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倉央嘉措是個什麼樣的人嗎?

紙鶴食書


“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如此的繾綣柔情,千百年來讓無數的少女為之傾倒,又解了多少少男心中的迷茫?

倉央嘉措,那個神一樣存在的男子,他是雪域最大的王,也是流浪在拉薩街頭最美的情郎。他和納蘭容若一起,被稱為我國17世紀中葉至18世紀初最偉大的兩個詩人。

01 他的生平

他是六世喇嘛,法名羅桑仁欽倉央嘉措,西藏曆史上著名的詩人、政治人物。

康熙二十二年,倉央嘉措生於西藏南部門隅納拉山下宇松地區烏堅林村的一戶農奴家庭,父親扎西丹增,母親次旺拉姆,家中世代信奉寧瑪派佛教。

在藏傳佛教中,喇嘛是格魯派轉世傳承的領袖,也是最大的活佛。

五世喇嘛圓寂之後,倉央嘉措被當時的西藏攝政王第巴·桑傑嘉措認定為五世喇嘛的轉世靈童。在桑傑嘉措的秘密監控下,學習各種經法知識長達十四年之久。

直到康熙三十六年,康熙皇帝發現五世喇嘛已圓寂的真相後,非常憤怒。桑傑嘉措才被迫公開了五世喇嘛的死訊,以及轉世靈童人選,至此,倉央嘉措才出現在人們的視野裡。

桑傑嘉措主持在布達拉宮舉行了坐床典禮,成為了布達拉宮的主人。

康熙四十四年拉藏汗派人誅殺了桑傑嘉措,為了斬草除根,將倉央嘉措押解進京。康熙四十六年,倉央嘉措在進京途中圓寂,永遠地留在了青海湖畔,時年24歲。

02 他的政績

一般的轉世靈童,在被查訪確認後,很快就會被迎到寺中。

五世喇嘛圓寂後,為了防備拉藏汗趁虛而入,弟子桑傑嘉措出於政治目的,向外界隱瞞了五世喇嘛的死訊,將他的屍體密藏,對外仍以五世喇嘛的名義發號施令,操控著西藏實權長達十四年之久。

從一開始,倉央嘉措的身份就處在政治風浪中,桑傑嘉措執掌著西藏實權,倉央嘉措只是一個被供奉在高高法位之上的政治傀儡,是一個處在權勢之爭棋盤中的棋子,進退全不由己。

身為雪域之王,他付出所有,滿腹經綸和遠大的政治抱負無法實現,卻又無力改變,只能是徒有華麗外表的高高在上的法王。遠離家鄉和親人的孤寂,在金碧輝煌的布達拉宮,貯滿了他無處安放的孤獨與憂傷。

03 他的詩歌

倉央嘉措為後世所稱道的,主要是他的詩歌。政治上的傀儡身份,生活上被約束,他沒有選擇的自由,只能在詩歌與烈酒中尋求慰藉。

他的詩大多創作於這個階段,他無力改變西藏的命運,無法面對他那些忠實的信徒。在現實與信仰之間,他渴望自由,渴望解脫。

靈魂的孤獨讓他離經叛道,因此也有了關於他行為放蕩的種種傳說,有了世人所知的瑪吉阿米。

西藏社科院的藍國華先生說:倉央嘉措作為戒律森嚴的格魯派宗教領袖,不可能擁有傳言中那種肆無忌憚的夜生活。對他放浪形骸的生活,給予了否定。那一首首撩人心絃,情深蝕骨的詩歌,難道不可以是對佛的眷念嗎?

