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禮泉:以教為志,以教為榮

名片

柳礼泉:以教为志,以教为荣

柳禮泉,男,1954年4月生,湖南衡山人。湖南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級教學名師,湖南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學術帶頭人。1972年12月入伍,1976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7年退伍後考入湖南大學政治專業,1982年1月畢業並留校任教。

曾長期擔任湖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並受聘擔任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現兼任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湖南省中共黨史學會副會長、湖南省科學社會主義學會副會長、湖南省延安精神研究會副會長等職。主要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與發展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左丹 通訊員 蔣晶麗

2019年,是柳禮泉在湖南大學教書的第37年。

每週12節課,還帶著6個博士生、14個碩士生和1名博士後。兼任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負責指導全省的思政課程建設。同事說:“他的工作量完全不像一個即將退休的人。”

柳禮泉卻不覺得累。他說,當老師有三重境界,即“謀生境界”“責任境界”和“樂業境界”。處於“樂業境界”的老師,以培養學生成才為最大責任,以教為志,以教為榮。而他自己,就是一個“樂業”的人。

“給學生一滴水,必須自己要有一桶水”

1977年,國家恢復高考制度。那年,勤奮好學的衡山縣農家子弟柳禮泉,通過高考成為了湖南大學政治專業的新生。

“進入大學不久,我獲得了甲等人民助學金,每月18元。靠著這筆助學金,家境貧困的我順利完成了大學學業。從那時起,內心的感恩之情澎湃,時刻鞭策著我,我要儘自己的能力回饋社會,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柳禮泉在《那年麓山青》一書中回憶。

這一深厚的感恩情結,成為了柳禮泉數十年如一日的奮鬥之源。

1982年1月,柳禮泉畢業後留校任教。自此,他一直堅守在教學第一線。在奮鬥中,他成了湖南大學首位國家教學名師,也是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領域唯一的國家教學名師。

柳禮泉非常勤奮,同事們稱他為“老黃牛”,學生們稱他為“拼命三郎”。而他自己卻說,只是“笨鳥先飛”而已。從教37年來,他幾乎沒有在晚上12時之前睡過覺,大多數時間都用在了教書育人和科學研究上。他的夫人曾說,能和他一起飯後散個步,也是一種奢侈。他家就住在嶽麓山下,數十年來,他卻很少登過嶽麓山。

柳禮泉所在學院的辦公樓,有一年電費超標。有人開玩笑說,電費超標,肯定是柳老師加班太多所致。

近些年來,柳禮泉患上了糖尿病,每年需住院治療一段時間。2018年4月,柳禮泉在長沙市第四醫院住院,學生黃豔特意到醫院看望,卻看到了這樣一幕:躺在病床上的柳老師,一隻手打著點滴,一隻手在修改學生的論文。這一幕讓黃豔感慨不已:“老師已60多歲了,獲得的榮譽無數,還如此勤奮,我有什麼理由懈怠。”

柳禮泉是湖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第一任院長。即使擔任院長,他也是承擔教學任務最重、最勤奮努力的老師。他說:“給學生一滴水,必須自己要有一桶水。”

從教生涯中,柳禮泉出版了7本著作、8本教材,主持國家、部省級研究課題30餘項,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這些論文大多收入臺灣花木蘭文化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倫理思想研究文叢》之中,書名為《讓德育在文化中詩意棲居》,足足有5卷8冊之多,面向海外發行,被歐美國家一些大學圖書館收藏。

柳礼泉:以教为志,以教为荣

湖南大學東方紅廣場。(資料圖片)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郭立亮 攝

“做老師,就要做為學生著想的老師”

“萬流歸宗,形象制勝。做什麼樣的老師,樹什麼樣的形象,常自問以窮之。”這是柳禮泉博客中的一段話,也是他的不懈追求。

柳禮泉講課非常有激情。他說,一站上講臺,看到學生,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一樣,有一種把課上好的衝動。也許,老師講授的內容,學生不一定都感興趣,但因為喜歡這個老師,記住了老師講的某一句話,學生得到了啟發,亦善莫大焉。

柳禮泉治學非常嚴謹。學生湯素娥的博士論文中,一句措辭是用“理論反思”還是“理論省思”,抑或是“理論審思”?為此,柳禮泉琢磨半天后,帶著學生請教相關專家最後才定下來。這給湯素娥留下了深刻印象。她說:“柳老師對論文寫作要求非常嚴格,大到措辭表述,小到標點符號,都一絲不苟。他說,寫論文要對得住自己的研究初心。”

