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假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請問孔子曾有何“大過”?

子夏故壇


提問很有趣,問孔子曾有過什麼大過。說實話,我也不知孔子有過什麼大過。不管探究不探究孔子曾有過什麼大過,都有必要把原文疏通一下。

提問中這段話出自《論語·述而》:

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我是這樣解釋這段話的:

孔子說:“再給我幾年時間,五十歲來學習《易》,便可以不犯大錯誤了。”

《史記》引這段話時有改動,為:“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

本章是《論語》中有爭議的一章。圍繞爭議的問題,我還得多說一些。

加,我釋為“增加”,《四書集註》把加當作“假”來解釋,我於把它釋作“給”。

五十以學《易》,五十歲再學習《易》。以,連詞,連接狀語和中心詞,相當於“來”。

關於“五十”,前人多認為是一個整數,即“五十”(50)。“五十”《論語》中還有兩例,都是指“五十歲”——“四十、五十而無聞焉”(《子罕》第23章),“五十而知天命”(《為政》第4章)。

《四書集註》說:“蓋是時,孔子年已幾七十矣,五十字誤無疑也。”《四書集註》之說是不確切的。應該注意“可以無大過矣”這句話,七十歲才想“無大過”是不是晚了些?孔子這話應該是在五十歲之前說的。據此看,《史記》說孔子“晚而喜易”也是不確切的。而且從孔子向弟子傳授《易》的事來看,孔子不可能七十歲時才專門研究《易》,如果七十歲才專門研究《易》,那他的易學弟子還怎麼帶啊! 就用司馬遷的《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來考證孔子“晚而喜易”:《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說商瞿“少孔子二十九歲”,與《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所說的冉求年齡一樣。孔子晚年六十八歲以後,這商瞿已經超過三十九歲了,才師從孔子,年齡有些大了。而且《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在介紹弟子“有若”時,曾有這樣的文字:“商瞿年長無子,其母為取室。孔子使之齊,瞿母請之。孔子曰:‘無憂,瞿年四十後當有五丈夫子。’已而果然。”——這是孔子的弟子們列舉的孔子中年時的事例。按理說,孔子有資格派弟子出使,正是他為官之時,此時的商瞿的年齡當在二十六七歲左右。而且“瞿年四十後當有五丈夫子”“已而果然”這個過程沒個至少十年八年是不可能的。孔子活到七十三歲就去世了。據此,可以說商瞿跟孔子學《易》在孔子五十歲之前;孔子也曾泛泛地向弟子們授《易》。孔子晚年尤“喜《易》”是可能的。

還是回到實質問題上來。孔子說自己“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並不等於孔子有過大過。孔子是個很自律的人,儘管並無大過,還是時刻提醒自己,一方面學《易》,以此指導實踐,避免犯大過,一方面用《四書集註》說法,“學易,則明乎吉凶消長之理,進退存亡之道,故可以無大過。蓋聖人深見易道之無窮,而言此以教人,使知其不可不學,而又不可以易而學也”。


陳廣逵



子曰:“假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孔夫子這句話記載在《論說·述而》裡,意思是借給我幾年,能讓我在五十歲的時候就研讀《周易》,那麼我就不會有大者之過了。這裡強調一下,“大過”的古義並不是指特別嚴重的過失,而是指大者之過。《易·大過卦·彖傳》曰:“大過,大者過也。”所謂“大者”,應該是指涉及社會倫理道德層面的公事方面。而相對應的“小過”,則應該是指僅涉及個人的私事方面。這從《大過卦》和《小過卦》的《象辭》中就能看出來。《大過卦·象辭》曰:“澤滅木,大過;君子以獨立不懼,遁世無悶。”而《小過卦·象辭》曰:“山上有雷,小過;君子以行過乎恭,喪過乎哀,用過乎儉。”那麼“君子以獨立不懼,遁世無悶。”是涉及社會矛盾和君子道德修養層面的表現,而“君子以行過乎恭,喪過乎哀,用過乎儉。”則是涉及個人層面的私事。


