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可得罪君子,也不得罪小人的典故!

人生一定要防止小河也能翻大船事故,生活中,任何人都輕視不得。精明的人固然值得重視,可若是忽略了無足輕重的小人物,同樣能栽大跟頭。要知小人物做糖不甜做酷酸,一旦你得罪了他們,他們的報復心是最強的,必置你死地而後快。這是生活中許多精明人致禍的原因之一,常為人忽視。下面的故事,可見其害。

寧可得罪君子,也不得罪小人的典故!

劉邦建國後,曾誅殺過兩位大功臣,即淮陰侯韓信,梁王彭越。這兩個人都是叱吒風雲的一代名將,統率著千軍萬馬,身經百戰,出生人死,為大漢王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戰功,終於落到這種不幸的下場,

究其原因,實在十分複雜,姑且不論,不過有一個十分有趣的事實是,將他們送上死亡之路的第一個人,不是旗鼓相當的政治上的對手,而是自己身邊的、名不見經傳的細微小人。

寧可得罪君子,也不得罪小人的典故!

先說韓信,據說當劉邦奪去了他的楚王的爵位,降為淮陰侯以後,他的心情抑鬱寡歡,遂有反叛之心,便與派往外地任職的將軍陳希相約裡應外合,襲擊呂后及太子。

此時劉邦統兵在外,京城長安空虛,以韓信的傑出才能,若真的起事,劉邦能否再回長安恐怕還得另作別論。可偏偏此時韓信一個名叫謝雲的門客得罪了韓信,韓信將他囚禁起來,準備殺掉。

寧可得罪君子,也不得罪小人的典故!

可他乘機逃了出去,向昌後告發了韓信,呂后與相國蕭何密商之後,將韓信騙至宮中,立即斬首。

再說彭越。漢朝立國後,他被封為梁王,一次劉邦率兵討伐叛將陳希,要求彭越發兵相助,其時彭越正在病中,便令部將領兵前往,劉邦怒其不恭,派人前來譴責他,他很是恐慌,準備親自前去向劉邦請罪。

寧可得罪君子,也不得罪小人的典故!

他的屬將扈輒功道:“大王開始沒去,如今陛下派人來責,大王倒去了。他豈能饒恕你?此去必為他所擒,不如發兵反叛,”彭越並沒有聽從他的。

後來他屬下有個太僕犯法,彭越要將他斬首,這位太僕逃到劉邦那裡,將扈輒對彭越的一番話告發了,終於導致了彭越之死。他死後,劉邦將他的屍體作成肉醬遍賜大臣。

寧可得罪君子,也不得罪小人的典故!

再看“桃園三結義”中三弟張飛,作戰勇猛武藝高超,百萬軍中取上將首領如探囊取物,這是人所共知的事;當陽橋上一聲吼,喝斷了橋樑水倒流,那是何等的英雄氣概!可他的死,一點也不壯烈。

他有一個致命的缺點,便是對待部下過於嚴厲,小有過失,便重加鞭撻,因此將士人人都懷恐懼之心,他也終因此而付出了生命的代價。關於他的死,史書記載十分簡略,《三國演義》卻有詳細的描述,雖然是小說家言,卻也有一定的歷史真實性。

寧可得罪君子,也不得罪小人的典故!

據說關羽死後,張飛痛不欲生,旦夕號泣,部將們以酒勸解,他喝醉了之後,心緒更加惡劣,對身邊的人動輒加以鞭撻,有的被鞭打致死。

他主動請我兵討伐東吳,為關羽報仇,出師之日,劉備警告他說:“我知道你的老毛病,一喝了酒便要發牌氣,隨便打人,打了後又將他們依舊留在身邊,這可是取禍之道呀!從今以後,你一定要以寬容為懷,改一改你的毛病,

寧可得罪君子,也不得罪小人的典故!

張飛將劉備的話當耳旁風,回到軍中之後,命令於三天之內製辦白旗白甲,三軍掛孝伐吳。帳下兩位未將範疆、張達說:“三天時間太少,請寬限幾日!”這本是實情,

張飛卻勃然大怒說:你們竟敢違反我的將令!”將二人綁在樹上,各鞭背五十,並嚴令道:“明天一定要備齊,若超過了時限,即將你二人斬首示眾!

寧可得罪君子,也不得罪小人的典故!

這兩個人被打得渾身鮮血淋漓的人回營商量對策。範疆說:“此人性如烈火,明天要是備不齊,咱倆的命是保不住了!”張達說:“與其他殺了咱們,倒不如咱們殺了他!”

當晚張飛在帳中又同部將飲酒,不由大醉,臥於帳中,範疆、張達二人半夜裡各懷短刀,潛入帳中聞得張飛鼾聲如雷,便以短刀刺入腹中。一代名將,就這麼窩囊地死了。

寧可得罪君子,也不得罪小人的典故!

“千里之堤,潰於蟻穴”,今古英名,毀於一旦”,三位英雄絕倫的名將可能為自己的死設計過無數壯烈的場面,卻不曾想到會死於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手中,這也許是名將最為遺憾的事,也是時人引以為戒的事。

俗話說:寧可得罪十個君子,也不要得罪一個小人,不是沒有道理。希望生活中處事都能引以為戒。勿因小失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