據藏族文學研究者佟錦華統計,倉央嘉措一生留下來的詩歌不過六七十首,大家耳熟能詳的詩句,有些是來自後人的編撰。

倉央嘉措的詩歌,都是貼近生活的民歌體,沒有王者至尊高高在上的面孔,也沒有法王那不食人間煙火的神聖,有的只是對自由的嚮往和對愛的眷念。

倉央嘉措的詩歌原文,被不同的人翻譯後,就有各種不同的版本,因此我們也看到了不同的倉央嘉措。

我們現在讀到的,都只是一襲輕紗葦簾後樹的剪影,風動樹動剪影動,輕紗撩動思緒,思緒敲打輕紗,纏纏繞繞,編繪出你心中最渴望的倉央嘉措。

斯人已逝,留給我們的是那些膾炙人口,纏綿悱惻的情詩,不論他的初衷是對情人,親人還是信徒的訴說,那情深似海的愛戀,蕩氣迴腸的情愫,已然成為絕唱。

倉央嘉措是真誠的,是孤獨的,是悲劇性的人物,愛是他的信仰,是他另一種修行。

每一個喜歡倉央嘉措的人,他就是自己心中的淨土;每一個愛戀倉央嘉措的人,他就是自己心中神聖的王;每一個讀倉央嘉措的人,都有自己心中最美好的倉央嘉措。

有書君語 :有書送書季開始啦~每週會免費贈送1000本實體書給大家作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讀之書《無聲告白》。私信回覆:福利,即可免費包郵領取書藉,本次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六世達賴,本名羅桑仁欽,法名倉央嘉措,1683年出生在藏南門隅之鄔堅嶺地方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

1697年,倉央嘉措15歲時,由西藏執政藏王桑結嘉措選定為六世達賴“靈童”。是年9月,由藏南迎其至拉薩途中,應約拜五世班禪羅桑益西為師,剃髮受戒,取其法名;10月25日被迎至布達拉宮,舉行了坐床典禮。

早在1642年(明崇禎十五年),厄魯特蒙古和碩特部首領固始汗進軍西藏,扶植五世達賴掌權,自任藏王。1654年固始汗死,由其孫達賴汗繼承汗位,與桑結嘉措為獨掌西藏政治權力的矛盾日益加劇。達賴汗死後,1701年由其子拉藏汗繼承汗位,與桑結嘉措之間的權力鬥爭日趨白熱化。雙方兵戎相見,藏軍敗,桑結嘉措被處死。

事變發生後,拉藏汗即派人赴京向康熙帝報告桑結嘉措“謀反”經過,並奏其所立倉央嘉措平日不守清規,是假達賴,請求“廢立”。康熙帝准奏,旨令將倉央嘉措解送京城予以廢黜。

1706年,倉央嘉措在被解送北京途中,據說行至青海湖濱時去世,年僅23歲。(關於他的下落,還有其他一些說法,但西藏人民一直堅持此說。)

倉央嘉措的一生,是短暫而不幸的一生。說白了,他只是充當了一個當時西藏蒙、藏上層權力鬥爭的犧牲品。

倉央嘉措天資聰穎,感情豐富,是一位才華出眾的民歌詩人。

相傳倉央嘉措在被選定為六世達賴前,在家鄉和一位美麗聰明的姑娘深深相愛。他們青梅竹馬,一同耕作放牧,終日相伴,恩愛至深。他雖登上黃教領袖高位,卻日日嚮往自由的田園生活,念念不忘善良的昔日戀人。他於是經常微服夜出與情人相會,後被僧眾總管發現,他們的愛情終遭扼殺。

倉央嘉措寫了很多情詩,意境深遠曼妙,詞句樸實生動,感情哀怨委婉,催人熱淚奔湧。他的《情歌》詩集一版再版,在民間廣為流傳,吟誦不息。


一眼千年58


一個渣男!

一個自私的人!

一個自以為是的人!

一個把愛人親手送上死路的兇手!

我不懂藏文,我看的都是曾緘先生的譯文,還有其它那些很精美的譯文。如果現有的資料是真的,如果他寫的詩真的是情詩的話,那麼,我堅持我的判斷沒有錯!

一個男人喜歡一個女人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由於得不到而念念不忘更不是什麼可恥的情懷。他最大的錯誤就是把這種情感寫成詩並且四處傳唱。

這種行為給他最愛的女人形成了最大的傷害。

他,是高高在上的活佛,他接受供奉,衣食無憂。

她,只是一個高原少女,她無權無勢,無枝可依。

每個認識她的人都知道,這一代活佛傳唱的那些詩歌裡的女子就是她!每個人都會指指點點,每個人都會交頭接耳,每個人都會對她行以異樣或別具意味的眼光。

世人不敢議論活佛,但世人敢議論她!

