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子公司最缺什麼?農銀、中郵、招銀、光大理財子公司負責人聚首答疑

理財子公司最缺什麼?農銀、中郵、招銀、光大理財子公司負責人聚首答疑

經濟觀察網 記者 胡豔明2019年被認為是理財子公司元年,資管新規公佈以來,多家理財子公司相繼成立。與原來銀行的資產管理部相比,運營了數月的理財子公司目前遇到什麼困境?

12月22日,農銀理財、中郵理財、招銀理財、光大理財四家理財子公司負責人及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長、原浙商銀行行長劉曉春齊聚由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主辦的“第三屆金家嶺財富管理論壇”,共議目前銀行理財子公司發展挑戰與機遇。

農銀理財總裁段兵表示,“銀行理財子公司的成立給中國資產管理行業帶來一個歷史性機遇。相信以2019年理財子公司成立為起點,經過10年到15年的發展,至少在世界前20大或前15大資管公司中,能看到中國資管機構的身影。”

對於目前理財子公司面臨的環境,招銀理財董事長劉輝從“內”、“外”兩個方面進行了分析。對內,理財子公司獨立運作,涉及業務與產品轉型、“母子”協同聯動,同時還需推動內部管理轉型以及文化理念轉變。對外,在資管新規“大一統”時代,各類資管機構在監管規則統一的基礎上展開公平競爭,理財子公司面臨激烈的外部競爭。

挑戰在哪?可能包含人才、技術、機制與外部環境。例如,農銀理財總裁段兵表示,在人才方面,存在投研能力不足、市場化運作經驗欠缺,薪酬激勵不靈活等困難;在技術層面,理財子公司IT系統支持能力較為滯後;在文化方面,面臨風險管理文化不適應市場化操作的難點。

“銀行理財子公司面臨人才儲備不足、系統亟待改進、能力亟待提升等挑戰。” 中郵理財董事長吳姚東分析認為。

理財子公司發展方向將會如何?在談及挑戰後,上述銀行理財子公司負責人也詳細講述了對未來理財子公司的成長之路的設想。

困境

段兵表示,銀行理財的現實挑戰,可歸結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在理財子公司的層面,其中有四個挑戰尤為突出:一是人才問題;二是機制問題;三是文化問題;四是技術問題。

第二個層次在資產的層面,存在四個問題:一是中國大類資產的風險議價是否存在;二是各類資產是否存在α的機會,他們的來源到底是什麼;三是有沒有獲取α所需要的工具;四是大機構面臨資產容量侷限性的問題。

第三個層次在在客戶層面,涉及四個方面:一是如何高效獲客;二是如何對客戶進行分層,把握客戶的需求;三是如何維護客戶,增強客戶的黏性;四是如何更好滿足客戶需求?

“理財子公司面臨的挑戰是巨大的。”中郵理財董事長吳姚東認為,銀行理財子公司面臨制度和文化的轉型。人才不足的背後是投研文化,再背後是薪酬體制、機制的改變。過去的銀行理財子公司主要是對接銀行大系統做資管,因為是資金池,所以大家對估值和運營的要求沒有那麼高。目前能力亟待提升。

另外,從未來內控模式來講,吳姚東說,過去大家只要探討投資者或者消費者能接受什麼樣的利率水平,然後通過各種資產組合,實現客戶的利率水平就可以。未來不是這樣。未來是賣投資經理人、賣策略,要每天反映淨值的變化。不同收益水平就對應著不同等級的風險。能否主動管理風險,需要整個鏈條能力的提升。

劉輝認為,業務和產品的轉型、公司化運作是當前理財子公司的兩大難題。既要規範和清理不合規的老資產,妥善化解處置風險,又要發展新業務,並適應公司化的要求。

在業務與產品轉型方面,劉輝認為,存量業務中不符合資管新規及配套細則管理要求的,如何設計整改方案實現轉型;符合新規要求的遷移到理財子公司,但遷移過程中也涉及稅務、法律等方面的複雜處理;在老產品仍然存在,投資者教育不充分的情況下,新產品如何得到客戶和市場的認可、獲得合意的募集規模;資產管理部與理財子公司可能存在短暫的並行期,並行期間二者的智能如何定位分工等這些方面都值得研究。

在公司化運作方面,劉輝稱,目前各行銀行理財業務雖然在理財事業部制改革下基本完成了獨立運作,但與公司化運作尚有本質差別。理財子公司要實現業務剝離、獨立運營、自負盈虧,必須開展全方位的準備工作,包括補充人力資源、調整組織架構、完善制度流程、提升管理精細度、搭建公司治理結構等。

未來機遇

面對難題,銀行理財子公司將在哪些方面做出改變?吳姚東指出,銀行理財子公司面臨制度和文化的轉型。銀行理財子公司需要科學、有效、優良的投研文化。這一投研文化,對母行而言,是人力資源文化,是母行內控文化。對管理層而言,一是要從原來做管理工作的文化,轉向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文化;二是實現投資經理對客戶的負責,實現對客戶的審慎盡責;三是做到有效的人才管理。

在光大理財董事長張旭陽看來,一個行業的進化是有兩個驅動因素帶來的,一個是技術,一個是制度。往往是始於制度,終於技術。

“生態圈變化是未來銀行理財的機遇所在。”張旭陽認為,生態圈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理財子公司與資管機構的生態圈;二是理財子公司跟投資者生態圈;三是理財子公司與企業的生態圈。

張旭陽認為,下一個十年的確定性是技術進步與數字化世界,現在已經是智能化時代的起點。技術進步會帶來資管行業的投資方向變化,智能科技會帶來資管行業自身的數字化升級,包括投研、投資、營銷服務、風控合規、運營和IT等方面。

從資管行業的生態圈來看,張旭陽表示,中國的資管行業包括銀行、信託、保險、券商、公募、私募這些機構。希望理財子公司依託大資產配置能力、客戶黏性,成為這個市場重要的母基金創設者,通過FOF和MOM模式,在母基金層面保持投資的穩定性,在各個子基金層面保證專業程度,從而重塑中國資本市場的投資者結構。

張旭陽介紹,從投資者來看,未來面臨“兩個90”。一是有更多人可能會活到90歲,40歲做養老計劃,預期壽命是50年時,必然會增加更多權益資產配置。二是90後、00後開始進入這個社會,決定著財富的產生方式和創造方式,未來投資者的行為、風險偏好跟場景是密切結合在一起的。在新的生態圈下,資管行業的產品設計思路跟財富管理行業的投資者諮詢密切結合在一起,使二者合二為一。隨著數據和算力發展,資產管理和財富管理的融合成為可能。

從企業的生態圈來看,張旭陽認為,新的技術、數據軸形成新的價值鏈,企業成為價值鏈的關鍵節點。企業成為資產管理行業中重要的合作伙伴,而不僅僅是融資者。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長、原浙商銀行行長劉曉春認為,對理財子公司來說,首先要做好自己的定位:第一,銀行在理財市場上面應該是最保守的,提供最安全產品的那個角色。第二,在業務邏輯定位上,應該是為客戶選擇安全的資產,去配置安全的資產,而不是為投資者去尋找資產,更不是為融資人去尋找資金。第三,銀行要準確地來理解戰略協同、業務協同、項目協同。理財子公司成立,不能做成類信貸業務,更不能變成銀行逃規模的又一個新的渠道。第四在風險隔離方面,要讓理財子公司真正走向市場,真正成為市場的一員,而不是母行的一個輔助品。

“在這四個方面有一個明確的認識和定位,我們才能夠真正走得更遠,更有競爭力,而且更有特色。”劉曉春總結表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