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第1卷 资本的生产过程

《资本论》的核心内容即剩余价值。而只有握有较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资本主义生产的剩余价值才能得以实现。第一次提出了剩余价值论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发现。

《资本论》第1卷 资本的生产过程


就像狼的本性凝固在血液中一样,资本主义的掠夺制度就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生命本质。不管科学技术怎样进步,物质财富怎么丰富,资本主义的本质不可更改。劳动人民只能将自己的劳动力像机器一般贱价卖给资本家,所得却不及生产价值之半,在法律上、经济上完全没有自卫的能力。但这一切并不是资本家的无情,而是资本主义的罪恶!商品的诱惑

工业化的资本主义释放出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商品作为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基本元素,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并占据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商品是为了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一切商品都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缺少其中任何一个元素,就不能成为商品。

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的,而单个商品只不过是该种商品的平均样品而已。实际上,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比如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发展水平及其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等。总而言之,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劳动生产力越高,生产该种物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就越少,而凝结在该物品中的劳动量就越小,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小。由此可见,商品的价值量与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力成反比。

就使用价值来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质,就价值量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量,不过这种劳动已经化为没有质的区别的人类劳动。

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告诉我们,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而且就其价值而论,“商品是一种二重的东西,即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当然,商品中包含的劳动也具有这种二重性,劳动就它表现为价值而论,也不再具有它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所具有的那些特征。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批判地证明。

商品是使用物品和价值承担者的二重物。因此,它们表现为商品或具有商品的形式,只是由于它们具有二重的形式,即自然形式和价值形式。

商品的二重性,决定商品不仅是自然形式和价值形式的体现,而且是使用物品和价值承担者的综合体。

如果探讨商品价值关系中包含的价值表现,我们可以从最简单、最不显眼的货币形式来看,商品使用价值的形式同共同价值的形式即货币形式,会形成鲜明的对照。随着对商品价值对象性的深入了解,货币之谜也会随着消失。

前一个商品的价值表现为相对价值,也就是处于相对价值形式,而后一个商品起等价物的作用。实际上,一切价值形式的秘密都隐藏在这个简单的价值形式中。

作为同一价值的表现形式,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总是分配在互相发生关系的商品上,不仅是互相依赖、互为条件和不可分离的两个要素,而且是同一价值互相排斥和对立的表现形式。

即便是一个极简单的物品,没有一个标准去衡定它的价值,我们是无法像看到它的使用价值那样,用肉眼看出它的商品价值,只有从它们的交换价值出发,才能探索到隐藏在其中的商品价值。

在两个商品的价值关系中,一个商品处于相对价值形式,还是处于等价形式,完全取决于它在价值表现形式中所处的地位。换而言之,该商品所处的地位取决于它是价值被表现的商品,还是表现价值的商品。考虑到不同商品只有化为同一单位后才能在量上互相比较,我们必须完全撇开商品量来考察商品的价值表现关系。

作为人类劳动的凝结,一个商品的价值性质可以通过该商品与另一个商品的关系显露出来。当然,商品的等价表现可以把不同种商品所包含的劳动化为一般人类劳动,把劳动形成价值这种特殊性质显示出来。

一般来说,充当等价物的商品总是人类抽象劳动的化身,是某种有用的、具体的劳动产品的表现,我们只需将使用价值“翻译”成具体劳动,将“价值”翻译成抽象劳动即可。

>>> 商品 >>>

用来交换、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它首先是通过劳动生产出来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如果生产出来的东西是无用的,谁也不愿意买它,这种东西就不能成为商品。同时,商品又必须是用来进行交换的有用物。如果劳动生产出来的有用物不用于交换,而由生产者自己消费掉,或者无代价地被别人拿去消费掉,这种有用物也不是商品。即有用物采取了通过交换取得同等代价以后才去满足人们需要的一种社会形式。

在交换中,当一种商品(“货币”)的价值经常表现在许多其他商品上时,它的相对价值形式就被扩大了。被扩大的价值形式不能有统一的价值表现,也不能充分体现一般人类劳动。

通过一种商品或者是许多种不同商品构成的系列,商品使自己取得一个价值形式,表现出一种商品的价值,而无须其他商品的帮助。实际上,一般价值形式的出现只是商品世界共同活动的结果。一种商品之所以可以表现为一般的价值形式,只是因为其他商品同时也需用一个等价物来表现自己的价值,其他商品并不是仅仅起着被动的作用。由此可见,商品价值的对象性能通过全面的社会关系来表现,而且是社会公认的形式。