她不會開心,而更不開心的是,她不會再有男朋友了。沒有一個年青男子會真心地向她求愛,然後結婚,然後生子,然後過著平常人的生活。

她的一生,被“最“愛她的那個男人毀了!

這對於一個普通少女來,是無法忍受的事情!偏偏更讓人生氣的是,她還接受了這個活佛的愛,兩個人約會,或者應當換一個詞叫做幽會。最後被人發覺,然後,他“看著“自己的愛人被活活燒死。

為了下半身的高潮,把最愛的人送上死路!

如果給不了她幸福,就應當遠離她。

14歲那年,他當上了轉世靈童,從那天開始,就應當控制住自己的凡心和情愛。佛門一入深似海,從此蕭娘是路人。在同一年,他當上了活佛。

我不相信,他不知道身為活佛是禁止談戀愛的。我不相信,他不知道身為活佛給不了愛人任何結果。我更不相信,他會不知道一旦戀情被發現,她的愛人的結局只能是被燒死。

可是他還是義無反顧地去愛,用自己的詩歌讓心愛的女人不能再接受別人的愛,用自己的詩歌阻擋住所有可能給她幸福的男人。

大張旗鼓,唯恐天下不知。

她本來可以有一個平靜的生活,有一個疼愛自己的丈夫。或者有一個活潑可愛的女兒,可是由於他的念念不忘一往情深,毀了這個女人的一生。

他的詩歌是最鋒利的一把刀,直直地插入愛人的靈魂之中。

倉央嘉措,用詩歌成全了自己,毀掉了愛人。

他原本是可以成全她的,斬斷情絲,斬不斷也要藏起來。割去所有的聯繫,讓她儘快忘掉自己,讓她幸福起來,或者利用自己的力量去暗中幫助她。

與倉央嘉措相比,那些名聲不顯的活佛的心裡也應當有一個藏在心底的女孩子吧?也會在午夜夢迴之時,悄然斷腸。或者安排一兩個親信,幫助她渡過難關,然後再拾起那捲枯黃的佛經,幽幽地發出一聲嘆息。

我相信,那些不曾寫出詩的活佛,他們心中的愛人都會過得平安!守著自己的丈夫孩子,在高山草原之間自由地逐水而居。這個女人偶爾會產生一些不解,為什麼麼會莫名其妙地受到一些救濟,會碰到一些主動幫助的貴人。她一定不會想到,這一切的背後是布達拉宮最深處的那一雙痛苦的眼晴。是在布經講禪的那個高臺上痴痴地看向飛鳥而短暫失神的那個活佛,是那個得到萬人敬仰卻得不到一份愛的那個人孤獨行走的背影。

他們沒有寫詩,他們用經文來渡過一生之劫的那個她。

無慮多情損梵行,入山何恐別傾城。

世間不得雙全法,負瞭如來負了卿。

詩錯了,這才是原詩才對!

那一月,

我搖動所有的經筒,

不為超度,

只為觸摸你的指尖;

倉央嘉措,我問你。九泉之下若是見到她,你以何超度,又有何臉面去觸摸她的指尖?

切!

詩寫得再好,那又如何?


亦有所思


倉央嘉措是怎樣一個人?

其實在他的詩中,已經告訴世人,他有兩個最重要的身份:雪域最大的王,高原上最美的情郎!

倉央嘉措(1683年3月-1706年11月),西藏曆史上著名的政治人物,詩人!出生於西藏門隅一農奴家庭,門巴族!

因此,倉央嘉措是歷史上唯一一位非藏族或蒙古族出身的達賴喇嘛。


1697年,倉央嘉措在布達拉宮舉行了坐床典禮,正式成為六世達賴,雖有千萬信眾,但無疑,倉央嘉措是孤獨的!

從小,倉央嘉措生活在信奉寧瑪派紅教的地區,在這裡,教徒可以娶妻生子,因此,他也有了他的第一個戀人;但當他成為黃教領袖之後,教規不再允許僧侶有戀愛結婚的行為!

這時候的倉央嘉措無疑是痛苦的,倉央嘉措從小便聰慧過人,如若一心修佛,必定很快就能參透佛法,普渡世人,成為真正的一代高僧!

