凯蒂准备了20年。

与美国经济学家专注研究“发展”不同,皮凯蒂把他的学术重心放在了“公平”,这是欧洲左翼传统的出发点。而与其他欧洲学者不同,皮凯蒂的理论工具来自数据模型,而不仅仅是逻辑推导和意识形态的愤怒。

早在博士时期,他就开始用数学方法对税收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2003年,他与同事合作发表论文,研究了美国1913至1998年间的收入不平等情况。这篇文章详细描述了处于收入分配顶端的家庭占有的国民收入的变化:20世纪初,他们占有的财富比重急剧上升,二战期间开始下降,到了1980和1990年代才又开始大幅上升。

吴晓波:我们都学过马克思,但很少有人读过另一本《资本论》

接着,皮凯蒂将不平等问题的研究拓展到英国、中国、印度和日本等国家,他和他的研究团队建立了包括30多个国家的数据在内的“世界最高收入数据库”。他们发现,在2012年,最富有的1%的家庭拿走了22.5%的财富,这是1928年以来的最大值。他的实证研究激起巨大反响,成为近年来各国反金融资本主义寡头运动的最重要的理论武器。

《21世纪资本论》是皮凯蒂这一系列研究的总结。他警告人们分化的力量随时可以占据上风,现在似乎正在重蹈20世纪初期的覆辙。如果趋势持续下去,财富分配的长期变化令人不寒而栗。

在书中,皮凯蒂提出了资本“向心论”:当资本回报率超过经济增长率时,不平等将加剧——因为利润和其他形式的资本收入,会比工资收入增长更快,而后者是绝大多数人的饭碗。

通过对近三百年欧美经济史的数据统计,他得出了近乎让人“绝望”的结论:资本报酬率维持在每年4%-5%的水平,意味着每14年左右财富翻番,而国民收入每年增长1%-2%,意味着起码每35年才能翻番。也就是说,工业革命以来,财富和收入的不平等程度加剧,是一种必然现象。

吴晓波:我们都学过马克思,但很少有人读过另一本《资本论》

此外,皮凯蒂还使用了很多极端的数据,比如,在1950年代,平均每个CEO的薪水是公司里一般员工的20倍,如今,世界500强公司里管理层和基层薪资比大于200。再比如,世界上最富有的85个人拥有的财富等于世界上最穷的35亿人的资产总和。

我们的世界将重现19世纪欧洲的场景,平均主义的先锋思想将被遗忘,而新世界可能沦为拥有全球化经济的老欧洲。

皮凯蒂的行文和某些论述,让人联想起一百多年前在大英图书馆埋头创作的马克思,他也不时做一点这样的“暗示”。不过,他的结论并没有导向暴力革命。

他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征收“财富税”:对全球富人征税,并对最富人群提高税率。

税率要多高?根据皮凯蒂等人的计算,发达国家理想的最高税率可能要高于80%。他以美国为例,认为对年收入高于50万或100万美元的个人征重税,不仅不会损害美国经济的增长,还会让更多的人享受增长的果实,因为它对无用甚至有害的经济活动起到了合理的抑制作用。

3

在全球化暂时落幕的2010年代,皮凯蒂再次提出了关于不平等的问题。《21世纪资本论》的中文版厚达700页,可谓皇皇巨著,它与两年前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的《不平等的代价》(The Price of Inequality),体现出欧美经济学家对同一问题的共同关注。

但是,他有没有展现全部的真实,以及给出正确的答案,则见仁见智了。

发展与公平,如同一对恩怨交集的兄弟。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它们在绝大多数的时候势同水火,此消彼长。中国古人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体现了人性幽远而叵测的一面。

吴晓波:我们都学过马克思,但很少有人读过另一本《资本论》

所以,凡是站在“患不均”一侧的思想者,都很容易站在道德的高地,人们往往因为在内心呼应了他的发现,而放弃了对他的解决方案的警惕性。

对皮凯蒂的质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他漠视了近半个世纪以来,在地球的大部分地区,消除贫困和延长寿命的努力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其二,他所提出的“财富税”方案,不但缺乏推行的实际可能性,而且意味着另外一种意义上的暴力掠夺。

皮凯蒂在《21世纪资本论》中的观点对马克思表达了遥远的敬意,同时也颇有点自信地试图修正和迭代。他说:“我比马克思多了 150 年的历史经验。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是自己的掘墓人,但他没有告诉我们,废除资本主义后,如何在政治和经济上组织社会,这是他的历史局限性。”

其实,每一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历史局限性里。如果一本书可以开启我们对一个问题的认真思考——而不是代替我们思考,那么,它就已经足够杰出。


这是吴老师解读的第23本书

阅读推荐

吴老师推荐的阅读版本是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全新修订版本。

吴晓波:我们都学过马克思,但很少有人读过另一本《资本论》

本篇作者 | 吴晓波 | 当值编辑 | 麻酱

责任编辑 | 何梦飞 | 主编 | 郑媛眉

点击左下角,和吴老师一起读书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