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地級市跨江“結盟”,一個7萬億級的“超級城市群”正在江蘇崛起!

两个地级市跨江“结盟”,一个7万亿级的“超级城市群”正在江苏崛起!

两个地级市跨江“结盟”,一个7万亿级的“超级城市群”正在江苏崛起!

放眼當今的中國城市界,“單打獨鬥”、“關起門來過日子”的發展思路正漸漸被拋棄,通過建立城市群“抱團作戰”已成為高效又流行的發展模式。

這也對城市群內部的區域融合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融合得好,就能實現1+1大於2的效能;如果各方協調得不好,則會變成一盤散沙。

城市群也分大小,既有類似長三角這種涵蓋26城,經濟規模佔全國近四分之一的“大群”,也有體量和層級較低,以一座大城市為中心,包含幾座二三線城市的“小群”。不管大小,貫穿其中的一條主線始終是區域一體化。

近幾年,庫叔注意到,穩居蘇南板塊、但也是蘇州、無錫、常州三市中距離上海最遠、經濟體量相對小的常州,一直在思考廣結“新盟友”的可能。

目前,常州貌似已經相中了自己心心念的“盟友”,不是別人,正是長江對岸的泰州。在今年的地方“兩會”上,常州代表團10位代表聯合泰州代表團15位代表共同提出議案,建議加快常泰融合,實現“中軸崛起”

两个地级市跨江“结盟”,一个7万亿级的“超级城市群”正在江苏崛起!

(圖左為常州夜景,右為泰州夜景,圖源:視覺中國)

代表們認為,目前長三角地區已形成以上海為龍頭,滬寧、滬杭、寧杭經濟帶為三條邊的核心發展區。但在這個三角核心區內,缺少一條中軸線支撐。而從地理位置看,從泰州向南,經常州、湖州,和杭州連成一線,正處於核心區中軸線上。

常州與泰州能否跨江“結盟”,成為長三角核心區“中軸”呢?

文 | 李浩然

1

這片區域是江蘇發展的“發動機”

長三角城市群作為六大世界級城市群之一,以佔全國不到1/26的面積和佔全國約1/6的常住人口,創造了全國約1/4的經濟總量和約1/4的工業增加值。

两个地级市跨江“结盟”,一个7万亿级的“超级城市群”正在江苏崛起!

(圖為長三角城市群範圍圖 圖源:寧波晚報)

在長三角城市群中,上海當然是獨一無二的首位城市,但長三角城市群不可能只圍繞上海單核打造,

因為一個理想的城市群應該具有合理的城市層級體系,不然就會造成地區經濟生態的嚴重畸形,這也不是長三角城市群概念提出的願望。因此,在上海大都市圈之外,南京、杭州、寧波、合肥等城市也紛紛“拉群”,都在打造諸如揚子江城市群、南京都市圈、杭州灣都市圈、合肥都市圈等“小圈子”。

其中,集結了南京、鎮江、常州、無錫、蘇州、南通、泰州、揚州8個長江兩岸城市的揚子江城市群(注:地理學上,南京以下到出海口這段長江又稱為揚子江),2018年的經濟總量已破7萬億,幾乎佔到了整個江蘇的七成,可以說是江蘇的“家底”所在,也是長三角城市群中最有競爭力的區域之一。

两个地级市跨江“结盟”,一个7万亿级的“超级城市群”正在江苏崛起!

(圖為揚子江城市群範圍 圖源:荔枝新聞)

更重要的是,這支“夢之隊”的城市同屬江蘇省,群內城市的協同發展完全可以在省內範圍進行協調,這無疑會大幅降低行政協調成本。如果發展得好,不僅能成為江蘇發展的“發動機”,還能大大拓展長三角城市群的輻射能力。

要知道,一個城市群有多大能量,就在於其輻射能力。

比如,紐約城既非美國首都、也不是紐約州的首府,但紐約以曼哈頓下城及華爾街為龍頭的金融區,被稱為世界的金融中心。其中,雖然曼哈頓島在紐約五個區中面積最小,但美國最大的500家公司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把總部設在曼哈頓“小島”,華爾街更是美國財富和經濟實力的象徵。

再來看墨西哥城,它是墨西哥的首都,面積比紐約大出一倍。然而,墨西哥城在很大程度上只服務了當地的市民。

两个地级市跨江“结盟”,一个7万亿级的“超级城市群”正在江苏崛起!

(圖為空中拍攝的美國紐約曼哈頓)

讓我們再回到城市協調發展上來,要想讓城市群進一步發展,應該從哪下手呢?

