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昆陽大戰中,王莽40餘萬大軍緣何敗於劉秀2萬人馬?

20:1,昆陽大戰中,王莽40餘萬大軍緣何敗於劉秀2萬人馬?

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例在古今中外的戰爭史冊上時有記載,漫步河南葉縣昆陽古戰場遺址,不禁讓人回想起近兩千年前劉秀在此處率領2萬農民起義軍大敗統領40餘萬大軍的王邑的昆陽之戰。此役中,40餘萬大軍緣何敗於2萬?大概惟一的解釋就是戰爭並無確定的結局,而肯戰、善戰、能戰也許就是戰爭取得勝利的秘密武器。

20:1,昆陽大戰中,王莽40餘萬大軍緣何敗於劉秀2萬人馬?

昆陽之戰

背 景

西漢末年,危機四起,外戚王莽趁勢奪漢室皇位建新莽王朝。王莽上臺後實行“託古改制”,嚴重激化了當時的階級矛盾,民眾紛紛揭竿而起,以武力反抗新莽的統治,起義之火燃及黃河南北和江漢地區,新莽王朝岌岌可危。在當時眾多的農民起義軍隊伍中,以綠林和赤眉為首,逐漸將軍事力量推進至王莽統治的腹心之地。當初王莽認為赤眉軍聲勢更大,起義軍幾乎遍佈北方各州郡,覺得形勢更為嚴峻,於是新莽王朝便把進攻的重點放在圍剿北方的赤眉軍,派出由太師王匡、國將哀章統率的精兵10餘萬用於對赤眉軍作戰。而以納言將軍嚴尤、秩宗將軍陳茂他們拼湊的郡縣軍和臨時招募的部隊對付南方的綠林起義軍。

公元22年,綠林軍乘王莽主力向東攻擊赤眉軍中原空虛之際,在沘水(今河南泌陽境)擊滅王莽荊州兵甄阜、梁丘賜部,接著又在淯陽(今河南新野東北)擊敗嚴尤、陳茂所部,勢力發展到10餘萬人。後來推舉漢朝王室後裔劉玄為帝,恢復漢制,年號更始。王莽始才意識到南方的綠林起義軍對新莽政權的威脅更大,因而決定轉移戰略重心,一方面將進攻赤眉的主力軍調到南方作戰;一方面緊急調集各郡兵力,準備徹底消滅綠林漢軍。

20:1,昆陽大戰中,王莽40餘萬大軍緣何敗於劉秀2萬人馬?

2萬漢軍擊潰42萬莽軍,劉秀光復漢室的起點

更始政權建立後,漢軍主力北上圍攻戰略要地宛城(今河南南陽),並開進到滍川一帶。劉玄政權為阻止王莽軍南下,保障主力奪取戰略要地宛城,派上公(官職名)王鳳、大將王常、偏將劉秀等率約2萬人攻下昆陽、定陵(今河南郾城西)和郾縣(今河南郾城南)。公元23年春,劉演帶兵攻打宛城,消息傳到長安。王莽大驚失色,決定調集人馬,徹底圍剿漢軍。

是年,王莽派大司空(官職名)王邑火速趕赴洛陽,與大司徒(官職名)王尋調集各州郡兵40餘萬南進,以40萬大軍包圍了由劉玄率領的農民起義軍佔領的昆陽,企圖一舉撲滅漢軍。戰時,昆陽農民起義軍起初只有8000多人,雙方兵力懸殊至極。但以綠林農民起義軍為主體的劉玄漢軍在太常偏將軍劉秀的巧妙指揮下,以大無畏的勇敢精神和靈活機動的戰法,用弱勢兵力打敗了新莽王朝的40萬大軍,使王莽一蹶不振,新莽王朝很快滅亡。

20:1,昆陽大戰中,王莽40餘萬大軍緣何敗於劉秀2萬人馬?