每隔兩週,湖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就有一場令學生們嚮往的學術活動,那就是柳禮泉和學生們的學術沙龍。在那裡,博士生、碩士生、本科生坐在一起分享讀書體會,解答學習困惑,討論學術研究難點,探討論文寫作疑點……智慧的火花在不同學習階段的學子中碰撞昇華,學習氛圍濃厚。

學術沙龍堅持了10年,已成為每一個“柳門弟子”心中最美好的回憶。如今,不僅是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學生參與,外院甚至外校的學生也慕名趕來參加。

學生王藝璇說,柳老師之所以有學術引導力,是因為他的課堂從來不只在講臺上。他的一言一行,都是學生最好的教科書。

2016年秋天的一個晚上,一場已預約好的學術沙龍即將開始,突然狂風大作,大雨傾盆。學生給柳禮泉打電話,告訴他不要過來了。柳禮泉說:“你們都到了,我怎麼能不來?”10多分鐘後,全身溼透的柳禮泉趕到了學院,在辦公室匆匆忙忙換了一套衣服後,準時開始沙龍活動。在場的學生感動不已。

柳禮泉格外關愛學生。每到中秋、端午等節假日,他都會邀請門下的碩士生、博士生到家中吃飯聊天。學生們找他,隨找隨到;論文今天發給他,明天就能收到他的詳細回覆。他說:“老師不能高高在上。做老師,就要做為學生著想的老師。”

柳礼泉:以教为志,以教为荣

3月8日,湖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柳禮泉教授講課生動,贏來學生熱烈的掌聲。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唐俊 攝

“只在課堂講授思政理論還不夠,要善於引導學生閱讀”

為尋找教好學生的方法, 柳禮泉不斷改革創新。他是湖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領域的教改先鋒。

柳禮泉說:“只在課堂講授思政理論還不夠,要善於引導學生閱讀。”為此,他挑出50篇名作供同學們課後閱讀。上世紀末和本世紀初,他和同事每年都組織學生去校外德育基地參觀學習。

他是湖南乃至全國高校最早提出思政課“五結合”教學法的人,即學生讀書與教師講授相結合、校內教育與校外德育基地教育相結合、書本知識學習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傳統教學手段與現代教學手段相結合、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與文化素質教育相結合。該項目獲得了湖南省教學成果一等獎。

他是湖南乃至全國高校最早對思政課成績評價體系進行大刀闊斧改革的人。他首創的“知識競賽獲獎免考法”“研究論文和讀書報告評價法”,傳為美談。他改變過去“一張考卷定成績”的做法,建立新的思政課成績立體評價體系,即平時成績(包括相關知識競賽、課堂表現、社會調查報告等)計總成績60%,期末考試計總成績40%。這一改革受到學生們的歡迎,還被教育部以《湖南大學構建“兩課”學習成績評價新體系》為題推介。

他是最早將《毛澤東思想概論》搬上網絡、打造國家精品課程的人。2000年起,柳禮泉承擔教育部“‘新世紀網絡課程建設工程’項目———毛澤東思想概論”網絡課程的研製。經過兩年的研究,柳禮泉和同事研製出立體化的網絡課程,成為全國通用、唯一供本科使用的網絡資源。2002年,其網絡課程由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電子音像出版社正式出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將此作為國家立體化精品教材,向全國高校推薦。

“那段時間,我最開心的是常常接到來自全國各地的電話。告訴我,他們正在使用這門課程的資源,受益很多。”柳禮泉回憶道。

柳禮泉探索教改有這樣一個小故事。10多年前,為了讓自己的課更貼近學生,已是國家教學名師的柳禮泉拜正在上大學的兒子為師。他將已備好的課先講給兒子聽,聽取兒子的意見後,再進一步修改完善。

如今,柳禮泉的教改步伐已不侷限於湖南大學。自從擔任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後,他和同事大力推進湖南思政課的“開放式課堂”,提升全省高校思政教師講課水平。目前,湖南100餘所高校中,有近80%的學校派出思政課教師參加“開放式課堂”培訓。這一師資培訓新模式,正成為湖南思政教育的新亮點。