當然是找薄弱點了!揚子江城市群存在很明顯的“兩頭胖、中間瘦”特點,靠東的蘇州、南通、無錫佔據了揚子江城市群前三席中的兩席,離“龍頭老大”上海很近,已經融入了上海主導的“1+7”大都市圈;而靠西的“領頭羊”南京帶著揚州、鎮江兩個小兄弟建立了南京都市圈,只有“蘇南之中”的常州和“蘇中之中”的泰州,因為兩頭不靠而“左顧右盼”,只能眼睜睜看著群內其他兄弟城市在上海、南京兩位“大佬”的帶領下奔前途。

两个地级市跨江“结盟”,一个7万亿级的“超级城市群”正在江苏崛起!

(圖為揚子江城市群8城市2017年經濟發展情況 圖源:根據各地公開資料整理)

很多人把常州、泰州在中部的式微稱為“中部塌陷”,因為長三角地區已形成以上海為龍頭,滬寧、滬杭、寧杭經濟帶為三條邊的核心發展區。但其實這個三角核心區內,缺少一條中軸線支撐。而從地理位置看,從泰州向南,經常州、湖州,和杭州連成一線,正處於核心區中軸線上。

两个地级市跨江“结盟”,一个7万亿级的“超级城市群”正在江苏崛起!

(圖為江蘇城市論壇貼出的“江蘇中軸線”)

前幾年,江蘇顯然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所以謀劃建立錫常泰城市群,但由於長期缺少省級區域發展戰略的支持和推動,錫常泰城市群發展沒有實質性舉措,特別是常泰之間跨江融合不夠、分工合作不多、城市能級不足,核心城市帶動作用不強,制約了中軸城市之間的聯動發展。

所以,“隔江相望”的常州與泰州兩城的崛起就變得越來越迫切,也成了提升揚子江城市群發展水平的關鍵所在。

2

常州,全國曾經爭相學習的“明星城市”

先來說長江南邊的常州是什麼樣的城市。

瞭解常州的人,首先看到的是它2500多年的歷史,其古名為“延陵”,是春秋時期(公元前547年)吳王壽夢第四子季札的封邑。到了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才開始有“常州”之稱。

两个地级市跨江“结盟”,一个7万亿级的“超级城市群”正在江苏崛起!

(圖為常州太湖灣嬉戲谷,獨特的建築,鮮豔的色彩,營造出童話般的景緻 圖源:中新網)

當然,悠久的歷史還不足以凸顯常州的獨特,畢竟在中國這塊有豐厚歷史積澱的土地上,像常州這樣從古承襲至今的城市不勝枚舉,常州最讓人驚歎的還是在此出生或者逗留過的人才。

唐朝大詩人獨孤及曾稱“江東之郡,常州為大”;

王安石在常州上變法萬言書;

蘇東坡愛常州甚於眉州,以至終老於常州;

陸游說常州“儒風蔚然為東南冠”;

龔自珍慨嘆“天下名士有部落,東南無與常匹儔”;

《昭明文選》的編者蕭統、《文心雕龍》的作者劉勰雙雙出自常州;

中國書聖王羲之、中國畫祖顧愷之呱呱墜地於常州;

到了近現代,常州出的人才也從沒斷過,有中國第一代實業家盛宣懷,有“常州三傑”瞿秋白、張太雷、惲代英,有數學家華羅庚......

两个地级市跨江“结盟”,一个7万亿级的“超级城市群”正在江苏崛起!

(圖為“常州三傑”)

曾有學者對先秦以來全國400多座城市的傑出專家、學者的地域分佈進行分析,得出的結論是常州位居蘇州、杭州、北京之後名列第四位。有人遊遍江南後也總結道:“蘇州以園林悅人,無錫以山水形勝,而常州以名人故居稱雄。”可以說,常州自古以來就是詩書禮儀之鄉、鍾靈毓秀之地。

人才一般都有個特質,就是敢為天下先,長三角地區獨特的商業氛圍使常州的人才較早就進行了一系列發展工商業的探索。清末民初,常州紡織、機械、食品等近代工業就得到了較快發展,常州也就此成了江蘇民營經濟的起步之地。

但真正把常州作為“明星城市”推向全國的,還是八十年代的“蘇南模式”,這個由社會學家費孝通無意中總結出來的名詞,指的是蘇錫常三市如何讓農民靠自己的力量發展出了鄉鎮企業,從而帶來了經濟奇蹟,沒想到卻讓蘇錫常三城一夜走紅,從中國城市界脫穎而出。那時很多省份都把常州的鄉鎮企業當成學習的榜樣,“中小城市學常州”的口號響遍全國。

两个地级市跨江“结盟”,一个7万亿级的“超级城市群”正在江苏崛起!

(圖為常州城市建設的發展變化)

但這種自下而上的經濟增長模式的疲態很快顯露出來。到了九十年代,內生、自發和麵向國內市場的“蘇南模式”,很快被利用外資和吸收內地勞動力發展製造業,並鏈入全球市場的新模式所取代。

1992年“南方談話”後,長三角開始集中複製珠三角的經驗,常州隔壁的蘇州在政府主導的招商下,外資快速流入兩個工業園區,整個90年代蘇州引進的外資規模翻了四十多倍。與此同時,從中國內地來蘇州打工的人從涓涓細流,迅速變成了一股浪潮,蘇州也由此進一步崛起。而常州,沒有蘇州那樣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也不可能再像浙江一樣,採用發展個體和私營企業的“浙江模式”,所以一時間陷入了迷茫。

两个地级市跨江“结盟”,一个7万亿级的“超级城市群”正在江苏崛起!

(圖為常州製造業的發展變化)

經過一段時間的抓狂和探索後,常州最後還是決定踏踏實實地做好產業升級和科技創新。在缺乏高端科研院所的條件下,常州充分利用了江蘇省內生產資料成本低,基礎設施和科研能力較好的優勢,趟出了一條“經科教聯動、產學研結合、校所企共贏”之路,推動了民營經濟轉型升級,打通了產業發展的“任督二脈”。

這其中,常州的裝備製造業作為壓艙石,一直表現搶眼。2005年,常州裝備製造業佔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就達到34%;2017年,比重超過40%。軌道交通裝備、電網裝備、農機和工程機械、數控機床和機器人、太陽能光伏和基礎裝備等,也成為區域標誌性產業。

全國每4臺機器人,就有1臺是常州製造的;

全國石墨烯產業,一半在常州;

全國變壓器產量,常州佔12%左右;

全國軌道交通牽引傳動系統,常州佔45%;

全國農業機械,常州佔六分之一……

两个地级市跨江“结盟”,一个7万亿级的“超级城市群”正在江苏崛起!

(圖為常州工業機器人 圖源:常州發佈)

當然,與蘇州、無錫等兄弟城市相比,常州的發展短板還是很明顯,比如製造業結構偏重,以民企擔綱,普遍處於產業鏈、價值鏈的中低端;缺少整合資源能力強的上市企業;對高層次人才的集聚還不夠明顯等。

接下來,常州不僅要成為地理上的區域中心城市,更要圍繞智能製造名城,打造專業特色和專業增長極。常州的產城融合在這個大背景下建設,加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加強城市間的協調發展,促進要素自由流動和資源高效配置。

這一方面要在東西軸上繼續保持與上海、南京同城化發展趨勢,另一方面,就是要突破南北發展“瓶頸”,南向是皖南、浙北,而北向,就是江對岸的泰州。

3

泰州,江蘇最年輕的地級市

翻開江蘇的地圖,長江北岸的泰州市是蘇中門戶,自古便有“水陸要津,咽喉據郡”之稱,也是上海都市圈、南京都市圈、蘇錫常都市圈重要節點城市。

两个地级市跨江“结盟”,一个7万亿级的“超级城市群”正在江苏崛起!

(圖為航拍泰州大橋)

泰州是江蘇最年輕的地級市,1996年才正式成立。但很難想象,最年輕的泰州已經有超過2100年的建城史。

早在先秦,“海陽”是泰州最早出現的地名,指江海交匯處長江北岸包括今泰州在內的一大片地方。漢代設置了海陵縣,是泰州歷史上設置最早的縣。到了南唐,才在海陵縣設置泰州。可能是這裡風景秀麗,民風淳樸,元代時期來中國遊離的意大利人馬可·波羅來到此地後發出了這樣的讚歎:這城不很大,但各種塵世的幸福極多。

這裡人文薈萃、名賢輩出。《水滸傳》作者施耐庵、“泰州學派”創始人王艮、“揚州八怪”代表人物鄭板橋、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等是泰州歷代文化名人中的傑出代表。抗金英雄岳飛、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書畫大師齊白石等也曾在泰州建功立業。

這裡名勝古蹟隨處可見。施耐庵陵園、鄭板橋故居、梅蘭芳紀念館、光孝寺、安定書院、望海樓等人文景觀俱是泰州歷史文化的瑰寶。

两个地级市跨江“结盟”,一个7万亿级的“超级城市群”正在江苏崛起!

(圖為梅蘭芳紀念館 圖源:泰州發佈)

這裡自然景觀亮點也頗多。有溱湖溼地、千島菜花、水上森林、天德湖公園、古銀杏森林等生態自然,風光綺麗。

两个地级市跨江“结盟”,一个7万亿级的“超级城市群”正在江苏崛起!

(圖為泰州千島菜花景色)

這裡還是有著光榮傳統的革命老區。抗日領袖陳毅,三進泰州,決戰黃橋;開國大將粟裕,在這裡指揮了著名的蘇中“七戰七捷”戰役。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泰州最讓人印象深刻的還是其鹽稅和漕運。

古泰州瀕臨黃海,轄地廣闊,分佈很多官家鹽場,據《兩宋財政史》統計,淮南鹽產量佔全宋鹽產量的百分比,宋初為51.3%,南宋時期為39.7%,即兩淮鹽產量大約佔全宋鹽產量的三分之一,而兩淮鹽業,又以泰州為中心的淮南鹽場鹽利最多,甚至有“天下鹽稅,兩淮居半,兩淮鹽稅,泰州居半”的說法,後來泰州也成為黃海沿線鹽商們販運營銷的大本營。唐代的海陵監為全國十大鹽監之首,清朝兩江總督林則徐曾在泰州豎立稅碑,永禁越壩逃稅,又派“揚州八怪”之一高風翰坐鎮泰州辦理鹽稅事務。

两个地级市跨江“结盟”,一个7万亿级的“超级城市群”正在江苏崛起!

(圖為舊時運鹽場景手繪圖 圖源:泰州晚報)

鹽稅文化、漕運文化因水而興,其繁榮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泰州的崛起和工商貿易的發達,這也使得泰州的富庶安逸有了深厚積澱。

1996年,泰州成為地級市,全市下轄三區三市,卻因沒有港口、鐵路、跨江大橋和機場,形同孤島,遇到發展瓶頸,當地年輕人一心想著走出去。著名學者費孝通曾把泰州比喻為一個“核”,只有骨,沒有肉。和一江之隔的蘇南地區相比,泰州存在差距。

作為一個“新興城市”,經濟發展能依賴的也只能是產業,泰州剛建市時有一定的家電基礎,在90年代正好派上了用場。眾所周知,結婚“三大件”70年代是手錶、自行車和縫紉機,80年代是冰箱、彩電、洗衣機,而到了90年代就是空調、音響、錄像機。當時蘇州有彩電,無錫有洗衣機,常州有自行車、柴油機,等人均消費水平提高後,泰州的空調等家電產業就趕上了,泰州生產的春蘭空調在那時候就是一個耳熟能詳的名字,輝煌時候一度還成為了空調的代名詞。

两个地级市跨江“结盟”,一个7万亿级的“超级城市群”正在江苏崛起!

(圖為90年代的泰州東進路 圖源:泰州發佈)

此外,泰州還積極承南啟北,承接了來自上海和整個蘇南地區的產業轉移,在更高層次上形成產業集聚的優勢。比如21世紀初期,造船業成為江蘇產業發展的重點,於是就將省內分散的資源進行整合,向沿江北岸的揚州、泰州、南通三大船舶修造基地轉移,從而壯大了泰州的船舶製造業。現在業內就有“全國船舶看江蘇、江蘇造船看泰州”的說法。

目前,泰州已經形成了三大主導產業:生物醫藥產業、機電(船舶)產業以及新能源產業。其中,泰州中國醫藥城近幾年生物製品申報數量能佔到整個江蘇的6成左右,也是全國唯一的國家級醫藥高新區,被列入國家創新體系,這應該是泰州在長三角最具有不可替代性的產業。

两个地级市跨江“结盟”,一个7万亿级的“超级城市群”正在江苏崛起!

(圖為泰州醫藥城 圖源:文匯報)

泰州如果要“南下”,進一步減小與上海、蘇南等經濟更發達地區的距離,對岸同樣製造業強大的常州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4

只有常泰聯盟還不夠!

可以看出,無論泰州還是常州,都把對方作為心心念的“盟友”,常州大學已經在泰州創設了懷德學院,揚子江藥業等企業已經自發進行跨江佈局,兩城當前對中軸的重視也越來越清晰。

更為重要的是,當前常泰聯合也面臨著很不錯的機遇,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從區域發展格局上來看,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區域發展格局正在加快重構,常州、泰州所在的“中軸”的崛起,無論對揚子江城市群,還是長三角來說都至關重要。

攤開地圖可以看到,蘇北的徐州、宿遷、連雲港、淮安、鹽城五市構成一個經濟圈,而南京由於區位原因,所以輻射能力有限,所以為了減少蘇北5市與長三角地區的經濟差距,需要有一個副增壓中心,就像南部的寧波一樣,

而從區位來看,常泰一體化區域是個很不錯的選擇,能把上海的輻射效應向蘇北傳遞。

两个地级市跨江“结盟”,一个7万亿级的“超级城市群”正在江苏崛起!

其次,從基礎設施來看,南沿江高鐵、常泰過江通道已經正式開工,北沿江高鐵、鹽泰錫常宜鐵路也將於“十三五”期間開工,常泰兩市城際快速通勤網絡正在逐步完善,長江天塹對經濟的阻斷影響正在消除,常泰兩城更容易“牽手”。

再次,從發展基礎與潛力上來看,常泰兩市都有較好的實體經濟基礎,開發強度相對不高,生物醫藥、智能裝備、新材料等特色產業各有所長,長三角對周邊城市的帶動影響主要是隨產業結構轉型的產業轉移,蘇州、無錫靠上海太近,且製造業基礎相對薄弱,而具有優勢製造業的常州、泰州就成為合適的傳遞輻射支點,能夠被作為先進製造業基地。

所以,常泰融合發展完全能作為實現揚子江中軸崛起的關鍵抓手,以此來進行進一步的規劃引導和政策扶持。

但也要清晰地看到,揚子江城市群只有一個常泰聯合是遠遠不夠的,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一是揚子江城市群雖然高手雲集,但與世界級的大都市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城市群發展的根本問題,說到底還是“人”的發展。人口集聚,才能帶來新的經濟效益。有一個詞叫人口密集地區(Densely Inhabited District,簡稱DID),人口密度在5000人/每平方公里以上,即可被視為DID地區。城市DID區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與城市吸引人才、產業、資源聚集的能力成正比,做強DID,也影響著城市的輻射力。

有學者經過研究認為,南京所有DID地區人口總數為561萬,蘇州536萬,但上海所有DID地區總人口為1871萬人——比南京與蘇州的總和還多出一倍。南京、蘇州還是揚子江城市群中最強悍的兩個城市,其他的差距就更不用說了。

两个地级市跨江“结盟”,一个7万亿级的“超级城市群”正在江苏崛起!

(圖為南京河西CBD夜景)

DID區正成為城市的熱度,在人口對經濟產業的需求刺激下,從上海長出的金融經濟、知識經濟、高端服務業經濟、總部經濟的體量十分可觀。就總部經濟這一項來說,213家主板上市企業把總部選在上海,而整個揚子江城市群裡的企業總部數為94家,尚不到上海的一半。

二是群內的城市整體產業創新能力還有所欠缺。江蘇製造業走在全國前列,揚子江城市群是典型的由工廠經濟發展起來的城市群,在開發區招商引資的同時,也必須要看到,園區常住人口稀薄的情況依然存在。工業人口占比高的同時,南京、蘇州兩市一年獲得的專利申請授權不到600項,而上海高達2200項。江蘇做到了製造業的“大出大進”,但是人的“大出大進”、由人口流動帶來的知識交流、創新經濟還待更上一層樓。

三是揚子江城市群的發展需要更好的協調。揚子江城市群的每一個城市,都有各自的優勢與特色,“家底”也都比較厚,這本來是江蘇城市發展的優勢,然而,如果沒有很好的協調,單體城市自身的優越感與自豪感,很容易導致“誰也不服誰”,從而陷入到各自為戰的境地。

希望江蘇立足自身,以常泰聯合為切入點,充分運用各種政策工具,聚焦、聚力這一新戰略,把揚子江城市群做強做大。只要做出氣候來,就像長大的梧桐樹一樣,自然有鳳來儀。

【1】長三角核心區“中軸崛起”?常州與泰州跨江“結盟”呼聲起| 澎湃新聞,2019.1.17;

【2】揚子江城市群需加快人口集聚 擴大城市輻射力| 新華日報,2017.10.19;

【3】大都會區:揚子江城市群的最終形態|《群眾》2017年第2期;

【4】實現揚子江城市群中部崛起 泰州:當好江蘇發展中部支點| 中國江蘇網,2018.12.16;

【5】揚子江城市群如何規劃建設?12位海內外專家學者這樣說 | 新華報業網,2017.9.22.

庫叔福利

庫叔的贈書活動一直都在!機械工業出版社為庫叔提供10本《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贈予熱心讀者。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經典作品,掌握自己的時間,注重對團隊的貢獻,發揮自己和他人的長處,確保要事優先,做出有效的決策。讓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成就。請大家在文章下評論,點贊最高的前2名(數量超過30)將得到贈書。

两个地级市跨江“结盟”,一个7万亿级的“超级城市群”正在江苏崛起!

總監製:蘇會志

監製:夏宇

編務:李浩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