昆陽之戰---綠林農民起義軍大破王莽軍主力的反擊戰

經 過

公元23年3月間,王莽派遣大司空王邑和司徒王尋奔赴洛陽。不到一月,徵發各郡精兵42萬,兵營紮了40多里,聲勢浩大。5月間,王邑、王尋率軍西出洛陽,南下潁川,在那裡與嚴尤、陳茂兩部會合並迫使先期進抵陽關(今河南禹縣西北)的更始軍劉秀部撤回昆陽。爾後,繼續推進,迫近昆陽。劉秀率部鎮守昆陽,兵力僅8000餘人。面對聲勢浩大的王莽軍,漢軍一些將領欲棄城退守荊州故地。但劉秀則反對這種消極做法,以“合兵尚能取勝、分散勢難保全”的道理說服各位將領固守昆陽,欲遲滯、消耗王邑軍的兵力,掩護主力攻取宛城,然後伺機破敵。

這時,王邑的先頭部隊已逼近昆陽城北,在這緊急關頭,諸將同意了劉秀的建議。決定由王鳳、王常等率眾堅守城邑,另派劉秀、李軼等率13騎乘夜出城,趕赴郾縣、定陵一帶調集援兵。劉秀等剛一出城,正遇大將嚴尤,雙方周旋起來。此時,天色已晚,莽軍不斷圍城,劉秀急於求援,無心戀戰, 遂殺出一條血路衝了出去。嚴尤正要追趕,恰巧王邑趕到。對於劉秀出城搬救兵一事,手握幾十萬兵力的王邑根本不放在心上。劉秀等去後,王鳳作了守城部署及各種對付敵人的方法和準備,誓守昆陽城。

20:1,昆陽大戰中,王莽40餘萬大軍緣何敗於劉秀2萬人馬?

戰略對決的終極之戰

次日,王邑、王尋等人統率新莽軍蜂擁抵至昆陽城下,開始攻城。莽軍為了顯示其作戰威力,把昆陽包圍10層以上,設置了100多座軍營,軍旗遍野。曾與綠林軍交過手、深知其厲害的嚴尤向王邑建議說:昆陽城易守難攻,而且更始農民軍主力正在宛城一帶,我軍應當繞過昆陽,迅速趕往宛城,先擊敗更始軍在那裡的主力,屆時昆陽城即可不戰而下。

然而,王邑等人自恃兵力強大,根本聽不進這一意見,堅持先攻下昆陽,再進擊更始農民軍主力。於是動用全部兵力猛攻昆陽,並傲慢地揚言:“百萬之師,所過當滅,今屠此城,喋血而進,前歌後舞,顧不快耶!”40餘萬王邑軍輪番向昆陽城發起進攻,並挖掘地道,製造了許多雲車、樓車和撞車,企圖強攻取勝。昆陽守軍別無退路,遂依靠城內人民的支持,合力抵抗,堅守危城,多次擊退王邑軍的進攻,予敵人以很大的消耗和挫折。嚴尤眼見昆陽城屢攻不下,己軍日趨被動,遂再次向王邑建議:“圍城必須網開一面,使城中守軍逃出一部分到宛陽城下,去散佈恐怖情緒,以動搖敵軍的軍心,瓦解敵軍的士氣。”可是剛愎自用的王邑依然未能採納。

20:1,昆陽大戰中,王莽40餘萬大軍緣何敗於劉秀2萬人馬?

劉秀精選勇士3000人,出敵不意地迂迴到敵軍的側後

圍困昆陽10日,由於內邊防守嚴密,莽軍仍然沒有辦法。嚴尤十分惱火,一邊加緊攻城,一邊命士兵從樓車高處向城內射箭。一時間,箭如飛蝗般從四面八方向城內飛去。人們出門都揹著門板,雖然如此,城內將士傷亡仍很大,眼看守城人力不足,情況危急。

外出求援的劉秀等人抵定陵、郾縣後,說服不願出兵的諸營守將率領步騎萬餘人馳援昆陽。援軍到達昆陽時已是夜晚,劉秀把軍隊駐紮在離敵營幾里遠的地方。立即召開了戰前會議,廣泛徵求眾人意見。馮異首先提出:敵眾我寡,常規打法是不行的。我們要組成一把尖刀,直刺敵人心臟,使它一廢百廢。劉秀非常同意這一方案。

此時王邑軍久戰疲憊,銳氣早已喪失殆盡,為更始軍提供了機遇。劉秀親率千餘援軍步騎為前鋒,在距王邑軍二三公里處列成陣勢,準備接戰。王邑、王尋等人自恃兵力雄厚,驕妄輕敵,只派出數千人迎戰。劉秀率眾奮勇進攻,反覆猛衝,當場斬殺王邑軍數十人,取得了初戰的勝利,大大振奮了士氣。這時候,更始起義軍主力已攻佔宛城3日,但捷報還未傳到昆陽。劉秀為了鼓舞全軍士氣,動搖敵人軍心,便製造了攻克宛城的戰報,用箭射入昆陽城中,又故意將戰報遺失,讓王邑軍拾去傳播。這一消息一經散佈,昆陽城中守軍的士氣更為高漲,守城更為堅決;而王邑軍則由於屯兵昆陽堅城,久攻不下,且聞宛城失陷,士氣更為沮喪。

20:1,昆陽大戰中,王莽40餘萬大軍緣何敗於劉秀2萬人馬?