因为每种商品都表现为许多不同的价值形式,这会给商品的交换带来诸多不便,一种能普遍表现其他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货币)的出现使商品的交换得到了简化。

在这个世界中,劳动具有物化人类性质的特殊性质。因此,作为无差别人类劳动凝结物的一般价值形式,劳动产品可以通过自身的结构表明,它是商品世界的社会表现。一般来说,在简单的或个别的相对价值形式中,一种商品可以使另一种商品成为个别的等价物;在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中,一种商品的价值可以在其他一切商品上获得表现,并赋予其他商品以等价物的形式;在一般等价形式中,一种特殊的商品可以成为商品世界中一般的价值形式的表现材料。实际上,等价形式的发展只是相对价值形式发展的表现和结果。随着等价形式的逐步发展,它的两极即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之间的对立,也应该同相对价值形式的发展程度相适应。

货币结晶是交换过程的必然产物,其他一切商品只是货币的特殊等价物,而货币是它们的一般等价物,所以它们是作为特殊商品来同作为一般商品的货币发生关系。

当这种特殊商品的自然形式同等价形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时候,这种特殊商品就成为货币商品,也就是可以执行货币的职能。在商品世界中,这种商品特有的社会职能能够起到一般等价物的作用,不仅能够在第二种形式中充当麻布的特殊等价物,而且可以在第三种形式中把各种商品的价值体现出来,从而形成它的社会独占权。

如果劳动产品采取商品形式的话,人类劳动的等同性就会获得劳动产品等同价值物的形式。因此,用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计量人类劳动力的耗费,就是取得劳动产品价值量的形式。当然,那些社会规定可以帮助劳动产品实现生产者的社会关系。

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劳动产品可以采取物与物关系的虚幻形式,转换为商品,就是成为可感觉的物品。当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的时候,商品就感染了拜物教的性质。当商品的价值可以用货币形式来表现的时候,拜物教同商品生产就分不开了。以上分析已经表明,商品世界的拜物教性质,是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在它们的交换中,劳动产品可以与各不相同的使用对象性相分离,并取得社会等同的价值对象性。

>>> 货币 >>>

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或其价值符号。人类社会起初并无货币存在。货币是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分离出来的特殊商品,当一般等价物逐渐固定在特定种类的商品上时,它就定型化为货币。

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为中介,来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商品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劳动过程

从劳动本身来看,劳动力的买者消费劳动力,而劳动力的卖者也由此在实际上成为按劳动力买者的意愿发挥作用的劳动力,成为工人。为把自己的劳动表现在商品中,劳动力的卖者必须把它表现在使用价值中,表现在能满足某种需要的物化过程中。因此,资本家使用价值或财物的生产,使工人制造出某种特殊的使用价值,也就是一定的物品。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过程必须要撇开各种特定的社会形式来加以考察。

人的劳动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在劳动中,人民在改变了自然物体的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目的。农民每日辛勤地耕作,与土地相互依存。他们在改变了土地的同时,土地也养活了他们。

劳动资料是在劳动进行过程中所需要的一切物质条件。从人和自然之间的发展过程来看,劳动不仅是自然力与自然物质之间的对立,而且是由人们自身的活动引起、调整和控制物质变换的过程。为了占有自然物质,人们通过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来使用身上的自然力,比如臂、腿、头和手运动起来,并通过这种运动作用改变自然和人们自身的自然。虽然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显现出比蜜蜂高明的地方,就是他在建筑房屋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构建。在这个过程开始时,这种最初的本能劳动形式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而且已经观念地存在着,引导自然物实现自己的目的。

作为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即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都是可以通过劳动同土地脱离直接联系的东西,都是天然存在的劳动对象。例如捕获的鱼、砍伐的树木和地下矿藏中开采的矿石等,都可以算是劳动对象,即原料。当然,一切原料都是劳动对象,但并非任何劳动对象都是原料。实际上,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

