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何會患鵝口瘡?當孩子長了鵝口瘡時,家長應該注意什麼呢?

鵝口瘡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一種口腔疾病,多見於嬰幼兒。孩子為何會患鵝口瘡?當孩子長了鵝口瘡時,家長應該注意什麼呢?

嬰幼兒,尤其是新生寶寶更容易患鵝口瘡。新生寶寶患鵝口瘡的概率比其他年齡段會更高些,是因為他們的抵抗力很低,當他們離開母體時,經過有黴菌感染的產道,就容易被感染。

孩子為何會患鵝口瘡?當孩子長了鵝口瘡時,家長應該注意什麼呢?


一、鵝口瘡產生原因

還有就是寶寶出生後所接觸的物品中可能有致病的白色念珠菌存在。例如:寶寶長牙的時候,他們會啃咬自己的小手、玩具、被子角、小毛巾等來緩解牙齦的癢、脹,豈不知寶寶在啃咬的過程中就有可能被感染而患上鵝口瘡。

寶寶患上鵝口瘡後口腔內會有白色的斑塊,出現食慾不佳、煩躁、食量減少、拒絕喝奶、吞嚥困難等情況,也可能出現低熱症狀。

家長可以自己初步鑑定一下孩子是否患了鵝口瘡。用沾水的消毒棉籤輕輕擦一下寶寶口腔內的白斑,如果輕鬆地擦淨了,那就是塊奶斑,不必緊張,如果擦掉了上面的白膜後仍留下一塊充血的創面,可能就是鵝口瘡了
孩子為何會患鵝口瘡?當孩子長了鵝口瘡時,家長應該注意什麼呢?


二、鵝口瘡症狀

1、口腔粘膜出現乳白色微高起斑膜,周圍無炎症反應,形似奶塊無痛,擦去斑膜後,可見下方不出血的紅色創面斑膜面積大小不等,可出現在舌、頰顎或唇內粘膜上;

2、好發於頰舌、軟顎及口唇部的粘膜,白色的斑塊不易用棉棒或溼紗布擦掉;

3、在感染輕微時除非仔細檢查口腔,否則不易發現,也沒有明顯痛感或僅有進食時痛苦表情。嚴重時寶寶會因疼痛而煩躁不安、胃口不佳啼哭、哺乳困難,有時伴有輕度發熱;

4、受損的粘膜治療不及時可不斷擴大蔓延到咽部、扁桃體、牙齦等更為嚴重者病變可蔓延至食道、支氣管,引起念珠菌性食道炎或肺念珠菌病出現唿吸、吞嚥困難,少數可併發慢性粘膜皮膚念珠菌病可影響終身免疫功能。甚至可繼發其他細菌感染,造成敗血症。

輕症可見口腔粘膜表面覆蓋白色乳凝塊樣小點或小片狀物,可逐漸融合成大片,不易擦去,強行剝離後局部粘膜潮紅、粗糙、可有溢血,不痛,不流涎,一般不影響吃奶,無全身症狀;重症則全部口腔均被白色斑膜覆蓋,甚至可蔓延到咽、喉頭、食管、氣管、肺等處,可伴低熱、拒食、吞嚥困難。取白膜少許放玻片上加10%氫氧化鈉一滴,在顯微鏡下可見真菌的菌絲和抱子 。
孩子為何會患鵝口瘡?當孩子長了鵝口瘡時,家長應該注意什麼呢?


塗抹藥物

1、用2%蘇打水溶液少許清洗口腔後,再用棉籤蘸1%龍膽紫塗在口腔中,每天1~2次。

2、用制黴菌素片1片(每片50萬單位)溶於10毫升冷開水中,然後塗口腔,每天3~4次。一般2~3天鵝口瘡即可好轉或痊癒,如仍未見好轉,就應到醫院兒科診治。

3、症狀嚴重的孩子也可口服一些抗真菌的藥物,如塗抹速愈寶凝膠等,進行綜合治療。

清洗乳房(母乳餵養者)

鵝口瘡主要通過黴菌傳播,新媽媽在餵奶前應用溫開水洗乳頭,保持乳頭衛生。如為人工餵養,要注意奶瓶,奶嘴的消毒。寶寶患鵝口瘡時,新媽媽要控制自己的餵奶時間,每次餵食時間都不要超過20分鐘,同時避免使用安撫奶嘴。

孩子為何會患鵝口瘡?當孩子長了鵝口瘡時,家長應該注意什麼呢?


口腔清潔

注意寶寶口腔衛生,餵奶後,新媽媽可以給寶寶喂些溫開水以清潔寶寶口腔,使黴菌不易生長和繁殖。但不要用棉芊或紗布用力去擦寶寶稚嫩的口腔粘膜。

飲食衛生

保持餐具和食品的清潔,奶瓶、奶頭、碗勺等專人專用,使用後用鹼水清洗,煮沸消毒。母乳餵養者每次餵奶前,母親應先洗手,清潔乳頭。

如果寶寶不慎得了鵝口瘡,寶媽不要著急,給寶寶餵奶時可以把奶水擠出來用小勺子喂,平時多給寶寶喝水,飲食以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為主即可。但是當寶寶的口腔粘膜被斑膜覆蓋嚴重,已經嚴重影響到寶寶進食,或病情反覆伴有發熱,寶媽就要重視起來了,要儘快帶寶寶去醫院治療。

預防永遠大於治療。前面提到的預防鵝口瘡的幾個要點,寶媽一定要記牢了,時刻注意寶寶和身邊人的衛生問題,寶寶才能少受罪。
孩子為何會患鵝口瘡?當孩子長了鵝口瘡時,家長應該注意什麼呢?

鵝口瘡的預防方法

1、嬰幼兒進食的餐具清洗乾淨後再蒸10~15分鐘。

2、母乳是有菌餵養,過度清潔會令寶寶出現菌群失調缺少益生菌。只有注意個人衛生,不必每次哺乳都擦拭乳頭。

3、對於嬰幼兒的被褥和玩具要定期拆洗、晾曬;寶寶的洗漱用具儘量和家長的分開,並定期消毒;

4、幼兒應經常性地進行一些戶外活動,以增加機體的抵抗力;

5、在幼兒園過集體生活的嬰幼兒,用具一定要分開,不可混用;

6、合理使用抗生素。

問題徵集

親愛的寶寶家長,如果您有育兒方面的問題,請在文章下方給我留言,我會有選擇地進行解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