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科技巨頭憑什麼進入金融業?

在科技金融襲來之初,阿里、騰訊、百度和京東就不失時機進入金融行業。目前的網商銀行、微眾銀行、百度金融和京東金融等總體發展不錯,經起了強力監管的洗禮。同時,引發了海外科技巨頭進入金融行業的潮流。亞馬遜正在推出自己的合作銀行和支付業務;蘋果金融勢不可擋,蘋果的虛擬信用卡已經橫空出世;谷歌是AI最具實力者,谷歌智能金融已經全面鋪開等。可以說美股裡六大科技巨頭已經、正在和即將進入金融行業。

在中國對新金融強力整頓背景下,但科技巨頭進入金融行業的熱情不僅沒有消退而且更加強烈了。據說,滴滴公司已經開始進入金融行業。多家媒體報道稱,滴滴金融服務於近日上線了一站式“網約車金融”服務平臺“全桔”系統。據悉,該系統將通過滴滴金融服務的賬戶管理及大數據風控能力,服務出行行業中間環節的汽車租賃公司,來為出行生態內合作伙伴提供定製的金融服務,目標是簡化針對網約車車輛和司機的金融服務流程。據介紹,“全桔”將一端對接服務出行場景的金融服務提供方,一端對接以租賃公司為主的行業合作伙伴,以提高雙方對資金、汽車資產的匹配與管理效率。

雖然至少目前看,滴滴“全桔”金融服務平臺的定位還不是太清楚,從金融專業角度分析說服力還不太強。不過,需要提出一個問題是,類似滴滴公司的科技巨頭們有什麼底氣、能力和優勢進入金融行業呢?

報道說,滴滴公司這幾年經過一系列“事件”後,滴滴的現金流始終有著不小的壓力,把觸角伸到金融領域並不稀奇。這個分析、這個理由很難站住腳,這絕對不是滴滴進入金融業的原因。如果滴滴抱著解決自身融資難和現金流壓力而推出金融業務,推出的金融業務是給滴滴自身籌資融資服務的,一方面滴滴金融就是違規的,另一方面這將毀了滴滴金融,絕對走不遠。那麼,類似滴滴公司介入金融業底氣和優勢在哪裡?

在於三樣核心東西:大數據、雲計算和AI。在這裡要澄清金融的兩個重大問題,一是金融本質是什麼?二是金融未來趨勢方向在哪裡?

金融的本質是信用,只要解決了信用問題就能解決金融的風險控制問題,也就能夠解決金融風險高的根本問題。過去,就是解決不了信用問題,即:獲取不了金融交易對手的信用情況,或者在不知道對方信用情況下發生了金融交易從而爆發了金融風險。比如在不明白或者無法知曉或者獲得的信用情況是虛假的情況下發放貸款,從而造成不能到期歸還貸款本息,帶來風險,形成不良。

科技的發展湧現出一批基於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科技公司,在這些科技公司的平臺上留下了經濟活動交易者的數據,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就能瞭解知曉其信用狀況,解決了信用不可知或沒有手段獲取的大問題。這就解決了金融的本質問題。解決金融本質問題的是科技巨頭公司們。

這就是包括高盛等在內的金融企業紛紛自稱自己是科技公司的原因。金融的發展方向或未來一定是科技公司。

滴滴作為一家科技公司,目前滴滴出行平臺整體服務人數超過5.5億,有超過3000萬司機和車主在平臺上靈活賺取收入,在這背後是留痕的海量數據。對這個海量數據進行挖掘能夠挖出許多財富價值,這其中包括金融價值。具體表現在能夠獲取這5.5億客戶和3000萬司機的信用數據狀況。

僅僅有數據還不夠,獲取信用狀況必須依靠雲計算對這些數據進行挖掘分析才能準確獲取。獲取以後,通過AI手段進行個性化、精準化、全面性營銷,以及在挖掘信用狀況時AI手段同樣可以深度應用分析。AI的算法、算力以及大數據三要素都可以在獲取信用狀況上淋漓盡致的發揮。從業務的微觀方面來看,AI在獲取精準用戶的成本和效率方面擁有明顯優勢,進而為網約車金融產品的拓展和創新提供更大的業務空間。

這才是滴滴等科技巨頭有底氣有基礎進入金融業的深層次原因。

高量化財經 | 熱點:科技巨頭憑什麼進入金融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