柳礼泉:以教为志,以教为荣

位於嶽麓山下湖南大學廣場東北側的自卑亭。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長沙府同知趙寧倡建。亭名取《禮記·中庸》“若登高必自卑”之意。(資料圖片)

手記

好老師,如燈塔

左丹

湖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緊鄰千年學府嶽麓書院。兩次拜訪柳禮泉老師,我都從嶽麓書院路過。記憶中,嶽麓書院大成殿內有一幅孔子畫像,畫像上方有副匾額,上書“萬世師表”。這4個字,遒勁有力,透著一股神聖,讓人肅然起敬。

韓愈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而對老師職業的釋義,我更喜歡“萬世師表”。因為它道出了教育的真諦,即“言傳身教”。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知識已變得唾手可得,然而教育卻沒有變得更加容易,有時候反而更讓人迷茫和焦慮。這就要求我們的老師,不僅傳道授業解惑,還要為人表率。因為,知識可以傳授,但精神只能靠感染。

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最難上的課程之一。唯知行合一者,才能真正折服年輕的心。柳禮泉是一位深諳教育規律的人。“萬流歸宗,形象制勝。”他將思政課的課堂延伸到了自己的一言一行中。他是最勤奮的老師,也是最關心學生的老師,更是敢於創新、不斷進取的老師。

柳禮泉是一位真正有信仰的老師。因為有信仰,所以他講課非常有激情。學生王藝璇說:“他站在講臺上,講到興起時那手舞足蹈的樣子,讓我們真切感受到他對社會主義的熱愛和信仰。這份激情深深地感染了我。我從一開始只是為了文憑而學習,到現在漸漸地愛上了自己的專業。我希望有一天,能像柳老師一樣用自己的信念帶動一些人。”

幾年前,柳禮泉在一次高考評卷工作中,遇到一位很多年前教過的學生。她告訴柳禮泉,當年學的是理工科,班上女生少、男生多,學習的壓力讓她陷入了迷茫。是柳老師講:每個人都要有強烈的自信心,要自立自強,女生亦要如此。這番話讓她振作起來。如今,她已是湘潭某學校的校長。

好老師,如燈塔,照亮著學生前行的道路。就像我們自己一樣,多年過去了,也許老師教的知識不一定全記得,但老師對學生的愛、老師的勤奮敬業,卻永存於記憶深處,溫暖著我們。

評說

柳禮泉老師雖是湖南大學第一位國家級教學名師,但無論在路上偶遇他,或者與之交往,他給人的感覺不像“大師”,更像鄰家大叔。我有幸在10年前師從於他,攻讀博士學位,近距離感受他的低調做人、紮實問學、簡樸生活。

最難忘的,是那年我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做訪問學者,他隔空指導我撰寫論文時的諄諄教導。最想參加的,是他主持的學術沙龍,與師弟師妹一道再聆聽他標準的“衡山普通話”。

——湖南大學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唐珍名

和柳老師接觸,有兩個比較深的印象。一是他對工作的認真和投入,也就是我們常講的敬業精神。我經常看到他在晚上或週末來學院,帶著學生們搞學術沙龍、讀書會,參加的人還挺多的,學生們反映很不錯。這是他一個常態化的工作,一直堅持,很負責。二是他對生活的熱愛。我經常看到他在朋友圈發一些積極向上的圖文。他把參加過的一些活動和感悟發出來,裡面充滿對工作、生活的熱情。這本身就是一種思想政治工作。通過隨手而來的分享,散發正能量,傳播正確的價值觀,去影響周圍的人。像他這個年齡段的老師,能夠保持激情滿滿的開放心態,我覺得難能可貴。

——湖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 黃梓根

柳老師是一位將愛崗敬業做到了極致的老師,他發自內心地熱愛講臺。我和他同事32年,感覺他有使不完的勁。在教書育人上,從不懈怠,他是“實幹興教”的典範。柳老師不僅實幹,而且善於總結,不斷創新教學方法,推進思政課課程建設。

——湖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 張君

柳老師是我的碩士生導師、博士生導師。他基本沒有寒暑假和週末,大部分時間在工作。他總是把學生的事放在第一位,非常關心學生。記得讀書時,我凌晨收到過他發給我的論文修改意見郵件。他對工作認真的態度、為人師表的精神,深深地影響著我們。

——湖南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 黃豔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左丹 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