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頁讀5分鐘到每年讀700本,快速閱讀術真的有用嗎?

從1頁讀5分鐘到每年讀700本,快速閱讀術真的有用嗎?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讀書貴多還是貴精?

這個問題中的隱性邏輯是:讀書多但收穫少,讀書精但速度慢。

那麼,閱讀速度和效率可不可以達成一個平衡?

我們來看印南敦史的經歷。

印南敦史是一位自由撰稿人,同時也是一位書評家。曾經,他看一頁商務類資料需要5分鐘,而現在,他每個月要看60本書,給4個平臺寫書評,相當於,每天都要讀2本書,讀完還要寫書評。他的經歷讓我很好奇,一個普通閱讀者是如何變成職業書評家的?

從1頁讀5分鐘到每年讀700本,快速閱讀術真的有用嗎?

今天和大家推薦的這本書《快速閱讀術》,就是印南敦史寫的。在書中,印南敦史把自己的快速閱讀術,定義為流水式閱讀,即“讓書籍內容從心中流過,只要流過便有意義。”與此相反的讀書理念是存儲式閱讀,即要將書中的內容存儲在腦子裡。

在《快速閱讀術》中,印南敦史從閱讀邊界、閱讀方法、實用技巧等方面,講解了“流水式閱讀”究竟是怎麼回事。

一 快速閱讀術的適用邊界

01 什麼樣的書適合快速閱讀

任何方法,都有它的適用邊界,快速閱讀術也是如此,並非所有的書都適合快速閱讀。書大致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1、不必讀的書,這種類型的書,未必不是好書,只不過可能對於個體來說,是不需要的書;

2、無法快速閱讀的書,主要有兩大類型,首先故事性強的書不適合快速閱讀,比如小說、隨筆、詩歌等類型,這些書中的情節和文字節奏很重要,快速閱讀往往會錯過書中的精華;其次是自己想要慢慢讀的書或一些經典的大部頭書籍。

3、可以快速閱讀的書,主要是致用類的書。這種類型的書一般會有明顯的邏輯主線,章節之間的關係相對獨立,無論從哪開始看都能有所收穫,比如商務類書籍、技巧類書籍,這類書多是論述事實、表達觀點、傳授方法的。

從1頁讀5分鐘到每年讀700本,快速閱讀術真的有用嗎?

02 選書時,要打破興趣邊界

每個人都有自己偏愛的類型書。如果只讀自己喜歡的書,我們的認知將無法擴大。而多讀書的目的之一,就是通過多讀,打開自己的眼界,知道世界上還有很多自己不知道、不懂的領域。

因此,選書時,就不能只選擇某個領域的書,而是要走出自己的思想舒適區,選擇一些自己不那麼瞭解的領域。

如果你能不帶著主觀喜好去讀一本書,常常會發現作者或作品有著意想不到的魅力。假以時日,你的認知邊界也會不斷地擴展,對世界的認識就能更全面、更豐富。

從1頁讀5分鐘到每年讀700本,快速閱讀術真的有用嗎?

03 通過制定閱讀計劃,養成閱讀習慣

選好要讀的書之後,下一步就是做閱讀計劃。

我自己的經驗是,如果你不做閱讀計劃,讀完一本書還要花時間去想,下一本該讀什麼書。這樣不僅效率不高,很可能會因為東看西看、思緒發散而浪費了時間。制定一週計劃,能解決這個問題。

首先,確定一週的一天作為計劃日,這一天集中安排下週要看的書。一週看幾本書可以根據自己的閱讀能力而定,初學者可以從一週閱讀一本書開始,慢慢增加到3本、6本,也可以把周計劃改成月計劃。有了一定閱讀能力的人,可以計劃一週讀6本書,每天一本,剩下的一天,作為自由日,自由日用來做計劃和閱讀那些打算慢慢閱讀的書。

通過做閱讀計劃,不僅能節省時間,還會讓你養成“今日書,今日畢”的習慣。

從1頁讀5分鐘到每年讀700本,快速閱讀術真的有用嗎?