作为资本家的所有物,产品是一种使用价值。资本家不仅要生产具有交换价值的使用价值,还要生产用来出售的商品,而且要关心商品的价值是否大于生产该商品所需要价值的总和。正如商品本身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一样,商品生产过程必定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不仅要生产价值,而且要生产剩余价值。众所周知,每个商品的价值都是由物化在其使用价值中的劳动量决定的,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因此,我们把生产过程作为价值形成过程来考察,就必须要计算物化在这个产品中的劳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机器的大规模使用改变了生产结构和劳动力需求状况。

资本家用劳动力的低价值去换取劳动力创造的高价值。通过延长工人工作时间,延长一般价值形成过程,变成价值增殖过程。我们的资本家不仅懂得用劳动力的低价值去换取劳动力创造的高价值,而且更懂得用延长的劳动过程去换取更多的价值。

在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整个过程中,资本以流通为媒介,以在商品市场上购买劳动力为条件,为价值增殖过程作准备。

>>> 劳动力 >>>

劳动力是人所具有的,并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亦称劳动能力。它是社会生产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劳动力是生产的能动性因素、主导因素,任何社会生产都不可能没有劳动力。生产资料只有在劳动力的运用下,才能在物质资料的生产中发挥作用。

劳动是抽象的社会劳动,是人类劳动力的耗费,就一种属性来说必然创造价值,而就另一种属性来说必然保存或转移价值。

>>> 价值增殖过程 >>>

价值增殖过程是生产商品一定的使用价值,并把生产资料的原有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上去;

作为价值增殖过程,雇佣工人的劳动作为抽象劳动形成新的价值,其中包括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必然不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而必须是价值增殖过程。

剩余价值率是劳动力受资本剥削的程度或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的程度的准确表现,是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又相当于剩余劳动同必要劳动之间的比例。

剩余价值的相对量,即可变资本价值增殖的比率,我们可以用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的比率来决定,就是用m/v来表示,而且剩余价值率就是可变资本的价值增殖或剩余价值的相对量。

当可变资本的价值等于它所购买劳动力价值的时候,工作日的必要部分就决定着这个劳动力的价值,而由工作日剩余部分决定的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就等同于剩余劳动和必要劳动之间的比例。换而言之,剩余价值率m/v=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当然,这两个比率就是把同一种关系表示在不同的形式上,而且一种是物化劳动的形式,另一种是流动劳动的形式。因此,剩余价值率才为劳动力受资本剥削的程度或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程度的准确表现。

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会尽量延长工作日,如果可能,他甚至会把一个工作日变成两个工作日,但是工人也会坚持要求把工作日限制在一定的正常量内。

在剩余价值率和劳动力一定的情况下,所生产的剩余价值量同预付的可变资本量成正比。雇佣工人的人数是决定剩余价值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通过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以增加工人工资,但工人工资增长率低于生产效率的增长速度,实际上也是劳动力价格的明升暗降。

>>> 工作日 >>>

一个自然日(一昼夜24小时)内,工人从事劳动的那部分时间。亦称“劳动日”。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作日由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构成,这两部分是完全不同的。在必要劳动时间内,工人再生产自己的劳动力。

通过延长工作日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生产的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要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就必须提高生产力。

当然,这里改变的不是工作日的长度,而是工作日中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划分。

一般来说,在工作日长度已定的情况下,剩余劳动的延长必然是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

那些为生产必要生活资料提供不变资本物质要素的产业部门生产力的提高,尤其是那些生产日常生活资料能够决定劳动力价值的部门,它们商品的便宜也会降低劳动力的价值。(抑制了农业)

随着劳动力再生产所必要劳动时间的减少,劳动力价值也会降低,而且这种劳动时间的全部减少等于所有生产部门劳动时间减少的总和。

换而言之,商品的现实价值不是用生产者在个别场合实际花费的劳动时间来计量的,而是用所必需的社会劳动时间来计量。

商品的生产不仅取决于劳动力,而且还受制于提供劳动资料和劳动材料的生产。

原料生产力的提高,或低廉的价格,会使商品的价格也随之下降。

商品价值的降低

商品的价值与劳动生产力成反比,而由商品价值决定的劳动力的价值也是如此。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相对剩余价值会与劳动生产力成正比,并随着生产力的降低而降低。

