虢镇小学的历史

民国五年(1916),地方人士严汝为、李景星、王西渠等鉴于县内仅一高小又建设偏西,虢镇一带学生求学受抑,遂发起创办。时借虢镇山西会馆为校址,由县劝学所所长杨仁山监修,除商家富户捐款数百银外,修缮费用2000余两白银,概系公款支付。建成之际, 正值滇军与北洋军交战,军队几次进驻学校, 致使不能招生,时至民国九年(1920)冬,军队撤离方重新修补校舍,开始招生上课,县国民政府命名宝鸡县立第二高等小学校。民国十九年(1930),因学生逐年增多,教室不敷使用,迁址渭滨中学(当时渭中由省立二中借宿,1929年冬迁回凤翔,校舍闲置)。民国二十二年(1933),改称宝鸡县立虢镇小学。1949年7月,县人民政府接管,此后一直归县直属,1956年、1957年、1973年、1984年、1986年,人民政府五次拨专款扩建成为县内规模最大、设备较完善的学校。

虢镇小学的历史

1981年10月,共青团中央授予该校“红花集体”锦旗。1986年初,县“五四三”委员会命名为全县第一所文明学校。

虢小自建国后在教改方面一直为全县之首,学校设有教改实验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陆续引进了“变序法”、“快乐教学法”、“三环六步教学法”、“尝试教学法”等,

总结实验结果在《宝鸡教育》刊载9篇,其中《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几点尝试》在西北地区首次小学语文教研会议上交流,受到好评。

1982年,八二级二班学生丁捷作文《我家有只芦花鸡》,在北京高校主办的刊物上发表,著名作家贾平凹撰文评论,作了较高评价。在参加各种竞赛活动中,虢小学生在全国获甲奖一次,三等奖一次。

1987年,虢小有19个教学班,982名学生,71名教职工,图书5000余册,教学仪器245件,体育器材281件。

1988年,本校红领巾护盲小组被团中央命名为“全国助残先进集体”。

虢镇小学的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