話題還是回到孔子的這句話上。從孔子的這句話中,我們可以做出如下幾點判斷:①孔子說這話時,正在專研《周易》,而且對《易》已深有體會,恨讀之遲矣;②孔子在五十歲之前是沒有下功專研過《周易》的,對《易》理知之甚少;③由於不通《易》理,孔子在五十歲之後是有大者之過的;④孔子晚年極度推崇《易》學,深感自己這種大者之過與《易》理是相違背的。那麼,孔子所謂的“大過”到底是指什麼呢?



要弄清這個問題,先要弄清幾個時間節點。首先可以肯定,孔子習《易》是在晚年,具體講就是在周遊列國結束之後。《史記·孔子世家》中說:“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孔子晚年習《易》,已自感有生之年來日不多,於是廢寢忘食,讀《易》而“韋編三絕”,實乃與時間賽跑。即使這樣,也是在深究《易》理的基礎上,已無更多時間用於著述,使《易》理大白於天下。結果也確實是這樣,孔子僅著《十翼》,粗線條地對《易》進行了概述,而沒有深入地對64卦進行詳細闡述。故孔子無奈地感嘆:“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再一個時間節點,就是孔子周遊列國的起始時間。據史料及各種記載,孔子是在55歲時開始離開魯國率弟子周遊列國的,先後經歷共計14年之久。周遊列國返魯時,孔子算來已是69歲高齡,直到73歲去世,發奮習《易》的時間滿打滿算也就是4年多。故孔子晚年常把“假我數年”掛在嘴邊,以期能“於《易》則彬彬矣”。唔呼!天不假聖人之年,萬世之憾哉!



話至此處,我想大家應該得出一個結論,孔子所謂“大過”,就是指率弟子周遊列國這件事。周遊列國這件事,前後經歷14年之久而無什麼結果,卻耗費了孔子畢生中最為寶貴的時間和精力,乃至晚年整理文化典籍,尤其是習《易》時間不足,徒增“假我數年”的嘆呼。這還是次其,更重要的是周遊列國、勸復周禮這件事本身就有問題,孔子晚年習《易》後應該是深有體會,所以才發出“假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的感嘆。



孔子所處的年代,是在春秋後期,當時周室衰微,諸侯爭霸,王道盡棄,禮樂崩壞,奴隸社會已走到歷史的盡頭,新的生產關係已開始萌芽。危牆不可扶,敗果已難收。在這種歷史條件下,孔子打著“恢復周禮”的旗號,周遊列國而推行王道主張,無疑是在開歷史倒車。試想,當時的大國都在忙著爭霸,小國都在忙著依附自保,周王室已衰微到力量不及一小國,並無多大影響力,又誰會奉行“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王道?孔子“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與其所奉行的“中庸之道”實質是背道而棄,白白浪費14年的大好時光,故言“大過”一點不為過矣。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就是一種不適時宜,偏執一端的非中庸思想。孔子周遊列國而勸說諸侯,夢復周禮於爭霸時代,這正如夏初伯益之事。過去選賢任能的禪讓制雖然被大家所推崇,但隨著社會的發展,王權世襲制必然代替禪讓制,這是由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所決定的,人力不可阻擋。伯益不甘於禪讓制被破壞,極力反對夏啟世襲王位,結果被夏啟所殺。有扈氏更是起兵反對,夏啟乃以“威侮五行,怠棄三正”的罪行予以剿絕。《淮南子》說:“有扈氏為義而亡,知義而不知宜也。”有扈氏敗亡的原因就是隻知墨守舊“義”,而不能順應時“宜”。孔子夢復周禮,同樣不適時宜也。



