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商品社会分析的启发:追求成功,需要学会交换

商品是很奇怪的东西,不只是肉眼可见的简单物,还有肉眼看不见的

社会性。马克思借用歌德的话,称之为“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

商品的超感觉,在于它蕴含着社会关系。这种对商品社会交换过程的分析,对于如今我们处理社会关系有什么启发呢?

交换的前提:懂得尊重别人

马克思说: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

在商品社会生存,靠坑蒙拐骗肯定不行,弄虚作假也必定受到市场的惩罚,必须诚信平等待人。

《资本论》商品社会分析的启发:追求成功,需要学会交换

生活中总有喜欢占便宜的人,不愿意付出而只想收获,哪怕得到一点点小便宜也沾沾自喜。

其实这样的人最终也只能获得一点小收获,不可能走长远,更不可能成大事。

现代社会是讲究分工合作的社会。如果只愿意自己占便宜,让别人吃亏,那么一两次之后谁还会愿意跟你合作,谁还会愿意支持你呢?没有人。那最后就会落得人缘很差,孤独无助

《资本论》商品社会分析的启发:追求成功,需要学会交换

有人可能说,耍“一招鲜”行不行?占一次便宜就拉倒,反正社会上人多,每个人占他一次便宜,收入也很可观了。说实话,有人这样想过,也有人这样干过,但是,试看最后他们有成功的吗?没有。他们不是成为孤家寡人,就是锒铛入狱了

这些做法具有的共同错误,都是界限不清,不懂得尊重别人。

如果尊重别人,就不能霸道硬抢,不能耍赖偷占,就要拿别人想要的东西去换别人那里自己想要的东西

《资本论》商品社会分析的启发:追求成功,需要学会交换

尊重别人也意味着尊重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守规则和有价值的人。

尊重自己,意味着要让自己有界线,让自己很贵重,而不是随便什么人、随便什么事都去迎合,反倒让人看把自己看轻贱了。

交换的过程:知道别人想要什么

马克思说:耗费在商品上的人类劳动,只有耗费在对别人有用的形式上,才能算数。

交换,就是用自己这里对别人有用的东西,去换别人那里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只有对别人有用,别人才会愿意换。付出的劳动、生产的东西能够满足别人的需要,别人才会购买。

《资本论》商品社会分析的启发:追求成功,需要学会交换

当然,对别人有用的东西,对自己可能就不那么有用,或者就算有用,再换回来的东西也可以有更大的弥补。这就是一种利益的让渡

这种让渡是自己的意志行为,就像一个店主卖东西时决定卖或者不卖、卖什么价钱是由自己做主一样。

但是,除非他是上世纪国营商店拿固定工资的售货员,才会敢于对顾客爱答不理,否则,想一想他就会知道,如果他想生意兴隆,就必须对顾客态度好,必须卖顾客需要的乐于购买的东西。喊出“顾客就是上帝”的口号,也不足为奇。

《资本论》商品社会分析的启发:追求成功,需要学会交换

我们为什么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因为社会和他人的需要就是我们可以发挥贡献的地方,就是我们成功的方向。对社会有用是我们自身价值的体现。

交换的结果:实现双赢的目的

马克思说:交换使劳动产品之间、从而使生产者之间发生了关系。

物的背后,隐藏着人的关系。马克思看待商品,不是简单地看成一个东西,而是看到了这个东西背后的人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当我们在餐厅吃饭,面对一碗面的时候,应该能够想到这碗面背后有何其复杂的社会关系

《资本论》商品社会分析的启发:追求成功,需要学会交换

有农民劳动打出粮食,有卡车司机长途运输,有高速公路上的收费站,有运到粮食集团的封装质监,然后再运到超市,有仓储管理和售货员的工作,再之后餐厅购买到后厨,厨师通过劳动把它做成一碗面。这一碗面是个商品,但是背后的关系却是整个社会的运转

社会运转过程中会生产出各种各样满足人们需要的商品。而能把这些商品生产出来,则需要各行各业的人协调合作。商品的普遍交换,就是这样一个普遍分工与合作的过程。每个人都享受着别人的劳动,也都让渡出一部分自己的劳动

《资本论》商品社会分析的启发:追求成功,需要学会交换

其实,生产如此,生活也是如此。人们的成长过程中,时时处处都有生命的让渡

小时候,有亲人长辈抚养,牺牲自己的精力和时间,相当于把生命拿出了一部分给予孩子,这就是一种让渡。长大了,公司内部、单位内部的协作帮助,也是一种让渡。

这些让渡,最后形成整个社会密密麻麻普遍交换的网络,形成了社会生产的强大效能。

《资本论》商品社会分析的启发:追求成功,需要学会交换

让渡还意味着个人独立。人身依附之下只有奴役,没有让渡。那些一开始就大而化之、分不清楚的集体内部,每个人都不得不隐晦地为自己考虑,权衡自己应得的好处。其实,越是强调个人的独立平等,越会注重社会的公平交换和合作互助

本文要点回顾:

· 懂得尊重别人

· 知道别人想要什么

· 实现双赢的目的

文|乌衣白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