昆陽之戰中,身為偏將軍的劉秀一戰而天下聞名

劉秀在取得初戰勝利後,又善於捕捉戰機,乘敵人士氣沮喪和主帥妄狂輕敵的弱點,精選勇士3000人,出敵不意地迂迴到敵軍的側後,偷偷地涉過昆水(今河南葉縣輝河),向王邑大本營發起極其猛烈的攻擊。此時王邑等人依舊輕視漢軍,未把劉秀放在眼裡,同時又擔心州郡兵失去控制,遂下令各營勒卒自持,不準擅自出兵,而由自己和王尋率領萬人迎戰劉秀的衝殺。然而,王邑這一做法造成了嚴重的惡果:在劉秀所率的精兵猛烈進攻下,王邑手下的萬餘人馬很快陷入被動挨打的困境,陣勢大亂。可諸將卻又因王邑有令在先,誰也未敢去救援,致使王邑軍敗潰,王尋也做了刀下之鬼。昆陽城內的守軍見敵軍主帥已脫離部隊,敵軍陣勢已亂,也乘勢及時出擊,內外夾攻,殺聲震天動地,打得王邑全軍一敗塗地。王邑軍的將卒們見大勢已去,遂紛紛逃命,互相踐踏,積屍遍野。這時又恰遇大風飛瓦,暴雨如注,滍水劇漲,王邑軍涉水逃跑而被淹死的不計其數,使得滍水為之不流,只有王邑、嚴尤等少數人狼狽逃脫,竄入洛陽。至此,昆陽之戰就在更始起義軍殲滅王莽軍主力並盡獲其全部裝備和輜重的輝煌勝利中結束了。據載,戰後清理出的戰利品多得無法計算,只糧食、武器等重要物資就運了一月有餘。有的東西無法搬運,就堆在有水的地方,以火焚之。

其後9月,漢軍分兩路,由洛陽、武關夾擊長安。10月攻克長安,殺死王莽,新朝滅亡。

20:1,昆陽大戰中,王莽40餘萬大軍緣何敗於劉秀2萬人馬?

王莽篡漢

思 考

昆陽之戰,漢軍大獲全勝,王莽軍的42萬兵力竟敗於更始起義軍的2萬,值得讓人思考。就漢軍而言,政治上反抗王莽暴政統治,符合廣大民眾的願望和要求,因而得到民眾的擁護和支持,是昆陽之戰中起義軍取勝的深厚政治根源。軍事上,起義軍實施了堅守昆陽、牽制敵人、調集兵力、積極反攻的正確做法,嚴重遲滯了王邑軍的行動,消耗了它的實力,牢牢地掌握了戰場攻守的主動權。在作戰指導的具體運用方面,起義軍敢於拼殺,士氣高昂,又善於利用敵軍的弱點,攻心打擊和軍事進攻雙管齊下,摧毀敵人的戰鬥意志,積小勝為大勝,並且能夠把握戰機,選擇敵軍指揮部為首要進攻目標,將其一舉搗掉,使得敵軍陷於群龍無首的境地,最終難以逃脫失敗的命運。

相對於漢軍,王莽新軍則出現了諸多的失誤。首先,昆陽並非屏障京師的險關要隘,若能把守洛陽和宛城,即便漢軍佔領了昆陽,也難長久。選擇這樣一個並沒有重要意義的地區投入42萬大軍進行決戰,可謂盲目;其次,錯用王邑、王尋是導致戰爭失敗的關鍵因素。在戰爭中,庸碌驕狂之徒往往輕敵,不能清醒看清戰場態勢。所謂驕者必敗,真是在王邑和王尋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驗證。倘若此役先攻宛城而非昆陽,抑或圍攻昆陽之時沒有坐視宛城失守,漢軍都未必能夠如此迅速地全殲莽軍主力;再次,沒有做好戰略安排。40多萬大軍對2萬農民起義軍,若戰略得當,哪有失敗之理?可偏偏狂妄輕敵,被劉秀的3000敢死隊沖垮了指揮中樞,千軍萬馬形如不堪一擊的烏合之眾,全軍潰敗也就不足為奇了。 (特約:東涵子)

20:1,昆陽大戰中,王莽40餘萬大軍緣何敗於劉秀2萬人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