孔子周遊列國最狼狽的時候,就是困於陳蔡之間。當時野居絕糧而不得行,隨從弟子大多對周遊列國之行產生懷疑,甚至絕望,然孔子仍不為所動,固執己見。孔子設題問於弟子曰:“《詩》雲‘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吾道非邪?吾何為於此?”當時子貢的回答是“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蓋少貶焉?”孔子對子貢的回答很不滿意,認為子貢志向不夠遠大,說:“今爾不修爾道而求為容。賜,而志不遠矣!”顏回的回答是:“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雖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見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醜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國者之醜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見君子!”顏回的回答把孔子感動得一塌糊塗。以筆者愚見,顏回的回答雖然深得夫子之心,卻並不能解決問題,好聽而無用。惟子貢見解,既肯定夫子之道,又有一定的靈活性和可操作性,實際更符合中庸之道。夫子之道雖至大,卻已不合時宜,惟結合當時現實“少貶焉”,以求推而行之,有益於社會,豈不更好?世上從來就沒有絕對的直道,即使現在的高速路,也還是多有彎曲。我想孔子習《易》後是悟到了這一點,所謂“曲成萬物”是也。故孔子會說出“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也。”



《周易》講變化之道,變化是絕對的。世界萬物不可能一成不變,永遠停留在某一階段,而是不斷變化的。《周易》是典型的辯證法思維。唯辯證法乃是科學的方法論,用發展、變化的方法看問題才是大智慧。孔子晚年喜《易》,讀之而“韋編三絕”,悟《易》後思想豁然開朗。這正是遭受重大挫折後才忽然發現了指路明燈的感覺。習《易》之後的孔子,思想得到了極大的昇華,由必然王國進入了自由王國的境界,這樣孔子才會自豪地說:“吾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不逾矩”者,即“無大過”矣。


子夏故壇


孔夫子,說的是真話。例如“假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這也是真話。不過大家就好奇了,孔夫子,孔老聖人,怎麼也有過呢?

孔子自從拜訪了老子,而後學了易經。才知道,原來他一直從事的事情,雖然利國利民。但想法和做法,卻有不足之處。這就是他所認為的過。

等於,像現在我們所熟悉的一句話“理想很豐富,現實很骨感”,大概就是這麼一個意思。孔子,學習了易經之後呢,他才明白,也才釋然。所以才會講假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可惜,歲月不留人啊,現在這歲數了,也就只能感嘆唏噓了。

若想知道具體孔子有何過呢,那就要認真去閱讀古籍了,我就當賣個關子吧。有些事也不好說全,留點給個人去發揮,會更好。


命理師陳一宏


大過,《周易》第二十八卦,澤風大過,本卦為異卦相疊(巽下兌上)。上卦為兌,兌為澤;下卦為巽,巽為風為木。上兌下巽,有澤水淹沒木舟之象。兌、巽相迭,中間四爻為陽爻,初、上為陰爻,陽盛而陰柔,中壯而端弱,也兆示著拆毀之象。喻人君人臣,行事大錯,則將有棟拆粱摧之險。

而造成大過的原因則是錯位、失位、倒位等一系列違背了自然發展規律和超出了個人能力所造成的。

魯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孔子周遊列國,那時候他55歲。歷時14年向各國宣揚他的思想理念和治國主張,所到之國皆為衛國、宋國等小國,秦楚等大國都沒有成行。在那個大爭之世,弱肉強食是那個時代的主題。孔子所提倡的仁義治國,不僅沒有得到各國的認可,卻成為了那個時代的笑柄。自孔子在公元前496年周遊列國到公元前134年,漢武帝時,董仲舒提出的廢除百家獨尊儒術並被漢武帝採納時。已經過去了360多年。

而孔子所感嘆的“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是不是可以理解為:他明白了周遊列國所推廣傳播的儒家學說,在那個時代不被認可,實際上是違背了社會的發展規律。如果能在周遊列國之前對易經有個通透的認識和學習,明白了自然和社會發展的規律,就不會強迫自己做那些不合時勢的,所謂的大過的事情。