因此,提高劳动生产力来使商品便宜,并使工人本身便宜,是资本的内在的冲动和经常的趋势。

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力是为了缩短生产商品的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他们所得到的利润都来源于工人在生产商品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 超额剩余价值 >>>

同一生产部门的资本主义企业之间,在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等方面存在着差别,因而这些企业生产出来的商品的个别价值也必然是参差不等的。但商品不是按照个别价值、而是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价值出售的。那些采用先进技术、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企业,其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但仍按社会价值出售,因此它会比其他企业多得到一部分剩余价值,这就是超额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发展劳动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缩短工人为自己劳动的工作日部分,并以此来延长工人无偿为资本家劳动的工作时间。

协作产生了一种比单个劳动者力量的机械综合强大得多的集体力,通过协作,不仅提高了个人生产力,而且创造了一种新的生产力。

劳动生产率不仅取决于劳动者的技艺,而且也取决于工具的完善程度。

失业 资本主义使用机器,首先对机器竞争对手的旧手工业和工场手工业工人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大量工人失业,从而迫使工人不得不听命于资本家强加于他们的法律。

剩余价值的生产 撇开劳动过程的各种历史形式来看,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资本主义生产不仅是商品的生产,而且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因此,工人不是为自己生产,而是为资本生产,必须生产剩余价值。如果工人需要全部时间来生产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话,那么他就没有时间为第三者劳动。

从一定程度来看,相对剩余价值是绝对的,是以工作日的绝对延长为前提,而绝对剩余价值是相对的,是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前提的。

工人的劳动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两部分。资本家为了达到价值增殖的目的,一方面是延长工作日;另一方面是改进设备、技术,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自然条件在经济上可以分为生活资料的自然资源和劳动资料的自然资源。

>>> 名义工资 >>>

实际工资的对称。指以货币数量表示的工资,即货币工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它表现为一定货币额的劳动力的等价物。

货币工资以劳动力价值为基础,凡引起劳动力价值变化的各种因素,都会引起货币工资的变化。但是货币工资反映劳动力价值的变化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货币工资的变化每每与劳动力价值的变化不一致,因而影响到工人的实际生活水平。

资本流通的形成,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资本主义生产做准备;第二个阶段,是生产剩余价值;第三个阶段,通过出售商品,使货币重新转化为资本。

作为资本价值的周期增加额,剩余价值是资本的周期果实,是取得收入的来源形式。

要积累,就必须把一部分剩余产品转化为资本。资本家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

资本积累就是资本规模不断扩大的再生产。资本的积累不仅取决于资本家的剥削程度,而且也受社会需求的影响。

>>> 进出口贸易管理 >>>

国家政府通过行政立法、政策和各种措施对进出口贸易实行的监督、协调和控制。进出口贸易管理始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当时,英国工业水平较高,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强,因此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取消对进出口贸易的限制和障碍,取消对本国进出口商实行的各种特权和优待,使商品自由进出口,在国内外自由竞争。美国和西欧其他一些国家,则由于工业水平落后,为保护本国的幼稚工业,对进口采取各种限制措施,使本国市场免受外国商品冲击,对出口则采取鼓励政策,给予优惠和津贴。

>>> 资本主义积累 >>>

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资本家必然不断地进行积累,将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实行扩大再生产。一方面,由于资本积累是通过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两种形式实现的,因此,资本积累过程也就是日益增多的社会财富愈来愈集中到少数大资本家手中的过程。另一方面,随着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和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一定的劳动力可以推动越来越多的生产资料,导致产业后备军的形成和扩大。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发展就会成为资本积累的有力杠杆。

资本主义竞争

资本主义再生产中的激烈竞争,迫使资本家不断地进行资本积累。在资本主义竞争中,大资本总是处在有利的地位。为了在竞争中保存自己,击败对手,资本家只有不断地进行资本积累,扩大资本规模。如同登高才能望远一样,资本家也要不断扩大再生产规模进行资本积累,才有可能在资本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资本论》第1卷 资本的生产过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