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定意識是怎麼產生的(六)

否定意識是怎麼產生的(六)

(續上)我們生理上的否定反應、心理上的否定反應、行為上的否定反應,這三個反應,全都是出於我們自己內在的否定意識。那否定意識它是怎麼來的呢?

柏斯卡爾,是法國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散文家。他在“思想錄”中有這麼一段話:

“人只不過是一根葦草,是自然界中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

後來人覺得這個說法實在太精彩了,為了讓它流芳百世,就把這一段話總結為一句簡短名言,即:

“人是有思想的蘆葦。”

這句出自偉大思想家的話真是入木三分,字字珠璣。也許是我們人類在進化過程中出現的思想,讓我們產生了否定意識。

讓我們穿越一下過去幾百萬年前的古人猿時代,那時人類還沒有進化到人類的時候,大地一片荒涼,我們還呆在古樹參天、遮天蔽日的深山密林裡,整天在森林裡溜達遊蕩。低頭俯視尋覓著地上可以充飢飽腹之物,和其它動物一樣用四肢爬行。我們在同物種競爭中處於劣勢地位,處於食物鏈下端。只能吃一些其它大型動物如老虎獅子吃剩下的殘羹剩飯,就是我們現今所說的廚餘。

我們那時在整個自然界是屬於最脆弱的物種。我們的日子過得非常艱難,生活很艱苦。常常是飢一頓飽一頓的,還隨時受到其它動物的攻擊和傷害。幾乎過著提心吊膽、飢寒交迫和朝不保夕的日子。

於是就有一個特別智慧的前人由此想到,我們不能再這樣活下去了,我們再不作改變的話就永無出頭之日。如果要在同物種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爬上食物鏈頂端成為萬物之王,就一定要否定自身身體結構,即改變四肢爬行的習慣。後來這個否定意識被所有的前人們共享了。

這是人類出現的第一個否定意識,第一個革命意識,第一個共享意識。從此引發了一場從動物到人,人類演化史上轟轟烈烈的革命。

我們現在社會上出現的共享單車、共享馬紮、共享洗衣、共享洗澡什麼的,今後還可能出現所謂共享經濟、共享財富等新東西出來。這些東西的出現可與我們前人的智慧相映成輝,有趣的是你會發現後者也是一種否定意識,一種革命意識,一種共享意識。與前人如出一轍,都是對現行狀況的不滿和否定。

兩者唯一的區別是,一個是對人,另一個則是對物。前人是對身體結構上的否定,是對身體只能四肢爬行觀念上的革命,是對大腦思想的共享;而今人是對財產結構上的否定,是對財產只能私有觀念上的革命,是對財產使用的共享。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現在社會上出現的共享單車之類的東西方興未艾,這是一個人類史上由人及物的革命,也可能是一場與前人們一樣脫胎換骨、改天換地、無比壯觀、前景廣闊的偉大革命,可謂前景不可估量,讓我們拭目以待!

所以說人是有思想的蘆葦,是意識的產物。這就如人類在遠古時期,雖然生活在相互隔斷的各大洲的部落中,但幾乎在同一時期,都學會了利用火、種植等生活技能。以後又同樣在後面的時代,都會發展出音樂、詩歌、小說等文化。

同樣,科學家在50年代日本九州東部的群島上,進行了一場科學實驗。一個名為子島上生活著一群猴子,有一天有個聰明的猴子學會了一項技能,即使用海水把甜薯清洗乾淨。接著這隻猴子把這項技能教會了另外一個猴子,然後一隻接著一隻的猴子學會了這項技能。直到島上第100只猴子學會這項技能後,彷佛開啟了某個開關,第二天這個島上所有的猴子全部學會了。

雖然意識是通過什麼途徑傳播,怎麼共享的,迄今為止並沒有確定的結論。但歷史上前人們形成了這種意識以後,它就制約、規定了前人們的行為方式。就像臺灣著名作家林清玄臨終前悟到的那段話:

“在穿過林間的時候,我覺得麻雀的死亡給我一些啟示,我們雖然在塵網中生活,但永遠不要失去想飛的心,不要忘記飛翔的姿勢。”

這是他留給我們這個世界的最後體悟。也許林清玄看到了麻雀死亡的姿勢後靈光一現,真正悟出了人類之所以進化神速的遺傳密碼。

前人們自從在產生了否定意識後,一直沒有失去想直立行走的心,以及沒有忘記直立行走的姿勢。人類把這個基因代代遺傳下來後,終於發生了脫胎換骨般地奇妙變化。他們從四肢爬行進化到直立行走;從直立人再進化到智人,最終在所有物種中勝出,成為了萬物之王!(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