二 流水式閱讀的具體步驟

選完書,做完計劃,怎麼實現“今日書,今日畢”,這就涉及到“流水式閱讀”的核心:如何實現快速閱讀。

01 合理使用序言和目錄

翻開一本書,通常最先看到的就是序言和目錄。

一般而言,作者會在序言的部分,寫清楚寫這本書的源起、目的,想要解決的問題,有的作者還會在序言中,概述書的全貌,總結出寫書的邏輯主線。通過閱讀序言,我們能把握住書的涵蓋範圍;另一方面,在選書階段,通過閱讀序言,還可以幫助我們迅速判斷,自己是否真的需要讀這本書。

如果說序言概述了全貌,目錄則是在全貌基礎上的細分。目錄相當於一本書的結構圖,通過仔細看目錄,能夠了解到作者的論述角度、論述順序、論述核心,也可以從中總結出本書的重點內容在哪裡,方便在閱讀的時候,仔細研究。

02 仔細閱讀前後5行

閱讀完目錄,我們心中就會對書中的哪些部分是自己感興趣的,本書的核心在哪,有一個自己的認識。接下來,可以通過閱讀最初5行和最後5行,來進行快速閱讀。

這種方法為什麼會有效?

首先,人的大腦擁有自動補全遺漏的功能。我們看一個電視劇,不需要全看,通常也能猜到故事發展的前後情節;我們看一段文字,即使有一個字漏掉了,我們的大腦也會自動補上去。

其次,致用類書籍,一般在開始提出觀點,中間展開說明,最後,再次確認觀點。

因此,通過閱讀最初5行和最後5行,基本上就能知道,作者持有什麼樣的觀點,本部分的主題是什麼。這樣既能節省時間,也有避免漏讀書中有價值的部分。

從1頁讀5分鐘到每年讀700本,快速閱讀術真的有用嗎?

03通過關鍵詞,確認需要細讀的內容

讀書拖延的原因之一,是沒有想清楚“想通過這本書獲得什麼”,因此缺乏動力。

對於致用類的書籍,這一點很重要。比如,我在看《快速閱讀術》之前,就是因為對“快速閱讀真的有用嗎?”這個問題,存有疑問,所以才想通過閱讀本書知道,“印南敦史是如何做到的?”“我自己是否也可以根據書中的方法,提高閱讀速度。”

因此,讀書之前,知道自己的目的很重要。明確目的之後,就可以使用“關鍵詞搜索閱讀法”,一邊搜索一邊閱讀。

與關鍵詞相關的內容可以作為“一行採集”的素材;不太相關的部分,則可以快速瀏覽。如果覺得只是閱讀關鍵詞,無法理解書中的內容,也可以退回去,仔細閱讀關鍵詞周圍的段落

04 隨時換擋,緩急有度

根據二八原則,一本書中80%的價值可能集中在20%的內容當中。因此,閱讀節奏就很重要。很多時候,我們覺得自己的閱讀速度慢,是因為一直保持一個節奏,讀一段時間就會覺得枯燥。

對於關鍵部分,使用仔細閱讀的基本節奏;對於一般重要的部分,採用2倍閱讀速度;對於不太重要的部分,使用3倍,甚至5倍的閱讀速度。

通過在閱讀的過程中,區分重點,緩急有度,不僅能大幅度提高閱讀速度,同時也能避免因節奏單調,造成的刷字卻不過腦子的狀態。

從1頁讀5分鐘到每年讀700本,快速閱讀術真的有用嗎?

三 像呼吸一樣,留住書中精華

在人類的一生之中,呼吸的次數高達6-7億次。如果只是“吸氣”或者只是“呼氣”,誰都受不了,正是因為有“吸”有“呼”,才成就了呼吸的節奏。

讀書也是這樣,如果只是一味的閱讀,就像不間斷的“吸氣”一樣,頭腦會受不了。這個時候就需要“呼氣”,即寫出來。大腦無法通過一次閱讀,就吸收書中的精華,這時可以藉助寫來幫助存儲。那麼,究竟寫什麼呢?