但在他的生活中,處處都充滿著修行與世俗的矛盾,他希望能夠像普通人一樣擁有刻骨銘心的愛情!


他希望能夠衝破世間無窮無盡的枷鎖……

住進布達拉宮,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薩街頭,我是世間最美的情郎!

直到今天,那坐落在拉薩八郭街東南角上的瑪吉阿米店,任然流傳著當年倉央嘉措與戀人幽會的傳說!

很明顯,倉央嘉措的內心是充滿矛盾的,但到了後來,他也漸漸明白,宗教與世俗,修行與愛情是不能兼得的!

“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這,或許就是他的宿命!從他一出生,被指定為五世達賴的轉世之後,俗世間的種種,都將不被他所擁有!

我個人相信,倉央嘉措最後還是看透了人生,參悟了佛法,併成為了真正的得道高僧,成為了真正的達賴喇嘛!

否則的話,他怎麼可能控制的住自己的命運?

1706年,倉央嘉措被押解進京,在押解途中,行至青海湖濱時,坐下打坐,因此圓寂。

我相信,這是倉央嘉措自行結束了自己短短25歲的生命,而去到了真正屬於他的地方!


喜歡的朋友請點贊評論哦,期待您的關注與支持,十分感謝!


汶與川


倉央嘉措是個什麼樣的人呢?他是雪域高原至高無上的王,他是五世達賴的轉世靈童,又是青藏高原上至純至愛的情郎。



如今,我們見到最多的是這位只活了二十三歲的一代情僧留下來的數百首感人肺腑的詩篇,這些詩篇至今還在為青年情侶們所熟悉,成為很多情感雞湯中不可缺少的調味劑。

最好不相見,如此便可不相戀。

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又如:

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然而,倉央嘉措的人生卻也如他所寫的詩一樣,世間安得雙全法!他作為青藏高原上至高無上的活佛,一生卻只活了二十三歲。不幸的他,捲入了一場藏族與蒙古族之間的政治鬥爭。

康熙四十年(1701年),固始汗的曾孫拉藏汗繼承汗位,與第巴(即藏王)桑結嘉措的矛盾日益尖銳。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桑結嘉措終於決定先下手為強,他秘密派人在和碩特首領拉藏汗的飯中下毒,卻被發現,拉藏汗大怒,立刻調集大軍擊潰藏軍,殺死桑結嘉措,並致書清政府,奏報桑結嘉措謀反,又報告說桑結嘉措所立的六世達賴倉央嘉措沉溺酒色,不理教務,不是真正的達賴,請予貶廢。康熙皇帝於是下旨:“拉藏汗因奏廢桑結所立六世達賴,詔送京師。”



據傳在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倉央嘉措在押解途中,行至青海湖濱時,坐下打坐,因此圓寂。當然,人們不願接受這位年輕的活佛圓寂的消息,於是,編了一個美麗的故事,說他是逃匿於青海湖畔,隱姓埋名,並與一位牧羊女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


傅斯鴻


倉央嘉措(1683~1706),門巴族。生於西藏南部門隅地區。幼年當過牧童,熟悉農村風情,喜愛民歌,深受民間文學薰陶。1697年從五世班禪羅桑益西剃度受戒。同年被認定為五世達賴喇嘛的轉世靈童,入拉薩布達拉宮,由名師指點,學習佛教經典、詩歌和歷算。後第五任第巴(藏王)桑結嘉措被殺,倉央嘉措也隨之被黜,在押解北上途中死於青海湖畔,時年24歲。又說,倉央嘉措途中逃脫,周遊印度、尼泊爾及各藏區,後在阿拉善地方去世,年六十有餘。   

