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報觀影】從帶頭大哥到跟班小弟,農銀人壽 失落的世界

一點資訊金融頻道 亦揚

曾經分支機構最多、網點最多、總資產最多,現如今卻變成了虧損最多。幾年光陰,讓曾經的帶頭大哥變成了跟班小弟。

在科幻世界裡,一滴蚊子的血液足以讓一群龐然大物歸來;而在現實世界,雖然流淌著農業銀行的純血基因,但農銀人壽離自己曾經的世界愈行愈遠……

農銀人壽正在離自己的世界愈行愈遠。

【財報觀影】從帶頭大哥到跟班小弟,農銀人壽 失落的世界


隨著工農中建交五大國有銀行2018年業績報告悉數披露完畢,五大行旗下保險公司經營狀況也隨之浮出水面。其中,農銀人壽是五家險企中唯一虧損的公司,全年淨虧損達到7.6億元。

雖然其他四家均實現盈利,但在當前銀保渠道轉型大趨勢下,背靠五大行的5家壽險公司均出現負增長。

曾經的大哥變小弟

五大行披露的年報數據顯示,工商銀行2018年淨利潤2976.76億元,同比增4.06%;建設銀行2018年淨利潤2546.55億元,同比增長5.11%;農業銀行2018年度實現淨利潤2027.83億元,同比增長5.09%;中國銀行2018年淨利潤1800.86億元,同比增4.45%。交通銀行2018年度實現淨利潤736.3億元,同比增長4.85%。

2018年五大行共賺10088.3億元,同比增長4.66%,日均賺27.6億。

“大樹底下好乘涼”,但對於背靠五大行的壽險公司來說,事實卻並非如此。

從五大行的年報數據中可知,截止2018年12月31日,建信人壽2018年淨利潤6.15億元;交銀康聯人壽2018年淨利潤3.21億元。工銀安盛人壽2018年淨利潤0.94億元。中銀三星人壽2018年淨利潤0.35億元;農銀人壽2018年淨利潤-7.6億元;

作為五大行系險企,這5家公司所背靠的銀行渠道不分伯仲,尤其是農銀人壽,曾幾何時,其分支機構和總資產均排在其他四家的前面。如今,農銀人壽卻以虧損7.6億而“顏面盡失”。

農行年報指出,2018年代理業務手續費收入下降8.1%,主要是由於代客理財和代理保險業務收入減少。

事實上,農銀人壽的盈利狀況一直為外界所詬病,其2012年到2018年的淨利潤分別為-7.77億元、-3.20億元、0.31億元、2.23億元、0.18億元、1.11億元、-7.6億元。

總部位於北京的農銀人壽最初名為國民人壽,成立於2005年,由北京中關村科學城建設股份有限公司、聯想控股等企業發起設立,在2007年因訴訟糾紛才更名為嘉禾人壽,此後聯想控股退出。

2011年底,中國農業銀行宣佈入股嘉禾人壽。2012年11月農行入股嘉禾人壽獲得銀監會和保監會批准,至此農行成為嘉禾人壽的控股股東,並於2013年1月將其更名為農銀人壽。

從農銀人壽2017年第三季度償付能力報告報告可見,中國農業銀行的持股比例為43.41%,為第一大股東;北京中關村科學城建設股份有限公司為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14%,第三大股東為西藏山南世紀金源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持股比例為11.65%。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2年農業銀行收購嘉禾人壽之時,農銀人壽在幾家銀行系保險公司中屬於分支機構最多、總資產最大的保險公司。然而,經過5年的發展,截至去年農銀人壽不僅把銀行系頭把交椅讓給了建信人壽,還被工銀安盛人壽超越。

曾經的銀行系“一哥”,面對這樣的事實,未免有些尷尬。

背靠大樹難乘涼

眾所周知,銀行系險企在賣出產品方面擁有先天的渠道優勢。2018全年保險業數據顯示,股東銀行代銷保險保費收入佔“銀行系”壽險公司規模保費的比重普遍都在50%以上,交銀康聯人壽的佔比甚至超過90%以上。

據統計,十家銀行系壽險公司共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1902.5億元,市場份額為7.24%,與2017年基本持平。