正所謂五十知天命。




景弘商道


沒時間,簡單說兩句。

應這麼斷句:“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用五、十學易經的方法是,用洛書計算三元九運的方法(這是風水上的用法,更核心的方法是通過打坐證悟的方法,5代表新生,10代表歸藏,證悟後才會明白,這是孔子本意。怕大家聽不懂還噴筆者,所以用誰都知道的方法解釋)。郭璞、丘延翰、楊雲筠、蔣大鴻、沈竹礽都是劃時代的宗師級先賢。他們的《葬經》、《地理五經》等著作網上去查都有。“大過”卦的解釋更多。

全句大意是隻會玩算卦那一種方法,學不全易經之真智慧,學到老裝一肚子所謂的知識,就象“大卦”卦,象一幅死棺材的樣子。砍大山才高八斗,做實事啥都不會,關鍵處找不到人,找到時成棺材饢。

但如果學會各種方法用易經並熟練後就充滿了真智慧,“大過”就象是一座通往未來的橋,開車天天經過但不知還有個橋(“大過”)存在。誰到目的地去還天天想著有個橋在?,學會了用不著天天想著用易經方法去解決問題,自己就想出來了。

另一種方法是“善易者不卜”,一看“象”卦就出來了,眼一看,手一算,結果早已心中有數,還用算?等你算(用諜草卜卦)的時候,人家早已不知不覺都用上了,了無痕跡!

最高法門就是孔子說的通過打坐證悟的五、十法門,什麼事都不用想,看到什麼“象”,智慧自然而然流露出來,未來有什麼事自然知道,怎麼對付心中自然有數。道理自在《易經》其中。

孔子的這句話被誤解了一千多年,該糾正了。現在有幾人真能全部讀懂《論語》?真懂《論語》,四書五經,諸子百家就都通了。易也通了,天下什麼事都難不到你。因為易是總綱,其他都是分述。分則萬殊,合則為一。一就是一陰一陽之為道的“一”。

老祖宗的智慧多簡單實用,只要看到陰的象,陽象一定會來,幹嗎來了,交媾!體會一下一個家庭,家有女人,男人既使周遊世界,甚至跑到月亮上回來後,到地球上,最後還得睡到老婆床上合成“一”!只是“百姓日用而不知”其中之“道”。當然不跑出去,也有上錯別人家床的,那是網上賣東西的隔壁老劉,他以為我們看不見互聯網的“網”,別人也看不見他上錯了床。既使我們看不見,陰床她也得響。當然也有烈火乾柴碰到一起,傻女人碰到野漢子,一拍即合的,這叫凡事皆有例外。

陰陽小到無生命的分子(原子電子),有生無命的植物(有雌雄同株的,雌雄異株的),和有生命動物(大部分都是雌雄異生的),大到山水地理,甚至宇宙中的太陽月亮都是。

將來科學一定會證明:量子通信中,一個量子也可分陰陽,陰的在地球上,陽的可上天入地;因為陽量子的能量太大,速度太快,頻率幾乎測不出來,所以很難捕捉到。但無論如何,陽量子一定會回到原位找他老婆(陰量子);否則,多個量子集合到一起就變成了能量特別巨大、深不可測的所謂"黑洞“。

現在能捕捉到"黑洞",說明"黑洞”吸收任何東西出不來的定義有問題,或者這次科學拍攝有問題,因為按現在的定義,抓拍的光見黑洞就吸進去回不來了,怎麼還能抓拍到黑洞照片?!


