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富论》与《资本论》1

本人之前沒接触过任何经济学和社会学的书籍,选择这两本书只是一时兴起,还有就是在经历过疫情后对东,西方社会制度的思考(我思考的深度约等于乱猜,只图个乐)。这两本书对我的理解能力偏深了些,放在一起读只为增加些可读性或思考。

国富论第一篇讲“分工”,一个产品经社会化的分工,迅速的提高了产能,当时的厂里纺纱工和织布工不同于作坊的铁匠和木匠,工厂提高了每个专项工序的生产能力,降低了培养工人的难度、时间和投入,从而提高了工厂和社会的整体效率,也向市场投放了更多的物质。分工的目的是为了满足需求(这可能是),市场交易是社会分工的前提条件,而契约、商品交换组成了市场交易。分工受市场规模(我看的版本中用的是“范围”一词,我认为规模更适当)限制。

看到这里问题来了:到底多大的规模的市场才适合进行分工?是不是越大越好?在18世纪的中国市场里为什么没出现工厂分工?

我认为:什么样的市场规模适合分工,这取决于当时的生产力,以英国为例千万级人口规模过剩的产能只能销往欧洲大陆或亚洲,当时西欧有同样产能过剩的问题,重叠的行业形成竞争,竞争又提高生产率,更过剩的产能溢到全球。

当时的中国在干什么?自给自足小农经济,西方本以为迅速打开的中国市场却举步维艰,这又是为什么呢?是中国保守?还是文化差异?可能都有,但不是主要原因,是“不需要”。

中国在当时自身有足够的市场规模,市场形成了闭环,是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内部没有形成良性的竞争机制,形成了相互联系较少的小农经济自娱自乐。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在南宋已经有资本主义萌芽,而没有真正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原因,不是技术积累不够,不是中国人没有扩张性,因为当时的市场规模太大产生不了足够突破动力。

市场规模不是越大越好,需要的是市场体系相对密集,相对独立,有相互竞争关系,市场体系群,才会有促使资本家提高生产率的动力,社会分工是提高生率的结果(如果当时自给自足可以提高生产率,亚当斯密的开篇可能就是小农经济了)。

由此也看出社会发展到现在为什么西方总是看不懂中国了,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也不能全部照搬西方经济体系,因为最初起点的差异到了现在已经是完全不同的状态了。

以上观点是 个人的愚昧无知,自娱自乐,明天把马克思和亚当斯密对货币的理解放在一起阅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