而2018年全年保險業實現原保費收入3.8萬億元,同比增長3.92%。銀行系壽險並沒有超出平均水平,走出獨立的走勢。

具體來看,“銀行系”險企原保費收入排名前五的公司,分別是中郵人壽實現原保費收入為576.58億元,工銀安盛為336.81億元,建信人壽為249.07億元,農銀人壽為176.38億元,招商信諾人壽為150.62億元。

其次為光大永明為103.44億元,交銀康聯為80.18億,中信保誠為53.85億元,中荷人壽為46.94億元,中銀三星為28.66億元。

從原保費收入增速來看,光大永明在2018年增速最高,為46.1%。接下來依次為中郵人壽40.4%、中信保誠28.0%、招商信諾17.5%、中荷人壽16.7%。

值得注意的是,背靠工農中建交五大行的5家壽險公司全部“躺槍”,不但拖了“銀行系”的後腿,還全部都出現了負增長。其中工銀安盛為-15.1%、建信人壽為-15.7%、中銀三星為-26.0%、農銀人壽為-26.1%、交銀康聯為-38.9%。

隨著原保費收入的下降,5家大行旗下的壽險公司行業排名在2018年也出現了下滑。在81家有可比數據的壽險公司中,工銀安盛、建信人壽、農銀人壽、交銀康聯、中銀三星依次列第16位、第20位、第23位、第36位、第53位。

其餘五家“銀行系”旗下中郵人壽、中信保誠、招商信諾、光大永明、中荷人壽5家公司排名出現上升,依次列第11位、第24位、第26位、第32位、第48位。

渠道轉型迫在眉睫

【財報觀影】從帶頭大哥到跟班小弟,農銀人壽 失落的世界


在保險業迴歸保障本源的當下,隨著個險渠道與業務價值的關聯度越來越高,銀行渠道的轉型已經迫在眉睫。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1至3月工銀安盛的原保費收入為108.91億元,較2017年同期同比大降58.57%,雖然後來有所好轉,但最終仍以全年保費下降近兩成收官。工銀安盛認為保費下降的主因是,受到複雜多變的市場形勢和日趨嚴格的監管要求的影響,各銀行系壽險公司都進入了壓縮躉交、發展期交業務的轉型階段,躉交保費都有不同程度的下滑,今年情況可能會轉好。

值得一提的是,在銀行系險企轉型的背景之下,通過母行代銷的保費收入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不過,從原保費收入來看,2018年五大行系險企均出現了負增長。原保費收入方面,工銀安盛為336.81億元、建信人壽為249.07億元,農銀人壽為176.38億元、中銀三星為28.66億元、交銀康聯為80.18億。

下滑幅度分別為,工銀安盛-15.1%、建信人壽-15.7%、農銀人壽為-26.1%、中銀三星-26.0%、交銀康聯為-38.9%。

數據顯示,農銀人壽保費收入在2018年出現大幅下滑。該公司2015年——2018年原保費收入為144.30億元、182.89億元、238.65億元、176.38億元。

不僅僅是原保費收入的下滑,五大行系險企的排名在2018年也同樣出現了下滑。在81家有可比數據的壽險公司中,工銀安盛、建信人壽、農銀人壽、交銀康聯、中銀三星依次列第16位、第20位、第23位、第36位、第53位。

業界分析認為,雖然銀行系險企擁有強大的先天渠道優勢,但通常外部依賴性強,一旦遭遇宏觀經濟政策、資本市場或是合作機構策略等變化,高成本推動和高回報承諾換取的高增長勢必難以為繼。

過去銀保渠道代銷的保險產品大多為中短期存續產品,並且銷售流程簡單。

然而,隨著“134號文”(《中國保監會關於規範人身保險公司產品開發設計行為的通知》)的出臺,各銀行系險企主動調整保費結構,提高保障型產品佔比,壓縮中短存續期等偏理財型保險產品。因此,不少銀行系險企通過母行代銷的保費明顯減少。

另外銀行理財產品的起銷門檻降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銀行理財產品與保險產品的競爭,主要通過股東銀行代銷保險的“銀行系”險企也因此受到非常大的波及,甚至出現了“背靠大樹難乘涼”的情況。

經濟學家宋清輝指出,銀行系險企在目前發展道路上面臨的最大挑戰是沒有獨立性,未來一旦“斷奶”,就可能出現危機。

截至發稿時,一點資訊金融頻道多次嘗試聯繫農銀人壽品宣負責人未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