如如自在1


有人問:“子曰-假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請問孔子有何“大過“?這位朋友把“大過“看作重點,認為大過是孔子犯下的重大錯誤,你理解錯了。其實不然。這三句話應當連起來讀就明白了。第一句”假我數年”,(假,借的意思,假如的假)意思是說:假如上天再讓我活幾年。(數年)第二句“五十以學易”。意思是說:假如我在五十歲開始學易就好了。(學易,研究《周易》)孔子為什麼要這麼說呢?因為孔子五十歲時尚未研究《周易》。因孔子喪父家貧,青年時期給財主管理牛羊,又因當時並無平民學校,所以孔子根本就沒有條件接觸到《周易》。據記載:孔子五十五歲開始領著幾個得意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以求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結果六十九歲無功而返,回到故鄉魯國曲阜,這時才”韋編三絕”研究《周易》。到了七十三歲不幸便與世長辭了。我們想想看六十九歲回到故鄉,僅僅三四年時間,這期間還刪《禮》、《書》、作《春秋》,最後研《周易》作《易傳》。以上這幾句話,依本人愚見,認為這就是孔子臨終遺言。“大過”就是孔子最大的遺憾。並不是大過錯,朋友千萬不要理解錯了。鄙人每讀《論語》到此,無不掩卷仰天長嘆! 我想假如孔夫子能再活二三年,肯定能夠揭開《周易》的全部奧秘,我們這些後人都能輕而易舉地讀懂《周易》了。《周易》這部東方聖典早就像太陽一樣高高掛在天上,人人可見,人人敬仰,人人傳頌,人人心悅誠服了! 由於孔子沒有全部揭開《周易》之謎,致使後世的易學家東拉西扯牽強附會,把聖潔的《周易》搞得亂七八糟,直到三千年後的今天,更像一團亂麻。尤其是孔子所作的《易傳》,其中至少三分之一,都是後世那些不法之徒進行篡改的,實在讓人觸目驚心!(不多說了,如有不當,請教正)


朱友振


這句話,我認為是孔子的虛偽。孔子想學《易經》,絕不要等到五十歲以後。

因為周文王羑里演易,在孔子的五百年前,孔子如此推崇西周文化,居然要在他五十歲以後才學周王文的絕學嗎?此前他推崇備至的究竟是周文化的什麼?

從這裡,我們看出孔子是聖人也是常人。因為孔子早先,他也就是想以個人的思想意志去影響當時的社會,甚至去改變某一個國家的政局,在魯國當政即殺少正卯,遊說多國不成便欲出國(乘桴浮於海)。到了五十歲知天命之年,相當於我們當今退居二線的官員,只能讀書寫字作畫了。孔子將原來沒有時間、沒有精力來讀的《周易》認真一讀,體會頗深,並寫下讀書筆記《易經系傳》。

孔子讀書講學乃至從政,談不上有過是非,能傳承文化有弟子三千已是非同常人,但在晚年,仍然耕讀無倦,以無知示人,確是聖人之格。既使他隱諱一下自己的初衷,也不失聖人本性。



一夫82


我是文開石,我有靠譜答案。

這個問題要從三個方面來說:

  • 孔子有沒有過“大過”

  • 這句話本身的問題

  • 孔子學易的問題

孔子有沒有過“大過”

什麼叫過錯?自己認為錯了的叫過錯;自己不認為做錯了,但是歷史和別人認為他錯了的叫過錯。

從孔子本身講,雖然也有有錯就認有錯就改的故事傳出來,但是孔子自己並不認為自己犯過什麼大過。屬於很自我很自信的人。

從歷史的角度,還是有的。比如以個人的取向和目的,刪改史書,燒燬《三墳》《五典》《八索》《九丘》等周室保存的上古典籍等等。

這句話本身的問題

這句話其實就有很多的版本,主要在於【易】,歷代也都有根據不同版本的解讀。

(楊伯峻《論語譯註》)

7.17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⑴,可以無大過矣。”  【譯文】孔子說:“讓我多活幾年,到五十歲時候去學習《易經》,便可以沒有大過錯了。”  【註釋】⑴易——古代一部用以占筮的書,其中的卦辭和爻辭是孔子以前的作品。

(錢穆《論語新解》)