有學者認為倉央嘉措的家鄉地處外來勢力入侵範圍,他坐床後生活在第巴桑結嘉措和蒙古拉藏汗爭奪西藏領導權的政治背景下。他名為達賴,實際處於傀儡地位。他內心鬱結,極欲擺脫牢籠般的僧界,嚮往世俗的自由生活,故而以親身感受創作了大量詩歌。詩歌內容突破宗教清規戒律和封建農奴制束縛,道出一個宗教叛逆者追求自由與愛情的心聲,反映出人民的願望,具有一定的人民性。後人選出他的多首代表性作品,編成《倉央嘉措情歌》刻印成書流傳於世。這些作品不但思想內容積極進步,而且具有很高的藝術技巧。詩歌語言清晰,感情真摯,多取比興,直抒胸懷,自然流暢,通俗易懂,民族色彩濃郁。格律結構上採取了諧體民歌的形式,朗朗上口,為藏族詩歌創作開拓了新的詩風。歌集中許多詩被西藏民間古典歌舞採為歌詞,流傳於四川、青海、甘肅等藏區。《倉央嘉措情歌》是研究藏族文學和歷史的重要資料,在西藏文學史上享有盛譽。


中國大百科全書數據庫


倉央嘉措的身份是六世達賴,大家對他的瞭解僅限於他寫了很多詩歌,而這些詩歌,而在很多人看來都是情歌。

但是可以不可以用來描述山川、河流呢?他可不可以把布達拉宮比喻成心愛的姑娘?

可不可以把青海湖比喻成心愛的姑娘?

可不可以把對轉經筒比喻成心愛的姑娘?

可不可以把唸佛誦經這件事比喻成心愛的姑娘?

可不可以把金剛薩埵比喻成心愛的姑娘?

可不可以把自己的真如自性比喻成心愛的姑娘?

我們閉上眼睛觀想下,拋開兒女情仇,那個姑娘就可以是任何人,任何事,包括佛,包括佛性!

所以,這是倉央嘉措的弘法方式,通過世俗的情歌廣為傳頌,然而他內心守護的願是全都令唱誦他歌曲者入佛知見,得究竟安樂解脫。

佛教裡講,佛性遍一切處,一切都是佛性,當你有一顆智慧解脫的心,你的眼耳鼻舌身意的表達,無不是佛。

少林寺的楹聯

人世間法無定法然後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茶入真知


倉央嘉措住進布達拉宮,他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薩街頭,他是世間最美的情郎。

倉央嘉措是政治鬥爭的犧牲品。他二十四年的一生始終處在矛盾之中。“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1697年,倉央嘉措被桑結嘉措選定為六世達賴靈童,當年10月在布達拉宮舉行了坐床典禮。六世達賴倉央嘉措雖然身居西藏政教首領的地位,實際上,卻是藏王桑結嘉措的傀儡,不能掌握政教大權。

年輕的倉央嘉措無比苦悶。倉央嘉措聰明無比,英俊瀟灑,玉樹臨風,他是歷史上最帥的活佛,

一天,倉央嘉措化名蕩桑汪波去拉薩街頭閒逛,結識了一位美麗的少女――仁珍翁姆。二人一見鍾情,這個女孩勇敢的追求倉央嘉措,活佛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陷入了愛與不愛的羅網不能自拔。

倉央嘉措20歲時,他不僅拒絕接受比丘戒,而且向班禪要回了他過去所受的沙彌戒。

這之後,倉央嘉措改名化裝經常出現在拉薩街頭。他成了人事間最美的情郎。他寫出了大量纏綿悱惻的愛情詩篇。

倉央嘉措的“浪蕩”生活,被桑結嘉措發現,他決定暗殺倉央嘉措。由於倉央嘉措的武藝高強,他逃過一劫。不過此事更加激化了活佛和藏王桑結嘉措的矛盾。

1705年,拉藏汗與桑結嘉措之間發生戰爭,桑結嘉措戰敗被俘,後被處死。

拉藏汗因為倉央嘉措是藏王立的達賴,所以他要把倉央嘉措拉下馬。因此拉藏汗一面派人赴北京向康熙帝報告桑結嘉措“謀反”經過,一面報告康熙皇帝六世達賴是桑結嘉措立的假達賴,“耽於酒色,不守清規”,請求康熙皇帝予以“廢立”。康熙帝下旨將倉央嘉措“執獻京師”。

