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習錄》:追求學問,不可流於表面,須從心體出發

《傳習錄》:追求學問,不可流於表面,須從心體出發。

《傳習錄》:追求學問,不可流於表面,須從心體出發

不管是追求學問,又或是追求修行的一個心得,我們需要學習概念的知識,我們更要拿這些概念的知識不斷的去運用磨練以及到自己掌握的一個地步。

如果說你學習了東西之後,只是浮於表面,沒有用心去體會,更沒有在事物上磨練,那麼這一些東西只是存留在你的腦海之中,是毫無用處的一個東西。

在《傳習錄》之中,王陽明就曾說:凡飲食只要只是要養我身,食了要消化,若徒蓄積在肚裡,便成痞了,如何長得肌膚?後世學者博聞多識,留滯胸中,皆傷食之病也。

《傳習錄》:追求學問,不可流於表面,須從心體出發

這句話意思就是說王陽明在吃飯的時候就說飲食這個東西是為了供養我們的身體,吃了就要消化,如果我們吃的東西只是存留在肚子裡面,就成了積食了,怎麼能夠這樣使用呢。後世的學者博學多聞,但是隻滯留在胸中,也是吃了不消化的病。

就好像我們追求學問和修身養性的一個智慧一樣,我們懂得了這些智慧,但是隻是留在胸中,並沒有去消化,也沒有在社會上磨練,這個都是徒勞無功毫無作用的。

王陽明有一個學生,他就問王陽明說:看書如果不能理解那怎麼辦呢?

《傳習錄》:追求學問,不可流於表面,須從心體出發

其實他所犯的一個錯誤就是和我們剛才所說的一樣,只是存留文字的概念,並沒有用心去理解,並沒有知道悟透其中概念。

王陽明就說:須於心體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須反在字體上體當,即可通。

也就是說,這都是因為你只是在文字表面上去探求,所以不能理解,如果這樣看書,反而不如二程和朱熹做學問的途徑。朱子的書看得多了,自然解釋的通,只是朱喜治學解釋的清楚,但是終身無所得,所以自學要從自己心體上去用功。

《傳習錄》:追求學問,不可流於表面,須從心體出發

凡是做不明白的,要回到自己心體上去體會就可以讀通了四書五經,不過也就是說一個心體,這個心體就是所謂的道心,明白了大道就是明白,兩者分不開,這是自學的關鍵。

那麼我們說到這裡就要明白,王陽明所強調的,如果說真正的想理解事物,或者一個學問的內在,那麼就要從自我心體上去感受,如果說有不明白的,還是要回到心體上去體會,才可以讀通一些事情,悟透一些學問。

《傳習錄》:追求學問,不可流於表面,須從心體出發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有一些小孩在很小的時候就會背誦古詩,但是他並不明白其中的含義是什麼,因為他的年齡無法從心理上去認知。就好像我們在學做學問以及修身的時候就犯的錯誤一樣,不要流於文字形式表面,我們只需要改變角度,從內在上去感悟,這才是我們今天所要說的一個智慧。

本文由國學人生原創,您對於《傳習錄》中智慧怎麼理解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