7.16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亦可以無大過矣。”  加我數年,五十以學:古者養老之禮以五十始,五十以前未老,尚可學,故曰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如孔子不知老之將至,如衛武公耄而好學,此非常例。加,或作假。孔子為此語,當在年未五十時。又孔子四十以後,陽貨欲強孔子仕,孔子拒之,因謂如能再假我數年,學至於五十,此後出仕,庶可無大過。或以五十作卒,今不從。  亦可以無大過矣:此亦字古文《論語》作易,指《周易》,連上句讀。然何以讀易始可無過,又何必五十始學易。孔子常以詩書禮樂教,何以獨不以易教,此等皆當另作詳解。今從《魯論》作亦。  白話試譯  先生說:“再假我幾年,讓我學到五十歲,庶可不致有大過失了。”

(朱熹《論語集註》)

7.16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劉聘君見元城劉忠定公,自言嘗讀他論,加作假,五十作卒,葢加假聲相近而誤讀,卒與五十字相似而誤分也。愚按此章之言,史記作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加正作假,而無五十字,葢是時,孔子年已幾七十矣,五十字誤無疑也,學易則明乎吉凶消長之理,進退存亡之道,故可以無大過,葢聖人深見易道之無窮,而言此以教人,使知其不可不學,而又不可以易而學也。

(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 

所以說這句話說的是不是“易”其實都還有待考據。

孔子學易的問題

孔子肯定是學的《易》什麼時候學的?學的如何?他對《易》的態度。其實是很值得再研究的。

按照【五十以學易】。

一是說明學易是五十歲以後;另外說明他對《易》看得很重,認為五十知天命才能看得懂易。

但是《莊子·天運》有這麼個記載:

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聞道,乃南之沛見老聃。老聃日:子惡乎求之哉?日:吾求之於度數五年而未得也。老子日:子又惡乎求之哉?日:吾求之於陰陽,十有二年而未得。

說明孔子學易曾摸錯了門,走進“度數”和“陰陽”的死衚衕。

也就是說孔子之前就接觸過易也學習過,但是五十之前沒能學到精髓,走了歪路。

從孔子把《易》列為首位的態度,不應該很多年強忍著去研究別的,非要到五十了覺得有資格學了才學。


文開石


首先我想談一點自己的理解與看法:我們後人在學習研究或者說理解應用古人的一些思想或者智慧學問時,往往存在因各種原因而發生偏差的現象,導致要麼理解錯誤曲解了原意最後不反觀自已找原因反而還怪罪於古人,要麼就是壓根丈二和尚摸不著頭……

對於孔子說的這句“假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並非就意味著說孔子五十歲之前因為沒有學過《易經》就曾犯過什麼大過,犯過錯對每個人來說自然都是不可避免的,過錯的大小程度也肯定是因人而已的。

孔子之所以說這句話,一則恰恰是反映了孔子對《易經》所囊括的無窮智慧於一個人的具體人生而言有著無比助益意義的肯定,其次也體現了孔子對《易經》的高度認可,說明如果能在一個合適的時間機緣有幸接觸並學習易經的好思想好智慧,自然會讓自己的生命層次無形當中受到更好的薰陶與提升,從而能讓自己在具體的日常生活中更能有效規避那些潛在的犯錯犯過的可能,從而最終實現所說的“可以無大過”的理想狀態,所以我認為其真實的意思應該這樣理解,才是合理正確的。



茶易師


論語是孔子的弟子們及後人整理傳承的,裡面的語言大多出於孔子也可能有後世添加或刪減。但這句話應該是靠譜的。

為什麼這麼說?

1.聖人為什麼是聖人?重要的一點就是能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就是時刻的內省。

2.聖人是看起心動念的,如果起心動念有問題都是大過。

3.孔子在知天命之年才整理易經說明他持非常重視的態度,聖人述而不作,為了完整的傳承易經這部曠古大作肯定要有充分的準備,所以這句話是自謙之說。

4.提示大家通讀並理解易經,按照因果和規律行事可以無大過矣。

這個問題問的很有意思。孔子有哪些過好像孔子真有過一樣!但可以肯定的說孔子沒有過,但找孔子的過本身就是個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