1706年拉藏汗拘捕了倉央嘉措。倉央嘉措這個活佛深得西藏僧侶民眾的愛戴。他們聽說措被解送北京的消息傳出後,決心奪回他們的活佛。

倉央嘉措真的被喇嘛救了,可是拉藏汗派蒙古兵包圍寺廟,與救了倉央嘉措的喇嘛激戰三晝夜。

這時年輕的六世達賴為了免於更多人為他犧牲,他果斷犧牲自己,毅然走向蒙古兵,走上被押解北京的征程……

拉藏汗害怕有人救倉央嘉措,於是派人謀害了倉央嘉措,六世達賴死於青海湖濱,終年24歲。

官方的資料說,六世達賴在被押解至北京的途中病死。

民間傳說押解活佛的人因欽佩倉央嘉措悄悄放了他,之後倉央嘉措經常在青海地區,救難解危。1746年圓寂,終年64歲。


潤楊閬苑


倉央嘉措

倉央嘉措(藏文:ཚངས་དབྱངས་རྒྱ་མཚོ།;Tshangs-dbyangs-rgya-mtsho1683.03.01-1706.11.15),門巴族,六世達賴喇嘛,法名羅桑仁欽倉央嘉措,西藏曆史上著名的詩人、政治人物。

倉央嘉措是寫愛情詩最好的出家人,但是自己一生月沒有獲得愛情

讀了很多關於他的詩後來才瞭解這樣一個人,讀他的詩有點悽美而又帶點溫馨,應該是我安慰吧。這是因為他的身份原因,在詩中寫到如何去約會,什麼樣的姑娘,卻每次都是遺憾,這些都是它自己想象寫成詩。

我最喜歡他這首詩,我手寫了一句。

住進布達拉宮,
我是雪域最大的王。
流浪在拉薩街頭,
我是世間最美的情郎。

讀這首詩有一種天下為公的情懷,為著這片土地的人民百姓謀幸福,心繫整個大地的平民百姓,同時,自己渴望愛情,自己是愛情的流浪者,把愛先給雪域高原。


他的詩認真的去讀,去體會,感覺到詩中的意境和哲理。下面就欣賞一首

那一天,

我閉目在經殿香霧中,驀然聽見你頌經中的真言;

那一月,

我搖動所有的經筒,不為超度,只為觸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磕長頭匍匐在山路,不為覲見,只為貼著你的溫暖;

那一世,

轉山轉水轉佛塔,不為修來世,只為途中與你相見


玩學教育先驅者


從宗教的角度,從佛法的相對層面(世俗諦)去解讀,倉央嘉措固然稱得上離經叛道。然而,從人性的角度,以佛法的究竟層面(勝義諦)看來,倉央嘉措的叛逆,並不是叛逆。他的所作所為不單不能算錯,反而極具創意和勇氣。


後來,在拉藏汗召集的針對倉央嘉措的公審上,拉薩三大寺的高僧頂住壓力,對於倉央嘉措的行為給出的結論是:“迷失菩提”。顯然,高僧們對他的處境也是心知肚明,暗藏同情的。

是迷失,而非其他。他仍是活佛,仍是他們心中的雪域法主。


這少年從未脫去袈裟,從未背棄信仰,彼時的他只是在以激烈的方式反抗著人生的虛偽和不自由而已。局勢太複雜,他事事不能遂願,不能親政,一展抱負。他又學不來默默隱忍,靜待時機,就只能任性妄為,宣洩不滿了。

對於一個徒有虛名,天真失意的少年而言,愛情是最合理的宣洩渠道,是他唯一也是最稱手的反抗武器。

通透如他,不可能不知有愛皆苦,有漏皆苦,可他偏偏要從蓮座上下來,去走那刀刃路,親嘗世間苦。


愛戀幾次,情詩累牘,不是罪證,那是他的心跡。雪上的行跡,不是尋芳蹤,是他的證道路。

他走出布宮,跨出活佛的禁區,卻走進了自己的心。

這是對的。


佛說,人懷愛慾,不見道者, 譬如澄水,致手攪之,眾人共臨,無有睹其影者。人以愛慾交錯,心中濁興,故不見道。汝等沙門,當舍愛慾,愛慾垢盡,道可見矣。


一個人,如果連自己的心都看不見,或是看見了卻不敢誠實面對,又談何證悟?又要到哪裡去證悟?


分享到:


相關文章: