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報告:受制水環境容量,京津冀多個行業宜整體關閉

在京津冀地區,紡織染整、皮革、造紙、化工、製藥等高耗水和汙染物排放量大的行業,未來面臨的恐怕不僅僅是發展危機,而是生存危機。

中國工程院“資源環境承載力與經濟社會發展佈局戰略研究”課題組今天(22日)表示,當前,環境承載力已經成為我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瓶頸。基於水資源約束,京津冀地區需要進行產業結構調整,以實現水資源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京津冀地區大部分位於海河流域,包含北京、天津、河北3個省(市),人口密集、經濟發達,是我國經濟創新活力最強、開放程度最高、人口最為密集的區域之一。

但同時,京津冀也是全國水資源最短缺、水汙染和水生態退化最嚴重、水環境支撐力與發展矛盾最尖銳的地區,是公認的“資源型”嚴重缺水地區。

目前,京津冀地區平均人均水資源量只有279立方米,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3%,遠低於國際公認的人均水資源量(500立方米)的嚴重缺水線。

課題組公佈的數據顯示,京津冀地區以佔全國0.93%的水資源量條件,提供了佔全國4%的供水量,支撐了佔全國8%的人口和8%的灌溉面積,產出佔全國11%的GDP。

中国工程院报告:受制水环境容量,京津冀多个行业宜整体关闭

調查發現,京津冀地區高耗水產業相對集中,產業佈局與水資源不相適配現象十分突出。如河北省鋼鐵、化工、火電、紡織、造紙、建材、食品七大高耗水工業用水量佔工業用水總量的80%以上。

監測數據顯示,京津冀地區紡織染整、皮革和造紙三個產業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水平每億元產值分別達到49噸至66噸、2.2噸至4.9噸;化工、食品和製藥行業的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水平每億元產值也分別達到10噸至15噸,1噸至2噸。

京津冀上述六大行業創造的GDP佔地區工業GDP總量的15%,而廢水排放量佔京津冀地區廢水排放總量的63%,佔化學需氧量的70%,佔氨氮排放量的73%。

課題組建議,基於地表水水環境容量約束,根據億元GDP的汙染物排放量,對於京津冀地區最不協調的紡織染整、皮革和造紙三個產業,應採取整個行業關閉或轉移等措施。

對於京津冀地區的化工、食品和製藥行業,也可以採取整個行業關閉或轉移等措施,或者進行行業化清潔生產改造、汙水處理工藝改進等。課題組表示,尤其是汙水直接排入地表水比例僅為16%的製藥行業,進行行業化清潔生產改造、汙水處理工藝改進是重要的發展方向。

在具體措施方面,課題組建議,在排放現狀的基礎上,在京津冀核心區-大清河水系,應削減28%的化學需氧量和76%的氨氮排放量;在冀中南城市群-子牙河水系,應削減50%的化學需氧量和86%的氨氮排放量。重點涉及濱海開發區的化工行業、冀中南(保定、石家莊、邢臺、邯鄲)地區的造紙和製藥等工業行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