01 一行採集,邊閱讀邊摘錄。

讀書的時候,看到觸動自己的地方,我常通過摺頁或者貼便利貼來做記錄,打算讀完再來仔細看。後來發現,讀完全書再回頭看,當時的觸動已經想不起來了。所以,後來我就邊閱讀邊摘錄,看到自己有共鳴的地方,馬上就寫下來,防止遺忘。

這與本書作者印南敦史的做法不謀而合了。具體怎麼來做一行採集?

首先,準備好一個專用的筆記本或者A4紙

。讀到自己有觸動的地方就記下來:標明頁碼,頁碼之後記錄文章內容。

摘錄的時候,最好不要抄寫書中的原文,而是用自己的語言,簡單的記錄。這樣做,一方面可以縮短抄錄的內容,一方面可以加深自己的理解,鍛鍊精簡寫作。

讀完一本書後,摘錄下來的這些片段,就是自己吸收消化的部分,我們可能不會再翻看這本書,但是可以通過多次翻閱摘抄的部分來加深理解。

02 一行精華,凝練書中核心價值

通過“一行採集”,將書中有感觸的部分摘錄出來,隨後,從中挑選出最精華的一行,這一行可以代表一本書的價值凝結,這就是“一行精華”的含義。

“一行精華”這種做法看起來沒什麼,其實非常有利於打破閱讀的壓力和拖延。

如果想著,讀書必須要一字不漏的看完,讀後一定要收穫良多,可能會造成心理負擔,反而無法啟動。而“一行精華”的做法,會使人抱著尋寶的心情,來尋找書中的精華所在,也因為只要收穫“一行精華”的緣故,反而能消除讀書收穫少的自責感。

從1頁讀5分鐘到每年讀700本,快速閱讀術真的有用嗎?

03 一行評論,記錄閱讀思考

寫評論看起來比摘錄書中內容,更花費時間和腦力,其實,不必把寫評論看得這麼嚴肅。既然已經總結出“一行精華”,那麼針對“為什麼會認為這一行是精華?”記錄自己的所思所想就可以了。

讀書多了之後,對書中當時觸動我們的地方和原因就會模糊起來,為什麼選擇這一本書,為什麼會對這個地方有共鳴,隨著時間的流逝,就會逐漸淡忘。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就很有必要

通過“一行評論”來記錄閱讀的思考。

“一行評論”因為其短小精悍,日後只需要看上一眼,就能回憶起當時選這本書的原因,“為什麼認為這本書的精華是這一句?”“一行評論”雖然短小,但是日積月累,也能聚沙成塔。即使每本書只有一行評論,一年積累下來也有很多內容了。像印南敦史這種閱讀量,一年至少能積累700行的精華和評論了。

04 自我評定

一本書讀一次,就銘記不忘的情況,十分少見。因此,為了保證閱讀的效果,定期回顧所讀的書、摘錄、精華和評論,就很重要。

印南敦史建議,以12本書為單位,進行回顧。

我覺得,這個數量可以根據每個人的情況而定,如果你一週做了5本書的主題閱讀,就可以周為單位進行回顧,總結出一份書單。然後,一個月的時候,再把本月的每週書單拿過來回顧。這樣經過反覆的重讀,對於讀過的書,可能就會留下很深的印象了。

從1頁讀5分鐘到每年讀700本,快速閱讀術真的有用嗎?

結語

介紹讀書方法的書有很多,《快速閱讀術》這本書,是為了幫助那些沒時間,但又想讀書的人,實現快速且有效的閱讀,同時,也明確界定了快速閱讀的適用邊界:致用類書籍

每個人閱讀是不是隻能使用一種方法呢?答案是否定的。我們學習不同的閱讀方法,是為了在不同的情況下,對於不同種類的書,靈活運用。

時間緊急時,使用快速閱讀,時間充裕時,進行精細閱讀。對於致用類的書,採用快速閱讀術,對於小說、詩歌等,慢慢品味。

不管什麼情況,什麼書,通過變換閱讀方法,抓住書中的精髓,這可能才是學習多種閱讀方法的本質意義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